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燃气快速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及燃烧特性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燃气快速热水器是专门用来加热水的设备,热水器本身没有储水容积,冷水流经带有翼片的蛇型管后被热烟气所加热。直流式燃气快速热水器能快速、连续供应热水,热效率比容积式热水器要高5%~7%。
三、燃气快速热水器的主要结构
1.燃气组合阀:由电磁阀和旋转阀组成,它的功能是保证燃气的供应和关闭,以及调节燃气的流量大小。
2.热水器的水气联动装置:水流动时将主火燃气供应通道打开,水停止流动时切断主火燃烧器燃气通道的装置。
3.燃烧器:保证热水器所需的热量,是能完全稳定燃烧的核心部件。
4.热交换器:燃烧器燃烧的高温烟气与冷水充分交换,由冷水转换成所需的热水温度。
5.防倒风排气罩:装在燃烧器的烟气出口处,用于减少倒风对燃烧器燃烧性能影响的装置。
6.控制器:具有水流动时自动点火、火焰检测装置功能;水停止时关闭燃气主阀、过热保护、风压过大保护、防烟道堵塞、风机故障保护等功能。
四、燃气快速热水器测试系统
燃气快速热水器测试系统示意图如图9-1所示。
图9- 1 燃气快速热水器测试系统示意图
五、测定条件
1.用ZC-E智能测漏仪测定燃气管路系统气密性。
2.将燃气压力调至额定的压力:人工燃气1.0k Pa、天然气2.0k Pa、液化气2.8k Pa。
3.调整水压力至0.1MPa。
4.调整进出水温度为:Δt=40K。
5.打开热水器的进水阀点燃热水器,燃烧15min后进行测定。
6.测定项目:热负荷、热效率、热水产率、CO含量。
六、测定方法
打开燃气阀门、接通热水器的进水阀点燃热水器,燃烧15min后分别记录燃气流量和水的流量,测定其热效率、热负荷、热水产率。
1.热效率的测定
式中,ηt为温升t(tw2-tw1)K时的热效率,%;C为水的比热容,4.19×10-3MJ/(kg·K);M为出热水流量,kg/min;tw2为出热水温度,℃;tw1为进水温度,℃;Q1为实测燃气低热值, MJ/Nm3;V为实测燃气流量,m3/min;tg为实验时流量计内的燃气温度,℃;pamb为实验时的大气压力,k Pa;pg为实验时热水器前燃气压力,k Pa;S为温度tg℃时饱和水蒸气压力,k Pa(当使用干式流量计测量时,S值应乘以实验燃气的相对湿度进行修正)。
标准规定热效率不小于80%。热效率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进行两次,取其平均值。当差值与平均值之比大于0.05时,应再重复实验,直到合格为止。
排烟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热水器的热效率,排烟温度越高,热效率越低,但为保证烟道具有一定的抽力,排烟温度不应低于110℃。
2.热负荷的测定
(1)燃气压力调整为额定压力,水压为0.1MPa,进出水温为Δt=(40±1)℃,运行15min。气体流量计指针走动一周以上的整圈数,测定时间1min以上的燃气流量,将实测的燃气消耗量V用式(92)换算成0℃、燃气标准压力、大气压力101.3k Pa、干燥状态下的折算热负荷:
式中,Φ为0℃、燃气标准压、大气压101.3k Pa、干燥状态下的折算热负荷,k W;Q1为设计时采用的干燃气低热值,MJ/Nm3;V为实测燃气流量,m3/h;da为标准状态下实验气的相对密度;dmg为标准状态下干设计气的相对密度;pamb为实验时的大气压力,k Pa;ps为设计时采用燃气的标准压力,k Pa;pm为实测燃气流量计内的燃气压力,k Pa;pt为实测热水器前的燃气压力,k Pa;tg为测定时燃气流量计内的燃气温度,℃;S为温度为tg℃时的水蒸气压力,k Pa(当使用干式流量计测量时,S值应乘以实验燃气的相对湿度进行修正);0.644为标准状态下的水蒸气相对密度。
(2)热负荷准确度:
标准规定热负荷的准确度不大于10%。
3.热水产率的测定
(1)产热水能力
式中,Mt为产热水温度Δt时的产热水的能力,kg/min;Φ为产热水温升t(tw2-tw1)时的热负荷,kw;η为产热水温升t(tw2-tw1)时的热效率;C为水的比热容,4.19×10-3MJ/(kg· K);Δt为标准规定的产热水能力温升Δt=25K。
(2)热水产率
式中,RC为热水产率;Mth为燃气热水器额定产热水的能力,kg/min。
标准规定热水产率不小于额定热水能力的90%。
4.烟气中的CO含量
运行15min后,用烟气取样器取样,抽取的烟气样中,氧含量应不超过14%,测量烟气中的CO含量。
烟气中CO含量按式(96)计算:
式中,φCOα=1为过剩空气系数α=1时,干烟气中的CO含量,%;φ'CO为烟气样中的CO含量,%;φ″CO为室内空气中的CO含量,%;φ'O2为烟气样中的氧含量,%。
标准规定烟道式热水器的烟气中的CO含量≤0.06%。
七、实验报告
将实验数据整理后,写出实验报告,并对测定的燃具性能做出是否符合国标的评定。
八、思考题
试分析快速热水器热负荷、热效率及热水产率的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