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印刷60年
内蒙古印刷技术协会原秘书长 王贵龙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跨“三北”(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的印刷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而得到了迅速的进步,为自治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印刷业步入持续、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基本形成生产布局合理、产品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印刷业格局,在自治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中日益显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印刷基础薄弱
1949年,内蒙古地区有两家报社印刷厂,其余都是个体印刷作坊。这两家报社印刷厂一家在丰镇,一家在乌兰浩特。在丰镇的厂子叫蒙绥日报社印刷厂,有一台手摇铸字机,两台八页机和几副字架。铸字机很落后,铸完的字不能用,还得用手工在钢锉上磨光才能用。标题字的种类很少,大一点的字就得手工刻。排完版打样是用嘴把纸喷湿,铺在版上用手一处处的按着打。印刷时,因为丰镇当时没有电,是用人工摇大轮。装订更落后,没有裁纸机,裁大纸是用弯刀手工割,割的纸很不齐,无法印刷,得用刀一刀一刀地裁整齐。如印刷小册子,没有订书机,是用锥子扎孔,手工用剪子把铁丝剪短,窝成钩,再穿进去敲平。最后用小洋刀裁齐,这就是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在乌兰浩特的内蒙古日报社印刷厂的条件也差不多,有时没有油墨,就用食用油和烟灰配制。
二、在艰难中起步
1950年蒙绥日报改为绥远日报,迁至归绥市出版,条件有了改善。1953年,内蒙古与绥远省合并,两个报社印刷厂也分为报纸印刷和书刊印刷的两个厂子。内蒙古有了专业书刊印刷厂。这期间,内蒙古各盟市大都上了小型报纸印刷企业。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印量增大,自治区报纸和专业书刊印刷企业上了轮转印刷机。轮转印刷机印版是圆形的,必须复制成铅版。其过程是先将铅活字固定在打版台上,然后铺上打型专用纸,用毛刷敲打,再刷上浆糊,如此反复,纸型达到一定厚度时,烘干即成铅版的母型。再将此版母型(俗称纸型)放在铸版机内,注入铅合金熔液,冷却后成为印版,加工后修理即可上机印刷。
有了纸型,对印刷和出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出版社可以保留纸型,重印时将纸型发至印刷厂即可。报纸印刷无纸型时,内蒙古东部地区看《内蒙古日报》需要3~4天以后,有纸型后用飞机运到东部区代印点,第二天就可看到报纸了。
在蒙汉文排版制版方面,内蒙古地区印刷工作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52年绥远日报社发明了铁梭排字架,1954年呼和浩特市印刷厂创造了连二拼版法,1956年应用双手拣排蒙文,1957年实验成功蒙文字尾带空、推广蒙文连模。1972年研制成蒙文新字体“三国体”,被自治区及北京民族印刷厂采用。1978年,制作成功烘纸型和铸字自动上水装置。1981年研究成功铜锌版液体烤版工艺并设计制作了设备。1982年试验成功平台机使用薄铅版并创造机下上版,1983年华北出版协作区还召开现场会。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和内蒙古文化厅举办首次“蒙古文新字体评选会”。
内蒙古是50年代后期上的胶印,开始时,其制版方法全靠制版工人临摹,并用手工点划网点成色,工序繁杂难度很大。以后发展到用赛璐珞网版人工压制网点。1956年开始筹办平版照相制版,用光学色彩分色代替人工分色,用化学照相技术代替手工绘点。60年代初由两翻版代替了三翻版,印刷版由平凹版代替了蛋白版。平版照相制版开始是湿版,玻璃作版基,现用现制,操作费力,70年代逐步被干片代替。照相机是手工操作、碳精灯做光源,改为自动对焦自动控制曝光。光源也改为氙灯、镝灯。显影、定影由手工改为自动显影。打样由手工滚墨改为自动打样。晒版由手工操作改进为电子计算机操作,80年代中期,内蒙古地区也引进了世界先进的电子分色制版技术。
三、逐步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
内蒙古地区试用照排技术是70年代开始的,先用手动照排,80年代建立了照排胶印书刊印刷厂。随后,汉文电子出版系统在内蒙古地区开始推行。由第一代照排机很快开始推行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汉文照排技术应用之后,自治区一些单位开始研究蒙文照排技术,1978年开始蒙文照排试验。1982年内蒙古蒙文印刷厂在自治区科委的支持下,试制蒙文电动照排工艺获得成功,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蒙文电子排版软件1985年研究成功。90年代初,内蒙古地区电子排版系统又有新的发展,“方正”“科印”及“华光”系统均被广泛采用。在开发蒙文照排新技术方面,内蒙古地区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90年,内蒙古参与北京大学新技术开发公司研制蒙文字输入电子系统的具体工作,将十几种蒙文字模稿进行修改、策划、设计,作为蒙文电子排版软件的基础,为蒙文字符集电脑键盘定位、版面格式技术要求提供了依据。1990年北大方正决定和内蒙古日报共同研制开发蒙文报纸字模软件,1993年自治区还组织了蒙文照排字体鉴定会,丰富了蒙文照排字体。
90年代初,内蒙古地区用照排取代铅排进入高峰期,技术改造首先从大的书刊印刷厂开始,很快进入报界印刷厂,除内蒙古日报社印刷厂外,各盟市的报纸印刷厂先后都采用了照排技术,实现了“光与电”,取代了“铅与火”。当时,受内蒙古印协的委托,哲里木报社印刷厂研制成功多功能制版机,推动用树脂版代替铅字及铅版的凸版印刷,填补了内蒙古制版机械制造空白。
1970年,内蒙古自制土设备推行直接加网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1983年组织平版照相制版规范化、数据化生产研究,进行了大量试验,撰写印发专题材料,还在《印刷技术》杂志上做了介绍,受到很多印刷同行重视。90年代中期内蒙古用计算机逐步取代了电子分色机,成了图像制版主流。2003年内蒙古达尔恒教育出版发展公司投资130万元引进富士大全开激光照排机和投资40万元引进的克里奥扫描仪和高档数码打样机,这是目前区内最先进的彩色制版系统。这些彩色系统不仅在书刊厂、报社印刷厂,也延伸至包装印刷,兴安盟、鄂尔多斯都有先进的彩色制版设备。
60年代内蒙古地区胶印机多是单色印刷,70年代发展为双色印刷,80年代内蒙古地区也引入国外四色高速胶印机。这些胶印机承印全区的报纸、图书、画刊、画册、年历、包装产品和社会文化用品。80年代后期,由电子排版、小胶印组成的办公轻印刷系统以及复印技术在内蒙古地区兴起,促进了办公自动化、高效率。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印刷厂也购进了四色胶印机,各盟市报社印刷厂,都购置了高斯四色胶印轮转机,内蒙古日报社印务中心引进有两层楼高的八色胶印轮转机, 2005年新建立的爱信达教育印务公司,购入海德堡四色胶印机、BB式胶印机等大型生产设备。数码印刷技术也悄然进入内蒙古地区,已经有很多印刷企业购进了数码印刷机,制版、印刷、装订电脑控制一次完成。进入网络时代,内蒙古的印刷,不仅可同城印刷,还可以异地印刷。
四、装订技术革新成果显著
内蒙古地区50年代中期以前,装订基本都是手工操作,50年代后期有了折页机,60年代有了配页机以及电动裁纸机。1968年,内蒙古地区引进了当时先进的无线胶订联动机。80年代应用骑马订全自动联动线,经过技术改造,铁丝订包烫背联动线也有应用。80年代后期,内蒙古地区大型书刊印刷企业都有铁丝订、无线胶订、骑马订三条大型联动生产线,
在装订技术进步中,内蒙古地区工人和科技人员作出了贡献。1958年将手续订书机改革成自动续本订书机。1976年,内蒙新华印刷厂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PRO—01型平装无线胶订联动机,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977年,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时,在联装机上改革安装二遍上胶装置,贴卡纸、包皮一次完成。同期,还研制成功裁纸机自动垫版,首创用升降台闯纸等。
一晃60年过去了,新中国迎来了60年华诞。内蒙古印刷业为内蒙古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内蒙古和祖国的民族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