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京津冀水安全破冰蓝图

京津冀水安全破冰蓝图

时间:2023-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加之长期对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京津冀已成为我国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地区之一,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目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达109%,海河南系和冀中南地区水资源超采最为严重。2014年,水利部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对破解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瓶颈制约,修复水生态环境,保障区域水安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设想。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京津冀一体化,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以不到全国2.3%的国土面积和1%的水资源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和11%的经济量。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加之长期对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京津冀已成为我国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地区之一,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

目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达109%,海河南系和冀中南地区水资源超采最为严重。按照现状用水水平,京津冀平水年份生态环境用水年均赤字近90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68亿立方米,年均挤占河湖生态用水量15亿立方米,枯水年份挤占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京津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这么少的水资源,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粮食主产区很多又在北方,面临的水资源的形势的确十分紧迫。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水利协同发展面临哪些难题和制约?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京津冀和我国很多缺水地区的现状告诉我们,当前必须转变用水方式,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去解决目前面临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

2014年,水利部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破解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瓶颈制约,修复水生态环境,保障区域水安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设想。

面对严重短缺的水资源形势,《规划》提出,要以水定地,以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统一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根据分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存在问题和国土空间功能定位,《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燕山太行山区、山前平原区、中东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带等“三区一带”。

燕山太行山区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保护为重点,严格产业准入制度,控制用水总量增长;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适当减少生产活动,加大水源地治理保护力度,涵养水量,提高水质,确保水源安全;加强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治理。

山前平原区重点通过构建山区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骨干输水渠道为一体,覆盖中东部地区的水源配置体系,发挥对京津冀水源统筹调配作用,建设山前洪积扇地下水储备库;结合水源置换、调整优化供水结构,逐步退减超采地下水;调整与优化生产结构与布局,压缩灌溉面积;提高山前城市的防洪能力。

中东部平原区重点是通过南水北调东中线及引黄增加供水,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压缩灌溉面积;增加河道用水,恢复历史通道,治理水环境,修复白洋淀、衡水湖及永定河等重要河流廊道的生态;加强蓄滞洪区和骨干河道治理,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东部沿海带重点是加强河口综合治理,加快海堤工程建设,保障沿海经济区和城市防洪防潮安全;加大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力度,同时加强多水源联合调配,保障滨海区供水安全;恢复南大港、北大港、七里海等滨海湿地。

为合理配置水资源,规划提出,京津冀地区要加强需求管理,严格控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合理调整用水结构与格局,采取有保有退的措施,使得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控制,按照优先使用外调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及海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控制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的原则,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同时,置换挤占生态环境用水。

按照以水定发展的要求,以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统一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行高效节水灌溉,调整种植结构,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区适当退减灌溉面积,推进农业节水。按照以水定产要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大沿海地区工业项目海水利用力度,加强企业用水计量与考核,推进工业节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强制性标准和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限制高尔夫、洗车等行业用水,推进服务业与生活节水。

在强化节水前提下,统筹协调京津冀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协同发展空间布局,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生活用水安全,保证城市用水需求,基本满足农业和生态用水需求;加强需求管理,严格控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合理调整用水结构与格局,采取有保有退的措施,使得用水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控制,按照优先使用外调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及海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控制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的原则,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同时,置换挤占生态环境用水。

完善东中线一期配套工程,推进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论证与建设;加快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设,通过白洋淀实现引黄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连通;加强南水北调工程、引黄工程、当地水源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水资源统筹调配体系;按照海河流域规划,推进南水北调非受水区重要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提高缺水地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地下水源储备体系,在漳河、拒马河、永定河、潮白河等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储备库系统;建设黄河应急调水通道。

按照全面保护、系统治理的思路,综合施策,构建水源量质双控、河流湿地有效沟通、地表地下水互为补给的京津冀地区水生态格局。

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按照以水域定陆域、水陆统筹的要求,控制增量、减少存量、增加容量,以水功能区为单元,通过加强入河排污口整治,保护河流水生态环境,增强河湖水体流动性,削减点源污染物排放量,治理面源污染等措施开展水功能区达标建设,保障水质安全。

以纳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按照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的要求,通过加强水源涵养,推进保护区划分,加强污染源综合整治,加强周边水生态保护,加强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控制等措施,实现京津冀地区水源地全面达标目标。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地下水压采规划,按照采补平衡、有序利用、良性循环、功能健康的要求,“控、蓄、养”相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置换地下水源、发展高效节水、调整产业结构、压减灌溉面积、回灌涵养保护等措施,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逐步修复地下水系统,恢复地下水位到适宜水平,提高地下水应急储备能力。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考虑水资源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要素,以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大清河等河流为重点,通过合理调配水源保障重要河流生态用水、加强污水处理以及重点河段水体还清工程、沙化河段以绿代水工程、城市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加强生态退化河流的生态修复与治理。

结合水源置换与调配工程建设、蓄滞洪区建设、污水处理还清等措施,保障湖泊湿地基本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重点修复白洋淀、衡水湖等京津保过渡带湿地群,七里海、南大港、北大港等滨海湿地保护带的重要湿地,建设一批生态湿地公园,恢复湖泊湿地的滞纳洪水、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回补地下水、调节气候等功能。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80%,水资源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

根据《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水源涵养保护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超载局面得到基本控制;重要河湖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现代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防洪除涝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应对风险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协同治理、统筹调配与综合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实现利用高效、空间均衡、人水和谐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