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质量管理

生产质量管理

时间:2024-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承重和受力的配件如果存在质量缺陷,将有可能导致在起吊运输环节产生安全问题,或者砂石原材料质量差,出问题后代价会很大,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签订一个严格的合同条款,把责任简单地转嫁给供应商就可以解决,其实问题的源头就是采购方追求低价,是“以包代管”思想作祟的结果。

构件厂生产的预制构件与传统现浇施工完成相比,具有作业条件好、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作业人员相对稳定、机械化作业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等优势,因此构件质量更容易保证。传统现浇施工的构件尺寸误差为5~20mm,预制的构件误差可以控制在1~5mm,并且表面观感质量较好,能够节省大量的抹灰找平材料,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和工序。预制构件作为一种工厂生产的半成品,质量要求非常高,没有返工的机会,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可能比传统现浇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可以说预制构件生产是“看起来容易,要做好很难”的一个行业,由传统建筑转行进行预制构件生产领域,在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需要应对诸多挑战。如果技术先进、管理到位,生产出的预制构件质量好、价格低;而技术落后、管理松散,生产出的预制构件质量差、价格高,也存在个别预制构件的质量低于现浇方式。

影响预制构件质量的因素很多,总体上来说,要想预制构件质量过硬,首先要端正思想、转变观念,坚决摒弃“低价中标、以包代管”的传统思路,建立起“优质优价、奖优罚劣”的制度和精细化管理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其次应该尊重科学市场规律,彻底改变传统建筑业中落后的管理方式方法,对内、对外都建立起“诚信为本、质量为王”的理念。

1. 人员素质对构件质量的影响

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进程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缺乏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甚至成为装配式建筑推进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这不但会影响预制构件的质量,还对生产效率、构件成本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预制构件厂属于“实业型”企业,需要有大额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了满足生产要求,需要大量的场地、厂房和工艺设备投入,硬件条件要求远高于传统现浇施工方式。同时还要拥有相对稳定的熟练产业工人队伍,各工序和操作环节之间相互配合才能达成默契,减少各种错漏碰缺的发生,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质量稳定性,只有经过人才和技术的沉淀,才能不断提升预制构件质量和经济效益。

产品质量是技术不断积累的结果,质量一流的预制构件厂,一定是拥有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从系统性角度进行分析,为了保证预制构件的质量稳定,首当其冲的是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

2. 生产装备和材料对预制构件质量的影响

预制构件作为组成建筑的主要半成品,质量和精度要求远高于传统现浇施工,高精度的构件质量需要优良的模具和设备来制造,同时需要保证原材料和各种特殊配件的质量优良,这是保证构件质量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些基本条件,即使是再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一线工人,也难以生产出优质的构件,甚至出现产品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情况。从目前多数预制构件厂的建设过程来看,无论是设备、模具还是材料的采购,低价中标仍是主要的中标条件,逼迫供应商压价竞争也还是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买到好的材料和产品,也很难做出高品质的预制构件。

模具的好坏影响着构件质量,判断预制构件模具好坏的标准包括:精度好、刚度大、重量轻、方便拆装,以及售后服务好。但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往往考虑成本因素,采用最低价中标,用最差最笨重的模具与设计合理、质量优良的模具进行价格比较,最终选用廉价的模具’造成生产效率低、构件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还存在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导致服务跟不上等问题。

“原材料质量决定构件质量”的道理很浅显,原材料不合格肯定会造成产品质量缺陷,但在原材料采购环节,有一些企业缺乏经验,简单地进行价格比较,不能有效把控质量。一些承重和受力的配件如果存在质量缺陷,将有可能导致在起吊运输环节产生安全问题,或者砂石原材料质量差,出问题后代价会很大,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签订一个严格的合同条款,把责任简单地转嫁给供应商就可以解决,其实问题的源头就是采购方追求低价,是“以包代管”思想作祟的结果。

3. 技术和管理对预制构件质量的影响

在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中,与传统现浇施工相比,需要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生产工艺研究,并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培训,还需协调外部力量参与生产质量管理,可以聘请外部专家和邀请供应商技术人员讲解相关知识,提高技术认识。

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半成品,一旦存在无法修复的质量缺陷,基本上没有返工的机会,构件的质量好坏对于后续的安装施工影响很大,构件质量不合格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生产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生产管理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应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如ISO 9000系列的认证、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等,并严格落实到位、监督执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订单产品,应根据构件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要点,明确每个操作岗位的质量检查程序、检查方法,并对工序之间的交接进行质量检查,以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应指定专门的质量检查员,根据质量管理制度进行落实和监督,以防止质量管理流于形式,重点对原材料质量和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模具组合精度、钢筋及埋件位置、养护温度和时间、脱模强度等内容进行监督把控,检查各项质量检查记录。

应对所有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工人进行质量管理培训,明确每个岗位的质量责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由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氛围。

要做好预制构件的质量管理,并不是简单地靠个别质检员的检查,而是要将“品质为王”的质量意识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让每一个人主动地按照技术和质量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可以说好的构件质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4. 工艺方法对预制构件质量的影响

制作预制构件的工艺方法有很多,同样的预制构件,在不同的预制构件厂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制作方法,不同的工艺做法可能导致不同的质量水平,生产效率也大相径庭。

以预制外墙为例,多数预制构件厂是采用卧式反打生产工艺,也就是室外的一侧贴着模板,室内一侧采用靠人工抹平的工艺方法,制作构件外面平整光滑,但是内侧的预埋件很多就会影响生产效率,例如预埋螺栓、插座盒、套筒灌浆孔等会影响抹面操作,导致观感质量下降;如果采用正打工艺把室内一侧朝下,用磁性固定装置把内侧埋件吸附在模台上,室外一侧基本没有预埋件,抹面找平时就很容易操作,甚至可以采用抹平机,这样做出来的构件内外两侧都会很平整,并且生产效率高。

预制构件厂应该配备相应的工艺工程师,对各种构件的生产方法进行研究和优化,为生产配备相应的设施和工具,简化工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总体来说,越简单的操作质量越有保证,越复杂的技术越难以掌握、质量越难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