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图像平印制版60年
殷幼芳
笔者从1948年到上海学艺,1949年5月上海解放,随即于1950年到北京参加新中国于1949年10月第一个筹建的中央新闻摄影局印刷厂工作(1952年后改为北京美术印刷厂),主要印制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画报》。从此,开始目睹了新中国彩色图像平印制版技术60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几代制版印刷人以忠诚勤奋60载,开拓创新赶超先进的精神,不断地进行技术变革,从手工绘石制版经照相制版到电分制版至电脑制版,始终追求国际制版先进技术,使彩色图像印制质量不断提高,至今许多精品图册印刷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绘石制版工艺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以照相制版工艺为主,但绘画制版工艺仍在应用。绘石即“石印”,所用版材是“印石”,它是6~7cm厚的专用的碳酸钙石灰石,石质细腻,用细砂手工研磨后,既能吸附油墨,又可溶纳水分,利于在一个平石上油水互斥形成图像版面。
制版时,先用0.5mm厚的“玻璃纸”,覆盖在所需印的画稿上,对图像用“尖针”刻画出所需细致的轮廓线,在刻缝内嵌入红粉后,将红粉轮廓线转移到所需的每块印版上。
制版者按原稿色彩,根据经验判断色量分配比例,画面浓淡深浅的颜色和层次,都是靠手工用毛笔或钢笔尖蘸上黑墨点,用大小疏密不同的点子来表现(后来改用擦胶版的方法来替代人工“点”法)。
由于无法做成最小点,就采用多块浅色版复制,把版面做深,墨色印浅。如黄、红、蓝、黑都做成深、中、浅三色,一般做成10块左右的色版印石。
这一制版工艺当时主要是印月份牌,广告类产品,其制版质量的好坏,全靠制版师傅的技艺高低。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是一代宗师郑梅青,他技艺高超,制作出许多高质量产品。随着照相制版工艺的兴起,这一工艺很快被淘汰。
二、照相制版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彩色图像平印制版主要是推广应用照相制版工艺。这一工艺应用投影照相原理,将原稿图文信息记录在胶片上,经显影成连续调阴片,再照相加网成阳图版,再拷贝成阴图版进行晒版。照相制版工艺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30多年,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几次大的技术革新,质量、效率不断提高。
(一)照相制版几大技术革新回顾
照相制版工艺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30多年,这期间凭借当时制版技术人员废寝忘食的执著追求,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几次大的技术革新。
1.三翻阴图版工艺
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照相制版都是采用三翻阴图版工艺,其工艺流程为:
彩色原稿→照相分色为连续调阴图胶片→手工修正→用湿片拍摄加网阳图版→手工修正→用湿片拍摄阴图版→修正→用锌皮蛋白版晒成印版
这一工艺中修版师傅的修版技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决定了彩色图像复制的质量。手工修版难度大,修正时间长,效率低,促使制版科技人员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
2.蒙版工艺
原北京美术印刷厂平制车间的技师专家们经夜以继日的研究和反复试验,终于在1954年4月研制成功《天然色蒙版法》,即“彩色正片蒙版法”,并首次应用于人民画报1954年第5期的封面。这是我国照相制版工艺中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震动全国印刷界。当时国家出版总署印刷管理局决定把这一蒙版法向全国推广,以更快、更好地印制出精美的印刷品,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1954年5月20日北京日报和6月3日香港大公报均登载了这一消息。如图1所示。
图1
采用蒙版法,不但替代了部分人工修版,提高了效率,而且提高了质量,可以轻松表现许多手工修版中无法表现的微妙色彩变化和细微层次。
蒙版法的研究成功,打开了全国制版界的思路,许多制版专家充分利用各种蒙版方法来提高质量和效率,从而延伸出各种蒙版方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面貌。其中“天然色蒙版法”有一级、二级蒙版法,橙光蒙版法;反射原稿有架子蒙版法;分色阴片有高光蒙版、层次蒙版法;照相加网阳图有分层曝光蒙版法等。
由于各种蒙版方法的成熟应用,使照相制版工艺的质量和效率得到飞跃。蒙版法的研制成功,原北京美术印刷厂著名的照相技师方振献等技术人员作出了杰出贡献。
3.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
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流程为:
彩色原稿→照相分色连续调阴片→修版修正→用湿片拍摄加网阳图版→晒平凹版(PVA版)
由于二翻阳图版采用玻璃版,修正幅度极小,对色差、层次差的修正必须在阴片上一次完成,应用难度较大。随着蒙版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照相加网阳图版时,采用分层曝光蒙版技术,以及阿拉伯树胶由聚乙烯醇(PVA)所替代,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得到推广应用,取代了三翻阴图版工艺。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效率,使照相制版工艺又前进了一步。
针对这一工艺的加网阳图版需采用湿片拍摄,色差修正极为困难,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京新华印刷厂率先研制成功明胶干版,可以很方便地在干版上修正,从而取代了湿片,并推广普及到全国。
由于当时北京新华印刷制版的毛主席等伟人像及每月出版的《红旗》杂志封面、封底等重要的彩色图片都要及时发送到全国各大城市去印刷,而明胶干版运输不便,经研究采用国产的汕头公元牌高反差胶片,通过与胶片厂研究合作,使胶片的反差等质量达到制版要求,从而用胶片取代了明胶干版,既解决了运输难题,又方便了修版工作。
4.直接加网分色工艺
为进一步提高制版质量,制版科技人员研究试验了直接加网工艺,其工艺流程为:
彩色原稿→蒙版→用品红或灰色胶片网屏加网分色阴片→拷贝成阳图版→晒版
其中加网分色采用强光源,4kW、8kW的频闪氙灯;灰色接触网屏采用北京新华印刷厂、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自行研制的接触网屏,胶片采用公元牌SP高反差的全色感光片。
直接加网分色工艺的印刷图像清晰度较连续调加网工艺有根本性的提高,全国制版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探索试验,到1977年6月在西安召开的“京、沪、辽、陕四省市照相制版新工艺经验交流会”,这一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这是20世纪70年代全国主要的制版工艺之一,对制版技术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以后,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印刷企业都装备了电子分色机,其质量、功能、速度是照相制版无法比拟的,照相制版工艺从此淘汰出局。
5.黑白照片制彩色版工艺
在中国平印制版历史上,应浓墨重彩记下黑白照片制彩色版的光辉一页,一代制版精英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照相蒙版方法和精湛的修版技艺,把毛主席等伟人像和电影明星的许多老的黑白照片,通过人工设想分色制版法,采用三翻阴图版工艺和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印制出胜似彩色照片的图片,这是一大创举,为中国首创,国际尚无。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制毛主席等伟人像及毛主席像册,把毛主席标准像黑白照片及周总理等伟人的黑白照片制成彩色照片,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出版、印刷界的高度赞扬。
同时北京1201工厂制作“毛主席在延安”(戴八角帽),斯诺拍摄的黑白照片做成彩色版,也非常成功,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
由上海市印刷一厂制作的《大众电影》1963年1期封底,选用电影故事片《二月》中的陶岚(谢芳饰)的黑白照片制成彩色照片,采用湿片直接加网二翻平凹版工艺,获得成功,并在《印刷》1963年2期(早期的《印刷技术》)发表,其肤色之真实,色彩变化之丰富,胜似彩色照片,当时达到很高的水平,受到同行们一致赞扬。
随着制版原稿都采用彩色反转片和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制彩色版工艺也就进入历史。但全国许多优秀的制版技术人员,用高超的技艺,创新这一制版工艺,采用毛主席等伟人的珍贵历史黑白照片,印制出这么多、这么好的光彩夺目的彩色图片,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6.四色制版工艺
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照相制版工艺都是采用六色制版(黄、红、蓝、黑、浅红、浅蓝),历时较长。当时在4个深色版之外增加两个浅色版有两个原因:一是补偿深色版红、蓝色的饱和度不足的问题,使印刷图像的红、蓝、绿色更加饱和鲜艳,画面色调更加厚实;二是增加画面的光泽度。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提高《人民画报》等彩印产品的印刷质量和效率,缩短生产周期,经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制人员的深入研究和试验,率先减少两个浅色版、采用四色制版工艺并获得成功。
改进的方法是:把三原色版的色彩饱和度做足,阶调做长,印刷时适当提高四色版的实地密度。四色制版工艺完全可以达到六色印刷效果,从而很快应用于《人民画报》等彩印产品,把画报的印制周期也从60天缩短为40天。
1966年2期《印刷》(早期的《印刷技术》)杂志上介绍了照相制版二翻四色制版工艺的经验和方法,并登载了插图,促进了全国推广应用四色制版工艺。
(二)照相制版几大印制精品回顾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的这30多年中,中国平印制版、印刷界及印刷界的一代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照相制版工艺,研制成功各种蒙版技术,革新多种工艺方法,将照相制版工艺推向巅峰,印制出许多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精品画册,成为中国印刷史上的骄傲。
1.《苏加诺藏画集》
1956年我国出版、印刷界一大创举,跨国出版、印刷《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工学士、博士藏画集》,如图2所示。
图2
画集由我国著名的人像油画家李曼峰先期去印尼为总统绘坐像和立像,刊登卷首,然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邵宇及安静等到雅加达,将所有藏画中优选600幅各种类型的艺术品,采用当时少见的6cm×6cm彩色反转片,色彩还原准确,层次质感清晰,为提高印制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北京、上海两地的印刷厂,采用先进的各种蒙版方法,选择新改进的二翻阳图平凹版工艺和接触网屏直接加网新工艺,选择最优的原材料,集中优秀的技术人员精心印制,使《苏加诺藏画集》的印制质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当1965年藏画集全部印完,两地的出版、印刷专家将我们印制的“藏画”与当时日本商业出版的“藏画”进行逐张质量对比,一致认为我们印制的质量比日本产品好。当然我们与日本在管理和工艺手段等方面还有差距。
《苏加诺藏画集》荣获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铜奖。
2.《中国》画册
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为用彩色图片真实地反映新中国成立10年来各条战线上的建设成就,周总理提议,由廖承志主编,出版、印刷大型高档画册,并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画册名《中国》。如图3所示。
图3
《中国》画册由当时我国印刷企业中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制版、印刷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制。画册设计庄重,精选图片544张,印制精美,装帧考究,代表了当时我国照相制版工艺印制质量的最高水平,受到国家领导人及出版、印刷界的一致赞誉。
《中国》画册印制过程中,作为北京新华印刷厂全体职工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一项创新产品,自行设计,研制成功《平版制版、宣纸印刷工艺》,印制出《湘君》图,选载在《中国》画册中。如图4所示。
图4
由于宣纸质地柔软,印刷时网点容易扩大;宣纸没有胶质、容易起毛。为此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反复试验,采用版面做深,墨色印浅,减少油墨黏度,并结合专色版等方法来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终于获得成功。《湘君》图采用10个颜色复制,再现了原作的墨韵层次和淡雅自然的色调,受到国画家和出版、印刷界的赞扬。从此创立了平印宣纸印刷工艺,并在后来推广应用到用宣纸印刷中国书画的高仿真复制等方面。
3.《上海博物馆藏画集》
1959年上海印刷界精心印制《上海博物馆藏画集》,选自馆藏的100幅宋、元、明、清的历代精品,四开精装画集。画集逼真地再现每幅原作的风格特点,墨韵层次丰富。色调古色古香,自然协调,代表了照相制版时代古画复制的最高水平,被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评为复制品金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出版物第一次在国际上获金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印刷人。如图5所示。
图5
三、电子分色制版工艺
1973年,北京新华印刷厂首先引进有实用价值的德国的DC—300型电分机开始,至1995年全国相继引进各种型号的电分机,如德国的S3010至S3900型、英国M656至6250型、日本的SG 818至757型等共500多台,使得制版功能不断完善和提升,并经历了四次大的工艺变革,即从扫描分色连续调阴图片→扫描分色直接加网→电子加网阴/阳图片→电分机高端联网。可以说这20多年是电分制版的黄金时代。
电子分色机是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科技设备,先后应用了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用电子扫描替代投影照相,用计算机处理缩放倍率、蒙版校色、层次调整,使清晰度增强,并使彩色图像复制质量和效率达到了新的高度。具有照相制版工艺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
用电子扫描技术替代传统照相制版技术是彩色图像制版技术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也成为这个时代印刷产业的象征,是印刷业中技术含量最高,产品附加值最高的技术,成为行业中的“王牌”,谁拥有了电分机,谁就有了高效率、高质量的产品,谁就有了高利润,人们近乎崇拜般地将电分机推上了“神坛”。
伟大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制版印刷业的面貌。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印刷企业每年以50%多的速度装备电分机,并充分利用电分制版新技术,追求高品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印制出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档精品画册,成为电分制版时代印制质量的典范。
(一)电分制版几大印制精品的回顾
1.《故宫博物院藏画》
1979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制的大四开精装高档画册《故宫博物院藏画》,采用电子分色四色制版工艺,首先拍摄高品质的彩色反转片,经扫描分色直接加网阴图片,修正后拼成四开版,拷贝成阳图片,修正后晒成印版。如图6所示。
图6
电分制版工艺逼真地再现了各类原作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技法和特点,墨韵层次丰富,色调浑厚沉着,绢纹质感清晰,达到“形似”和“神似”的效果。受到艺术家、故宫博物院专家、出版与印刷界的一度赞扬,誉为“印刷艺术品”。
2.《中国美术全集》
在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前夕,一部可以纵览我国当代艺术珍品的大型高档精品画册《中国美术全集》印刷出版。该画册按美术门类以年代顺序结合专题进行汇编,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书法篆刻五大类、共60集,每集画册收集彩色图片200幅,论文及说明文字约5万字,开本为285mm×216mm。如图7所示。
《中国美术全集》由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15家先进印刷企业承印,从1984年开始印制到60集出齐,先后用了6年时间,这是一项伟大的出版、印刷工程,汇集了当时全国著名的印刷企业,采用最先进的电分制版、印刷及装帧工艺技术和优质的材料,选用最优秀的技术人员,集中全力进行创造性印制,其印制质量之好,装帧之考究,在中国出版、印刷史上是罕见的。
图7
(二)电分制版几大技术革新的回顾
1.采用电子分色四色制版工艺,改进电分工艺
北京1201工厂印制美术全集的《两宋绘画》时,采用电子分色四色制版工艺,为了达到宋画底色沉稳平服,该厂科研小组经过10多次的反复试验,采用平满的黄版,在黄墨中加10%~15%的黑墨,达到底色平服,沉稳的效果,是一项创新。
同时该厂印制的《玉器》集时,改进电分工艺,一是采用一次直接阳图工艺;二是把中性灰比例的C版增加2%呈青灰色,使玉器色调稍微偏冷,从而真实地再现各种玉器光洁细腻、晶莹剔透的特点,在莱比锡国际书展上获铜奖。
2.采用GCR工艺技术
北京民族印刷厂1985年印制美术全集《五代宋雕塑》时,其中有多幅黑白照片与彩图拼在同一个页面上,若用单色黑印制黑白照片,其墨色层次显得太单薄。该厂技术人员通过研究,采用电分机的GCR工艺(当时称为非彩色结构工艺,后统一称为灰成分替代工艺),用四色印制黑白图片,从而既保证黑白照片黑色浑厚、层次丰富,又使四色机胶印能一次印出黑白和彩色图片,获得两全其美的效果。
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反复试验,率先采用GCR应用于国画复制及挂历等产品中,并总结出一套GCR工艺的理论、方法和要领,规范出电分操作等标准参数集。
北京印刷技术协会随即在北京民族印刷厂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进行全面推广。当时《人民画报》向国内外作了专题报导。图8是笔者在胶印车间与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试验目前国外最新的非彩色结构制版方法。
图8
3.推广应用规范化、数据化管理
1978年起,北京新华印刷厂通过应用直接加网分色和电子分色机等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按照彩色图像复制的科学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提出实施制版工艺的规范化、数据化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较系统地总结了制版工艺流程中各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操作数据。使整个制版工艺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这项成果通过测试手段(密度计、灰梯尺、色标、控制条等),记录各种条件下的数据,将它归纳出能够指导生产规律的公式、曲线、图表等。并用它制定各工序的操作数据,使整个流程尽可能量化,做到有规可循,从此使几十年来以经验操作的平印制版工艺开始向规范化,数据化转变。
《印刷技术资料》(早期的《印刷技术》)杂志自1978年第2期开始连载5期,介绍上述平印制版工艺规范化、数据化的思路和方法,并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于1981年出版《胶印制版工艺的规范化和数据化》一书。如图9所示。
图9
国家出版局委托中国印刷公司于1979年3月7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电子分色四色制版和规范化、数据化印刷技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的出版局、科研所、教育、物资部门和印厂代表。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电分四色制版是发展我国彩色复制的必由之路,并明确了规范化、数据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动员全国印刷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四色制版印刷工艺,并积极向规范化、数据化管理发展,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效率,缩短印刷周期。从此中国印刷业开始了在全国全面推进电分四色制版印刷工艺和实施规范化、数据化的历程。
四、彩色桌面出版系统
桌面出版系统(Desk Top Publishing,简称DTP)的推广应用,是制版领域中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制版工艺的面貌。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在1992年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上成为主题。受到印刷界的注目,随后相关软件、硬件不断完善和发展,并逐步“汉化”。1993年,由王选教授领导团队研发出应用于高档印刷产品的激光照排系统。199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北京召开《北大方正彩色出版系统高档印刷品适性项目鉴定会》,成为我国全面推广应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开端。王选教授负责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研究项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自主创新技术为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带来了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革命性变革,载入我国印刷业发展史册。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伟大在于把集中在特别专业的、由少数技术人员手中的神秘的电分制版技术变得社会化、普及化。同时由于DTP系统小巧灵活,应用方便,可部分满足印刷厂“省事”、快速、经济的需求,加之输入部分、计算机组版、激光照排输出部分可以分开设置。印刷厂如果没有资金买激光照排机,可以由输出中心配置,从而便于推广应用。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日新月异的变化,至今DTP系统集创意设计、文字照排、图像分色、DTP制作、图文组合、数字打样和整页输出等功能于一身,融数字摄影,美术编辑,创意设计为一体,满足了新时代各种出版物的印制要求,促进了印刷质量、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出版周期的缩短和成本降低,是现代印刷业皇冠上的明珠。
(一)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相关技术革新的回顾
当前我国印刷业印前技术应用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成熟及普及,包括数字传输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字打样技术、数字印刷技术、CTP直接制版技术、网络印刷技术、数字色彩管理技术、数字图文处理技术、数据库开发和利用技术,屏幕软打样及无纸远程打样技术,10μm调频网技术及6色、7色高保真分色、印刷技术等,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的新面貌。
1.数码打样
1995年开始进入国内,它在1998年后逐步被业界认识和推广应用。数码打样是对传统打样的一次革命,是印前技术数字化的必然产物,与传统打样方式相比具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从而很快得到普遍应用,并逐渐淘汰了传统打样。
2.数字原稿
20世纪90年代初数码相机迅速发展,其应用及拍摄的高分辨率数字原稿,是对模拟原稿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在出版社、设计公司和印前公司得到广泛应用。当前90%以上的书刊、报业原稿都采用数字原稿,因而淘汰了大部分扫描仪。
3.色彩管理技术
其推广应用是彩色复制领域中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色彩管理是图像处理链上,校准所有输入、输出设备,从而获得不依赖于设备的色彩复制。使色彩在整个印前、印刷工艺流程中获得可控制和可预见性。
4.CTP技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崭新的CTP(计算机直接制版)工艺一举打破传统制版工艺,实现了将印前工艺从传统制版转到数字制版的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印刷业用近10年时间完成了对CTP从认识、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时下已处于应用CTP的高峰期。
5.数字化工作流程
它是随着印刷媒体全面数字化生产而诞生的,始于2000年,到2004年已经成为关注焦点。我国推广使用数字化工作流程是从基于照排机和CTP两个方面实现的。其推广应用是印前、印刷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将主宰印前、印刷的一切领域。应用CTP及数字化工作流程意味着企业从传统模拟制版生产系统向数字技术生产的转变,是企业效率质量的一次升华。
(二)彩色桌面出版成就印刷企业
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先进企业、优秀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凭着一股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充分利用DTP系统的先进性和印前各种新技术的优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创造出新的经营模式和国际顶尖的产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雅昌的印制质量在艺术印刷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年荣获国内外各种大奖,金奖140多项,特别是4次荣获美国印制大奖赛,冠有印刷界“奥斯卡”美誉的Benny Awary金奖。
第一次是2003年53届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这也是我国首次获此奖。从设计风格、印制品质,装帧效果,书籍内容等要素综合评价,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图书”。如图10所示。
图10
第二次是2005年55届的《西夏文化》画册。
第三次是2008年58届的《中国文化遗产—贵州卷》,评委们认为是“天下最精美的图书”。如图11所示。
第四次是2009年59届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节目单》等三种产品获“班尼奖”。
图11
雅昌承印了《北京2008奥运会申办报告》,共计596页之巨,每本书重达5.6千克,全书以紫红色为封面,配以大方的设计图案、从设计、制版,印刷到装帧都达到了极高水平,被誉为开启“申奥”大门的金钥匙。如图12所示。
图12
2.上海龙樱彩色制版有限公司
上海龙樱彩色制版有限公司,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克服制版、印刷、装帧工艺多方面的困难,创造性地印制大型高档精品画册《锦绣文章》,该画册共有600多页,厚度达到6.6cm,采用特种艺术纸印刷。彩图印制之精美、装帧工艺之考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特别是精心设计页边爬升图文,使整本书合上时,三边显示出古朴的龙的暗纹,是设计、制版、印刷、装帧工艺的一次创新,是一部难得的文化艺术精品,荣获亚洲印刷金奖。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时作为赠送给耶鲁大学的礼品,极为珍贵。如图13所示。
图13
3.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有限公司
北京圣彩虹研发的数字印刷高仿真复制技术,采用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带涂布的宣纸、丝绢和油画布)+新工艺(Epson PRO 9800艺术微喷机)+新软件(GMG Color Proof色彩管理软件),创造出一套具有高仿真复制特色的色彩管理数据集模块,对故宫珍藏书画等众多名画进行艺术品高仿真复制,无论从尺寸、质地,还是从墨色、色彩,均与原作十分相似,使人感到有如真迹般的满足和快感。
北京圣彩虹采用先进的数字印刷技术,实现古典文化瑰宝的完美复制,对传播和宏扬古代书画名作,具有时代创新的现实意义。其仿真复制的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故宫珍藏书画《荷花鸳鸯图》荣获2005年亚洲印制大奖。如图14所示。
图14
4.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
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率先采用世界印刷最高精度的10μm调频网的方形网点技术,使印刷图像如同照片一样;率先采用高保真6色印刷进行批量生产,使印刷图像色域更广,色彩更加鲜艳;率先实施印刷全程色彩管理,屏幕软打样,L.a.b分色法等尖端技术,印刷出许多精品图书,成为行业中新的明星。曾两次荣获美国印制大奖——“班尼金奖”。
“影天”最新成就是2008年创造性地印刷出大型典籍——《宋画全集》,首批8册于2009年12月印制完成,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图册和文献两部分,计划收编海内外的宋画精品1500件左右,共出版8卷32册,共7500多页,拟于2011年12月印完出齐。这是宋画的艺术特点与高新印制技术完美结合的“印刷艺术品”,如图15所示。
图15
5.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北京华联印刷以高科技、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占领北京高端期刊和精品画册市场。“华联”将各种先进管理进行融合,将各种有效企业文化进行融合,并把这些融合提炼,变成北京华联印刷的文化,变成具有“华联印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被出版界誉为“华联正派”的高度评价,这是对“华联”做人做事、待人待事、方法作风的重大肯定。
北京华联承印中国国家画报《人民画报》时,采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科学的管理。
五、综 述
综上所述,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几代印制人的执著追求,勤奋努力,而今看到中国印刷制品在世界舞台上精彩纷呈,流光溢彩,令人振奋,使人鼓舞。现代高科技印制技术,已经把艺术与科技、精巧与力量、自然与文明、网络与数字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印制技术发展到今天,在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它不仅以印刷技术本身而存在,而且已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粹的艺术,并因之而绚烂,如朝霞四射的晨光,充满勃勃生机。
这是一个印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一个竞争进步的时代,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而感到自豪,同时也应当为这个时代增添光彩,为发明印刷术的故乡再次成为印刷强国而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