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1978年到2013年,我国城市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由17.9%增长到53.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传统的大气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解决,PM2.5、臭氧等新型污染问题又接踵而至;城市水量型缺水问题依然存在,水质型缺水问题又进一步凸显;传统污染防治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民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与对环境健康的关注迅速上升,环境质量改善与市民预期尚有一定差距。
目前全国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0座严重缺水。除了水少,水还在变“脏”。近些年来,由于水体污染,我国水质性缺水的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
通俗讲,水质性缺水就是“水缸有水没法喝”,水缸中盛的是无法饮用的劣质水。因此,水量充足、水质稳定的良好水源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首要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国情,我国提出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供水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水量的充足性、水质的达标性和供水保障率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从水源到水厂到管网的整体安全以后它才安全,因为供水安全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这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我国一直以来也在推进供水安全的管理,应该说,供水安全的体系还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但目前我国的供水安全总体情况跟公众的需求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城市依靠河流的供水,存在上游排污造成污染的隐患问题,有些城市还存在缺少备用水源的问题,一旦出现极端的干旱,抵抗这种风险的能力比较差;有些北方地区,依靠地下水的超采来保证供水;有些地方的水质还出现不断的退化。这些问题都比较突出。
保障饮用水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任务。一旦发生水质污染,如何保证饮水安全?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根本在于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在重要水源地,应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浙江温州依水而建,全市共有大小河道1.4万条,河网总长度1.8万公里,有“江南水乡”之美称。位于温州市西南部的珊溪水库,树木葱茏,碧水盈盈。在水库下游,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生态预警网箱,时刻监视着市区及周边县市区500多万人口“大水缸”的水质变化。而在两年前,这个年供水量7.3亿立方米的“大水缸”因为污染,水质从蓄水之初的一类下降到二至三类,枯水期还检测到四类,局部支流连续3年发生蓝藻异常增殖。
为确保水源安全,温州市大力开展珊溪水源保护综合整治,规划5年投入16.3亿元。据调查,库区最大的污染来自畜禽养殖,其污染贡献值占62%,为此,温州拆除养猪场2286户。将一二级水源保护区人口搬迁至集雨区以外,新建和改扩建7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300多套农村污水生态化治理工程,推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在水库主要支流、河口实施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等。水源保护综合整治两年多来,直接减少入库污染物60%以上,主要入库支流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污染最严重的黄坦坑溪水质从劣五类,提升为二至三类,蓝藻异常增殖现象基本消失。
同时,温州连续5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转产转业专项扶持资金,维护水源保护成效。采取疏堵结合措施,大力扶持库区生态县建设。每年筹集1.45亿元,将库区群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纳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为建立长效机制,温州还积极探索“以水养水”市场化道路。每年整合筹集8000万元设立财政引导资金;在供水水价中设立水源保护治理费(前5年0.3元/立方米,后10年0.5元/立方米),通过听证等一系列程序,纳入水价成本。此外,还建立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体系,考核结果与生态补偿挂钩;降低对固定资产投资考核要求,增加对库区保护工作的单独考核,并在库区乡镇成立巡查队伍。
温州的护水实践是近年来我国加强水源地保护的缩影。从2006年至今,我国共公布了三批175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纳入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珊溪水库即是其中之一。目前,水库型水源地水质状况最好,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相对稳定,河流型水源地水质较差且不稳定,湖泊型水源地水质状况最差。
2011年开始,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水源地,实施“一源一策”达标建设,并组织流域机构开展检查评估,取得了明显效果。
目前全国以供水、灌溉为主的水库有9.3万多座,全国年总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份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据2010年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全国1.16万处集中供水水源地中,水质达标率为89%。连续三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全国175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均在95%以上,而2014年这一数字达到98.8% ,全国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大幅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主要江河湖泊局部水质有所改善。监测显示,2014年全国重要水功能区主要控制指标达标率为67.9%,较2010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排污负荷较大的部分支流、城市河段及排污控制区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据水利部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仍有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未获省级人民政府批复,特别是对跨行政区水源地,保护和受益主体不一致,保护责任和管理措施难以落实。水源地保护管理机制和能力有待完善提高,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和排污越来越集中,水源保护面临更大压力。
水源、供水企业、二次供水是饮用水安全的三个关键环节。供水管网的“二次污染”也是影响城市供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使水厂的出水水质合格,但在输水过程中,仍可能遭受“二次污染”的威胁。水源变差,就需要自来水水厂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水质。
2010年以前,上海的供水主要依靠黄浦江、长江口陈行边滩两大集中水源地,其中黄浦江取水约占81%,是中心城水厂的主要水源地。随着上海城市供水需求的持续增长,因陈行水库容量偏小、抗咸能力低下,黄浦江水源又受到上游及沿岸污染的影响,这两大集中水源地的取水规模、水质已不能满足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提高黄浦江水质,同时寻找新的水源地,成为上海解决供水安全问题的关键。
上海编制《黄浦江上游水源地规划》提出通过归并取水口、上游建设小型生态调蓄水库来改善黄浦江水质,并提高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能力。同时,《上海供水系统专业规划》指出,上海城市水源的发展方向应逐步从内河向长江转移。在此背景下,长兴岛西北端的青草沙水库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一方面,青草沙地处长江口江心部位,不受陆域排污的干扰,水质优良;另一方面,青草沙有大片潮滩和潮汐通道可用,可最大化减轻咸潮的影响。
2011年,上海第二座江心蓄淡避咸型水库——祟明东风西沙水库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上海“黄浦江上游、长江口陈行、青草沙、东风西沙”四大水源地战略格局初步形成,有效保证上海供水免受上游水污染的影响,同时,在咸潮期“东西联动、南北互补、调压减淡”,最大化地化解咸潮危机。
为解决供水管网“二次污染”造成“最后一公里”安全隐患。2012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强制实施新版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基本实现了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最大的变化就是检测指标从35项增加到了106项。这一标准被业界称为“堪比欧盟,甚至有些指标超过欧盟标准”。
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在供水领域投入不足,导致城镇自来水管网中,相当数量的不达标管网长期运行。
在106项强制标准下,各地都采取措施力求达标。如江西南昌水业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添置满足新国标需求的检测设备,经检测其出厂水质达标。但水里有异味难以饮用,有关部门发现,问题就出在二次供水管理和设备上。
放眼全国,尽管进行了大范围的管网改造,但仍有不少低质管网和超年限服役管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老旧水管易腐蚀、结垢,产生微生物细菌种子,与水中营养物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污染”。
据业内调查,个别城市的供水设施使用年限已接近甚至超过50年,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因管网老化或挖掘破坏而造成的爆管事故等也时有发生。在北京,老城区管网漏损率达15%至20%。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一些老旧小区六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有些二次供水水箱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常年未清洗、消毒或未盖加锁,影响了水质。
《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国家将全面改善设市城市和县级城镇的饮用水安全状况,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部曾先后启动了全国城市、城镇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同时加大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目前我国已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及《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
令人欣慰的是,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出台并组织实施,重点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湖泊等高功能水体,消灭劣Ⅴ类等污染严重水体,加强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规划考核断面水质监测。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
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