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如何补齐生态短板?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3月7日在参加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指出。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另一次重要场合上,习近平同志对“两山论”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远见卓识源于切身实践,高瞻远瞩始自深入调研。习近平同志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深刻认识,源自他长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践。福建省长汀县的生态巨变,就是一个缩影。
长汀县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历史上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人们安居乐业。由于近代以来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长汀县成为当时全国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1985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不少地方出现“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
绿水青山没了,何谈金山银山?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五下长汀,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过连续十几年的努力,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长汀变了,从昔日的山光水浊,到如今的山清水秀,一片片绿色生态园,让荒山重现生机。而在诺大的960万平方公里上,“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大规模开发建设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制约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东北黑土层变薄,西南石漠化严重,耕地退化、毁坏,河湖淤积……水土流失成为生态环境最突出问题之一。而水土保持就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推进水土保持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更加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山水田林路”多种措施形成生态建设合力。
“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市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贫瘠的山坡变成高产田,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
江西省兴国县“宜时宜地”治理。在轻度流失区以封禁自然修复为主,中度流失区以人工补植为主,强度以上流失区防治并重、沟坡兼治,昔日的“江南沙漠”变成了“江南绿洲”,许多溜沙岗已被苔藓、地衣、蕨类等植物覆盖,多年不见的鸟兽又在山上安了窝,全县土壤流失总量由每年的1106万吨下降为314.08万吨,保水效率超过18%。
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逐步发展起地方特色产业。四川省会理县的石榴、江西省赣南市的脐橙、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沙棘……
还是那片地,还是那个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让旧貌变新颜。
水土流失地区往往与贫困相伴。根据科考调查结论,全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
“不能饿着肚子搞生态”,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为根本落脚点,山坡要“被子”,农民要票子,力求干一片,成一片,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60元左右。
甘肃省合水县带动3.6万多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出“蓓蕾”牌黄花菜、“板桥”白黄瓜等一批绿色品牌,“板桥”白黄瓜市场价比一般黄瓜每公斤高出0.4元左右,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六成以上都是来自农业支柱产业和水保产业开发。湖北省近3年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共使7.49万亩坡耕地变梯田,增加经济收入2788万元,17万农民受益。
中央投入不断加力,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水土保持的投入近80亿元,比2011年翻了两番。各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个人以投资、捐资、承包治理“四荒”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湖北省积极利用外资,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000平方公里提高到2000平方公里以上,重点治理县由13个扩大到32个。山西民间投入日益多元,全省民营水土保持户发展到28万户,其中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大户4300多户,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治理“四荒”面积1200万亩,成为山西生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创新投入机制,水土保持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投入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2010年以来,民营资本水土保持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
同时,国家出台《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水土保持补偿为功能补偿,矿产资源生产期存量计征水土保持补偿费。这充分体现了“谁开发、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标志着水保生态补偿有了新机制。
水保监管越来越严。12个省区市颁布出台省级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条例),严格禁止毁林开荒、乱采滥伐、开荒扩种、超载过牧、随意弃土弃渣等行为,对水土流失重大危害事件,应依法追究责任。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实施率和设施验收率,普遍提高了5个百分点,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6万多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万余条。在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京津风沙源区、西南岩溶区、东北黑土区等区域建成了一批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工程。全国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000多条,为防治面源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水土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已达到107万平方公里,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7万多条,实施封育保护80多万平方公里。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有38万个生产建设项目制定并实施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
但我国还有不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基础脆弱,生产条件落后,群众增收困难,全国还有3亿多亩坡耕地和数十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
2015年《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规划出合,确定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29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8亿吨。
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4万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蚀治理面积86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5亿吨。
随着新规划的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美丽中国的图景将会越来越近。
“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说。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引领着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
“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同志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考察时,殷切叮嘱当地干部。他要求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习近平同志对苍山洱海的叮嘱,是他心中绿水青山的愿景,也是对祖国山川河流的殷切期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阐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重要发展理念,用求真务实又鼓舞人心的笔触,清晰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
水利作为推进五大发展的重要内容,被列入“十三五”基础设施网络之首,防范水资源风险纳入风险防范重要内容,国家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将更加凸显。
水利部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积极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加快建设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系统整治江河、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水利改革、加快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到2020年实现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坚持两手发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统筹解决好水短缺、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我国治水思路日臻完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融入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各领域。
借着“十三五”规划的东风,我们可以期待,只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治水兴水,推动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江河更加安澜、山川更加秀美的美丽中国愿景可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