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铜管乐的乐团面试技巧
⊙胡丹峰
如果你要从事音乐这个行业,就必须要接受经常面试的事实。面试可以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独奏表演,而这种表演将以多种标准来加以评估。你可能早在初中或高中时代就经历了某种形式的面试,比如要加入乐队或者大型重奏组(由至少3人或更多的人组成的小型乐队演奏形式)要进行面试,考取特定的席位要面试,申请特定的学科也要面试。有时候你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尤其是青年学子,如果你想加入学校的管乐队,就必须面试。如果你想加入一些校外的音乐团体(如军乐队、交响乐团等),也是需要面试的。如果你想在一些职业或半职业的乐队里演奏,或者想要一个教学的职位,面试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面试的时间通常会事先通知,有时候会提前几个月,有时候就只有几天时间。尽管你无法选择什么时候面试,但是有计划地练习和准备通常会使你在面试时有更好的表现。如果精心准备的话必将在面试时有更高的胜算。
在面试时会演奏些什么?这将取决于何时、何地、为了什么面试。有些高中或初中的乐队在面试时会让你准备和演奏一些他们保留曲目中的片段,还有就是视谱,这些是面试时的主要步骤。大学或者专业团体所要求的曲目难度会更高,更有针对性。例如,在进行交响乐队的面试时,一些铜管乐器有时候不仅要求视谱,而且还要演奏其他声部的分谱,以考察他音域的宽度。在室内乐的面试中,考官会考察你对从一般的曲目到特殊配置的室内乐这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到底有多少,并演奏一些经典的独奏作品(通常需要背谱)。
不管是为了什么面试,你一般都会被要求填写一张申请表和你的简历:询问你的演奏和学习的经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每一年你在准备简历时,至少要加上一条比较新且重要的信息,而去掉一条无关紧要的内容。根据面试的不同,你可能被要求提供一些关于你的专业或教育背景的信息。如果你接受面试,你通常会收到一份曲目单,上面会写着你要准备的曲目(如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某小节到某小节),面试时将从中选取。不管如何,要将给你的乐谱准备好,否则你将无法进入视谱阶段。
一、如何准备面试
1.面试前的练习
你不单要练习常用的乐队片段,还要预先感受面试时的气氛,你可以将你的家人、老师、朋友或同学当做考官,演奏给他们听。不要害怕演奏给其他乐器演奏者听,他们不会指出你在技巧方面的缺陷,而是坦诚地说出他们所听到的。
练习在多样的环境下演习面试:因为环境经常会使演奏者分心。例如,有时面试场地的声学环境会非常干涩或非常混浊。为保险起见,你必须试想面试会发生在你最不喜欢的地点、时间或是你最不舒服的状态,这样你就必须具有很宽的适应能力才可以临阵不乱。
在大多数的交响乐队的面试中,都会有一支评委团,为了公平起见,有时你会在一块幕布后面演奏。对着一块黑布演奏可能会让人不舒服,但你必须去习惯这样做。你也可以将大师课或者把与同行交流当作练习面试的机会。
很多专业的音乐团体都需要你准备一盘录音带作为“预听”。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可以在自己的录音中发现很多问题,而且这样也可以纠正某些人的“录音恐惧症”。
如果你知道了大概的面试曲目,接下来就要去听这些曲目的录音。聆听的重点是一些乐曲中惯用的句法,比如一些在乐谱上没有标出的渐慢,等等。其目的是要让评委团确信你知道并演奏过这些曲目,至少要显示你对一些约定俗成的句法有所了解。总而言之,你必须熟悉要演奏的曲目。
在准备面试时最重要的事可能每个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尽相同的,但是漂亮的音色、准确的节奏、正确的音准是最起码的。在练习时如果无法将乐曲演奏的尽善尽美,那么在面试时就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事实就是这样,在面试时你的所有毛病都可能呈现在众人面前。
2.面试期间注意事项
在独奏比赛或者职业乐团的面试中,你将面对一群评委演奏。如果你在评委团中有熟人,那将对你很有利,但是大多数的评委都会公平公正的评判。
面试时会有一个幕布挡在前面,你一般会看到一个面试的主持人,他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你可以开始演奏了。评委们一般不会制止你在正式演奏前试一下声音,但是一些奇怪的预热活动和你的一些习惯性动作(如多次舔嘴)将会是多余的。如果听见审听团里有人在低语或咳嗽,那就暗示着赶紧停止这些动作。
在大多数面试中,你会先由你最熟悉的曲子开始,或是乐曲或是某个片段(对高中或者初中来说会是一条练习曲)。展示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感情和乐感。无论这个面试的级别有多高,漂亮的声音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般来讲,面试会提供乐谱,有的还会将你要演奏的部分标出来。如果有很多人来面试,那么不要期望你的面试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评委要聆听很多的乐手,因此他们会制定一个时间表。面试时间很短并不意味着你不成功,通常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那样的场合,哪怕几分钟的时间你都会感觉像是半个多小时。不管怎么样,要自信、有乐感的表演。
在很少的情况下,你会被要求参加声部排练或参加一次重奏排练。在这种情况下,要以自己最好的音色、节奏和音准来应对,不要去猜想,要果断,要对其他人的动作十分敏感。
尽管一些运作良好的职业乐团,正在试图确定一个基本的程序和标准,来提供一个公平的、匿名的面试环境,遗憾的是,面试的形式是没有标准的,不同规模的交响乐队会有不同的面试规则。一些开明的乐团经常是走在传统前面的,他们会提供相互分离的“热身”室,会持续地向你反馈信息和意见,还会让你有机会为面试的过程提出建议,等等。
重奏组合的面试通常会更个性化。在室内乐的重奏里,成员之间已经合作了很长时间,因此你能否同他们形成默契变得至关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认为这是个小乐队,就无拘无束、夸夸其谈。对其他成员要十分敏感,要敢于证明自己有胜任的能力,展示你对室内乐的了解,其次就是要展示你对音乐充满激情。
二、应对面试的各种技巧
在面试前尽量避免去听别的乐手演奏,你会只注意别人是怎么样比你强,从而摧毁了你的自信心。如果你有时间,在你面试之后再去听别人演奏,看看谁比较有希望。不管怎么样,如果你能进入下一轮,别尝试改变你的风格,因为你要知道评委们一定是认为在你的演奏中有他们喜欢的东西,所以才让你进入这一轮。
在练习时最好能以多种方式,使你在面试时的表现更有伸展性,因为有时候评委或者指挥会让你对风格、轻响(音乐的力度表现)或节奏作一些调整。如果叫你再演奏一遍某个乐句,千万不要慌张,认真地听好他们给你的意见,然后想清楚该如何尽你的能力来达到要求,最好能索取到评委们所写给你的意见表。不要简单地认为面试曲目的顺序会像给你的曲目单一样一条条地演奏下来,它可能会按作者的字母顺序来排列,评委们会从中挑选一条来测试你演奏技巧的方方面面。不要试着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比如在准备比赛时,想找听审团中的评委来给你上课,等等。
按照常理,通常是最好的乐手能赢得面试。但是每个评委、每个指挥或团体都有他们自己的风格和想法,因此即使是再好的乐手也不可能取悦每一个人。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力的准备,最重要的是将你的演奏尽可能富有乐感。如果你准备得好,技术将不是障碍。你不应该因为一些小的意外而气馁,你可以赢得这场“战斗”。要将每一次面试都看做是学习的机会,要坚定、放松、自信。只有你精心准备过的面试才可以参加,并且要准备好在赢得面试后,接受你所应征的席位。
一些年轻人,有时候也可能是老手,都会发生怯场和手发抖的情况。要学会将你的紧张情绪化解为表演的激情,学会调整自己,正视自己的水平。面试其实是一件让人很兴奋的事,试想评委们梦寐以求的人就是你。要学会享受这个经历,而不是惧怕它。你可以用深呼吸来平静自己的紧张情绪。要积极地面对这次经历,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作为一个艺术家你的财富就是你是独一无二的。以下是初次面试前后应对的各种技巧:
加入一个重奏组。在排练时要细心聆听,分析句法、音准、平衡、强弱,做什么有用而做什么没用。如果你没参加任何重奏,那么就去找一个加入,你不能在真空里一个人练习,你必须同别人交流,这样才能增进你的乐感和美感。
去听职业乐团的演奏。去听他们的现场音乐会,领会在真实情况下音乐是什么样的。
多与专业乐手接触。听取他们的亲身经历无疑是很好的方法。
为自己录音。从录音中找出自己的缺点。
勤看总谱。如果可能的话,在听录音时看着总谱,或至少是你的分谱,要熟悉整个作品而不只是片断,要对作品有个大概印象。
检查分谱。确定你所找的分谱是否是正确的版本,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斯卡》就有1911年版和1947年版,而1947年版则是经常演出的版本,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通常也会有很多版本,因此要找准你想要的版本。在重奏组里,一般不需要你自己来找分谱,他们会为你准备好的,因此要时刻准备着视谱。
多听乐队片段集。这是一个很好的熟悉音符的办法,尽管他们只是尽可能的包涵面试中最常用的乐队片段。现在也有针对性更强的片断集,比如马勒的交响乐集、施特劳斯的歌剧集、芭蕾舞曲集,等等。
如果你在第一次面试时失败,一定不要气馁,学会成功面试的大多数乐手,都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也有一些成功的职业乐手只面试过几次,但是如果一次成功的话,他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待很长时间。要自信、勇敢和接受现实。要想一想是什么激发了你成为一位音乐家,是什么让你感受到欣赏音乐和演奏音乐的快乐!
三、造就成功的面试
1.教学的途径
随着交响乐不断地在全国各地的普及,大型交响乐团已不再是上海、北京等这样的一级城市的专利,广州、深圳、青岛、杭州等这样的省会级城市也相继有了自己的大型交响乐团,有着大量的资金基础作支持,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家都纷纷加入进来,使得这些城市交响乐团的水平与一级城市乐团的距离逐渐缩小。尽管乐团数量在增加,但是每年全国各类大中型音乐学校的毕业生还是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以小号专业来说,每年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小号专业人才大约有将近50个,而全国的大型交响乐团全部加起来最多只有5到6个空缺的小号席位,再加上有些在外深造的留学生也想回国找到合适的工作。可是事实上,有的乐团因为没有足够好的人选而宁愿让这个位置空缺,这样对刚刚毕业的青年音乐人来说机会就更加寥寥无几了。
作为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演奏的技巧,还有如何应对面试的实用技巧,使他们凝结成整体。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一起学习、听音乐,一起参与社交活动,相互之间互通信息,这是很重要的。可能每次专业课都会有人来旁听,这样会让学生养成不惧怕当众演奏的习惯。有些学生就是这样,他明明想要获得演奏文凭却又不情愿演奏,只有让他们经常在公开场合演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每个学生一个星期要有一堂主课,一堂强制性的公开课和一次重奏训练。在公开课上,学生们可以讨论各种各样的演奏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演奏机会。重奏训练可以处理一些平衡和音准上面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在面试的最后一轮,可能会让你和其他声部成员或整个乐队一起演奏,学生们必须学会及时地调整声音的概念、平衡和音准,以适应新的群体。
在你辗转与各个乐团去应试时,你会发现到了第二轮的时候,往往会是同一群人。无论来面试的有十人还是一百人,最后的竞争往往发生在你们这六七个人中,而其他的90%会因为不能按节奏演奏或音准不好而被立刻排除在外。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同行,从他们身上获取能量。每个学生都会在练习上有不同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如果能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势必会使自己进步得更快。如果能将每个人的好东西都学到手,那么你也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演奏家。
2.主动与被动
作为学生或重奏演奏者我们必须是一个好的“被动”的乐手,我们要对指挥作出反应,要对声部成员作出反应,要对老师的手势作出反应。事实上在交响乐队中,同样也需要你是一位好的“被动”的演奏家。但是遗憾的是,在面试中,直到你在最后一轮——同声部一起演奏,否则不用去考虑对某些人作出反应。
当我们走上面试的舞台,我们会感到很孤单,或是对着一块挡在前面的冷冷的幕布感到很不舒服。我们拿着一叠乐谱,被告知不许说话,然后就是在七八分钟内去展示你的才华了。如果没有发挥好,我们会想“如果你能听听我在乐队里的演奏,就不会认为我那么差了”或者说“他是一个好的乐手,但在面试时不是”。也许这两种情况都是真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交响乐团是通过面试来招聘员工的。相对于在乐团里需要被动的演奏技巧而言,在面试时更需要的是一些主动的演奏技巧。
主动的演奏完全来源于自身。声音的概念、节奏、音准和乐句完全取决于你的经验和所具有的知识。认识“主动”与“被动”的区别是克服面试时不适感的关键。如果强迫一位在乐团中出色的“被动”演奏家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以主动的方式来演奏并要发挥他的最高水平,这是不可能的。当然,也有这种可在主动与被动情况下都能演奏好的演奏家,通常一个声部的首席都具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在一个理想的声部里不是需要所有的人都是首席的。因此作为学生要具有足够的主动性,才能在面试时不会感到不适应。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要做好准备才能使他们在各种环境下的演奏都游刃有余。
3.身体的准备
如果说马勒第三交响曲是马拉松比赛,Gliere协奏曲是中长跑的话,那么职业乐团的面试就是一次短跑。你必须能快速地集中精神,迅速地变换声音和演奏风格,而且在每个片断中都要有那么几小节演奏得非常完美。
4.面试的经验
举行模拟的面试,是让学生获得经验的好办法,可以在每一学期内组织一次到两次的模拟面试。学生们会收到一张要准备的曲目单,然后在教师中组织一个评委团。幕布是为了保持公平的措施,还要有一位主持面试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竞争的激烈程度来决定面试的轮数,从一轮到四轮。这样的结果是,四年下来学生们面对没有人情味的幕布和曲目单不再感到不舒服,然后当他们去参加职业乐团的面试或者某音乐夏令营的面试时会变得更加放松,而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5.“面试板”
为了让学生进步或退步的情况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面试板”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将最常用的独奏曲和乐队片断列在一块黑板大小的表格里,分别与每个学生的名字交错,测试的结果有一张合格的标签表示,每个作品有三次测试。要获得第一张标签,学生必须将所给的乐队片断或整个乐曲演奏得足够好,节奏、音准、风格都必须达到作曲家的要求,哪怕一样做不到都不行。也许要花一堂课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将一个片断吹对一次,但是有其一就有其二。一旦学生获得了第一张标签,他将告知随时都有可能进行抽查。抽查可能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可能你在琴房练琴的时候,可能是在每周公开课上,可能在乐队排练的间隙,甚至在晚上。如果这个学生能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就将乐队片断演奏到所要求的标准,那么他就会得到第二张合格标签。毕竟在面试时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当然在音乐会上就更没有了。要得到第三张标签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但是如果失败的话,也将失去第二张标签。虽然这样很严厉,但是学生们可以在“面试板”上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果四年下来,某个同学只有寥寥无几的标签,那就说明他还不具有进入职业乐团的能力。
6.视谱
为了弥补“面试板”的不足,还需要进行视谱和转调的训练,这点十分重要。因为无论什么样的面试都会有视谱这一项内容。对于做好准备的面试者来讲,一些常见的乐队片断不能算是真正的视谱,但是谁也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遇到自己没想到的事情。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环境要用不同的演奏方法。比如,在乐队中演奏音色要有一定的穿透力,但是在面试时这样的音色可能会使评委生厌。基于这个常识,大多数的乐队片断都有两种演奏方式,一种是乐队的方式,一种是面试时的方式。每个学生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极限,我们称之为“能力圈”。在面试中非常重要的是,不要跨出自己的能力圈。在一些交响曲中,要求小号很大声且有穿透力,但是在面试时这样可能会让你失败。要记住的是,面试时你没有必要比任何人吹得响或轻,因为那里只有你一个人,你应该呆在自己的“能力圈”内,不要试图暴露自己的缺点,任何一个乐团都不需要有缺点的乐手。给他们表现出你的品质,一个聪明的面试者和一个比他强但是却糊涂地踏出自己的“能力圈”的面试者相比,往往胜算会多一些。当然,如果是一个有很大“能力圈”,又牢牢呆在里面的人更有胜算。记住:了解自己的能力圈,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四、心理训练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奥林匹克选手和东欧或苏联的选手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当调查原因的时候发现,他们在训练上很重要的区别是心理训练方面,超过五成的苏联选手都经过严格的心理训练。
成人头脑的潜意识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孩或者是一台计算机,对外界反馈的信息没有判断力,而统统把他们当作是现实的。如果某个人对他自己或被别人做了关于他的负面评论,即使他在主观上不承认这个事实,但是他的潜意识却将这些评论当成了事实。有些大学生时常感到不自信,可能是因为在他们以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很少能得到正面的肯定。因此要教育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加入更多正面的考虑。研究证实在脑电波缓慢的状态下,人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是最强的。我们可以用声光结合的办法使脑电波放慢,让学生带上一个有发光元件的眼罩和耳机,让学生闭上眼睛,用一定频率的闪光来刺激他们的眼球,同时用同一频率在耳机里播放一个固定的声音。让这时的频率更接近人在清醒时的脑电波频率。因为同时在两个不同的感官上进行刺激,使大脑不能选择关注某个感官,而只能锁定这个频率。然后用电脑将这个频率慢慢降低到一个比较慢的级别,而脑电波也随之降低到这个比较缓慢的级别。这个实验证实在这个脑电波的级别,大脑的学习能力增长了四百个百分点。人在少年时期的学习能力要比中年时期强得多也是因为少年时期的脑电波就是处在这个级别。如果将这个仪器应用到管乐学生的身上,我们就可以决定将什么样的正面信息输入到他们的潜意识里去了。无论是一段轻松的音乐或是某个乐团的一段出色的录音,都将对他们经历产生影响。除了感到十分放松,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个清醒、有意识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对学生说:你很坚强,自信和放松。
有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在听一场他最喜欢的乐团的音乐会,想象着在听着完美无比的演奏时,望向那位首席,然后离开观众的座位,进入那个首席的身体里,想象着这就是自己的演出。通常在这样的实验过后,学生们都会表现出强烈的表演欲望。在重复几次这种试验后,学生会觉得自己演奏和欣赏别人演奏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让学生在梦境中想象自己在他最喜欢的乐团中演奏,不是一件坏事,他们可以在这种希望中找到力量,应该告诉他们:他们手中的武器就是对音乐的爱和渴望。
无论从什么样的学校毕业,如果你能有好的声音,呆在自己的“能力圈”中,将音乐中的细节都表现出来,这样无论你到哪里,都不会为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发愁了。
五、克服恐惧
如何在面试中克服恐惧心理,这是许多人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1.认识恐惧
辞典中对“恐惧”的定义是,由于危险的逼近或对不幸的预知而产生的痛苦和不安的情绪。恐惧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而且可能恶化甚至是致命的一种情感。通常在音乐表演方面,按照起因至少可以有三种情况的恐惧心理,当然也不排除对一些人形成恐惧的环境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非常舒适。第一种是由于客观因素产生的恐惧,比如对于一个跨度很大而又很明显的连线,或是对于一个又轻又高的起音的恐惧。第二种是由于主观或者说是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恐惧,比如对自己不自信,渴望别人的认可,或是对在公共场合演奏的恐惧,这一类的恐惧通常对表演更具破坏性。而第三种恐惧是由于客观与心理两种因素的结合而产生的,例如,在演奏“马勒第五”时,就会既感到乐句困难又担心“冒泡”。
其实无论基于何种原因的恐惧都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是客观原因,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解决;如果是主观因素,那么可以通过心理疗法来解决。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便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要学习吹一个又高又轻的音很难,要克服一个心理障碍也很难,如果能面对这些困难而又能在需要时向别人求助,那么你将不必面对恐惧而听天由命了。
但是有时候恐惧也可以起到暂时的催化剂的作用,比如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心率的加快、呼吸的加速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提高你的表现力,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是短暂的。尽管恐惧有时是没必要的,但是对困难片段的重视是必须的,如果你的心态是懒洋洋的,那样是肯定演奏不好的。事实上,我们必须将自己的能量和对音乐的感受灌输到每一个表演动作里,必须认识到恐惧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反应,它会使你紧张,就算是在我们试图摆脱它的时候,作为老师是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一点的。
2.勇气
勇气的定义里包括两个词,“危险”和“恐惧”,而将勇气定义为压倒恐惧的行为。勇气会将你的能量白白耗费掉,如果说恐惧是不必要的,那么勇气也是一样。勇气通常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有勇气的人会将恐惧看成是很合理的东西,去承认它的存在,在每次遇到相同的恐惧时都会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去克服它。一个有勇气的人在演奏一段困难片段时,可能会给号嘴过多的压力的方法来解决客观上对演奏技巧的恐惧,用服用药物来催眠自己,或加强自己的意志力的方法来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而一个真正无畏的人则不需要这些繁琐的动作。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外,有勇气的乐手还会为了一段精彩的演出而给自己加上沉重的包袱。
3.无畏
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是一部分人是天生就具有无畏的心态的。大多数人是一步一步变得无所畏惧的,首先是认识恐惧,接着是具有勇气,最后才变得无所畏惧。当做到无所畏惧时我们可以将精力都集中到工作上,不要去刻意地为自己制造心理上的障碍,而只要关心演奏上的难点。要让自己在演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享受,而不是花过多的精力去克服恐惧。如果让别人来定义你是否成功,那么你的无畏将不能发挥作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理智的、开放的去评价自己的成败,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内部环境。
有时候我们用做深呼吸或不要去理睬观众的办法来安慰自己,而这样只能试图压制或掩盖恐惧,而不是清除它。这些想法和药物一样只是一些起补救作用的办法,他们忽略和掩饰了真正的起因。这些临时的解决方法都是来自于外部,而真正能起到持久作用的解决方法是来自于我们内部。这些临时的解决方法只能使你产生勇气而不是无畏,并且会使你产生依赖心理。渐渐的,它们会使你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导致身体的失控。
4.控制
我们常常在想那些不惧怕上台的演奏者可能是有很好的“控制力”,所以我们也不断地练习以获得这种“控制”的能力。但是在对“控制”的研究中却发现这样的事实:完全的“控制”是不存在的,或许“控制”本身就是不存在的,而是我们必须装作像在“控制”着什么。
控制是不是存在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你在为了一个演出而精心的准备着,但是到了音乐会那天,你却病了;你挑选了一个很好的乐器,想通过它控制好自己的音色,而乐器却被人偷走了;你在练习时,为了一个片段精心划分了乐句,却发现和指挥要求完全不一样。事实上,我们可以将生活看做是一些偶然的事件连续在一起发生,当我们回过头去分析这些事件时会发现导致事件发生的环境都有它的必然性。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奇怪——我们的未来是无法得到控制的。
有些事情我们需要控制,而有些则不需要。当我们用理性和谦虚的心态练习时,想要通过这样的练习控制自己发挥水平,而同时我们也是在放弃这种控制(例如由于控制而导致的发抖)。当你感觉不到控制的存在时,你的动作会更自然,会更加集中精神,而这也正是真正的你。
5.认知
研究我们与自己或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条通向无畏的捷径。大部分的恐惧和心理问题还属于普通的类型。有一些恐惧是在青春期或较大的年龄形成的,而另外一些则是在较小的年龄由家长、老师或社会的灌输而形成的。比如,某权威人士在教我们时说,这一段非常难的演奏,让我们在还没开始演奏之前就已经开始恐惧了。即使是成年人有时仍然会被这些早年形成的恐惧所影响。还有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如不自信、自我贬低、自闭症、公众恐惧症等等。有一些乐手始终被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所困扰,不管它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却导致他们什么也吹不了。他们除了通过治疗来解决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办法。
在我们通往认知和无畏的道路上将布满了荆棘,但是一定要记住一点就是演奏音乐是一件快乐事情。然而我们也必须将阻挡快乐的障碍清除掉,记住《圆号演奏艺术》的作者Farkas的一句话,“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我们是在娱乐而不是在手术台上为一个生命垂危的人做手术”。
将上面的观点联系到实际需要——面试中来,不管恐惧或是无畏,至少我们都要将音乐技巧部分做好充分的精心准备,对于还没有经历过面试的新手来说,以下两点非常重要。首先,对待面试的态度要认真,要想“生存”这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要将自己的所有能量都投入到里面去。其次,对于新手来说,要对你所参加的面试的程度有所了解,要确信自己的音乐水平达到了所要求的程度,不要去莽撞地参加某个面试。因为你的表现很有可能会被某个乐团或某个指挥记录在案,如果明知道自己水平不够却还要去,那么你在面试时的糟糕表现将会对你的前途造成不良的影响。
参加面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份工作,而不仅是为了展示你吹的有多么多么的好。因此应该采取的演奏方式是,在与自己的基本音乐理念不冲突的情况下,尽量地去取悦指挥或者评委。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演奏都各具特点,而一些特点需要坚持而另一些则要有一定的伸缩性。
普通的音乐表演和面试在很多方面来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表演形式。面试是一种外向的、为别人演奏的行为,而音乐表演是内向的、个性的,与听众分享性质的表演。并且在面试中不太强调个人的表现力,而在音乐会上你的个人表现力,甚至是肢体语言都是你演奏的重要部分。在面试中存在着许多额外的音乐元素和许多非音乐元素,这些在你平时的练习中是体会不到的。如果在练习时可以模拟面试时的环境,会对你很有帮助,当然这个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包括心理状态。为了熟悉面试场所的声学环境,可以在教室或家中将家具重新摆放来模拟面试时的样子,如果能安排在面试的场地练习几次那是最好不过的了。通过爬楼梯来使自己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这样你可以大概体会到面试时身体的反应,另外使自己饥饿也可以模拟面试时的紧张心情。
在我们对将要面试乐团作调查研究时,通常会更加关注他们的商业演出的情况,而会忽略一些关于音乐上的细节。比如:这个乐团或指挥是否经常或擅长演出某些特定的曲目;这个指挥是否偏爱某种小号的音色;这个乐团的小号声部是否偏爱某种型号的号嘴或某种型号的乐器;在他们最近的演出中,是否有某一段出色的小号solo仍然留在那位指挥的脑海中,等等。如果你认识乐团里的成员,向他们询问这方面的细节,相信会对你的面试有帮助。另外,在每次面试后将我们所做的所有行动和面试程序都做一个记录,分析它们以找出规律,以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确实,有时候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也可以把我们绊倒。这个记录最好在面试一结束就开始做,内容包括如何获得面试信息、怎么做准备、在面试前都吃了些什么、着装等等。最好将你的心理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总之,将你能记住的所有事情都记录下来。虽然这么做看似繁琐,但是这是积累经验的最好办法。当你将平时通过学习和锻炼得到的无畏带到了面试中去,不管结果如何,对于你自己来说你已经获得了成功。如果你能将这种状态保持下去,那么外部环境给你的回报将是你最期盼的职业音乐家的生涯。
通过以上的论述,使大家对如何面试、影响面试的因素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一个打算以音乐为生的音乐家来讲,面试是不可避免的,面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你今后的事业。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同世界接轨的情况下,音乐行业也是一样,单单想通过关系就进入某乐团或学校已经不太可能了。现在中国的各大乐团都在模仿欧美乐团的面试程序,甚至是曲目。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学校里就掌握面试的技巧显得十分重要。其实这样的训练不单单是让他们掌握面试的技巧,同时也是让他们逐渐摆脱对演奏的恐惧从而了解音乐的真谛。希望能让更多的铜管演奏者,摆脱演奏时一直困扰自己而又无法解释的心理及生理上的障碍,更加热爱自己演奏的乐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