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型螺旋桨是日本运输技术研究所发展的螺旋桨系列,近年来日本有关部门又对切面形状作了改进,扩大了盘面比和螺距比范围,进行了3~6叶螺旋桨模型的系列试验,并作成了设计图谱。
1)Bδ型设计图谱的建立
如果将AU型5叶、盘面比为0.50、螺距比P/D分别为0.4,0.6,0.8,1.0, 1.2的五个螺旋桨的敞水试验结果绘制在同一图上,则可得到如图4- 13所示的敞水性征曲线组。当知道进速系数J=vA/nD以后,即可得到不同螺距比螺旋桨的性能。在螺旋桨的设计问题中,一般不可能同时给定直径D和转速n,而敞水性征曲线图的横坐标进速系数J却同时包括了D和n两个参数,这会给设计螺旋桨带来不便,为此需将这类性征曲线转绘成专用图谱,Bδ型图谱就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图谱形式。
如上所述,通常遇到最多的是终结设计问题,即已知主机马力和螺旋桨转速,解决这类问题的计算系数应该不包含未知量D,为此需导出这类计算系数。
按定义有
又 J=vA/nD
将上面两式消去直径D并两边开方得
式中,PD为螺旋桨收到马力(在设计图谱中常简单地用P表示,为避免与螺距P混淆,本书中仍用PD表示)其单位为公制马力(hp);vA为螺旋桨进速,单位为米/秒(m/s),n为螺旋桨转速,单位是转/秒(r/s)。若将上式中vA以节(kn)来表示,转速以N(r/min)来代替n(r/s),ρ为海水密度,取104.51kgf·s2/m4[1],则可得
BP就是B型图谱所采用的计算系数,称为收到马力系数(或简称功率系数)。
同时,还引入直径系数δ,定义为
BP和δ是螺旋桨设计中最根本的计算系数。为表述清晰,现将上两式中有关参数的意义和单位重列于下:
N为螺旋桨转速(r/min);
PD为螺旋桨敞水收到马力(hp);
vA为螺旋桨进速(kn);
D为螺旋桨直径(m)。
利用KT,KQJ图谱(见图4-13)可以作出δ图谱。这类图谱的绘制方法如下:
(1)在同一叶数和盘面比的螺旋桨敞水性征曲线组上(见图4-13),取一定值的螺距比P/D,并设定一系列的J值,在同一P/D的性征曲线上读取与J相应的一系列KQ及η0值;
(2)据式(414)和式(415)分别算出相应的和δ;
(3)在纵坐标为螺距比P/D,横坐标为的图上,如图4-14所示,通过上述计算的P/D值作一平行横坐标的水平线,并在该线对应于每一
值的点上标明相应的η0和δ值,此线即能代表螺距比为P/D的螺旋桨水动力特性;
图4-14 P/D B槡P
(4)对不同P/D的螺旋桨性征曲线都做上述处理,并绘在同一图上,然后将η0和δ值相同者分别连成光顺曲线,即得η0和δ的等值线;
(5)将各=常数时(在图谱上表现为垂直线)效率最高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即可得最佳效率线,如图4-15中的点划线。
图4-15 AU型与MAU型对比
2)AU型螺旋桨型式
通常所指的AU型螺旋桨包括下列几种类型:
(1)AU型螺旋桨的原型。
初始阶段发展的螺旋桨模型,为部分5叶和6叶螺旋桨所采用。
(2)改进AU型。
即MAU型。这种型式是对原型AU桨在叶梢部分切面的前缘形状进行了局部修正。AU型的4叶螺旋桨系列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实践证明,AU原型桨的面空泡裕度过大,因此需少量减小叶切面前缘高度[见图4-15(a)],适当降低面空泡的裕度,以增大叶背的抗空泡性能。这种改动反映在切面的拱线(或称中线)上即表现为增大了拱度而减小了功角。经计算比较,MAU型和AU原型的水动力性能是接近的,如图4-15(b)所示。
因此,AU原型5叶及6叶螺旋桨的设计图谱,完全能用于设计MAU型5叶及6叶螺旋桨。
AU型桨叶切面的后缘具有一定翘度(这对于改善桨叶根部叶间干扰有一定效果),在6叶上采用这种型式,称AUw型。
对于MAU型的叶切面后缘具有一定翘度(即MAUw)的设计,应用本图谱也会具有相当精度。
AU型螺旋桨是等螺距螺旋桨,桨模的主要几何特征如下。
(1)4叶螺旋桨系列:属于本组模型的螺旋桨列于表4-4中。桨叶轮廓的尺寸如表4-7所示,轮廓形状如图4-16(a)及(b)所示。
表4-4 四叶模型螺旋桨要素
图4-16 四叶桨尺寸(图中数值均为叶厚比)
(2)5叶螺旋桨系列:其要素列于表4-5中。桨叶轮廓的尺寸如表4-7所示,轮廓形状如图4-17(a)及(b)所示。
表4-5 五叶模型螺旋桨要素
图4-17 五叶桨尺寸(图中数值均为叶厚比)
(3)6叶螺旋桨系列:其要素列于表4-6中。桨叶轮廓的尺寸如表4-7所示,轮廓形状如图4-18(a)及(b)所示。
表4-6 六叶模型螺旋桨要素
图4-18 六叶桨尺寸(图中数值均为叶厚比)
表4- 7给出了AU型(MAU,AUw)模型螺旋桨的伸张轮廓尺寸。表4-8、表4-9、表4- 10、表4- 11分别给出AU型、MAU型、AUw型及MAUw型的叶切面尺寸,据此可以求出螺旋桨的伸张轮廓和各半径处的叶切面形状。
3)利用图谱设计桨
在进行设计时,应先确定伴流分数ω、推力减额分数t、相对旋转效率ηR及传送效率ηs。然后可应用δ图谱来解决螺旋桨设计中不同类型的问题,现分述如下。
①已知船速v,有效马力曲线,根据选定的螺旋桨直径D,确定螺旋桨的最佳转速N,螺旋桨效率η0,螺距比P/D和主机马力Ps。
首先需选定螺旋桨的型式、叶数和盘面比。例如,选用MAU型、4叶、盘面比为0.55的螺旋桨,则可确定所用的图谱为MAU455的Pδ图谱。
在此类问题中,欲求的是转速N和主机马力Ps(或螺旋桨收到马力PD),由式(414)和式(415)可知,无法确定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因此需要假设一组转速N来进行计算,具体步骤可用表4-12的形式进行。
将表4-12的计算结果作图4- 19,图中以转速N为横坐标,以Ps,PTE,P/D,η0分别为纵坐标。然后根据已知船速v时的有效马力PE值作水平线与PTE曲线相交,此交点即为所求的螺旋桨,由此还可读出螺旋桨的转速N、要求的主机马力Ps及螺旋桨的螺距比P/D、效率η0等。
表4-12 桨计算过程
在之后的叙述中会看到,BPδ图谱中的最佳效率曲线按理应为最佳直径曲线而不是最佳转速曲线,因此表4-12为近似处理方法,其所得的转速严格来讲并非是最佳值。合理的处理方法是选用其他型式的图谱,或按下述步骤进行计算:假定若干个收到马力PD,并对各个PD分别假设几个转速N。在已知船速v和螺旋桨直径D的条件下,对某一个PDi,可求出对应的一组BP及δ,按此二值由-δ图谱查得η0,然后以N为横坐标,η0为纵坐标找出极大值,对应的Nopti即为所假定PDi下之最佳转速。不同的PDi有不同的Nopti及相应的螺旋桨参数与PTEi,然后由船速v时的有效马力PE内插决定最后的最佳转速N、主机马力Ps和螺旋桨参数。
②已知船速v,有效马力PE,根据给定的转速N,确定螺旋桨效率最佳的直径D、螺距比P/D及主机马力Ps。
在选定螺旋桨型式、叶数、盘面比(例如MAU455)后,按表4-13的步骤进行计算,此时需假设一组螺旋桨直径;将表4-13的结果作图4-19,图中以直径N为横坐标,以主机马力Ps、螺旋桨能克服的有效马力PTE、螺距比P/D、螺旋桨效率η0分别为纵坐标;类比于图4-20可以求得螺旋桨直径D、要求的主机马力Ps及螺旋桨的螺距比P/D、效率η0等[2]。
图4-19 确定转速的旋转结果
图4-20 确定直径的旋转结果
表4-13 螺旋桨计算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