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体混相和非混相驱过程中的地层损害

气体混相和非混相驱过程中的地层损害

时间:2024-11-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气体混相和非混相驱包括CO2、烃、惰性气体的混相和非混相过程,它是通过抽提或凝析过程发生相态变化而达到混相的。但是,在绝大多数油藏条件下,CO2与原油的混相过程为蒸发气驱混相。CO2和烟道气中的H2S气体使管线腐蚀严重,金属腐蚀物进入地层,以及防腐涂层剥落等也会形成地层损害。在注烃或CO2进行混相或非混相驱时,要进行充分的相态研究,防止由于温度、压力、组分的改变而出现固相,同时防止水化物出现。

气体混相和非混相驱包括CO2、烃(注干气、湿气)、惰性气体(烟道气和氮气)的混相和非混相过程,它是通过抽提或凝析过程发生相态变化而达到混相的。即使不混相,也会通过传质和组分变化使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CO2驱油机理如下:

(1)降低原油黏度。将CO2注入油层后,在地层温度下,CO2快速气化,CO2溶解于原油中,从而使原油黏度降低,而且随着压力增加,油中溶解气量增大,黏度迅速降低。

(2)使原油体积膨胀。CO2溶解于原油后,使原油体积膨胀,地层油饱和度增大,从而提高了可流动原油的饱和度。

(3)溶解气驱。CO2驱中,原油中溶解大量的CO2,当地层压力降低后,CO2从原油中脱离出来,形成游离气,这部分气体以及溶解在油中的气体膨胀,产生弹性能。

(4)抽提作用。轻质烃与CO2间具有很好的互溶性,当压力超过一定值(此值与原油性质及温度有关)时,CO2能使原油中的轻质烃抽提和汽化,当CO2突破后,主要沿大孔道流动,其流动速度加快,CO2驱替作用降低,主要是靠CO2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并携带出地层。

气体突破前产出油的颜色及化学组分变化不明显,气体突破后形成CO2萃取,随着CO2的流动,原油与高压CO2多次接触,逐渐按碳化学组分从轻到重萃取,萃取后重的碳组分留下来,因此采出的油颜色变浅,油气化学组分发生变化。抽提的量与CO2压力和密度成正比,CO2首先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主要是C5~C20组分,随后较重质烃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降低温度可提高抽提量,即CO2液态时抽提效果好,但这样会伤害地层。

(5)增加束缚水饱和度。在CO2驱中,CO2溶于油中,同时大量的CO2溶于水中,减少了溶于油中的CO2。由于水中溶解CO2,减少了与油作用的CO2量,同时溶解CO2的束缚水体积膨胀,使部分束缚水变成流动水。注气压力越高,水中溶解的CO2越多,束缚水体积膨胀越大,油层水量增多。

(6)混相效应。混相效应是指两种流体能相互溶解而不存在界面,消除了界面张力。CO2与原油混相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CO2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

CO2与原油的混相取决于原油的组成、油藏压力和温度。在油藏压力中等以上和油藏温度较高的油藏,注入的CO2与原油通过多次接触,不断抽提原油中的中间组分C2~C6,通过注入富气,从而达到动态混相,即蒸发气驱混相。而在高压低温油藏,CO2冷凝为富含CO2的液相,与原油一次接触就能达到混相。但是,在绝大多数油藏条件下,CO2与原油的混相过程为蒸发气驱混相。

在一定的油藏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注入CO2与原油的多次接触混相(蒸发气驱混相)在CO2/原油系统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CO2能从原油中抽提(萃取、蒸发、汽化)轻烃组分。CO2在低温和高温下都能抽提原油中的轻烃,CO2抽提原油的特性是发展CO2多级混相驱的基本条件。CO2与原油接触时,萃取原油中的轻质组分而使CO2加富;加富的CO2再与原油接触进一步抽提原油,再接触,再抽提,不断地使CO2被加富,当CO2抽提到足够的烷烃时,含有富气的CO2相能与原油混溶。

(7)降低界面张力。随着CO2注入压力的增加,CO2-油界面张力降低,压力越高,界面张力下降幅度越大。最小混相压力时,界面张力并不是零,细管实验所求得的最小混相压力小于多次接触求得的最小混相压力。细管实验所确定的混相并未达到严格物理化学意义上的混相(界面张力为零),仅是一种工程意义上的“混相”。

(8)降低地层启动压力。低渗透储层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两相启动压力梯度要比单相渗流大很多(启动压力目前还存在争议,尤其是单相启动压力梯度,根据在石油大学所做实验证实,单相条件下是不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岩石的渗透率越小,平均孔隙半径也越小,喉道越细,启动压力梯度也就越大。水驱启动压力梯度大于CO2驱启动压力梯度,CO2驱可明显降低地层的启动压力,提高注入能力。

(9)改变岩石孔隙结构。经过CO2驱后,岩石渗透率、平均孔隙半径、最大孔隙半径增加,大孔隙的孔隙半径增加,小孔隙的孔隙半径降低。岩石孔隙结构的变化主要与岩石的矿物组成有关。

(10)岩石润湿性变化。在CO2作用下,岩石亲水性增强。随着压力增加,亲水性增强,CO2驱有利于油进入孔道中间,减小油流动阻力。

原油中存在着沥青质,它通过胶质成为胶溶状态,在地层条件下达到热力学平衡,沥青质分散溶解于原油中。当地层压力、温度改变,特别是当注入其他气体时破坏了原有的热力学平衡,沥青质和其他有机物就会沉积出来,即在相图上有第四相(固相)产生,堵塞地层造成地层损害。这个过程在一次采油降压开采时就会发生,只是在注气过程中更加严重而已。当前,在地层损害研究中,沥青质及其他有机物沉积是研究的热点,出现了各种热力学模型和数值模拟预测软件

在注气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骤然变化,烃类气体与水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烃类水化物固体。烃类水化物多在地面管线形成,但如果开采不适当,一旦在地层内形成,也会引起地层损害。注入CO2后使地层中CO23和HCO3浓度增加,更易形成碳酸钙垢,使结垢加剧。CO2和烟道气中的H2S气体使管线腐蚀严重,金属腐蚀物进入地层,以及防腐涂层剥落等也会形成地层损害。在注烃或CO2进行混相或非混相驱时,要进行充分的相态研究,防止由于温度、压力、组分的改变而出现固相,同时防止水化物出现。地层一旦出现沥青沉淀,可用溶剂清洗地层解除堵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