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周恩来的“代表作”
1971年春,美国乒乓球队与其他4个国家的乒乓球队应邀来华访问。
周恩来与美国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后,作了讲话:“你们作为前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周恩来问大家:“你们住得怎么样?习惯中国菜的口味吗?还有什么问题要提?”
科恩(19岁,洛杉矶圣莫尼卡大学二年级学生)倏地站了起来,他穿了件西装,没打领带,长发披肩。科恩略微欠了欠身子,大声说:“总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
大厅里静静的,人们都关心地望着周恩来。周恩来看了看科恩那飘垂的长发,说:“看样子您也是一个嬉皮士。”
周恩来继而把眼光转向大家:“世界上有的年轻人对现状不满,正在寻求真理,在思想变化的过程中,在这种变化成型以前,这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为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途径。”
科恩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学的是历史和政治学。他原以为在这个最革命的国家,听它的总理评价嬉皮士,一定会听到那种“资产阶级”、“颓废的”、“没落的生活方式”之类的训词,结果出人预料,周恩来并没有用革命大道理训人,还表示十分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科恩不由自主地被周恩来折服,敬佩而信服地听着。
周恩来又将眼光转向科恩:“要是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你说是吗?”
科恩耸耸肩,友好而诚恳地笑着点点头。
周恩来略略停顿,又补充一句:“这是我的意见,只是一个建议而已。”
周恩来这番话,第二天(1971年4月15日)几乎被所有的世界大报与通讯社报道。4月16日,科恩的母亲从美国加州威斯沃德托人通过香港,将一束深红色的玫瑰花送给周恩来总理,感谢周恩来对她的儿子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事后,基辛格评价说:“这整个事件是周恩来的代表作。”
(资料来源:http://www.sina.com.cn,2002年4月9日,作者:陈敦德)
[案例分析]
这个事件发生的当时,中美之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正处于冷战状态,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是集权主义。周恩来总理通过回答有关“嬉皮士”的问题,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宽容、民主的形象。
(1)发挥民间团体国际交流的作用,拉近与国际公众的情感联系。
“乒乓外交”是周恩来出神入化的外交艺术的杰出展现,这个案例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当时中国政府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尚未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经济联系也很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很少,误解颇多。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民间团体的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加强中外国际交往,有利于绕过政治、经济等敏感问题,求同存异,加强国际间的沟通联系,获得国外公众的了解和好感。现在许多跨国公司频频赞助世界性的体育比赛和目标国家的文化活动,原因即在此。
(2)尊重和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建立与国际公众的平等关系。
科恩请总理谈谈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这是个敏感问题。嬉皮士是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一股反社会的青年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这些青年以怪异的发型和服饰标榜自己的“革命”。如果直接表示反对,容易引起公关对象的矛盾和反感,也可能让别有用心的人据此胡乱比附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如果表示支持,就容易引起中国政府支持反社会的嬉皮士的误解。因此,周恩来总理表示认可年轻人为寻求真理尝试各种各样的途径,把嬉皮士理解成年轻人的尝试行为。然后又说:“要是经过自己做了以后,发现这样做不正确,那就应该改变,你说是吗?”这番话含蓄地表示不赞成嬉皮士的行为,用民主讨论的方式引导科恩改变行为方式。周恩来总理始终没有轻易判断对错,而是表示了理解和尊重,倡导以民主的方法解决分歧,使身为嬉皮士的人容易接受,也使所有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嬉皮士的西方人士容易接受。
(3)通过国际传媒以小见大树形象,产生对国际公众的强烈影响。
周恩来这番话,在第二天(1971年4月15日)几乎被所有的世界大报与通讯社报道。美国政府官员被影响了,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评价说:“这整个事件是周恩来的代表作。”美国的普通民众被影响了,科恩的母亲感谢周恩来对她儿子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由于美国国力强盛,是西方国家的代表,美国公众认可了,全世界公众也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好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