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工作 推动印刷设备产业快速发展
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 韩晓良
今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又是刚刚走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30年。两个30年的发展阶段,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技术质量管理模式,取得了不同的标准化工作成就。
前30年,技术质量管理在接受落后旧中国遗留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工业体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又引入苏联工业发展管理模式,标准化工作仅适应国内市场的质量管理需要。后来在引入美国泰勒数理统计、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在标准上开始向国际标准靠拢,尤其是基础标准——制图、粗糙度、形位公差标准启动最早,质量整顿和建章立制成为企业发展主要工作。改革开放30年标准化走过的道路,是一条适应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道路,标准化工作的地位得到充分展现,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技术法规。这时,标准化工作不但对我们进一步搞好质量工作、制订质量工作计划和培育国家名牌产品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扩大出口,尤其是欧美市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我们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从落后的计划管理体制走来,但已经成功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标准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体系建设和印刷设备标准化工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尤其那些遍布城乡的私营小型制造企业,缺乏起码的生产条件和加工手段,甚至产品还达不到有关的标准要求,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一、标准化工作发展回顾
1.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立与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前身是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和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1946年10月,2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的代表在伦敦召开大会,决定成立新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定名为ISO。大会起草了ISO的第一个章程和议事规则,并认可通过了该章程草案。1947年2月2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成立,全体大会是ISO的最高权利机构,其组织机构还包括理事会、政策制定委员会、技术管理局、中央秘书局、标准物质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下设224个技术委员会(TC),611个分技术委员会(SC)。中国是 ISO始创成员国之一,也是最初的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后由于种种原因被停止会籍。1978年9月中国以中国标准化协会名义参加ISO,1985年改由中国国家标准局参加,1989年又改由中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参加。我国印刷机械设备按国际标准分类法(ICS)属于ISO/TC 130成像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下一级分类是“印刷技术”,印刷机械设备属于“印刷技术”中的第五工作组,目前主要制定印刷机械设备安全标准。
2.我国印刷机械设备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在70年代中期,我国印刷机械产业曾得到国家748专项工程印刷机专项贷款的支持,在采用激光照排设备的同时,积极采用胶印印刷替代铅字排版印刷,从而推动了印刷机械设备产业的高速发展,并促使印刷业淘汰了铅印印刷。1978年以前,我国还没有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内由标准化协会负责行业的管理工作。1982年印刷机械标准化协会推出第一个胶印机标准,1989年又将标准修订为GB/T 3264—1989,16年以后,才修订为GB/T 3264—2005现行标准。随着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印刷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数字化设备和高端印刷机械设备上的差距十分明显,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出口,也很难挡住国外印刷机械设备制造商对我国的大量进口。
1982年成立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所内设立专门的处室负责标准化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在此期间,先后制定44项印刷机械标准,初步奠定了印刷机械标准化体系,推动了印刷机械产业的发展。
1992年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由机械部、新闻出版署、轻工总会、经济日报等部门推荐的22名委员,三名顾问组成标委会。 实现印前、印刷、印后再加工以及与此过程相关的机械设备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和负责印刷机械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由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领导和管理。
标委会成立以后,根据《章程》等有关规定,一批与印刷机械专业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申请,经过标委会同意备案,成为标委会的通讯委员。他们被邀请列席标委会的会议,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获得标委会的资料和文件。通讯委员为标委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标准化工作素质。
多年来,标委会在有关职能部门、委员、通讯委员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种种困难,有效推动了印刷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进程的步伐,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为印刷机械行业创造了一个稳定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增强企业效益的局面,标委会为印刷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标委会严格遵守了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按照国家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以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针,不断完善印刷机械专业标准体系,提出了印刷机械专业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宣讲、咨询和技术服务,有力推动了标准的实施。
第二届标委会在1999年4月换届成立,由38名委员,2名顾问组成,其中,24名委员具有高级职称,占总数64%。委员是以生产、使用、科研、流通等方面的科技人员为主。在标委会领导、秘书处和全体委员、通讯员的努力工作下,虽然秘书处人员变动较大,还是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为印刷机械产品质量控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此期间,标委会不但建立起印刷机械标准化体系,还配合质量监督部门制定了27项产品质量的分等规定标准,先后制、修订行业标准20多项,有力推进了产品的质量工作。
印刷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到2002年止,共制定行业标准90个左右,扣除已经废止的 “产品质量分等规定”标准27个,淘汰标准12个,现行业标准共51个,再扣除行业基础标准,现行业产品标准仅为40个左右,其中仅有一项国家标准。此时印刷机械行业的产品质量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企业标准。近年来,国家在整顿标委会的基础上,提高对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才开始加快。
2003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下文批准组成第三届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对标委会委员组成名单进行审查、确认,并颁发委员证书,标委会也根据章程和有关规定进行了通讯员组成名单的调整和审查。在2004年9月的换届会上,代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向标委会委员、顾问发放正式聘书。标委会委员、通讯员将承担起印刷机械行业提高技术和质量的重任,也要承担起通过标准的制定,将中国企业的印刷机械技术水平与世界接轨的重任。
200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和组成方案,开始了新一届(第四届)标委会的运行。这一届标委会共有委员48名,领导成员也作了重大调整,下设的六个分委员会也开始了标准化活动,产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3.国家技术法规与国际靠拢
目前,国家制定的技术法规还是比较健全的,国家已经制定相关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已经建立,但印刷机械设备标准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①技术标准的水平较低。产品还不能适应西方发达国家要求的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出口的要求。虽然监督质量的体系已经建立,但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的质量控制观念束缚。
②标准更新较慢。不适应印刷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已经形成的国家、行业标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还不能形成落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尽快退出市场的机制。
③标准化机构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④印刷机械设备的安全标准体系正在建立之中,企业开发产品的安全要求仍然执行国家的机电安全要求,对印刷机械设备特有的安全标准还没有相关的法规可循,机械安全的认证体制还没有建立。
国外的印刷机械设备的产品技术标准主要由企业制定,ISO、IEC也没有制定产品质量的标准,而是主要制定有关安全标准、环境标准和相关的基础标准。印刷机械行业没有制定本专业电气安全标准,现在引用的标准主要是GB 5226—2002机械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该标准等同采用IEC 60204-1:2000。引用的机械安全标准仅有部分采用IEC标准。印刷机械设备主要采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的安全标准,行业专业安全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国际标准化组织TC 130标准委员会第五工作组自2000年以来开始制定印刷机械设备的安全标准,目前已经发布三项安全标准。
一项是ISO 12648印刷机系统安全要求,2003年发布,2006年重新修订并发布。
另一项是ISO 12649印后装订和纸张装饰加工系统安全要求,2004年发布。200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报废了上述两项标准,发布了ISO 12643印刷机械安全标准。这项标准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一般要求、印刷机安全要求和印后装订及纸张装饰加工系统安全要求,这项新标准正在等同转化之中。
还有一项是涉及印刷机械的基础国际标准ISO 15847《印刷技术——印刷系统和印后系统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的图形符号》标准,这项标准也在等同转化当中。
4. 质量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
我国机械工业在质量管理上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在改革开放初期,质量管理工作已经没有规章制度和法律可依,甚至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都被认为是专家治厂和条条框框不予遵守,那时最基本的事后检验把关都无法顺利进行,国家抽查产品合格率仅为49%。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拨乱反正、建章立制,质量管理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一样,先后走过企业的十二项整顿、五项整顿,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三上一提高(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活动。随后又抓工艺纪律管理(三检三按等)、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抓工艺突破口、开展质量信得过产品和企业、推进名牌战略等过程,才逐步使质量工作走上正确轨道。
进入“九五”规划期间,1996年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开展以工艺为突破口,提高产品质量工作。原机械部也提出了“打好质量翻身战役”实施计划,要求到2000年产品质量应达到如下目标:
一是全国机电产品75%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优等品率有明显提高,产品售后服务有明显改善。
二是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三是机械工业产品的实物质量目标,要创立1000个名牌产品。
由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取消机械部的建制,在工艺突破口工作开展得虎头蛇尾的情况下,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改变国产机械设备质量的落后面貌方面,仍然得到了加强。进入21世纪以后,标准化工作进入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虽然,由于国务院部委的体制改革,使一部分质量管理工作中断,但是,在进入WTO前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质量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94年国家等同采用ISO 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标准,于是199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开展了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并在上世纪末达到高潮。在这个时期,还有一批重点企业,按2000年修订后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通过新的认证,应该说在广大企业主动和认真地参与下,与质量相关的工作取得极大的进展。质量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
一是改变了过去以资源性产品、轻工产品、农牧业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构成,今天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成为出口的大宗产品。
二是中国制造的出口商品改变过去“一流产品、二流质量、三流包装”的质量落后状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业品贸易大国之一。
二、标准工作的主要进展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质量管理工作已经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推动的限制,企业已经开始成为质量工作的主体,提高了质量过程控制的自觉行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驱动,企业普遍认识到在产品技术水平竞争的同时,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已经居于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看到,与质量相关的技术人员素质、加工工艺技术、加工手段已经接近世界水平。
1.ISO 9000质量保证体系建立
在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以来,GB/T 9000—2000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已经被企业所接受,国内印刷机械企业普遍认识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性。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企业的技术、制造、销售和经营活动已经纳入到程序文件之中,将质量工作的事后检验把关,改变为制造过程的程序控制,真正做到任何质量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人,大大提高了各岗位的自觉性。到目前为止,国内大多数印刷机械企业不但通过ISO 9000族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而且认真执行体系文件的要求,使企业的质量水平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2.重点企业通过安全体系认证
自2001年以来,为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一些有实力的印刷机械企业的产品开始走出国门,不少企业在2001年首次参加了芝加哥国际印刷机械展览会,以后参加国外组织的印刷机械展示活动的企业不断增加,主要展会有德国的德鲁巴、美国的芝加哥、英国的伯明翰、意大利的米兰、日本的东京、俄罗斯的莫斯科等。走出国门要达到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质量和售后服务要达到一定的水平,相关的技术要求要达到出口水平。
二是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机电产品,为保证人身安全,进入德国的产品需要通过GS安全认证,进入欧盟的产品需要通过CE安全认证。
随着我国印刷机械设备出口的增长,2006年和2007年出口额已双双超过5亿美元,2008年出口达到6.8亿美元,出口年度增长超过20%以上。其中,印后加工设备和丝网印刷设备进出口已经接近贸易平衡。取得出口额不断快速增长的原因,有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更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取得了CE安全认证的资格,从而取得了出口许可证。
3.产品质量升优、创名牌有成效
在“七五”、“八五”期间,北人集团公司相继取得PZ4880单张纸多色印刷机和J2108单张纸单色印刷机两个国家金牌产品称号,J2205单张纸双色印刷机和JS2102单张纸双面印刷机两个国家银牌产品称号。“九五”期间,原机械部推进名牌战略,在印刷机械部级名牌产品和明星企业的评定工作中,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质量的优劣和用户满意度的调查打分中,评出:北人集团公司的对开单张纸胶印机系列产品、上海亚华和唐山玉田公司的模切机产品、上海申威达公司的切纸机产品、江西景德镇公司的四开单张纸胶印机产品、营口冠华公司的八开单张纸胶印机产品为机械工业部的名牌产品。营口冠华公司(现在的辽宁大族冠华公司)还被评为印刷机械行业中唯一一家明星企业。它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优异成绩,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强有力的开发机构及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普遍采用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北人集团公司还通过了CIMS工程验收。
二是有一批高水平的加工手段,印刷机械的主要零部件加工广泛使用数控门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高精度凸轮磨床、齿轮磨床、立式数控磨床、动平衡机床等设备。
三是企业摆脱了传统的工艺方法,普遍采取社会大协作的方式组织生产,装配调试作业也采用流水线方式按节拍出产品,克服了不均衡生产带来的质量问题。新的工艺技术,如喷涂技术、防腐技术、定点润滑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普遍采用进口机电零部件,如气缸、电磁阀、轴承、张力控制、PLC、变频器,甚至还包括高速自动接纸机,零速自动接纸机、酒精湿润等。
五是企业建立产品内控标准、工艺标准、验收标准等企业标准,使制造过程的各岗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标准制、修订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12月,第三届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后,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34项标准的制、修订,其中包括执行16年之久的单张纸平版印刷机技术条件标准。这个阶段不但建立起印刷机械设备的基础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建立起我国印刷机械行业第一项国家安全标准——切纸机设计及结构安全规则。这项安全标准已经涵盖了切纸机、三面切书机、旋转裁切机、切圆角机、标签冲切机等切纸机械。现在已经申报的20多项标准中,还包括了资源利用、节能减排和出口商检标准体系。今年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包括三项安全标准和一项基础标准,还包括新建立的分标委会立项的行业标准若干。2008年又废止了九项落后标准。
三、今后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任务
1.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标准化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向、工作手段、工作程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是我国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项重大国策,也是突破经济发达国家设立的技术壁垒、安全门槛的一项有力措施。积极等同采用国际印刷机械标准是标委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当前,在企业的资助和支持下,组织翻译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印刷技术印后设备、印刷设备安全标准就是带有方向性的工作。这项国家强制标准的贯彻,将对企业制造的印机产品在安全性能上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从设计开始就贯彻的安全规范,将大大缩短产品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时间周期。过去,我们的印刷产品为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一般是设计——试制——用户验证——修改设计——小批投产——国内销售——CE认证——修改设计——CE多次复查——出口。而直接引入安全标准设计的产品,在经过试制一次反复后,就可以达到出口条件,就是需要通过CE安全认证,也相对容易得多。2003年标委会召开标准审查会,作了印后设备安全标准内容介绍,与会代表反映强烈,纷纷要求索取该标准文件,这反映了印刷机械企业对安全标准的迫切要求,也反映国产印刷机械设备走出国门的迫切愿望。采用国际标准的另一项任务是收集国外先进的产品标准,作为我国现有印刷机械产品标准的依据。我国现行的印刷机械标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综合高、中、低档产品的质量现状,经过综合讨论、协调、让步形成中等,甚至中等偏下的质量验收标准。以GB/T 3264-1989单张纸平版印刷机为例,最高印刷速度6000张/时就是一个妥协的结果,而我国印刷机标准套印准确度为0.12mm。修订的GB/T 3264-2005标准,印刷速度提高到8000张/时,套印准确度要求提高到0.07mm,套印精度国外产品为0.01mm,差距是相当大的,对这种标准水平用户不满意,只能出口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
2.增加国家标准的覆盖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没有真正意义的企业,企业不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只有按国家计划和国家调拨的物资组织生产,制造的产品由国家调拨到需要设备的部门。产品按国家组织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和验收。印刷机械标准也是在这种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除单张纸印刷机是国家标准外,其他标准都是行业标准。改革开放以后,除国家定点的印刷机械企业外,又产生了一大批民营印刷机械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全国印刷机械企业已经形成450~500家规模。为了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质量,标委会应该抓住当前国家对标准化工作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将量大而面广的产品、涉及安全和环境保护的产品标准申报为国家标准。一方面提高国家对印刷机械行业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使印刷机械标准的信誉度增强,使企业采标面不断扩大,从而带动整个行业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3.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按人民币计算,有四万多亿元的产品出口,印刷机械的发展同样面临出口的问题。目前,国内设备仅占国内市场的40%左右,要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要扩大产品出口也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最低也要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然而,国内印刷机械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状况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整体水平上看,印刷工业还在发展之中,尤其在当前,民营印刷业在崛起,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对设备技术水平的需求还是多元化的,高、中、低档的设备都有自己的销售群体,大家都能生存,此时标准化处于中档水平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本积累的充盈,用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回顾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经发展多代产品,就是印刷机也走过单张纸印刷机、办公小胶印以及单张纸单色印刷机的过程,并走过了从市场火暴到市场渐渐萧条的过程;印刷机械也走过低档切纸机,老虎嘴模切机等设备由火暴到市场渐渐萧条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尤其对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的需求,就必须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引导产品健康发展。Chinaprint2009展会上的中国企业产品的技术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提高,印刷机械行业标准水平,已不能适应产品发展的需求。
今后标准的修订和制定不应该牵强落后,而应该带动中、低档产品发展,提高产品水平,引导企业走国际化的道路。标准工作应该在制、修订中,逐步形成国际标准、国内先进标准和国内一般标准共同生存的格局。国际标准可以直接转化,等同或修改采用;国内先进标准应该达到国内先进高档产品的标准水平,国内一般标准应该是未修订前标准水平,即旧标准。引用现行标准企业可以采用最新版本的标准,也可以采用老版本的标准,当然还是建议采用新版本的标准。这种引用标准的方法就可以做到优质优价,档次分明,使企业水平在标准引用上得到体现。
4.用标准的力量,规范印刷机械市场
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际金融危机,对印刷机械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个时期,印机行业抓紧把产品的自动化水平和质量水平搞上去,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2006年国家海关曾重拳出击,处理骗税大量进口的印刷机的案件,这些措施对印刷机械制造企业来讲,应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处理骗税进口印刷机的相关企业时,标准的解释权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企业、协会、还是国家有关部门都已经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谈到规范市场,就是要用标准的力量将社会的印机产品,按照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先进标准和行业一般标准将同类产品分开,做到优质优价,解决劣质产品所谓价格优势来扰乱市场、鱼目混珠的问题。有的地区有一种说法:在质量处于劣势时靠价格竞争,在价格处于劣势时靠服务竞争,但规范的市场,最终是靠技术、质量和服务的竞争。
5.启动数字化设备标准
数字化印刷设备还处于研发阶段,与国际相比差距很大。近年来,已有不少企业批量制造直接制版机和喷墨印刷机,虽然离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标准工作应该提前进行。标准的启动方式可以采用企业现行的标准,如有可能可以直接转化国际产品标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人口大国,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提高印刷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受到体制、自主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然也包括标准化水平的制约。只有全行业重视标准工作,尤其重视标准科技的研究和试验,用高标准引导印刷机械产品的技术进步,才能提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