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开高温时段
(1)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合理安排作业时间.2012年6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
①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②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h,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h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③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2)现场应严格执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两头、歇中间”,确保使《办法》真正落到实处。
2.做好健康检查,合理安排工作
(1)高温天气来临前,现场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
(2)现场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3.配备足够的防暑设施、防护用品和防暑药品
(1)现场应根据施工特点,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休息场所内应当设有座椅,保持通风良好或者配备电扇、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
(2)现场应当为高温天气作业人员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如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薄荷锭、仁丹、清凉油、风油精等。
4.改善工作和休息环境
(1)作业区和宿舍区须保证良好的防暑降温条件,特别是地下室、人工挖孔桩、管道等密闭的作业环境,要保证通风措施。
(2)工地办公室、休息室和职工宿舍要做到宽敞、明亮、通风,配备淋浴间,有条件的可配置饮水机、电冰箱、空调等防暑降温设备。
(3)要严格控制加班加点,避免疲劳作业。
5.加强饮用水、食品卫生管理
(1)应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对饮用水、食品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避免食品变质引发中毒事件。
(2)要加强对夏季易发疾病的监控,防止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6.强化对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
(1)要针对夏季施工作业人员易疲劳、易中暑、易发生事故的特点,重点做好对高处作业的检查与监督。
(2)要对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重点管理,尤其是施工升降机司机,要与作业工人作息时间一致,防止无证人员随意开机。
7.做好防火管理工作
夏季高温、干燥天气,且高负荷用电,极易发生火灾事故,现场应做好防火工作。
(1)要对配电房、木工加工区、工具库房等易燃、易爆重点防火要害部位进行重点管理,消防设施应配备齐全、有效。
(2)电焊、切割等动火作业前应严格履行有关动火审批手续,并落实监护人员和监护措施,配足灭火器材,确保各项防火措施落实到位。
(3)宿舍区用电必须配备相应功率的限流保护装置(负载识别器)和漏电保护装置,防止因用电负荷过大等原因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
8.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1)建立、健全高温预警制度,及时掌握天气预报,根据施工特点,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2)做好对高温及次生、衍生危害、持续时间的评估工作,提出防御、处置措施。
(3)加强对水、电等供应的调节。
(4)加强对中暑病人的救治及中暑预警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