印刷业对外交流60年的辉煌历程——与欧美等国印刷对外交流摘要
张桂兰
印刷业的发展状况是我国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我国的印刷业对外交流,伴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走过了辉煌的60年。
一、印刷对外交流的起步阶段
解放初期,由于印刷技术处于落后的状态,党和政府特别注重印刷科研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从1951年起,出版系统开始往外派遣留学生,专门学习印刷技术和发行专业。最早去苏联留学的是王昌厚,1951年在苏联学习俄文,1952年被分配到莫斯科印刷学院学习印刷工艺专业。从1952年起到1956年,我国派往苏联学习出版业务的留学生共有13人。1953年,派李肇华在苏联学习编辑专业,后改学哲学专业;派张品乾到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工业经济系学习;派王湛学习图书贸易经济专业。1954年,派魏志刚到莫斯科印刷学院印刷工程经济专业学习;派王守茂到莫斯科外贸学院法律系仲裁专业学习;派汪轶千到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图书贸易经济专业学习。1956年我国又选派了魏瑞玲、杨霭宜、刘凤官、谢普南、张平安5名高中毕业生到莫斯科印刷学院学习。1957年派在职干部到民主德国的印刷厂实习进修。1958年黄祖兴从莫斯科渔业学院转到印刷学院学习印刷机械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从1957年到1960年陆续回国,从事印刷科研、教育、出版、发行等工作,承担起印刷领域带头人或业务骨干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
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也曾多次接纳朝鲜、越南、蒙古的印刷实习生, 帮助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建立印刷厂, 并多次与日本、西欧、东欧和美国的同业互访考察,交流技术,举办展览。如1956年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金灿然同志率领中国出版代表团访问苏联。1957年文化部出版局局长王益参加由钱俊瑞率领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苏。
1977年召开第七届德鲁巴展览会,经国家批准,由时任国家出版局印刷部主任的袁立盛担任团长、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进学为副团长一行7人组成考察团参观了德鲁巴展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德鲁巴展览会,由此打开了国人的眼界,激发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热情,为中国印刷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以后的中国印刷业打下了基础。
1979年1~2月以王益为团长的中国印刷技术代表团(成员有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谢燕声、谢长城等)访问西欧,参观在联邦德国举办的德鲁巴国际印刷和造纸工业博览会,并参观访问了联邦德国、瑞士、英国、荷兰的有关印刷企业,使印刷人员对国外的印刷技术、印刷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印刷对外交流的迅速发展
由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这使印刷业进入了印刷对外交流的迅速发展阶段,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也多种多样。不仅出版、包装、报纸、外贸等领域, 而且印刷机械、器材、油墨、造纸等相关行业,以及印刷科研、教育、印刷技术协会等专门机构,都陆续派出代表团到印刷工业发达国家参观、考察、实习、洽谈贸易。一些外国印刷厂商和科技人员也来华举办展览、学术交流、洽谈贸易等。
1.印刷设备与技术的引进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出版事业,尽快改变目前书刊品种少、出版周期长、印刷技术落后的状况。”为了迅速摆脱印刷技术落后的状况,1979年、1980年两年间引进了英国蒙纳激光照排系统,这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受到了许多主管领导和中央高层领导的关心,并给予了很大支持。
引进英国蒙纳激光照排系统是在进行了大量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后,最终做出的选择。1978年7月,以国家出版局代局长陈翰伯为首的5人出版印刷小组(成员还有王益、张逢奇、陈平舟、王志高)赴香港参观考察,了解有关英国蒙纳公司(Monotype)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的情况,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乐秀章研究的汉字输入编码方法。当年12月,英国蒙纳公司在香港举行中文激光照排机及乐氏键盘示范表演,邀请我国派人参观。经国务院和国家出版局批准,12月9~18日以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进学为组长的一行7人在香港参观了10天。1979年3月间,王益率领的中国印刷代表团(团员有周寿彭、董维良、崔烈、谢燕声、冯继全、谢长城),接受印刷设备制造商的邀请,访问瑞士、瑞典、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到英国后,蒙纳公司邀请代表团到该公司访问,参观了解中文蒙纳激光照排机生产情况。1979年6月13日至7月26日,中国印刷公司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贾继洵、沈海祥、汤仲凯、张佑陵、顾国安和译员夏亭赴蒙纳公司培训。1979年10月8~14日以及10月15~28日,蒙纳激光照排系统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展示,受到各界的好评。经过与厂商的多次协商和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于1980年8月20日达成协议引进蒙纳激光照排系统。
引进英国蒙纳激光照排系统后,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消化、吸收、完善的过程中,对其做了很大的发展,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为以后的微机排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出国考察与学习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经委把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技术改造列入了国家五年计划。当时急需引进国外先进印刷设备及其制造技术,因此曾多次派代表团出国考察、派技术人员出国学习,同时与国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1980年7月至9月,以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史育才所长为团长、谢燕声副所长为副团长的中国印刷技术考察团一行7人(团员有常彭景、李家祥、杜其定、张桂兰、康振嘉),赴美国访问,先后访问了美国3M公司、美国凹印研究所、美国印刷技术基金会、美国康乃尔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MOORE公司等,重点考察了图像处理设备与图像处理技术。
1981年6月,以副所长张进学为团长的中国印刷技术考察团一行5人(成员有邵朝宗、周洁贞等),赴西欧考察图像处理技术与印刷技术。重点考察了联邦德国海尔(Hell)公司、英国克劳斯菲尔德(Crosfield)公司和这两个国家的印刷研究所。
1982年6月,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派周峰赴联邦德国参观。1983年1月应英国克劳斯菲尔德公司邀请,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派邵朝宗、王秀玲赴该公司学习电子分色扫描技术;7月根据中德文化协定,派李富荣赴德国歌德学院进修; 9月派杜其定到美国进修,为掌握印刷新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1983年7月30日至9月7日,由国家经委、计委、机械部、文化部、贸促会等单位组成中国印刷技术及贸易考察团,考察了英国、联邦德国及意大利的印刷设备制造厂、印刷材料厂、印刷装订厂,了解了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的印刷现状与印刷技术。
1984年9月2日至10月4日,由经委、机械部、文化部联合组成的印刷技术及贸易考察团,应日本国际贸易保护促进会、美国印刷设备及器材供应全国委员会(NPES)和中国香港华盛昌机械公司等的邀请,分别对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印刷厂及印刷制造厂等进行了访问考察,对美、日印刷业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84年9月,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谢燕声、王琛亮、周洁贞、王仲平等组成的代表团参观了在英国伯明翰举办的印刷技术展览会;10月派刘水仙、许连生、黄伯雅、陈艺林、刘宪英赴香港参加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3.国外访华团体与专家增多
随着与国外的印刷交流增多,国外的访华团体与个人也增多了。例如,1980年8月,应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邀请,由团长斋藤弘毅、副团长山本隆太郎率领的日本印刷教育和印刷学会访华团一行5人到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参观。1980年10月,英国研究协会联合会访华代表团一行6人在访华期间参观了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1981年1月,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委派肯内先生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协调人来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考察。1982年9月应联合国开发署派遣,土耳其籍计算机硬件专家雅布.派克先生来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技术交流。
三、印刷对外交流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印刷业的发展,印刷对外交流开始活跃。在这之前,虽然有许多代表团出国考察,但终归派出的人员有限,考察的范围有限。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不仅派代表团考察、参观各种展会,同时在国内举办国际性的印刷技术展览会和交流也提上了日程。
1.参与重大国际印刷技术活动
(1)举办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经国务院批准,于1984年10月30日至11月8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这是中国最早的世界印刷展览会,有中国、奥地利、民主德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士、英国、美国、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共11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家厂商参加展出,其中国外和中国香港地区厂商76家,展出面积为9000平方米,参观人数达到9000人次,这在当时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展会。
1988年6月1~7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吸引了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民主德国、联邦德国、荷兰、丹麦、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奥地利、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共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厂商参展,其中国外和中国香港地区厂商244家,中外观众达10万人次。在展会期间,国际博览会联盟(UFI)派员来北京对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进行了考察,1988年10月,UFI在雅加达举行第55届大会,第一次讨论中国举办展览会的入盟问题, 并正式批准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为UFI的盟员,这是UFI嘉许的第一个中国展览会。
(2)参加第三届世界印刷大会。
1985年6月10~15日,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王益为团长,王志高、万启盈、陈平舟为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率领75人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印刷大会,这是中国首次参加世界印刷大会。大会以“迈向21世纪,宜未雨绸缪”为主题发表演讲,王益团长发表了“中国的印刷——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演讲,备受瞩目。
2.加强对外交流与考察
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印刷业的对外交流与考察也不断增加。如1986年5月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派殷步九、周一鸣赴联邦德国参加德鲁巴展会。1987年8月派贾继洵、刘水仙、许连生、李木纯、周文英赴香港参观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1988年7月,新闻出版署于永湛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沈海祥赴美国参加国际政府印刷者会议,沈海祥在会上作了“中文电子排版发展”的报告。1988年9月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派刘水仙、王国新赴英国参加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1989年7月派杜其定、于伟参加我国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科技成果展览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展出了“科印”微机照排系统、电子分色机、PS版等高科技产品。
与此同时,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交流也增多。如1986年9月14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派遣,图像处理专家罗森菲尔德(Rosenfeld)先生来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考察,并就有关电子整页拼版系统方面的技术进行了指导。1986年11月11日以蒙纳公司副董事长伊利先生为团长的英国印刷工业访华代表团一行7人应邀参观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1987年9月联邦德国印刷色彩专家、非彩色结构创始人屈帕斯(H.Koeppers)应邀到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访问、讲学;9月21日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吉姆.哈密尔特(JimHamilt)先生应邀到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访问,进行技术交流。1989年4月10日苏联出版委员会印刷技术局局长一行3人来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参观访问。1989年底在北京举办了中美印刷技术交流会,美国23家公司和我国21个省市200多个单位代表进行了技术交流座谈,互相增加了解,探讨技术问题。
3.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出国培训
为了更好地掌握图像处理技术,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多次派技术人员出国培训。如1985年1月13日至3月31日派张桂兰、马学宁赴挪威ND公司接受Norsk Data小型计算机培训;1985年2月派邵朝宗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进修图像处理技术。为了更好地使用和开发电子排版新技术,曾多次派技术人员学习蒙纳激光照排机。如1986年7月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派王国新、祝儒林、郑晓明、李晓军、柳卫东、赵文璐赴香港蒙纳公司学习蒙纳激光照排机操作及维修技术;1986年9月派殷步九、许连生赴香港蒙纳公司开发电子照排版并选机型;1987年9月派张学珍、段建平、车燕华、姚志平赴香港学习照排技术;1989年2月派许连生、郑晓明、段建平、王金秀赴香港学习照排技术。同时还于1986年9月派罗传文、韩建章、叶稚华、陈家壁赴香港学习399ER电子分色机操作维修技术。1987年9月派徐及丽赴民主德国参加联合工业发展组织举办的印刷专业培训班。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四、印刷对外交流稳固发展
20世纪90年代,国际印刷行业的发展已开始进入数字化的印刷时代。在这种新形势下,各种印刷代表团出国考察,参与学术交流,国内许多印刷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加各种国际印刷展会及在国内举办国际展览,使我国印刷业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1991年4月8~15日,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家厂商参加了展出。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印》电子出版系统、II型卷筒式PS版生产线及星光牌PS版荣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金奖。
1991年4月30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30印刷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NTCPS)成为该组织的“P”成员(积极成员)。从此以后,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多次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各种会议与活动。
1992年1月27~31日,第24届国际出版商协会大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叶至善等2人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大会。
1993年2月28日~3月4日第五届世界印刷会议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中国代表团由王仿子等4人组成,中国有4件印刷展品获奖。
1993年8月26~28日,由中国编辑学会承办的第六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出版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的探讨;90年代的出版开拓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
1994年10月24~27日,国际电子出版展览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电子出版展览及研讨会。苹果、Aldus、爱克发、施乐、柯达、Microtec、北大方正、宝隆洋行、捷成洋行等厂商参加展出,有力地推动了彩色桌面出版技术的发展。1996年9月2~5日,第三届国际电子出版及多媒体展览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举行了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及多媒体展览会。从1994~2000年,国际电子出版展览会共举办了6届,加速了印刷技术,特别是印前技术的发展。
1995年9月11~15日,我国派员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伦敦召开的印刷技术委员会第10次会议,承担了“多语种印刷术语——中文术语”项目的制定。
1997年4月13~18日,第六届世界印刷大会在澳大利亚举行,中国派出了由47人组成的强大代表团。代表团名誉团长是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团长为副署长于永湛,副团长为王志高、沈海祥、武文祥(兼秘书长)。会议决定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中国举行。
从20世纪90年起,我国的印刷业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的印刷器材制造商来华举办展览会。外国厂商多次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印刷机械、器材展览会。
五、印刷对外交流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世界印刷行业正走向高度信息化、更加成熟化和国际化。中国的印刷业正在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向前发展,并步入世界印刷大国的行列。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中国的印刷业对外交流将更加广泛。
2000年8月24日~9月1日,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武文祥为团长的中国印刷代表团一行7人访问韩国,参观由大韩印刷文化协会等主办的韩国第12届国际印刷产业器材展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对韩国印刷业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000年11月29日,在北京科技会堂举办了第四届北京国际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信息交流大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士、意大利、中国香港地区及内地北人集团公司等20余家知名企业的代表发布了有关印刷信息。
2001年5月21~25日,由我国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北京举行,5月21日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来自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3198名代表(其中海外代表538人)出席大会。这是世界印刷大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由于永湛主持,由国务院副总理、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委员会名誉主席李岚清致开幕词。大会的主题为“21世纪知识经济对印刷业的挑战”。
2001年5月23~28日,第五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有美国、英国、德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家厂商参展,其中国际著名的印刷设备制造厂商如海德堡、曼罗兰、高宝、日本小森等公司均参加展出。本届展会突出的特点是集光、电、机和高分子化学为一体,展示了印前、印刷和印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最新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2001年6月12~17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组团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印刷及包装国际展览会,中国参展团共12家厂商,展示了我国具有一定水平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为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扩大了影响。协会副秘书长许锦枫及苏桂荣等同志参加了展览会。
2001年9月6~13日,中国印刷工业协会组团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印刷博览会,中国参展团共15家厂商。在展会期间,组织参观团参观了展会,与美国印刷界厂商进行了交流、研讨,还组织了学习参观等活动。
从2002年起,欧洲印刷机械制造商联合体(EUMAPRINT)邀请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PEIAC)出席每年的会议。2002年9月9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参加了EUMAPRINT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协会论坛,协会代表在论坛上介绍了迅速发展的中国印刷工业及中国的国际印刷展览会(China Print、Print China、3P Shanghai)的情况,受到与会者的高度重视。
2003年8月21~24日,在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印刷包装造纸工业博览会,众多国际著名公司克里奥、柯达、杜邦、麦安迪、美国联合、赛鲁迪、CMR、AABACH、DMC、KO-PACK、PCMC,以及大批国内顶级公司如上海印包集团、北人集团等展出了世界最先进的印前处理、直接制版技术,数码印刷、数字喷绘技术等。
2004年5月9~22日,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组团一行43人,赴德鲁巴参加2004年展览会。国内知名印刷企业如:北人集团、上海光华、上海亚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多元、营口冠华、潍坊华光等45家企业参加了展出,办展人员达到300多人,是中国对外展出规模最大的一次,通过展出提高了中国印刷机械的国际信誉和知名度,促进了我国机电产品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展会期间,代表团对海德堡印刷机械制造公司和斯图加特媒体大学进行了参观考察。
2005年1月24~28日,第八次世界印刷大会在南非开普敦隆重举行,来自全球的650多名专业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其中,来自中国的代表有近150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作了“共创世界印刷美好的明天”的报告。
2005年5月11~15日,第六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和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986家厂商参展,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达16万人次,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实际上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国际印刷展。
2006年5月9~13日,中国印刷协会代表团参观了在米兰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印刷展和纸制品加工展。
2006年8月2~4日,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武文祥为团长的中国印刷代表团一行4人,赴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出席第八届亚洲印刷技术论坛年会。论坛年会上,武文祥理事长发表了题为《中国印刷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向》的报告。亚洲印刷技术论坛委员会会议决定,“第九届亚洲印刷技术论坛”与“第四届中国国际新技术专题展览会”于2007年6月同时在北京举办。
2006年10月22~29日,海德堡北美印刷客户一行26人赴中国京沪粤港考察访问。
2006年11月19~27日,澳大利亚印刷工业协会印刷业代表团一行17人,受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的邀请访问中国,主要考察华北环渤海地区、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印刷业情况,并有意与中国印刷界一起研究探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2007年4月14~23日,蒙古国印刷业代表团一行32人来我国考察访问,先后参观访问了北京、合肥、深圳等地,并与当地的印刷及相关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就技术转让、投资项目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友好交流。
2007年9月28日,来自全美印刷、出版纸品加工技术供应商协会(NPES)的代表团参观访问了北人集团。
2008年4月,上海第一期数字印刷考察团一行11人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先后访问了当纳利印刷公司、闪电(Lighting Source)公司、英格拉姆(Ingram)公司、美国纽约大学、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的柯达公司、美国微软公司、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了解其数字印刷与出版情况。
2008年5月29日~6月11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组织国内企业参加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心举办的 Drupa 2008,中国展商达到139家,同时组织国内企业参观该展览会。
2008年9月24~29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代表团应大韩印刷文化协会邀请出访韩国,出席了“亚洲印刷工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印刷论坛,参观了2008第十六届韩国国际印刷设备器材展览会。
2009年3月,上海第二期数字印刷考察团一行14人,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新立的带领下,赴德国、英国进行数字印刷方面的考察。代表团走访了奥西连续纸数字印刷机总部及其客户、惠普公司总部及其客户、罗兰胶印印刷机技术研发中心等。
2009年5月12~16日,第七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拉开帷幕,这是2009年度全球规模最大的印刷及相关行业展览会,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84家印前、印刷、印后、包装设备及器材厂商参展;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余人次的专业观众到场参观;更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伊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埃及等20余国的印刷协会纷纷专程组团前来,寻求合作机会。
2009年9月3~7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有56个国家和地区的1762家中外出版单位参展,共展示中外出版物16万余种,举办场内外活动1000余场,参观人数突破20万人次,这是自198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来国内规模最大的展会,成为世界了解当代中国、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2009年9月21~26日,ISO/TC 130第23届国际印刷标准化年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这样的国际盛会。
总之,中国印刷对外交流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使得中国的印刷业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世界性的各种印刷展览会以及重大印刷活动已越来越重视中国印刷企业的参与,现在中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有力地促进了全球印刷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