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表面与周围介质接触,其中的铁与介质产生化学反应,逐步被破坏,导致钢材腐蚀,亦称为锈蚀。影响钢材锈蚀的主要因素有环境中的湿度、氧,介质中的酸、碱、盐,钢材的化学成分及表面状况等。一些卤素离子(特别是Cl-),能破坏钢材钝化膜,促进锈蚀反应,加速钢材锈蚀。
腐蚀不仅使钢材有效截面积减小,还会产生局部锈坑,引起应力集中,显著降低钢材强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尤其在冲击荷载、循环交变荷载作用下,将产生锈蚀疲劳现象,使钢材的疲劳强度大为降低,甚至出现脆性断裂。钢材腐蚀时,伴随体积增大(可达原体积的6倍),在钢筋混凝土中会使周围的混凝土胀裂,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钢材受腐蚀的原因很多,可根据其与环境介质的作用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类。
7.5.1 钢材腐蚀的两种作用
1)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是指钢材与周围介质(如O2、CO2、SO2和H2O等)直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疏松的氧化物而引起的腐蚀。在常温下,钢材表面形成一薄层钝化能力很弱的氧化保护膜(Fe O)。但这层保护膜结构疏松,易破裂,有害介质可进一步进入而发生反应,造成腐蚀。在干燥环境下,腐蚀发展缓慢,但温度和湿度较高时,锈蚀则发展迅速。
2)电化学腐蚀
由于钢材本身组成上的原因和杂质的存在,在表面介质的作用下,各成分电极电位的不同,形成许多微小的局部原电池而产生电化学腐蚀。水是弱电解质溶液,而溶有CO2的水则成为有效的电解质溶液,从而加速电化学腐蚀过程。铁元素失去了电子成为Fe2+进入介质溶液,与溶液中的OH-离子结合生成Fe(OH)2,进一步氧化成疏松易剥落的红棕色铁锈Fe(OH)3。钢材在大气中的腐蚀,实际上是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共同作用所致,但以电化学腐蚀为主。
7.5.2 钢材的防腐措施
钢材的腐蚀既有材质的原因,也有使用环境和接触介质等的原因。要防止或减少钢材腐蚀,可从改变钢材本身的易腐蚀性、改变钢材表面的电化学过程或隔离环境中的侵蚀性介质3个方面入手。
1)采用耐候钢
耐候钢即耐大气腐蚀钢,是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中加入少量的铜、镍、铬等合金元素而制成。在大气作用下这种钢能在表面形成一种致密的防腐保护层,起到耐腐蚀作用,同时保持钢材具有良好的可焊性。耐候钢的强度级别与常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一致,技术指标也相近,但耐腐蚀能力却高出数倍,是介于普通钢和不锈钢之间的价廉物美的低合金钢。
2)金属镀层
金属镀层是用耐腐蚀性好的金属,以电镀或喷镀的方法覆盖在钢材表面,提高钢材的耐腐蚀能力。常用的方法有镀锌(如白铁皮)、镀锡(如马口铁)、镀铜和镀铬等。根据防腐的作用原理,可分为阴极覆盖和阳极覆盖。阴极覆盖采用电位比钢材高的金属覆盖(如镀锡),所覆金属膜仅为机械的保护钢材,当保护膜破裂后,反而会加速钢材在电解质中的腐蚀。阳极覆盖采用电位比钢材低的金属覆盖(如镀锌),所覆金属膜因电化学作用而保护钢材。
3)非金属覆盖
在钢材表面用非金属材料作为保护膜,可使其与环境介质隔离而避免或减缓腐蚀,如喷涂涂料、搪瓷和塑料等。钢结构防止腐蚀用得最多的方法是表面油漆。涂料通常分为底漆、中间漆和面漆。底漆要求有比较好的附着力和防锈能力,中间漆为防锈漆,面漆要求有较好的牢度和耐候性。常用的底漆有:红丹底漆、环氧富锌漆、云母氧化铁底漆、铁红环氧底漆等;中间漆有:红丹防锈漆、铁红防锈漆等;面漆有:灰铅漆、醇酸磁漆和酚醛磁漆等。
4)混凝土中钢筋的防锈
钢材表面在普通混凝土提供的碱性环境中(p H值大于12)能形成碱性氧化膜(钝化膜),对钢筋起保护作用。混凝土碳化后,由于碱度降低会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此外,混凝土中Cl-达到一定浓度,也会严重破坏表面的钝化膜。一般混凝土配筋的防锈措施有: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限制氯盐外加剂的掺量或使用防锈剂等。预应力混凝土用预应力筋由于易被腐蚀,故应禁止在预应力混凝土中使用含氯盐外加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