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套建高层建筑改扩建结构设计研究

套建高层建筑改扩建结构设计研究

时间:2024-11-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套建高层建筑改扩建结构设计的概念、计算、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研生产作业楼改扩建工程,建筑面积为11000m2,主体高度为39.6m。只有少部分梁柱构件出现塑性铰。PUSHY表示Y方向结构模型荷载工况,最大层间位移为7.9mm,最大层间位移角1/456。静力弹塑性分析时:X方向结构模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370,Y方向结构模型最大层间位移角1/456,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标准。

摘 要 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套建高层建筑改扩建结构设计的概念、计算、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工程已投入使用,一些设计做法可作为类似工程的参考。

关键词 砖混结构;框架-剪力墙;套建;屈曲支撑;逆作法

1 工程概况及背景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我院)科研生产作业楼改扩建工程,建筑面积为11000m2,主体高度为39.6m。共分为两期,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一期工程:4层砖混外套39.6m高的框架-剪力墙建筑。一期工程的平面图见图1。

2013年,经一期工程研究分析发现,一期工程存在以下问题:①20世纪70年代始建的4层砖混楼,局限于当时对抗震的认知及相关规范的缺失,经过“74、78、89、01、10系列规范”变化,此楼无任何抗震措施,已属于抗震危楼。②20世纪90年代再建的部分外套框架-剪力墙结构,与原砖混结构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体系,外套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依据“89规范”,历经“01、10系列规范”变化,其结构体系已不满足现行规范设计要求,属于抗震不利。③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升温,我院业务量的增大,现有办公空间已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急需扩大生产规模。

基于以上原因,2013年,开始进行我院科研生产作业楼改扩建的二期工程:拆除4层砖混楼,在1~4层增加部分框架柱、框架梁和楼板,使其部分单跨框架变为三跨,1层(层高15m)变为4层(层高约3.7m),使原套建楼形成结构完备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图1 一期工程平面示意图

2 结构设计

2.1 结构主要变化

二期工程平面示意图见图2,结构主要变化如下:

(1)一期工程中南北跨度约15m(轴A至轴E)的轴线间增设两排柱子(轴B、轴D),形成三跨结构,解决单跨框架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2)1~3层顶相应增设现浇梁、板,增加结构下部刚度,改变结构上刚下柔的缺陷。

(3)在抗震不利部位增设钢结构屈曲约束支撑,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增加大震时主体结构的延性,以最大程度保全主体。

图2 二期工程平面示意图

2.2 结构主要构件

框架柱:一般采用500mm×500mm,混凝土首层C40、其余层采用C30。

梁:由于一期工程墙柱上预留有梁钢筋,故与一期工程墙柱相连的梁尺寸均按一期工程,框架梁截面为300mm×500mm,300mm×600mm,梁混凝土为C30。

板:一期工程墙柱上预留有板钢筋,故与一期工程相连的板厚均按一期工程,板厚一般为110mm,混凝土为C30。

屈曲约束钢支撑:通过比较计算,在适当部位设置钢结构屈曲约束支撑,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地下室构件:首层有局部下沉空间和局部地下室,下沉空间的底面低于A轴、E轴大直径扩底桩的顶标高,经研究计算确定,新建下沉空间和地下室挡土墙墙厚采用350mm,首层增加刚性地面(180mm, 150mm厚混凝土板及拉梁)与原结构进行连接,增加整体刚度。

3 计算分析

计算软件采用SATWE、MIDAS。大楼的计算模型见图3。

图3 大楼的计算模型

3.1 多遇地震计算结果

多遇地震下的整体计算主要指标见表1。

表1 多遇地震下的整体计算指标

3.2 静力弹塑性分析

采用MIDASGEN对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混凝土支撑、屈曲约束支撑、梁柱及剪力墙塑性铰示意图见图4至图6。

图4 混凝土支撑塑性铰示意图

图5 屈曲约束支撑塑性铰示意图

图6 梁柱及剪力墙塑性铰示意图

静力弹塑性分析如下:在静力弹塑性分析过程中,结构的塑性铰主要出现在连梁、剪力墙及部分混凝土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上,少量出现在框架梁及框架柱上。其中X方向没有设置屈曲支撑,塑性铰主要出现在连梁及剪力墙上;Y向设置了屈曲支撑,一部分支撑较早出现塑性铰。从进入屈服状态的构件来看,部分连梁、剪力墙、屈曲约束支撑及混凝土支撑在性能点位置进入屈服阶段,其中连梁和屈曲约束支撑屈服较早,为主要耗能构件。只有少部分梁柱构件出现塑性铰。

3.3 罕遇地震作用下静力弹塑性分析层间位移角

静力弹塑性分析层间位移见图7、图8,图中PUSHX表示X方向结构模型荷载工况,最大层间位移为10.7mm,最大层间位移角1/370。PUSHY表示Y方向结构模型荷载工况,最大层间位移为7.9mm,最大层间位移角1/456。

图7 PUSHX方向层间位移角曲线

图8 PUSHY方向层间位移角曲线

3.4 结构抗震性能的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在X和Y方向结构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过程中:结构的塑性铰首先出现在连梁、屈曲约束支撑上,其次出现在剪力墙及混凝土支撑上,框架梁柱少量出铰,这是一种合理的整体型结构屈服机制。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布置有屈曲约束支撑的模型,结构的整体变形不会超过规范限值,其中的主要耗能构件屈曲约束支撑能够充分消耗地震能量。静力弹塑性分析时:X方向结构模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370,Y方向结构模型最大层间位移角1/456,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标准。

4 逆作法施工

首层结构平面示意图见图9。首层局部设有下沉空间及地下室,下沉空间(首层地面标高处无板)底板底标高为-2.93m,一期工程基础采用柱下大直径扩底桩,桩顶标高为-1.0m,下沉空间地面低于一期工程桩顶。如按一般施工方法(即先施工地下室,然后施工地上结构),会导致开挖时对桩周土产生影响,同时侧向刚度减弱,如在地下施工期间遇特殊较大水平力状况(如地震)时有较大的危险性。为避免这种情况,施工采用逆作法,即先施工桩和地下室柱,再施工地上层结构,待地上一二期工程结合为一体后再开挖施工地下室。逆作法使主体荷载由柱直接承担并通过桩基传递给地基,可有效避免减少大开挖时卸载对土层的不利影响,并可有效增加地下施工时主体结构的安全度。

图9 首层结构平面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