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龙江省铁染异常信息提取

黑龙江省铁染异常信息提取

时间:2024-1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研究依据异常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案,共圈定铁染异常区316处,铁染异常区面积27547.99km2。黑龙江省48°以北地区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漠河中部金矿区内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61.3km2。综上所述,认为矿床成因应归属为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呼中区钼矿、萤石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3个,异常区面积总计978.81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

本次研究依据异常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案,共圈定铁染异常区316处,铁染异常区面积27547.99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2005.98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1272.05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1699.26km2。黑龙江省48°以北地区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其中铁染三级异常图斑主要集中在嫩江县—爱辉区的中北部、逊克县的中北部、嘉荫县的南部及呼玛县、新林区等,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逊克县—爱辉区—呼玛—漠河一线均有分布(图5-1)。

一、漠河中部金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漠河中部金矿区内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61.3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12.46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5.1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6.29km2(图5-2)。

本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金属成矿带内,区内已经发现的金属矿种包括岩金矿、砂金矿、硫铁矿、钼矿等,其中以砂金矿、岩金矿储量较为突出。前人砂金采金遗迹发育,有的遗迹可达沟头,可溯源寻找原生金矿。区内探明矿床多处,有漠河县兴华岩金矿、漠河县砂宝斯岩金矿、漠河县老沟岩金矿、塔河县丘里巴赤河钼矿化点等。区域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作用为主,在区内西北部边缘有发育的逆冲推覆断层,近东西向展布,长达百余千米,为成矿前构造。小的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EE、NE、近SN、NW四组,其中NW向断裂生成较晚,而近SN向断裂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和容矿构造。

图5-1 黑龙江省铁染异常区分布图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2)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其中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在西南部较为突出,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范围较小,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由于本地区植被覆盖较为密集,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岩石裸露的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亮粉色,部分区域夹杂有淡绿色。

图5-2 漠河中部金矿区、漠河县西部硫铁矿、钼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二、漠河县西部硫铁矿、钼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漠河县西部硫铁矿、钼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4个,异常区面积总计269.52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19.75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10.22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13.26km2(图5-2)。

该点见于前寒武系变质岩中,侵入体为新元古代二长化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褶皱断裂极为发育,矿体即产在裂隙中。

矿区共分5条矿脉,主要矿化有黄铁矿、磁黄铁矿等。5条矿体共同特点是规模不大,呈脉状产出,产状变化大,倾角地表缓深部陡,深部近于直立,大都受北东-南西向构造裂隙所控制,并被成矿后的小断层所断开,但破坏性不大,矿石含S为10%~12%。主要围岩为细粒二云长石片麻岩大理岩、云母岩及二长花岗岩。

本区岩层在成矿前已经发生强裂的褶皱及破碎,新元古代二长花岗岩、伟晶花岗岩沿断裂破碎带及岩层脆弱部分侵入,后期有强烈的含矿热液活动与围岩接触渗透交代和充填,在细粒二云石英长石片麻岩、大理岩裂隙中和云母石英片麻岩及二长花岗岩本身产生富集而形成矿体。后又有含矿闪长玢岩脉穿过矿体,侵入在细粒二云石英长石片麻岩中,在内外接触带又有一次产生轻微的矿化和蚀变现象。矿体本身与二长花岗岩、伟晶花岗岩关系密切,与闪长玢岩关系不甚明显。成因属侵入岩型。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2)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其中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在西北部较为突出;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西北部异常区内较为集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以西北部地区尤为突出。本地区中西部地区大范围被植被覆盖,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及东南部裸露的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粉或深红色,部分区域夹杂有淡绿色。

三、塔河县钼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塔河县钼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2个,异常区面积总计291.79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3.38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5.33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04km2(图5-3)。

预测区位于北东侧的1029高地火山喷发中心边部。岔路口矿床的形成与早白垩世光华期火山喷发旋回后期超浅成相侵入的次火山岩体及隐爆作用密切相关。矿体产出的构造部位为次火山岩(主要为花岗斑岩)及其火山穹丘构造。钼矿体呈厚大层状、似层状产出(在垂向上见上、中、下三层矿体,产状与火山穹丘构造有关),常以单一辉钼矿细脉或石英-辉钼矿细脉充填于岩石微裂隙或蚀变岩石中,矿石多为细脉、网脉状,少量为浸染状,与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铅锌银矿(伴生)在钼矿体北西侧大网组地层内,呈脉状产出,为石英-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组合充填于变质砂岩裂隙中,矿石呈条带状、团块状、块状为主。在矿区围绕主成矿岩体——花岗斑岩体为中心发育有大范围叠加的热液蚀变晕(具面型),由内向外大致分4个带:(钾化带)石英—绢云母—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萤石化;(泥化带)石英—蒙脱石—高岭石等;(青磐岩化带)石英—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黄铁矿化。其中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之间为钼矿化集中段,青磐岩化带为铅锌银矿化明显区。综上所述,认为矿床成因应归属为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

找矿标志: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带上火山穹隆或火山断陷盆地边缘处,次火山岩多期次侵入活动发育,特别是有隐爆作用(热液角砾岩)地段,是寻找火山热液型及斑岩型矿床的先决条件。大面积发育的热液蚀变晕,并有蚀变岩石组合的分带;地表见褐铁矿化、铁帽,大面积分布的铁锰染(火烧皮)、钼化等标志。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3)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预测区的西南部,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西北部较为突出;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零散分布;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以西北部地区尤为突出。本地区中西部地区大范围被植被覆盖,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及东南部裸露的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粉或深红色,部分区域夹杂有淡绿色。

四、呼中区钼矿、萤石矿、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呼中区钼矿、萤石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3个,异常区面积总计978.81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1.48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0.29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59.59km2,如图5-3所示。

图5-3 塔河县钼矿区与呼中区钼矿、萤石矿、银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预测区内已发现的矿点有呼中区1059高地钼矿化点、呼中白浪河拉河上游钼矿点、呼中白卡鲁山南坡钼矿点3处。

矿区具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蚀变分带明显,与矿化有密切联系。在空间上,蚀变带围绕主成矿岩体——花岗斑岩体为中心向外展布。按蚀变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大致分4个带:热液作用中心部位(花岗斑岩体上部)为石英—钾长石化带(Q—K),石英—绢云母化带(Q—S),泥化带(K—M),青磐岩化带(C—C)。

石英—钾长石化带(Q—K):发育于花岗斑岩体内及其上部围岩中,处于蚀变带中心部位,地表未出露,其上部常发育条带状、脉状的石英—钾长石化带,叠加穿插于石英—绢云母化带中。

蚀变标型矿物为钾长石(局部有细脉状黑云母),蚀变矿物组合为石英、钾长石、绢云母等。蚀变岩石有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及流纹质火山岩,蚀变呈灰—粉红—肉红色,原岩结构大部分或全部消失。

石英—绢云母化带(Q—S):发育在石英—钾长石化带外侧。蚀变岩石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岩及流纹质碎屑熔岩、英安岩及英安质碎屑熔岩等。蚀变岩石多呈灰白色,少数为灰—浅粉色,原岩结构大部分—全部消失,呈鳞片变晶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等。

蚀变标型矿物为石英、绢云母,蚀变组合矿物为石英、绢云母、萤石、碳酸盐、少量有钾长石、高岭土等。以石英—绢云母复合脉特别发育,长石普遍绢云母化,原岩暗色矿物完全消失,常伴有萤石、方解石化为其特征。该带与石英—钾长石化带过渡处是钼矿体主要赋存部位。

泥化带(K—M):不规则状发育在石英—绢云母化带外侧附近,现研究程度无法划分出完整的蚀变分带。

蚀变标型矿物为高岭土、蒙脱石等黏土矿物;蚀变矿物组合有高岭土、蒙脱石及其他黏土矿物,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碳酸盐、石英等。

青磐岩化带(C—C):发育在石英—绢云母化带外侧。蚀变岩石有大网子组的变质砂岩、浅粒岩、片理化安山质角岩,光华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岩、英安质凝灰熔岩等。标型矿物为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少量萤石、绢云母、石英、镜铁矿、黄铁矿等。蚀变矿物组合常为石英—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英—萤石—方解石—黄铁矿,石英—镜铁矿等,以脉状发育为主。该带内侧靠近石英—绢云母化带附近,是铅锌银矿化主要富集部位。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3)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预测区的绝大部分,其中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在西北部较为突出,主要分布在沟谷当中;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零散分布;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以中部地区尤为突出。本地区中西部地区大范围被植被覆盖,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中部的裸露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粉或深红色,部分区域夹杂有淡绿色。

五、新林区萤石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新林区萤石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2个,异常区面积总计360.54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4.59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0.98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4.36km2(图5-4)。

区内有博乌勒山东南坡萤石矿化点,产在白音高老期英安岩(J3bζ)中。矿化点处在北东向断裂带上,附近见石英闪长岩脉(K1δo)。该矿床产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体内,围岩为单一的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围岩蚀变有强烈的硅化,局部见高龄土化,围岩硅化蚀变伴随萤石矿化,为岩浆热液充填型矿床。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4)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预测区的西南和东北部分,其中铁染3个级别异常图斑在预测区内覆盖范围基本一致。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西南部较为突出,主要分布在沟谷当中;铁染二级异常图斑与铁染一级异常图斑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异常区内。本地区中西部地区大范围被植被覆盖,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中部的裸露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粉色,部分区域夹杂有绿色。

六、呼玛县中部砂金矿、钼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呼玛县中部砂金矿、钼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926.04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4.4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6.36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57.61km2(图5-5)。

本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部中蒙古-额尔古纳造山带大兴安岭造山带内,区内已经发现的金属矿种包括砂金矿、钼矿、铁矿、银矿等,其中以砂金矿储量较为突出。前人砂金采金遗迹共139处,区内小型断裂为主干断裂的次级分支断裂,主要为砂金遗迹赋存场所,其中北西向断裂为区内主要容矿构造。

蚀变标型矿物为石英、绢云母,蚀变组合矿物为石英、绢云母、萤石、碳酸盐、少量有钾长石、高岭土等。以石英—绢云母复合脉特别发育,长石普遍绢云母化,原岩暗色矿物完全消失,常伴有萤石、方解石化为其特征。该带与石英—钾长石化带过渡处是钼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

赋矿围岩主要为光华组的中酸性火山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及隐爆角砾岩等。在矿区围绕主成矿岩体——花岗斑岩体为中心发育有大范围的叠加热液蚀变晕(具面型),由内向外大致分4个带:(钾化带)石英—绢云母—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萤石化;(泥化带)石英—蒙脱石—高岭石等;(青盘岩化带)石英—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黄铁矿化。其中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之间为钼矿化集中段;青磐岩化带为铅锌银矿化明显区。综上所述,认为矿床成因应归属为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5)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在预测区内均有分布,其中以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砂金采矿遗址;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中部的部分异常区有所分布,覆盖面积较小;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覆盖面积也较小。本地区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深红色调。

七、新林区-松岭区银矿、铜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新林区-松岭区银矿、铜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4个,异常区面积总计913.12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5.32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2.67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6.91km2(图5-4)。

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此4种蚀变与本区铅锌铜矿关系密切,此外还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碳酸盐化。

矽卡岩化:分布在闪长岩体与凝灰岩接触带上,主要为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和绿帘石矽卡岩,已发现的23条铅锌铜矿体均分布在矽卡岩体中。

硅化(石英化):主要分布在矿体、石英砂岩、酸性熔岩及构造破碎带中,呈多期热液活动。成矿期的硅化蚀变多呈浸染状与黄铁矿相伴出现。

图5-4 新林区萤石矿区与新林区-松岭区银矿、铜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图5-5 呼玛县中部砂金矿、钼矿区与呼玛县南部金矿、银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黄铁矿化:在矿区内分布广,具多期性,主要出现在板岩、含角砾凝灰岩、花岗斑岩和构造破碎带中,与成矿有关的黄铁矿主要呈细网脉状与石英、绿帘石相伴出现,为本矿区重要成矿阶段。

绿帘石化:主要呈细网脉状、粒状集合体与石英、黄铁矿往往相互并存,为本区成矿的重要蚀变之一。

在遥感图像解译出沿塔河、沙诺库大河、嘉拉巴奇河等南北向断裂,它为南北向分布的锯齿状断裂,还有与此断裂伴生的南北向小断裂,这些断裂带在矿区形成容矿构造;在外围这些断裂再延伸,也应形成容矿构造。鉴于矿区隐伏矿体多,共有12条(占50%),垂直深度为30~200m,推断可能有成矿“阶梯”存在,有望扩大矿床规模。

找矿标志:根据资料,矿床的铅、锌、铜、银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中晚期侵入的中酸性岩浆-热液源。部分来自上石炭统塔源组或上侏罗统吉祥峰组地层岩石中。在有利的断裂构造空间或在侵入体与凝灰岩地层岩石接触带形成了以矽卡岩化为主的围岩蚀变和有益金属元素(铅锌铜银)的富集。矿区外围及南北向构造带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有利地段。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4)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在预测区中北部分布,其中以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集中;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分散;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覆盖范围较广。本地区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深红色调。

八、呼玛县南部金矿、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呼玛县南部金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7个,异常区面积总计446.32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7.79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0.47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8.99km2(图5-5)。

1. 围岩蚀变及矿化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其次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萤石化、高岭土化及蒙脱石化。其中硅化是本矿区最重要的围岩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具多次活动特点是寻找盲矿体的标志。矿区硅化角砾岩脉是本区主要含金、银地质体,共发现61条含金、银矿化角砾岩体,其中圈出11条工业矿体。已探明中型金银矿床为陆相火山岩型金、银矿。

黄铁矿化在区内普遍分布,主要出现在安山岩、流纹岩及凝灰岩中,是一种围岩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当它在硅化角砾岩中出现时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

硅化角砾岩脉是本区3个含金银地质体,共发现61条,多呈单脉出现,走向一般在30°~300°之间,倾向西,个别向东倾,倾角在50°~80°之间;控制最大长度为1800m,最小50m,一般为200~500m;最大出露宽度为17.6m,最窄为0.15m,一般为2m;最大控制延伸为280m,与围岩界线清楚。岩脉矿物成分为石英,其含量可达90%以上,主要为玉髓状和显晶质两种;围岩角砾含量很少,一般小于10%,金属矿物含量很少,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含量少于5%。硅化角砾岩脉的金银品位极不均匀、变化大。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5)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在预测区中南部分布,其中以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集中,主要表现为砂金矿采矿遗址;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分散;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覆盖范围主要在西南部地区。本地区植被覆盖程度较高,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粉色,部分区域夹杂有绿色。

九、嫩江县多宝山地区金矿、银矿、钼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嫩江县多宝山地区金矿、银矿、钼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5个,异常区面积总计2265.05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03.34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22.29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58.72km2(图5-6)。

图5-6 嫩江县多宝山地区金矿、银矿、钼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本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大兴安岭弧盆系,多宝山岛弧及罕达气裂谷带,又属于大兴安岭金、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已发现的金属矿种包括砂铁矿、岩金矿、砂金矿、银矿等,其中以铁矿、砂金矿储量较为突出。前人砂金采金遗迹主要集中在嫩江、爱辉区等地区。金矿类型主要有火山热液型金矿、破碎—蚀变岩型金矿2种类型。银矿类型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银矿、陆相火山岩型银矿等。已发现的矿点有三矿沟铁铜小型矿床、多宝山大型铜矿床、争光中型金矿床、多宝山三道弯子式陆相火山岩型脉状银矿。区内有大型断裂2条,为嫩江断裂、新开岭断裂。其中新开岭断裂沿法别拉河和泥鳅河上游段分布,为罕达气裂谷与新开岭微地块界线。在断裂带见有多处砂金、岩金等矿产地,如西部三矿沟—多宝山—祼河一带有NW向挤压构造带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6)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突出,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主要表现为砂金采矿遗址及部分铁矿、岩金矿异常;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中部的部分异常区有所分布;一级异常图斑分布范围最广,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铁矿、银矿集中开采区。本地区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沟谷地区,该地区岩石裸露情况较好。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深红色调,形状较为不规则。

十、孙吴县钼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孙吴县钼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2个,异常区面积总计542.13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6.33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7.42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3.95km2 (图5-7)。

区内有4处(野猪沟、霍东、窝窝东小河西山、窝卧东小河东山)钼矿点产在碱长花岗岩(K1κγ)体中。岩体产状为一北东向拉长的岩株,与钼矿化关系密切。外围还见泥鳅河、西斯阁、固固河等砂金矿。区内有金钼成矿条件,有望找到四山林场式铜钼金矿。

根据矿石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铜钼金矿原生矿石类型可分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①蚀变岩型银金矿(主要矿石类型),由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少量硅化及硫化物对原岩改造而成,矿体顺层产出,规模较大。可划分为:铜钼金多金属黄铁绢云岩矿石、含银金多金属硅化岩矿石、含银金硫化物矿石和角砾状矿石。②石英脉型,石英脉呈碎裂状、块状,局部见有蜂窝状褐铁矿化并具小晶洞构造。沿张性断裂产出,常切穿地层,一般规模较小,但品位较高,多产在蚀变岩型矿体的上部。

围岩蚀变:该矿形成有关的热液蚀变范围较宽,蚀变作用强烈。通常情况下,蚀变越强,矿化越好。银金矿床热液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矿区南部矿体主要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辉钼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以上蚀变中硅化与金银矿化关系密切。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7)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在预测区东南部分布,其中以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集中;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分散;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覆盖范围主要在东南部地区。本地区植被覆盖程度较高,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粉色。

图5-7 孙吴县钼矿区与逊克县西部稀土矿、钼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十一、逊克县东部锡矿、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逊克县东部锡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744.79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45.87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3.93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0.18km2(图5-8)。

该地层为主要含矿围岩,大致成近南北向分布,沿其东西两侧与侵入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和变质蚀变矿化带,并赋存钨钼等多种金属矿体。

图5-8 逊克县东部锡矿、银矿区与逊克县南部钨、锌、钼、铁、银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岩体与矿体、矽卡岩体均受同一构造控制,在空间上互相叠加或毗邻,岩体本身蚀变矿化强烈,一些典型矿物如电气石、锡石、白钨矿、锆石等,在岩体、矿体、矽卡岩体中均有存在,其特征上颇有相似之处。在Ag、Cl、Be、P、F等微量元素含量方面也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三者的同源特点,故认为混染碎裂花岗岩为成矿母岩。

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角岩化、萤石化、透闪石化、绿帘石化、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与碳酸盐化等,其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等为含矿热液阶段蚀变,与矿化关系更密切。

该矿床矿物成分比较复杂,目前所发现的金属与非金属矿物达40种。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辉钼矿、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锡石、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透辉石、金云母、石榴石、阳起石、绿帘石、透闪石、萤石等。

矿床内除了铁、钨、钼、锌、铅、银、锡外,普遍伴有镉、铟、硒、碲、镓、锗、铊、铍、金、钪、铼等元素。初步查明其中镉、铟、硒、碲、铼5种元素具有一定工业意义。

矽卡岩矿物有透辉石、石榴石、符山石、金云母、黑柱石、方柱石、斜硅镁石等。

矿石类型较多,主要有褐铁矿石、磁铁矿石、贫磁铁矿石、钼锌铜矿石、铅氧化矿石、铁铅锌矿石、钼钨矿石、花岗岩型白钨矿石、花岗岩型铅锌矿石等。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8)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在预测区绝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最广;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分散;铁染三级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本地区岩石裸露情况较好,因此异常图斑在预测区内具有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色。

十二、逊克县西部稀土矿、钼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逊克县西部稀土矿、钼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2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071.15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38.06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9.03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4.04km2(图5-7)。

区内见一处茅宝沟热液型铁钼矿床。矿体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成矿与碱长花岗岩关系密切。地处野猪沟—茅宝沟及新民北西向钼矿化带上,有些地质条件,如成矿岩体、围岩蚀变等与鹿鸣矿床相似。有望找到鹿鸣式斑岩型钼矿。

出露地表矿体均受不同程度的氧化作用,形成钼的氧化矿石。矿区内的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因热液活动而形成的蚀变交代作用种类较多,主要有硅化、钾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还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黏土化、钠长石化。其中硅化、钾化、绿泥石化是矿区内最主要的蚀变交代作用,其范围大且具有面型蚀变特征,很似岩体自变质作用,与钼矿化关系颇为密切。

辉钼矿化主要发生在硅化—绢云母化带内,特别是蚀变较强的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热液角砾岩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沿石英脉两侧脉壁或脉内呈细脉浸染状或浸染状产出,辉钼矿粒度变化较大,细粒和较粗大粒度的辉钼矿均有产出。

辉钼矿沿裂隙面呈薄膜状,常与绿泥石薄膜伴生。

黄铁矿化是矿区内最为广泛的矿化,与辉钼矿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均可伴生产出。除上面看到的标型特殊的黄铁矿外,黄铁矿呈细脉状和颗粒较大、晶形较好的浸染状产出。

在ETM图像中,区域上南北向线性构造发育,沿它有多个复式岩体侵位,注意岩体中其他矿化标志。

预测区的初步选定:在已知矿区同一构造带上,矿区的外围有二长花岗岩体出露地段,有化探异常显示并有钼华色斑出现地区。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7)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在预测区中北部,东南部仅有小范围分布。其中以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范围最广;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分布较为分散;铁染三级异常图斑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覆盖范围较小。本地区植被覆盖程度较高,因此异常图斑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东南部的沟谷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粉色,并夹杂着浅绿色图斑。

十三、逊克县南部钨矿、锌矿、钼矿、铁矿、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逊克县南部钨矿、锌矿、钼矿、铁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506.19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50.36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5.40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97km2(图5-8)。

本区成矿特点:成矿类型为矽卡岩型,又具多期成矿、多元素(伴)生的特点,多种矿床式分布区,预测方法类型为侵入岩体型。与翠宏山式矽卡岩有关的成矿要素有早寒武世大理岩和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

该矿床是以铅锌为主的多金属矿床,锡矿为共生矿产。矿体主要赋存在层间矽卡岩和接触带矽卡岩中,次为赋存在矽卡岩化角岩、大理岩中,个别赋存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接触带部位的贯入矽卡岩中,呈似层状、脉状产出。矿体规模小(该矿床已发现10个矿体群由10个主矿体和57个从属矿体组成),分布零散,多集中产出在东、西部接触矽卡岩,尤其是在外接触带或其附近的层间矽卡岩中。

矿区围岩蚀变较发育,各种岩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局部可见阳起石化、滑石化等。与成矿有关蚀变为矽卡岩化、硅化。

矽卡岩化主要在大理岩层间和大理岩与砂板岩层间及火山岩层层间矿体及其上、下盘围岩中分布。在其他一些岩石中局部也可见到,如在斜长花岗岩中的裂隙、节理发育处亦可见到矽卡岩化。矽卡岩化是最主要的近矿围岩蚀变。

硅化是矿区广泛出现的热液蚀变,但以矿体和近矿围岩最为发育。它常伴生矽卡岩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出现,是主要的近矿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阳起石化、滑石化等只在矿体中局部见到,多交代石榴石和透辉石,与矿体关系不大。

矿石矿物: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锡石、白钨矿、磁铁矿、褐铁矿等。脉石矿物有透辉石、石榴石、硅灰石、符山石、方柱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碳酸盐矿物、长石、石英。此外,有时尚可见到少量绢云母和少许萤石。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8)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较为分散,以西北部较为集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范围最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表现为锡矿、铅锌矿异常;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覆盖面积较小,异常区内分布较为分散;铁染三级异常图斑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异常特征也较为模糊。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色调,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

十四、嘉荫县金矿、锡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嘉荫县金矿、锡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2个,异常区面积总计610.39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8.47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6.12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9.54km2(图5-9)。

图5-9 嘉荫县金矿、锡矿区与新青区锡矿、稀土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1. 金矿

预测区金矿处在隆起与坳陷结合的边缘带上,矿区在隆起构造一侧的混染花岗岩发育地段,矿体以石英脉—蚀变岩型为主,其产状受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所控制。

该段处在牡丹江大断裂与区域性断裂二者之间较狭长部位,该部位北东向次级断裂密集发育、与矿区内容矿构造一致。区内沟谷中砂金采金遗迹广泛分布,可溯源寻找原生金矿。

预测工作区内金矿床(点)有:团结沟金矿床、杜家河金矿点、马莲河金矿点等。矿区位于太平沟隆起(裂谷)与乌拉嘎中断陷(乌云-泽雅盆地)接壤处。区内地层有:中元古界九里庄岩片,其岩性为白云母石英片岩、长石二云母片岩、角闪片岩等,与金矿化关系密切。还有下白垩统宁远村组(K1n)英安岩为同源产物,是超浅成次火山岩体,其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

矿床位于乌拉嘎断裂东侧,区内乌拉嘎断裂是主要导岩构造。矿体分布在岩体与九里庄岩片内外接触带中,其中12条矿体产于片岩中,83条矿体则赋存在花岗斑岩中,其分布受岩体上部爆发角砾岩带所控制。围岩蚀变主要见有硅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白云母化,矿床成因类型为次火山热液型。

2. 锡矿

区内已知逊克县翠宏山钨、锌、钼、铁、铅、铜、银、锡矿床。矿区出露主要地层为铅山组(∈1q)条带状结晶灰岩、泥质砂岩、白云质结晶灰岩、变质石英砂岩、角岩化粉砂岩等。该地层为主要含矿围岩,大致呈南北向分布,沿其东西两侧侵入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和变质蚀变矿化带,并赋存铅锌矿等多种金属矿体。翠宏山混染碎裂花岗岩体侵入上述地层。岩体与矿体、矽卡岩体均受同一构造控制,在空间上互相叠加或毗邻。根据岩体本身蚀变矿化强烈等因素,认为混染碎裂花岗岩为成矿母岩。

矿石矿物组合有黄铁矿-毒砂-锡石组合和黄铁矿-多金属-锡石组合两种。

矿石以细脉浸染状和团块状为主,由锡石、磁铁矿、黑钨矿、白钨矿、锡石氧化物、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辉铋矿及透辉石、石榴石、石英、绢云母、萤石等组成。

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电气石化、蛇纹石化、云英岩化、绢英岩化、绿柱石化等。其中与锡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云英岩化、电气石化、萤石化、硅化和绿柱石化。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9)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面积相对较广,主要位于中部与南部。铁染三类异常图斑中以三级异常图斑特征最为明显,覆盖面积较广,主要表现为砂金矿采金遗址;铁染一级、二级异常图斑在三级异常图斑周边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该地区属于低山地区,植被覆盖程度相对较高。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主要分布在山谷裸露地带,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调。

十五、新青区锡矿、稀土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新青区锡矿、稀土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64.64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7.55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57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0.76km2(图5-9)。

矿床形成与碱长花岗岩(杨木岩体)和下寒武统老道庙沟组地层中大理岩接触产生矽卡岩化有关。主要围岩蚀变为矽卡岩化、硅化、云英岩化等。区内南北向线型构造发育,控制岩体分布,为主要控岩构造。

锡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体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带的附近,受构造裂隙和地层层间裂隙控制。在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内凹处为锡矿富集部位。

杨木河含锡花岗岩体为锡矿成矿母岩。矿区发育有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同源派生脉岩,如花岗斑岩、细粒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细粒闪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脉,也与矿化关系密切。锡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体和白云质大理岩层接触带附近,其分布受构造裂隙和地层层间裂隙控制,接触带岩体内凹处矿体富集。围岩蚀变有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电气石化、蛇纹石化、萤石化、云英岩化、绢云岩化、绿柱石化等。其中与锡成矿密切的蚀变为云英岩化、电气石化、萤石化、硅化和绿柱石化。

矿石矿物组合有黄铁矿-毒砂-锡石组合和黄铁矿-多金属-锡石组合两种。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9)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相对较大,主要分布在中部异常区的河谷地带;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各异常区均有所分布,覆盖面积不突出;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分布范围最广,主要集中在异常区的北部和南部两端。该地区北部岩石裸露情况一般,主要表现为沟谷地段铁染异常图斑较集中。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深红色调,呈明显的沟谷状分布。

十六、绥棱县钨矿、锌矿、钼矿、铁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绥棱县钨矿、锌矿、钼矿、铁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3个,异常区面积总计366.6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5.36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5.81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1.06km2(图5-10)。

翠红山矿区处于伊春陆表海盆西部边缘,与松嫩地块接壤处。

矿床主要共伴生矿产中钨、锌为大型矿床,铁、钼、铅、硫铁矿为中型矿床,铜、银为小型矿床。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寒武统铅山组条带状灰岩、泥质砂岩、白云质结晶灰岩、变质石英砂岩、角岩化粉砂岩等,厚度大于2000m。该地层为主要含矿围岩,大致成近南北向分布,沿其东西两侧与侵入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和变质蚀变矿化带,并赋存钨钼等多种金属矿体。

混染碎裂花岗岩侵入上述地层,形成矽卡岩体。岩体与矿体、矽卡岩体均受同一构造控制,在空间上互相叠加或毗邻,岩体本身蚀变矿化强烈,一些典型矿物如电气石、锡石、白钨矿、锆石等,在岩体、矿体、矽卡岩体中均有存在,其特征上颇有相似之处。在Ag、Cl、Be、P、F等微量元素含量方面也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三者的同源特点,故认为混染碎裂花岗岩为成矿母岩。

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角岩化、萤石化、透闪石化、绿帘石化、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与碳酸盐化等,其中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阳起石化等为含矿热液阶段蚀变,与矿化关系更密切。

区内成矿前构造,以北北东向褶皱为主,兼有断裂构造,如铅山组构成的轴向北北东向的紧密复式背斜。这些北北东向构造控制着区内矿区或矿田的布局(区内还有宏铁山铁矿、库源铁矿、翠北铁矿、库滨铅锌矿)。但控制矿床、矿体产状的构造以北北西向扭性断裂构造为主。翠宏山矿床中的矿体位置、产状、形态特征主要受北北西向次级背斜构造和北北西向扭性断裂及其控制的侵入接触带控制。区内北北西及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是主要容矿构造。

矿体位于混染碎裂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其主要矿体的展布、规模形态、产状与富集规律等,主要受北北西向褶皱带及其次一级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矿床共有106个矿体(有11条主矿体,4条分支矿体,91条分属矿体)。其中Ⅰ、Ⅱ、Ⅲ、Ⅴ、Ⅵ、Ⅶ、Ⅷ号为主要矿体。

该矿床矿物成分比较复杂,目前所发现金属与非金属矿物达40种。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辉钼矿、白钨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锡石、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等。主要脉石矿物有透辉石、金云母、石榴石、阳起石、绿帘石、透闪石、萤石等。

图5-10 绥棱县钨矿、锌矿、钼矿、铁矿区与西林区银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矿床内除了铁、钨、钼、锌、铅、银、锡外,普遍伴有镉、铟、硒、碲、镓、锗、铊、铍、金、钪、铼等元素。初步查明其中镉、铟、硒、碲、铼5种元素具有一定的工业意义。

矽卡岩矿物有透辉石、石榴石、符山石、金云母、黑柱石、方柱石、斜硅镁石等。

矿石类型较多,主要有褐铁矿石、磁铁矿石、贫磁铁矿石、钼锌铜矿石、铅氧化矿石、铁铅锌矿石、钼钨矿石、花岗岩型白钨矿石、花岗岩型铅锌矿石等。

本矿床因为矿床形成过程较长又多期热液蚀变和矿化叠加关系,所以矿床中矿体均为综合矿体,各矿体特征如下。

Ⅰ号矿体为复杂的透镜体,呈近南北向分布。矿体西部为铁钨矿,中东部为富铁矿,底部和东边由铁锌矿组成。

白钨矿和锡石是接触交代变质期,早矽卡岩化阶段后期形成;辉钼矿是接触热液期和含矿热液变质期早期辉钼矿化阶段生成。

黄铁矿呈浸染状、细脉状与铜铅锌矿石伴生,主要在含矿热液蚀变期和成矿后热液蚀变期形成。硫含量一般为5%~20%。

矿区硫铁矿矿石(333级)储量612.8万t,平均品位硫15.32%。

矿床主要找矿标志有:下寒武统铅山组地层、矽卡岩化等围岩蚀变、碱长花岗岩、近南北向褶皱及断裂构造。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0)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相对较大,分布范围最广,在异常区均有分布,以中部和北部较为集中;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在区内各异常区均有所分布,覆盖面积不突出;铁染三级异常图斑,主要表现为沟谷地段铁染异常图斑较为集中,主要位于异常区的中部,西南部和北部地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深红色调,呈明显的沟谷状分布。

十七、龙江县稀土矿、钼矿、铜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龙江县稀土矿、钼矿、铜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670.5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2.09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1.84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1.85km2(图5-11)。

矿区岩体为钠闪花岗岩,岩体呈圆形侵入下三叠统老龙头组(T1l)地层中。岩体分两个相带:一是内部中粗粒钠闪花岗岩,二是边缘相似斑状钠闪花岗岩。另外见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亦可能属内部相。

内部相:中粗粒钠闪花岗岩构成岩体内部相,出露宽2000m左右,岩石为灰白色、肉灰白色,中粗粒结构、似斑状结构、交代结构,局部为晶洞构造。岩石化学成分以钠质成分较高为特征,内部相副矿物有锆石、萤石、磁铁矿、褐铁矿等。

边缘相:似斑状钠闪花岗岩构成岩体边缘相,从岩体北西向南东呈半月牙形镶边分布,宽300~1000m,与内部相呈渐变过渡关系。似斑状钠闪花岗岩,为灰白色或浅灰色,似斑状结构、斑状结构、交代结构、靠近接触带基质为显微文象结构,块状构造、晶洞构造,斑晶较粗大,一般10~15mm,基质全晶结构。副矿物有锆石、萤石、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等。

粗粒斑状钠闪花岗岩:据现有资料粗粒斑状钠闪花岗岩与岩体关系不清。据野外观察,与内部相呈渐变关系。岩石呈土黄色,粗斑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副矿物有锆石、萤石、磁铁矿、磷灰石、褐铁矿等。

矿区钠闪花岗岩体边部稀有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与岩体边部有钠质交代作用强烈有关,见有稀有稀土矿物,如重钽铁矿、黑稀金矿、独居石、硅钛铈矿、氟碳铈矿、氟铈矿、硅钛铈钇矿、氟碳铈镧矿和硅钛铈矿的混合物。在碾子山大岩体中要注意寻找小岩体(细粒文象花岗岩),常常在小岩体内富集大量稀有稀土元素。稀有稀土元素与放射性元素密切伴生。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1)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中部地区。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相对较大,分布范围最广,在异常区均有分布,以中部和西南部较为集中;铁染二级异常图斑与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面积不突出。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深红色调,呈明显的沟谷状分布。

十八、西林区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西林区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97.57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62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8.62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96km2 (图5-10)。

图5-11 龙江县稀土矿、钼矿、铜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预测区在伊春-延寿加里东褶皱带中部,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地层为下寒武统铅山组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白云岩、白云质结晶灰岩广泛出露,次为老道庙沟组以及下三叠统风山屯组酸性火山岩。在小西林地区,北西向张性断裂为主要断裂,沿北西向断裂构造及向斜构造侵入了加里东中期混染花岗岩和印支晚期碱长花岗岩,沿南北向、北西向地层的层间断裂和侵入接触带有硅化,硅化—次闪石化,“类矽卡岩化”颇发育。在二股-徐老九沟、响水河一带,地层构成二股-徐老九沟背斜,侵入岩有加里东中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碱长花岗岩。沿侵入岩与地层接触带往往产生矽卡岩化。区内北关-平安北东向断裂为主干断裂,次级南北向裂隙发育。区内矿床成因以矽卡岩型为主,但接触交代作用均可能系印支期、燕山期后期叠加改造。

已知矿床有:伊春市小西林铅锌矿、伊春市老道庙沟铅锌矿、庆安县徐老九沟铅锌矿、二股西山铁多金属矿床等。

含矿地层主要为下寒武统铅山组(∈1q),其次为老道庙沟组(∈1l)。区内成矿明显受地层控制。

铅山组主要岩性为厚层白云质大理岩,靠下部为粉质泥灰岩、变质中酸性火山岩、变质板岩等。小西林1号矿体、铅山地段Ⅴ号矿体、二段铅锌矿体等,均赋存于此层位,为区内的主要成矿地层。

老道庙沟组下部以深灰色变质砂岩为主,夹透镜状变质粉砂岩、凝灰砂岩和条纹状电气石变粒岩,偶夹白云质大理岩;靠上部以变质粉砂岩为主;顶部为变酸性火山岩、板岩夹泥灰岩、凝灰砂岩及白云质大理岩薄层等。在本层中常见细脉—浸染状硫化物,局部形成铅锌矿体,如老道庙沟铅锌矿床。

围岩蚀变有透闪石化、碳酸盐化、类矽卡岩化和变质碎屑岩及变火山岩中白云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阳起石化等,均与区域变质晚期交代作用有关。在矿床改造过程中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为:电气石化、天河石化、萤石化,部分白云母化等。矿物晶体粗大,多呈脉状产出。另外,在内外接触带,沿断裂、裂隙构造还广泛发育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及碳酸盐化等。

Ag是本矿床重要的伴生元素,银含量一般为100×10-6~200×10-6,个别较高,Ag含量与方铅矿含量有关,方铅矿是Ag的主要载体,Ag在其中可达1000×10-6,主要呈类质同象代替物存在。

银为伴生矿产,含量较高,可以综合利用。

矿床成因机理:小西林矿田均赋存于西林向斜东翼边部,印支期叠加成矿则在西林向斜西翼。区域性近南北向及北西向断裂构造活动,控制了西林向斜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含矿岩系为含火山物质的沉积碎屑岩—镁质碳酸盐岩建造。在加里东期,同构造花岗岩小侵入体岩浆热液参与了成矿作用,在印支期又与岩浆活动有关的花岗斑岩小岩体和石英斑岩次火山岩侵入于含矿碳酸盐系发生了接触交代作用再一次成矿。总之,小西林铅锌矿是经多期次成矿作用的产物,成因类型定为火山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0)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相对集中,在异常区呈斑点状分布;铁染二级异常图斑覆盖面积较大,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面积相对较少,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调,呈串珠状分布。

十九、铁力市金、银、铜、钼、石墨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铁力市金、银、铜、钼、石墨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2个,异常区面积总计212.19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0.41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9.61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9.11km2(图5-12)。

1. 金矿

大安河金矿处于龙江-塔溪裂谷中,神树背斜内。

矿区地层为中二叠统土门岭组(P2t),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钙质细砂岩、泥灰岩、凝灰质砂砾岩、碳质板岩、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侵入岩有中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辉长岩、花岗斑岩和脉岩等,其中辉长岩与金矿关系密切。

矿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其中金牛沟-大安河东山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矿体产于中奥陶统小金沟组与辉长岩接触带中。

图5-12 铁力市金、银、铜、钼、石墨矿区与庆安县-木兰县金矿、银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金矿床成因类型属接触交代型,其主要特点为:金矿体产于中奥陶统小金沟组与辉长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其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

2. 银矿

矿区主要围岩蚀变有蛇纹石化、矽卡岩化、硅化。其中矽卡岩主要矿物成分有透辉石、石榴石,次要矿物有粒矽镁石、金云母、符山石,少量矿物有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蛇纹石、电气石等。

该矿床为矽卡岩型铁多金属(银)矿床。成矿与铅山组地层中碳酸盐组分同花岗岩接触产生矽卡岩有关。区内多处有铅山地层,在花岗岩体内呈残留体南北向分布,已知有多个金属矿床(点),成矿条件相似,有找矿前景。

3. 硫铁矿

该区为响水河矿区及外围,有成矿地层铅山组,残留体与花岗闪长岩、碱长花岗岩侵入接触地段是形成矽卡岩型矿体的有利部位,具有找矿前景。

铅锌矿生成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弧盆系、伊春-延寿岩浆弧上,其成矿母岩为印支期花岗闪长岩,成矿围岩为下寒武统铅山组大理岩。

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有大理岩、矽卡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酸性凝灰砂岩、石英角岩。

根据主要有用组分的含量不同,划分为3种矿石自然类型:铅锌矿石、铅锌铁矿石、铁矿石。根据工业采矿要求划分为:铅锌矿石、铅锌铁矿石和贫铁矿石。

矿石类型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含矿蚀变带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综合考虑,由侵入体到围岩,可划分为4个主要不同矿石类型带。即含铜铅锌矿石带、含铜铅锌铁矿石带、铅锌矿石和铁矿石带。

矿物组合:矿石矿物有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石英、长石、方解石、绿帘石、符山石、透闪石、绿泥石、萤石。

矿石结构、构造: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乳滴状结构。团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矿化阶段及分布:在成矿早期为矽卡岩化阶段,成矿中期为矽卡岩化、磁铁矿化阶段,所形成的矿物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成矿晚期为铅锌矿化阶段,所形成的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辉钼矿,成矿期后的蚀变有黄铜矿、黄铁矿、褐铁矿和方解石化。

矿化蚀变带划分及分布:含矿蚀变带由内接触带到外接触带可划分为3个亚带,即钼、铅锌、矽卡岩化钠长石化花岗闪长岩亚带;铁、铅锌、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亚带;铅锌、石榴石、透灰石矽卡岩亚带;再往外是不含矿的角岩-角岩化带。

矿床成因机制:该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围岩为早寒武世铅山组碳酸盐,成矿母岩为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岩浆期后热水溶液沿着碳酸盐岩石和花岗闪长岩接触带运移时,发生了Ca向花岗闪长岩方向扩散,而Si O2和Al2O3向碳酸盐岩石方向扩散,于是这两种岩石就发生交代,形成矽卡岩带;当含铁、铅、锌挥发气体和热水溶液在高温条件下与碳酸盐岩接触时,发生化学反应,便形成铁、铅、锌矿石。

4. 石墨矿

该处石墨矿的形成主要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于中二叠统土门岭组斑点板岩,千枚岩化粉砂岩,角岩化、透辉石化钙质粉砂岩等,和产生接触交代作用有关。产生的石墨为粉末状-隐晶质石墨矿。沿北东向分布的土门岭组与花岗岩体接触带是找石墨矿的有利地段。

矿床处于神树复式背斜(m4)的东南翼。区内中二叠统土门岭组(P2t)地层。

石墨矿层产在黑色含粉砂碳质斑点板岩中,其碳质斑点板岩夹有凝灰质和泥质砂岩的薄层,以及相变为粉砂岩、泥质碳质页岩,在个别情况下泥质碳质页岩相变为石墨层。此岩层最大厚度可达30m,最小为1.5m,石墨矿层主要受其含粉砂碳质斑点板岩控制,因而其层数的多少、厚度大小,亦随着含粉砂碳质斑点板岩的变化成正比例增减。在粉砂碳质斑点板岩最厚处可见5层石墨矿,而在最薄处只见1层石墨矿。

矿体主要由石墨,其次由绢云母、石英粉砂和石英细脉及其相伴的黄铁矿组成。石墨呈鳞片状及土状。

铁力神树石墨矿床处在印支期花岗岩大面积分布区,且有后期叠加的侵入活动。石墨矿的形成主要与印支期花岗岩侵入于中二叠统土门岭组斑点板岩,千枚岩化粉砂岩,角岩化、透辉石化钙质粉砂岩等,和产生接触变质作用有关。接触变质型石墨矿的含矿岩石变质很轻,变质作用只相当于高绿片岩相。产生的石墨为粉末状-隐晶质石墨。

找矿方向:印支期花岗岩发育区内土门岭组(固安屯组)残留体分布地段。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2)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地区。铁染一、二、三级异常图斑覆盖面积基本一致。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相对集中,在异常区呈斑点状分布;铁染二级异常图斑与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范围较为分散,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调,沿河谷呈树枝状分布。

二十、汤原县金矿、铁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汤原县金矿、铁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5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20.06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1.7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7.24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21km2(图5-13)。

异常区处在伊春-延寿岩浆弧东风山微地块内。

东分山金矿主要赋存于古元古界东风山群亮子河组含磁铁矿的硅质板岩中,其底板为石榴硅质板岩和磁铁石榴铁板岩等,其中含有钴金矿体,即东风山式金矿。

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东风山群亮子河组,其上覆有奥陶统宝泉组,二者均呈捕虏体断续出露于加里东期花岗岩中。亮子河组支离破碎,局部以北北东或北北西向褶皱或单斜出现。该组可划分为3个岩组,即下部、中部、上部岩组。

下部岩组:分布于矿区背斜核部,走向呈北北东向,倾角80°,铁、钴、金矿体赋存在该组内。该岩组厚40~120m,背斜核部变厚、尚未见底;由下而上可划分为4层。

中部岩组:在矿区出露最广、厚度最大,主要分布在矿区背斜两翼。

上部岩组:分布在矿区背斜两翼,本组与加里东期花岗岩呈侵入接触。

侵入岩主要为元古宙花岗岩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及其所派生的脉岩。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在区内分布面积广,是区内主要地质体。在区内花岗岩与成矿关系不明显。

矿区构造方向为北北东、北北西向,其主要构造为背斜,它是区域复式背斜的一部分,并且控制铁、金矿体的赋存部位。

矿体:金矿体主要产于东风山群亮子河组中,其绝大多数矿体直接产于铁矿层下部的含锰硫化物钴金矿层中;按矿体与容矿围岩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两类。①赋存含硫化物锰钴金矿层中整合型矿体。该矿体层位稳定,其在背斜两翼及核部均有出现,与上、下岩层间产状一致,具有层控矿床特点。矿体长50~100m、最长250m,厚度为1.73~4m,最厚6.16~9.01m;地表向深部延伸140~200m、最深300m左右。钴矿体与金矿体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吻合,但钴矿体分布范围大于金矿体。②断裂构造所控制的脉状矿体。出现在东风山群下部岩组的硅质层中,其类型单一,为石英脉型,在区内占次要地位。

区内断裂构造以北北东向压扭性,北北西、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北西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压扭性及南北向压扭性—张性断裂为主。其中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为矿区最大断裂构造纵贯全矿区。区内石英脉型矿体主要受断裂构造所控制。

找矿标志:①东风山群地层在区内以残留体零星分布地段;②在岩石地层中锰、钴矿物(元素)伴生;③矿体赋存于褶皱构造的背斜核部、两侧翼部、层间剥离部位。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3)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东部地区。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非常小,在异常区呈斑点状分布;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较大且相对集中,多呈团块状;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范围较为分散,在各异常区内均有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红色调,沿河谷分布。

图5-13 汤原县金矿、铁矿区与铁力市-依兰县稀土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二十一、庆安县-木兰县金矿、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庆安县-木兰县金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91.85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7.15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6.49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3.94km2(图5-12)。

1. 金矿

加里东期二长花岗岩和铅山组或五星镇组碳酸盐地层接触,可形成铁多金属矿床。印支—燕山期辉长岩(或花岗岩)与小金沟组碳酸盐地层接触,可形成矽卡岩型岩金矿床;印支—燕山期碱长花岗岩与土门组(或玉泉组)碳酸盐地层接触,可形成铁锌多金属矿床。

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有大理岩、矽卡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酸性凝灰砂岩、石英角岩。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根据主要有用组分的含量不同,划分为3种矿石自然类型,即铅锌矿石、铅锌铁矿石、铁矿石;根据工业采矿要求划分为铅锌矿石、铅锌铁矿石和贫铁矿石。

矿石类型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含矿蚀变带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综合考虑,由侵入体到围岩,可划分为4个主要不同矿石类型带。即含铜铅锌矿石带、含铜铅锌铁矿石带、铅锌矿石或铁矿石带、铁矿石带。

矿物组合:矿石矿物有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石英、长石、方解石、绿帘石、符山石、透闪石、绿泥石、萤石。

矿石结构、构造: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乳滴状结构,团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细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矿化阶段及分布:在成矿早期为矽卡岩化阶段,成矿中期为矽卡岩化、磁铁矿化阶段,所形成的矿物有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成矿晚期为铅锌矿化阶段,所形成的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辉钼矿,成矿期后的蚀变有黄铜矿、黄铁矿、褐铁矿和方解石化。

矿化蚀变带划分及分布:含矿蚀变带由内接触带到外接触带可划分为3个亚带,即钼、铅锌、矽卡岩化钠长石化花岗闪长岩亚带;铁、铅锌、绿帘石、石榴石矽卡岩亚带;铅锌、石榴石、透灰石矽卡岩亚带;再往外是不含矿的角岩-角岩化带。

矿床成因机制:该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围岩为早寒武世铅山组碳酸盐岩,成矿母岩为印支期花岗闪长岩,岩浆期后热水溶液沿着碳酸盐岩和花岗闪长岩接触带运移时,发生了Ca向花岗闪长岩方向扩散,而Si O2和Al2O3向碳酸盐岩方向扩散,于是这两种岩石就发生交代,形成矽卡岩带;当含铁、铅、锌挥发气体和热水溶液在高温条件下与碳酸盐岩接触时,发生化学反应,便形成铁、铅、锌矿石。

本预测区处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内,区内有中型岩金矿床1处,矿点1处,砂金矿点1处。大安河金矿处于龙江-塔溪裂谷中,神树背斜内。

矿区地层为中二叠统土门岭组(P2t),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钙质细砂岩、泥灰岩、凝灰质砂砾岩、碳质板岩、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侵入岩有中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辉长岩、花岗斑岩和脉岩等,其中辉长岩与金矿关系密切。

矿区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其中金牛沟-大安河东山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矿体产于中奥陶统小金沟组与辉长岩接触带中。

大安河金矿床成因类型属接触交代型,其主要特点为:金矿体产于中奥陶统小金沟组与辉长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其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

2. 银矿

预测区处于依舒断裂北侧东兴沉积盆地东缘。成矿围岩为黑龙宫组(D1hl)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以及少量五道岭组(P3T1w)陆相安山-英安质火山岩组合地层。这些地层在东兴构成向斜构造。侵入岩有印支期二长花岗岩(T3J1ηγ)、花岗闪长岩(T3J1γδ)、碱长花岗岩(T3J1κγ)。沿侵入岩与地层接触带往往产生矽卡岩化,有望生成接触交代型金属矿床。在邻区有徐老九沟,二股西山、东山,响水河4处以锌为主的多金属矿床。

区内见有花岗闪长岩和粗粒斑状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亦称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角闪花岗岩、白岗花岗岩。岩性为灰色、浅灰色或肉红色,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次要矿物有鳞灰石、锆石、锡石。呈侵入体产状,有绿帘石化、硅化、钠长石化、碳酸盐化、绢云岩化、矽卡岩化等。与花岗岩呈渐变过渡关系,为主要成矿岩体。

粗粒斑状花岗岩,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全晶质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偶有暗色矿物——黑云母。呈侵入体产状,无蚀变、矿化现象。与花岗闪长岩体接触界线清楚。

围岩蚀变:矿区主要围岩蚀变有蛇纹石化、矽卡岩化、硅化。其中矽卡岩主要矿物成分有透辉石、石榴石,次要矿物有粒矽镁石、金云母、符山石,少量矿物有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蛇纹石、电气石等。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2)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部至东北部一带。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较为明显,在异常区呈树枝状分布;铁染二级异常图斑与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范围较为分散。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调,沿河谷分布。

二十二、铁力市-依兰县稀土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铁力市-依兰县稀土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2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50.03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95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97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41km2(图5-13)。

矿区处于翠宏山-玉泉印支晚期花岗岩带中部。区内主要地层为铅山组(∈1q)、小金沟组(O2x)、黑龙宫组(D1hl)、五道岭组(P3T1w)等。其中铅山组(∈1q)、小金沟组(O2x)地层在花岗岩体中以残留体状态产出,五道岭组(P3T1w)地层在区内构成向斜构造、呈北东向展布。

侵入岩有花岗闪长岩(O3γδ)、正长花岗岩(T3J1ξγ)、二长花岗岩(T3J1ηγ)、碱长花岗岩(T3J1κγ、K1κγ)、碱性花岗岩(T3J1αγ)等。其中二长花岗岩(T3J1ηγ)、正长花岗岩(T3J1ξγ)以岩基状产出,分布面积较大。而碱长花岗岩(T3J1κγ)、碱性花岗岩(T3J1αγ)则以岩株、岩瘤、岩脉状产出。

区内六道沟林场碱性花岗岩(T3J1αγ)岩体呈浑圆状,其四周岩体有花岗闪长岩(O3γδ)、花岗岩(T3J1γ)、正长花岗岩(T3J1ξγ)、碱长花岗岩(K1κγ)等。碱性岩体中部被塔溪-林口断裂错切并错位。根据1∶20万三站村幅区调资料,在密林林场(六道沟林场)白岗质花岗岩外部相局部地段见偏碱性花岗岩;岩石呈灰白色—白色,以中等粒花岗结构为主,并发育镶边结构和各种交代结构。斜长石以钠—更长石为主,含量10% ~18%;钾长石以微斜条纹长石为主,并普遍为反条纹长石,含量45%~50%;石英含量24%~30%;暗色矿物以偏碱性—碱性矿物为主,如铁镁钠闪石、钠闪石、棕闪石和霓辉石,含量3% ~9%。确认为偏碱性花岗岩体。

综上所述:六道沟林场岩体为印支期碱性花岗岩体,对稀土矿化特点值得进行仔细研究。与以上岩体相似的有邻区毛家屯岩体(碱过饱和岩石),可一并研究稀土含矿性。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3)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部至东北部一带。铁染一、二、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均较小,其中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呈斑点状分布;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范围较为分散,沿河谷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调。

二十三、集贤县-岭东区钨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集贤县-岭东区钨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6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19.35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55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5.01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 76km2(图5-14)。

预测工作区处于佳木斯地块中双鸭山凹陷西部边缘。

地层有大马河组(Ar3d),大盘道组(Pt1d),建堂组(Pt1j)等。侵入岩有花岗闪长岩(Pt1γδ)、二长花岗岩(Pt1ηγ)、正长花岗岩(Pt1ξγ)等。上覆有佳木斯火山沉积盆地、双鸭山火山沉积盆地、双桦火山沉积盆地等。区内已知双鸭山市羊鼻山铁钨(伴生锡、锗)中型矿床(双鸭山铁矿区南段)。

矿床赋存于古元古界大盘道组下部透辉石大理岩与兴东期羊鼻山混合花岗岩岩体接触带。赋矿围岩为大盘道组第一岩段下部透辉石大理岩。与钨矿关系密切的混合花岗岩呈岩基状产出,在空间分布上与矿体关系密切。认为混合花岗岩为钨矿成矿母岩。矿体位于混合花岗岩与透辉石大理岩内外接触带,严格受接触带、矽卡岩带及透辉石大理岩控制。共有6条白钨矿体,其产状为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60°~80°的脉状盲矿体。白钨矿体与矽卡岩体产状一致,矿体厚度与矽卡岩带厚度、矿体品位均成正比例的增减关系。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尚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4)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一带。铁染一、二、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均较小,呈斑点状分布;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范围较为分散;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分布分散,特征不明显;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相对集中。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调。

二十四、宝清县-虎林市锡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宝清县-虎林市锡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6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91.33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4.52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3.62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41km2(图5-15)。

图5-14 集贤县-岭东区钨矿区、宝清县-勃利县银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矿区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下侏罗统大佳河组(T2J1d)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大岭桥组(T3J1dl),是区内的含锰地层。岩石普遍经历了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常见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在构造带附近常见千糜化与糜棱岩化现象。

(1) 中三叠统—下侏罗统大佳河组(T2J1d)。本组地层广泛出露,主要呈北东向、北北东向带状展布,出露面积250km2,占工作区面积的61%。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灰紫色硅质岩夹硅质粉砂质板岩、细砂岩。产丰富的放射虫及牙形刺化石,底界不清。下部和上部层位均以硅质岩为主,中部为硅质岩与板岩互层组成。本组中上部硅质岩中有锰矿化显示。

(2)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大岭桥组(T3J1dl)。地层在工作区内出露面积约125km2,约占工作区面积的30%。总体呈北东及北北东走向的条带状。大坝北山及工作区北部以砂质板岩夹硅质板岩为主,其中夹少量基性火山岩。工作区南部岩性主要为黄绿色、土黄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混合砂岩,暗绿色—黄绿色粉砂质板岩、绢云绿泥板岩、浅黄色粉砂岩、硅质岩夹基性—超基性火山岩。与下伏大佳河组(T2J1d)为连续沉积接触关系。受动力作用及热变质影响,局部可见千糜岩化、糜棱岩化砂板岩夹硅质岩等,局部地段有金矿化显示。

(3) 侵入岩。区内侵入岩不发育。仅在大牙克林场东部、河口林场南部见有花岗闪长斑岩(γδπ)和绢云岩化花岗斑岩(γπ),均呈北东走向。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明显,与中三叠统—下侏罗统地层侵入接触带部位有金、锡矿化显示。区内脉岩少,目前仅发现有斜长角闪岩(δ),出露面积小,零星分布。

(4) 花岗闪长斑岩(γδπ)。岩石为灰绿—灰黄色,中粗粒(细中粒)似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组成:斜长石,灰白色,半自形—自形粒状、板状,局部细粒集合体堆积。聚片双晶纹细密或宽窄不一,晶面上见绢云母和白云母稀疏交代,具弱环带构造。为中长石、更长石。粒径0.5~5mm,以1~4mm为主,含量35%。长石,白色、灰黄白色,半自形—自形板状、他形粒状,为微斜条纹长石和微斜长石,条纹细脉状、斑点状、块状。粒径1~7mm,以2~5mm为主,含量30%。石英,烟灰色,他形粒状,粒径0.5~3mm,以1~2mm为主,含量15%±。角闪石,深绿色、绿色,半自形、自形柱状、粒状柱面一组节理,横断面两组近菱形节理,粒径0.5~2mm,含量10% ~15%。黑云母,褐色,规则或不规则片状,少部分绿泥石交代,粒径0.1~2mm,含量5%。

(5) 绢云岩化花岗斑岩(γπ)。岩石为灰白色—灰黄色。中粗粒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占岩石的30%。基质占70%,为微细细粒结构长英质成分,粒度一般为0.02~0.1mm,主要为长石、石英,有少量黑云母。

(6) 斜长角闪岩(δ)。岩石呈深灰绿色,粒、柱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局部见少量白云母。含少量黑色不透明矿物,不规则粒状—长条状,粒径一般为0.05~0.2mm,含量约占1%。

(7)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经对Ht-18、JDT-4异常验证结果,发现了5条锡矿化蚀变带和8条锡矿体。矿体主要产在花岗斑岩和硅质岩接触带上,围岩主要为云英岩化花岗斑岩和硅质板岩。区内大佳河组硅质岩区为锡元素分布高值区( >4.0×10-6),见于河口林场南部、红旗岭十三队南西部,红旗岭十六队南部也有出露。区内期后热液活动频繁,有云英岩化、硅化、绢云岩化等蚀变。锡矿(体)化与这些地层后来接受热液活动有关。区内呈北东向分布的大佳河组地层和花岗斑岩接触带为找锡矿的有利地段。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5)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一带。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范围较为分散;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分布在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内部;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较小,在异常区呈点状零星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调,沿沟谷分布。

二十五、虎林市铜矿、金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虎林市铜矿、金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4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67.54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1.21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9.18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52km2(图5-15)。

预测工作区处于完达山结合带中饶河蛇绿混杂岩带构造带上,在测区中部上覆有皮克山火山活动亚带。

矿区地层主要有中—上三叠统大佳河组(T2-3d)、中侏罗统南大塔山组、下白垩统皮克山组(K1p)。

大佳河组(T2-3d):主要为杂色硅质岩,下部夹多层粉砂质板岩。

图5-15 宝清县-虎林市锡矿区与虎林市铜矿、金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中侏罗统南大塔山组:地表未出露。主要见于钻孔中,为斜长流纹岩,下部有英安岩、斜长流纹质角砾熔岩,厚233.8m,属深源型。

皮克山组(K1p)可分为火山岩段和泉胶砾岩段:火山岩段分布于四平山周围,上部以流纹岩为主,局部夹有流纹质角砾岩,其硅化带往往含金;下部在火山口外缘斜坡上出现震碎角砾岩,底部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含碳质角砾岩,偶见煤屑、煤线,局部夹凝灰岩和凝灰质粉砂岩,厚92.42~108.7m,属浅源型。泉胶砾岩段出露于四平山山顶及西南坡。该段为一套热泉-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泉胶砾岩夹泉胶砂岩,底部为泉胶砂岩、粉砂岩,含炭化、硅化植物碎片。砾岩含Au丰度较高,Au含量为9.6×10-9~1000×10-9,平均为1.52×10-9。泉胶砾岩时代暂置于早白垩世,矿区侵入岩不发育。

矿区处于中生代火山盆地边缘,岩层向西南倾,倾角一般为8°~10°。在火山口周围出现向北西开口的半环状断裂。在遥感图像上显示为环形构造,环内中部高凸,形成向北部开口环状小山体。环缘地形平坦、色调淡浅,呈现火山口影像。综合以上,本预测工作区内皮克山组(K1p)火山岩段为寻找四平山式热泉型金矿的地层标志。其中发育的火山机构是矿体就位的具体空间。

该地区已存在1处热泉型岩金矿床,为四平山热泉型岩金矿床,系小型矿床。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5)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与西南一带。铁染一、二、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均较小,呈斑点状分布;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覆盖范围较大;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分布分散,与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特征不明显。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红色调。

二十六、宝清县-勃利县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宝清县-勃利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4个,异常区面积总计9.277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09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9.18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007km2(图5-14)。

该矿区位于兴东陆缘增生带。矿区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兴东群大马河组,岩性为混合岩、变粒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矽线石石榴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大理岩及石墨片岩等。地层以扁豆状与透镜状的残留体出露,多分布在矿区东和中矿带。中生界下白垩统分布在矿区西部,岩性主要为砂岩、碳质页岩。

侵入岩主要为兴东期混合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呈岩基状产出,分布于矿区南西侧,与结晶片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燕山中期伴随火山活动形成一套基性—中酸性岩,有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斑岩及霏细岩等,呈脉状或小岩株状侵入于黑云母混合花岗岩及浅色混合岩、花岗闪长岩、结晶片岩中,多分布在矿区的西部和中部,在远离火山盆地东部则逐渐减弱,燕山期花岗岩为同熔性。

兴东运动使本区岩层褶皱隆起并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大马河组地层呈单斜构造,岩层走向280°~320°、倾向北东、倾角70°~80°,局部直立甚至产生反倾向。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古生代以来伴随褶皱构造产生的同时,发生了层间剥离构造,大理岩的剥离构造发育,它控制了一些金矿体的形成;而燕山期岩浆活动和叠加又改造了金矿体。

1. 金矿床成矿特点

老柞山金矿床由3个矿带所组成:西矿带为金铜矿带,长2500m、宽500~800m、呈300°~320°方向分布,矿体多赋存在混合花岗岩裂隙、破碎带及脉岩内外接触带中;东矿带为金矿带,长3500m、宽300~500m、呈280°~310°方向分布。矿体受层间破碎带控制。

中间带为金矿带,长1600m、宽900m、总体走向300°左右。该带内现已发现51条金矿体,其中有3条较大矿体。矿体多赋存在混合花岗岩破碎带及脉岩中。本矿带中以1号、1-1号、2号、32号矿体规模较大,占整个中矿带储量的82.9%,其他矿体规模较小。

中矿带围岩蚀变与金铜矿化关系密切的有硅化、矽卡岩化、黄铁矿化、石榴石化、透辉石化、钾化,其次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西矿带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东矿带以矽卡岩化和碳酸盐化为主。

2. 矿床成因类型

矿床形成与兴东期混合岩化活动有关,为混合岩化热液型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进一步的叠加、改造形成变质热液-期后热液型矿床即绿岩建造型矿床。

3. 找矿标志

(1) 大马河组地层(绿岩建造)。

(2) 混合岩化和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地区。

(3) 北西向张扭性及张性断裂发育为控矿、导矿、容矿有利因素。

(4) 地表见金化探异常、砂金探采遗迹等。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4)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一带。铁染一、二、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均较小,呈斑点状分布,特征不明显。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色调。

二十七、林口县硫铁矿、钼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林口县硫铁矿、钼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2个,异常区面积总计566.07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22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25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046km2(图5-16)。

1.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处在伊春-延寿岩浆弧。

赋矿地层为张广才岭群红光组下段,分上、中、下3个部分:下部由绿帘石角闪片岩和石英岩组成;中部由石英岩、黑云石英片岩、斜长片麻岩等组成;上部岩性单一,由钾长石片麻岩和部分石英岩组成。

矿区侵入岩单一,主要为新元古代的花岗闪长岩,呈大面积岩基状产于矿区西北边缘,与地层呈侵入接触。

矿区断裂构造不发育,层间挤压破碎构造比较明显。

张广才岭群红光组恢复原岩主要是火山岩,小部分是碳酸盐类。前者主要是火山熔岩和凝灰岩类,熔岩厚度比较稳定,为一套海相火山沉积建造。

矿体产于石英岩和石英片岩中。矿体形态复杂,由南到北,自上而下具有分支复合现象。矿体厚度与品位相关关系较明显:中部厚大,品位稳定,两段变薄,品位低,并呈现尖灭趋势。

矿石工业类型为多金属型硫铁矿矿石。

矿石自然类型为浸染状、条带状、块状硫铁矿石。矿石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绿帘石、绿泥石、角闪石、方解石。

矿石为不规则粒状结构,浸染状、条带状、块状构造。矿石共生组合复杂,金属矿物种类多,形成期次多。

矿石中半生有益组分为铜、钴、镍、钒和硒,除铜、钴外,其他有益元素含量甚微,不具工业价值。

矿区围岩蚀变主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透辉石化、角闪石化、黑云母化和硅化,与黄铁矿化关系最为密切者为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愈接近矿体蚀变越强。

图5-16 林口县硫铁矿、钼矿区,鸡西市石墨矿、萤石矿、磷矿区,穆棱市金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2. 矿床成因

该矿赋存在张广才岭群红光组地层之中。黄铁矿体围岩为石英岩和石英片岩,恢复原岩为酸性火山岩,属钙碱系列。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矿石构造以块状和条带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共生元素以铜、钴为主,且与硫呈正相关关系。经研究表明,矿物中的硫具火山硫的特征(火山-喷气型硫铁矿中的硫),富集后经区域变质作用成矿。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矿床。

3. 找矿方向

区域上有较多张广才岭群红光组地层在新元古代花岗岩体中呈残留体产出。红光组地层中石英岩、石英片岩段是硫铁矿主要含矿层位。区内分布广泛,有远景。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6)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一带。铁染一、二、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均较小,呈斑点状分布,异常区呈团块状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红色调。

二十八、阿城区铁矿、锌矿、钼矿、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阿城区铁矿、锌矿、钼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5个,异常区面积总计52.04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82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12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007km2(图5-17)。

图5-17 阿城区铁矿、锌矿、钼矿、银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预测工作区处于松嫩东缘燕山中期火山带的玉泉火山断陷盆地中。区内为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1. 锌矿矿床特征

矿床赋存在斜长花岗斑岩与土门岭组(P2t)和凤山屯组接触带及土门岭组大理岩层间或大理岩与砂板岩层间的矽卡岩中、斑状斜长花岗岩与中酸性凝灰熔岩接触带及火山岩层间矽卡岩中,以大理岩层间矿体为主。土门岭组主要由黑色板岩、斑点斑岩、凝灰质砂岩、砂岩及大理岩透镜体组成,为一套滨海—海陆交互相砂页岩组合。上三叠统凤山屯组主要为中酸性凝灰熔岩、凝灰角砾岩、凝灰质砂岩等,是赋矿围岩之一。侵入岩为斜长花岗斑岩,与3个矿带关系密切。斜长花岗斑岩呈北西向展布,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矿区有轴向300°左右复式背斜构造,由于晚印支期碱长花岗岩的吞噬、破坏,仅保留了背斜的一翼呈单斜构造。土门岭组地层零星分布在轴部和翼部,白岭矿床赋存在土门岭组层间构造之中。矿区断裂以北西向断裂为主,是主要控矿构造。有北西西、北东、东西向低序次的小断裂,还有地层层间破碎构造是赋矿构造。

围岩蚀变有硅化、矽卡岩化、绿帘石化、绿泥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其中,矽卡岩化、硅化与成矿有关。矿体产状受接触带产状及地层产状控制,矿产产状大致呈北西向,矿体多为隐伏矿体,分支复合频繁。目前控制铜锌矿体4条,其中主矿体3条,以1号矿体最大。共生辉钼矿体3条。认为白岭铜锌矿床为一个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具有一定层控的矽卡岩型矿床。

2. 钼矿、黄铁矿矿床特征

矿区位于玉泉-三道岗复式背斜南段,滨绥张扭形断裂南侧,印支期碱长花岗岩—一撮毛岩体南部。赋矿地层为上二叠统—三叠系五道岭组凝灰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流文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变质成矽卡岩、角岩。

碱长花岗岩为铝饱和、硅酸过饱和钙碱性岩石,岩体边缘相呈细粒结构,并具有黄铁绢云岩化。岩石微量元素中钼、铅等含量出现异常值。岩体同位素年龄为181.9~157.8Ma,是中燕山早期的产物。

沿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有侵入石英斑岩脉,呈东西向,长1000m,宽20~30m,沿倾向深部厚度变大。岩脉南侧向南倾,深部向北倾,倾角近直立;北侧向北倾,倾角80°。钼矿体分布于其南侧。岩脉本身有黄铁绢云岩化蚀变,其边部具有角砾岩带。认为该岩脉是超浅成次火山岩。

由于与成矿有关的次火山岩体的影响,区内原构造形迹复活和加剧而形成近东西向弧形断裂构造。

该东西向构造接触带,内部为成分复杂的角砾并被泥质胶结,边部为无位移成分单一的碎裂带。说明此东西向构造带与火山喷发有关。

矿床由22条钼矿、1条铁矿、1条黄铁矿组成。主要分布在矽卡岩和东西向破碎带中。钼矿体中1号矿体最大,其余矿体规模较小。

1号矿体赋存于黄铁绢云岩化石英斑岩与流纹质凝灰岩(夹安山质凝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矿体长558m,厚1~90m,延深67~777m,呈不规则脉状,为分支复合频繁单一大型矿体。矿体走向280°,倾向和倾角变化较大。矿体纵剖面呈漏斗形。

钼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赤铁矿、石榴石、辉石、绿帘石等组成。辉钼矿以不均匀稀疏浸染状分布,在流纹质凝灰岩和石英斑岩中多沿裂隙呈细脉状及叶片状分布。矿区钼平均品位为0.167%,伴生银、镓、锗、铼等。矿石钼最高品位7.7%,平均品位0.203%。

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为主,与矿化关系密切。其他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绿帘石化。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钼矿体见于东西向分布的石英斑岩脉的南侧,黄铁绢云英岩化石英斑岩与流纹质凝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钼矿主要围岩为石英斑岩、流纹质凝灰岩、矽卡岩。石英斑岩是与碱长花岗岩侵入岩浆同源的超酸性火山岩的次火山岩相。钼矿体的形成主要是与石英斑岩有关的火山热液活动结果。

3. 银矿矿床特征

矿床赋存在斜长化岗斑岩与土门岭组和凤山屯组接触带及土门岭组大理岩层间或大理岩与砂板岩层间的矽卡岩中,斜长花岗斑岩与中酸性凝灰熔岩接触带矽卡岩中和火山岩层间矽卡岩中,以大理岩层间矿体为主。

(1) 围岩蚀变。矿区围岩蚀变较发育,各种岩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局部可见阳起石化、滑石化等。与成矿有关蚀变为矽卡岩化、硅化。

矽卡岩化:主要在大理岩层间、大理岩与砂板岩层间、火山岩层间矿体及其上、下盘围岩中分布。在其他一些岩石中局部也可见到,如在斜长花岗岩中的裂隙、节理发育处亦可见到矽卡岩化。矽卡岩化是最主要的近矿围岩蚀变。

硅化:是矿区广泛出现的热液蚀变,但以矿体和近矿围岩最为发育。它常伴生矽卡岩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出现,是主要的近矿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阳起石化、滑石化等只在矿体中局部见到,多交代石榴石和透辉石。与矿体关系不大。

(2) 矿体特征。矿体的产状受接触带产状及地层产状控制,但主要受地层产状及层间的构造产状控制,矿体走向大致为北西向,在不同标高反映矿体随斜长花岗斑岩体形态变化而变化。在走向与倾斜均显反“S”形及弯曲现象。矿体多为隐伏矿体,分支复合频繁。矿体多为脉状、似脉状和透镜状。

矿体金属矿物以磁铁矿、闪锌矿、毒砂、黄铜矿为主,其次为黄铁矿、白铁矿、赤铁矿、微量辉铋矿、辉钼矿、方铅矿、自然银、砷黝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褐铁矿、针硫铅铋矿等。

脉石矿物以矽卡岩为主,主要为石榴石,其次为透辉石、绿帘石、方解石,局部出现硅灰石、符山石、透闪石、绿泥石、绢云母、石英、长石等。

金、银在矿物中的含量:银在矿石中一般含量为2.5×10-6~20×10-6,最高含量为63× 10-6,呈自然银形式存在,与黄铁矿、闪锌矿、毒砂关系密切,在铜精矿和锌精矿中富集,品位达140×10-6~500×10-6,主要与毒砂密切伴生。

金在矿石中含量为0.01×10-6~0.32×10-6

(3) 矿床成因。白磷矿床形成时代为印支期。按地质背景,矿床形成于构造-岩浆活化区,其形成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系。侵入岩主要为斜长花岗斑岩,为与火山岩密切共生的次火山岩相。土门岭组为接触交代矿床的主要围岩——碳酸盐岩和部分硅酸盐组成的矽卡岩。矿床形成温度大体为高—中温。区内北西向地层层间破碎构造是主要容矿构造。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7)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至东北部一带。铁染一、二、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均较小,呈斑点状分布;异常区呈串珠状,沿断裂分布,特征不明显。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调。

二十九、鸡西市石墨矿、萤石矿、磷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鸡西市石墨矿、萤石矿、磷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10个,异常区面积总计95.05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71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4.24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46km2(图5-16)。

1. 石墨矿床特征

矿区出露含矿地层为西麻山组,其岩性主要是:底部(Ar3Ma)以石榴球斑条带状混合岩为主,夹少量石榴矽线堇青片麻岩及二辉斜长麻粒岩薄层及透镜体;下部(Ar3Mb)以石英钾长交代岩和大理岩为主,夹黑云均质混合岩及混合岩化含石墨矽线透辉片麻岩;中部(Ar3Mc)以混合岩化石墨透辉斜长片麻岩、石墨矽线斜长片麻岩及含石墨透辉斜长变粒岩为主,夹薄层钒榴石石墨片岩及含石榴黑云均质混合岩,其上为一薄层蛇纹石化橄榄透辉大理岩;上部(Ar3Md)以钒榴石榴透辉石墨片岩为主,夹含石墨石英片岩及石英钾长交代岩薄层;顶部(Ar3Me)以蛇纹石化橄榄透辉大理岩为主,夹含石墨矽线斜长片麻岩及含石墨透辉斜长变粒岩。其中以中、上部层位为主要含矿层位。中部只赋存低品位石墨矿体,其固定碳含量多为2.5%~7.5%,含矿岩石以混合岩化石墨透辉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矽线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薄层钒榴石榴透辉石墨片岩。上部是石墨矿区的主要赋矿层位,石墨主要赋存于钒榴石透辉石墨片岩中,其次为石墨矽线石英片岩,其固定含碳量高,一般为10%~20%,品位稳定,并以含钒、铀、钛为特征。可见钒榴石榴透辉石英片岩为柳毛矿的主要矿石自然类型,构成富矿层。含矿围岩一般为含石墨的各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围岩与矿体的区别只是含石墨小于3%,与矿体为渐变关系。此外,有些围岩与矿体有明显差异,如各种交代岩及混合岩,与矿体界线清楚。如钒榴石墨矿,其围岩大多为含石榴黑云均质混合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

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只是局部矿段沿走向或倾向有明显的膨缩变化或分支复合现象,而且基本与底板的混合岩的膨缩呈相反对应,显然这种现象与混合岩化作用有关。受褶皱构造影响,矿体有时呈波状弯曲,呈“S”形展布。个别矿体复层状产出,矿体多达25层,单个矿体长100~1500m,最长达1700m,固定碳品位一般为6%~10%,局部为15%~20%;而一般矿体是6层,单个矿体长300~400m,固定碳品位为5%~10%。

矿石矿物为晶质石墨,但在一些断裂构造和挤压破碎带处,也见一些因挤压而形成的粉末状石墨,其固定碳达29%,但含量少,且未达到粉末状石墨指标要求,不具工业意义。石墨矿石为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及鳞片变晶结构矿石主要为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但矿石中石墨含量很少时也见浸染状构造。石墨片径一般为0.1~1.5mm。

值得提及的是,分布在矿区的南部大架子沟向斜核部的变辉长岩岩体(νmj),西麻山组及其中赋存的石墨矿体围绕岩体分布,但它对成矿并无影响。该岩体岩石为变余辉长结构,变质较浅,并未与西麻山组一同遭受较强的变质作用,且其边部经常见有石榴矽线堇青片麻岩、二辉斜长麻粒岩等地层捕虏体。由此,辉长岩体的侵入是在麻山期变质作用之后,也即成矿作用之后。后期又叠加区域变形作用,使其变质变形,因其刚性较强,构成大架子沟向斜的轴部,而相对柔形的老变质地层则分布于向斜的两翼,从平面上看,表现为围绕变辉长岩体分布的假象,实质上变辉长岩体对石墨矿形成并无影响。

区内与柳毛矿床可对比的矿床还有三道沟、永台安山、土顶子和平等石墨矿床,它们的矿石类型与其基本相同,石墨多赋存于石墨斜长片麻岩、石墨片岩、矽线石石墨石英片岩及含石墨矽线斜长片麻岩中。此外,石墨斜长变粒岩、透辉石榴石墨片岩也常成为石墨矿石,只是未见钒榴石榴透辉石墨片岩出现,表明它们原岩建造上的差异,自西而东石墨品位有增高的趋势,如黄汪沟为3%~8%,土顶子为4%~10%。石墨矿片径自西而东也呈现增大的趋势,如土顶子和黄汪沟的石墨鳞片比柳毛石墨矿小一些,长0.5~1mm。

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西麻山组。含矿岩石一般为含石墨的各种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岩石变质程度较深,达到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局部可进入麻粒岩相。岩石原岩为镁质碳酸盐—富铝、富碳的黏土质、半黏土质夹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建造。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赋存于西麻山组中、上层位,且多为复层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但有时矿体受褶曲构造影响呈波状弯曲。区内遭受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对石墨矿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富集作用。综上所述,石墨矿由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形成,成因为沉积变质类型。

矿区在区域上位于兴东陆源增生带(Pt1)平麻断裂南侧古陆块上。区内西麻山组地层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有望扩大远景。如鸡西以东刘德沟、中和屯附近、鸡西石场、兴开、西麻山、恒山一带等,地质条件与其相似,为找石墨矿的有利地段。

2. 萤石矿矿床特征

东海萤石矿床包括自西向东出露于青山、长山、兴建、狼洞山、秃山5个矿区内的矿床。

区内矿体围岩有麻山群余庆组大理岩、云母石墨片岩和加里东期碱长花岗岩。矿床的分布受东西向萤石矿-东山断裂控制,而其他方向的断裂也为矿体的形成创造了环境,不同方向的断裂都有矿体充填。

组成矿体的矿石矿物生成顺序:第一次主要是形成石英脉;第二次萤石和石英同时形成,并胶结第一次形成的石英脉碎屑和围岩的残余碎屑;第三次形成紫色萤石,呈细脉状穿插前两次形成石英、萤石;第四次形成的石英呈小晶体晶出,并包围前三次形成的矿物。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东海萤石矿床的成矿围岩有麻山群余庆组大理岩、云母石墨片岩和加里东期碱长花岗岩,其中大理岩中萤石矿较为富集,质量好,为主要成矿围岩。萤石矿形成与矿区内最晚一期脉岩——燕山期的安山玢岩、流纹岩及石英脉等活动有关。由于脉岩活动产生的热液交代了余庆组地层中成矿物质(Ca F2)结晶沉淀形成萤石矿。矿石矿物生成顺序为4次,其中第三次为萤石主要生成阶段。在矿脉中有交代特点的萤石,也有交代残留的磁铁矿、石墨、黑云母、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矿体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矿石为粒状浸染体。与萤石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其次为碳酸盐化。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热液交代型。

3. 磷矿矿床特征

本预测工作区处于敦密断裂密山市-永安镇段南北两侧,其中重点在北侧。含矿地层为新太古界余庆组。

赋矿地层为新太古界麻山群余庆组。共有4个含矿层位。4个含矿层位由老至新如下所示。

(1) 第一含矿层位为蛇纹石化橄榄白云质大理岩,夹薄层白云岩及大理岩。于白云质大理岩局部地段分布星散状磷灰石。

(2) 第二含矿层位为混合质石墨斜长片麻岩、混合质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紫苏斜长麻粒岩、含黑云矽线石榴斜长石条痕状混合岩、夹大理岩及交代岩透镜体。

(3) 第三含矿层位为大理岩、金云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含蛇纹石化橄榄白云质大理岩、金云方解蛇纹石化橄榄岩,以及磷灰石、钾长石、石英、透辉石、金云母等相互组合而成的交代岩和单矿物岩石。

(4) 第四含矿层位为含石榴石均质混合岩,夹金云大理岩、含磷灰金云大理岩透镜体。矿体赋存部位是大理岩或金云母-透辉石等变质矿物组合的变质岩中。矿体一般长200~1000m,厚33.49~50m,多呈复矿层位产出。矿体呈似层状、层带状、扁豆状、透镜状、多具分支复合特点。矿产分单磷矿、磷钾组合矿、钾矿3种。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交代型矿床。磷成矿与麻山群余庆组地层有关,它是直接地层找矿的标志。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6)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一带,多呈串珠状分布。铁染一、二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相对较大,较为分散;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较小,相对集中,分布特征较为明显。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红色调。

三十、穆棱市金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穆棱市金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9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91.64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25.24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21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02km2 (图5-16)。

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兴蒙褶皱系吉黑镶嵌地块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佳木斯隆起带中麻山隆起和牡丹江中元古代裂陷槽内。

预测区内构造主要有麻山隆起、鸡西凹陷、穆棱凹陷。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断裂(敦密断裂),预测区南部的北东向糜棱岩化带。

黑龙江群是大型金矿床的重要成矿层位之一。

砂金含矿地质体:磨刀石片岩MP-cm(yp)、大马河组(Ar3d)、穆棱组(K1m)底砾岩、花岗闪长岩(∈3γδ)、二长花岗岩(∈3ηγ、P2-3ηγ)等。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6)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一带,多呈串珠状分布。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相对较大,影像特征较为明显;二级异常图斑与三级异常图斑分布特征不明显。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淡红色调。

三十一、海林市-宁安市银矿、钼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海林市-宁安市银矿、钼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3个,异常区面积总计10.27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87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21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02km2(图5-18)。

图5-18 海林市-宁安市银矿、钼矿区,宁安市钼矿、银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1. 矿体特征

出露地表矿体均受不同程度的氧化作用,形成钼的氧化矿石。

矿区内的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因热液活动而形成的蚀变交代作用种类较多,主要有硅化、钾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还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黏土化、钠长石化。其中硅化、钾化、绿泥石化是矿区内最主要的蚀变交代作用,其范围大,具有面型蚀变特征,很似岩体自变质作用,与钼矿化关系颇为密切。

钾化带分布在矿体的中部,为中心呈环状分布。钾化带主要出现在花岗斑岩内。钾长石化呈脉状和面状蚀变两种。该带内矿化相对较弱,构成了矿体内部弱矿化核。

石英—绢云母化带分布在钾化带外侧,呈不规则椭圆状。硅化主要为石英细脉、网脉状硅化,面状硅化也较发育,常有长石斑晶内见细粒石英交代长石现象。绢云母主要发育在斜长石表面,呈现为淡绿色。主要矿体产出于本蚀变带,与矿化关系极为密切。

石英—绢云母化外围为青磐岩化带,对外未封闭。青磐岩化在不同部位特征稍有不同,矿区北、北东部以大范围强度很高的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为主,绿泥石化主要呈细脉状、薄膜状,局部伴有细脉辉钼矿化和黄铁矿化,岩石较为破碎。南、东南部以碳酸盐化和黄铁矿化为主,碳酸盐化以较大颗粒方解石脉出现,往往伴生有标型较为特殊的黄铁矿。

2. 矿化特征

发现矿化主要为辉钼矿和黄铁矿化,并伴有少量的磁黄铁矿,偶见铜(黄铜矿)、锌(闪锌矿)和铅(铅锌矿化)等矿化。

辉钼矿化主要发生在硅化—绢云母化带内,特别是蚀变较强的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热液角砾岩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沿石英脉两侧脉壁或脉内呈细脉浸染状或浸染状产出,辉钼矿粒度变化较大,细粒和较粗大粒度的辉钼矿均有产出。

辉钼矿沿裂隙面呈薄膜状,常与绿泥石薄膜伴生。

围绕石英颗粒产出粒度粗大的辉钼矿化。

在岩体内呈细粒状浸染产出。

在石英脉内产出,颗粒极细,肉眼无法识别,石英脉呈灰色。

黄铁矿化是矿区内最为广泛的矿化,与辉钼矿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均可伴生产出。除上面看到的标型特殊的黄铁矿外,黄铁矿呈细脉状和颗粒较大、晶形较好的浸染状产出。

3. 矿床成因

矿体处在印支晚期花岗岩带。地处陆内俯冲带内侧,从印支晚期以来,在强大构造应力作用下,地壳重熔,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复式侵入岩体发育。矿区成矿岩体——西北河二长花岗岩体为其中之一。它沿南北向构造带上侵位,晚期将携带的矿质沿(二长花岗岩体、花岗斑岩、热液角砾岩)北北东、北北西方向交织的网格裂隙沉淀形成矿床。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特点、围岩蚀变组合及分带具面型等特征,认为本矿床属于斑岩型钼矿床。

4. 找矿标志

(1) 不同地质时期大陆板块边缘内侧、裂谷等构造部位。

(2) 区域性构造控制的岩浆岩带。

(3) 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

(4) 面状分布的蚀变特征,蚀变组合有硅化、钾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

(5) 热液角砾岩筒或隐爆(爆破)角砾岩筒。

(6) 地表氧化带中姜黄色铁钼华的色斑。

(7) 在ETM图像中,区域上南北向线性构造发育,沿它有多个复式岩体侵位,注意岩体中其他矿化标志。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8)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多呈串珠状,分布面积较小。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红色调。

三十二、穆棱市-东宁县金、银、钼、铅、锌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穆棱市-东宁县金、银、钼、铅、锌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3个,异常区面积总计46.58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95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3.67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03km2(图5-19)。

图5-19 穆棱市-东宁县金、银、钼、铅、锌矿区铁染异常分布图

1. 金矿床地质特征

岩金矿床处于兴凯地块内杨木裂谷与平阳-老黑山凹陷盆地交接部位。

矿区地层分布很少,仅在测区外围出露新元古界黄松群变质岩系杨木岩组(Pt3y)和零星分布的中—上侏罗统田营组(J2-3t)火山岩系。

印支—燕山期侵入体及火山—次火山岩遍布全区。侵入岩主要岩性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粗粒文象花岗岩、花岗岩等;次火山岩主要为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等;火山岩主要为流纹斑岩、安山岩等。区内金矿与花岗斑岩、闪长玢岩有关,其中与花岗斑岩关系更为密切。

金厂矿区位于太平岭复背斜轴部附近,构造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NE、NNE、NW、SN及EW向断裂构成的“米”字形断裂构造格局,并在其中发育爆破—隐爆角砾岩筒。本区矿体就形成在“米”字形断裂交汇处,以及矿区东侧的环状裂隙、穹状构造处。本区金矿体类型为:隐爆角砾岩矿体、裂隙充填型矿体、破碎蚀变岩型矿体3种类型,其中前2种为区内主要类型。

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其次有钾长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

金厂地区金矿与次火山岩花岗斑岩及闪长玢岩有关,矿体位于不同方向断裂构造交汇部位。

2. 锌银硫铁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处在奋斗-平阳陆内凹陷盆地。

矿床产于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的绥阳-老黑山晚印支期火山岩带中。

矿体赋存于上三叠统罗圈站组(托盘沟组)安山岩、中酸性凝灰熔岩与其火山岩接触的黄铁绢英岩化带中。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了区内黄铁绢英岩化带的展布,并多次活动成为矿体活动空间。

蚀变带具有分带性:蚀变带中心部位和构造发育地段主要为黄铁矿—绢云母—石英蚀变带,矿区主要蚀变亦为黄铁矿—石英—绢云母带。围岩次安山岩、安山岩及其凝灰岩中则为青磐岩化带,蚀变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矿体主要产于内带及中带。

九佛沟矿区,已发现综合矿体36个,其中金矿体3个、硫矿体16条、铅锌硫综合矿体3个、锌硫综合矿体4个、锌矿体8个、铜矿体1个、铅锌矿体1个。

硫矿体均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40°~58°。矿体多为隐伏的透镜状,出露地表部分,有2~3m深已氧化,黄铁矿变为褐铁矿,黄铜矿变为孔雀石,在断裂中见有褐铁矿脉。矿体平均含S8%~11%。九佛沟矿区具一定规模,与硫铁伴生有铜、铅、银、镉、镓等多金属和金矿产。成因复杂,与火山热液、次火山及火山洼地沉积等矿化作用均有关。这就决定了矿床矿体繁多,类型复杂,却多盲矿体。

矿石自然类型有:粉末状浸染状闪锌矿—黄铁矿—石英绢云母型,团斑状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石英绢云母岩型。矿石构造有: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角砾状、豆状及团斑状。

成矿阶段分早期硫化物石英绢云母阶段,有早黄铁矿形成;中期富硫化物含金石脉阶段,闪锌矿、方铅矿等均形成于该阶段;晚期碳酸盐阶段。

3. 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

矿床系火山—次火山热液成因,其主要控矿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矿体赋存于晚三叠世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中,早期以中性火山碎屑岩建造为主,晚期为以安山-流纹质建造为主的安山质和英安质凝灰熔岩中。

矿床受北东向火山爆发带中裂隙式火山机制控制,裂隙式火山机制有两个火山中心,呈破火山口构造。

矿体赋存于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带所控制的绢云母化带中。

矿化与次安山岩、次英安岩、闪长玢岩的关系密切;次安山岩岩体与围岩安山岩质凝灰熔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边缘岩石致密并具似流纹状构造,有的具杏仁构造。闪长玢岩与次安山岩、次英安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矿床系火山—次火山热液成因。

找矿方向:在同一构造区内,沿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带控制的绢云岩化带、火山机构、次火山岩与安山质凝灰熔岩的接触带等处是有利的找矿地段。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9)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南部一带,多呈团块状分布。铁染二级异常图斑特征明显,沿河谷分布;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分布较为分散,多位于铁染一级异常图斑的外围;与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较小,零星分布。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红色调。

三十三、宁安市钼矿、银矿区铁染遥感异常特征

宁安市钼矿、银矿区共圈定铁染异常区4个,异常区面积总计72.28km2。其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29km2,铁染二级异常图斑面积为1.98km2,铁染三级异常图斑面积为0.69km2(图5-18)。

本区位于吉黑成矿省延边Au、Fe、多金属成矿带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接壤处,区内发育地层有古元古界尔站岩群(Pt1E):主要分布在预测区西部,东部也有零星分布,岩性为灰白色含磷灰石白云母石英片岩、黄绿色绿泥石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灰白色大理岩、局部为片麻岩。

1. 钼矿矿床特征

矿区处于翠宏山-玉泉印支晚期花岗岩带上。

矿区侵入岩在区域上呈岩基产出,属印支期西北河岩体一部分。可划分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3种岩石类型。其中二长花岗岩出露面积最大,为矿区主要围岩。

(1) 二长花岗岩(ηγ)。该岩体为矿区主要容矿岩体,为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由钾长石(30%~40%)、斜长石(20%~40%)、石英(20%~30%)、黑云母(1%~3%)和少量角闪石组成。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褐帘石、榍石等。

(2) 黑云母花岗岩(βγ)。见于矿区的北部和东南隅,该岩与二长花岗岩在区域上呈相变关系,为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由钾长石(20%~30%)、斜长石(30%±)、石英(30%±)、黑云母(5%±)及少量角闪石组成。副矿物有磷灰石、锆石、榍石等。

(3) 花岗斑岩(γπ)。主要见于矿区东部,零散的出露于中部和西南部。呈脉状分布在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中,是晚期的产物。

矿区东部的花岗斑岩呈大脉状,形态不规则,具分支复合,总体上呈北北西向分布并向东突的弧形。脉长大于2200m,南北两段延出矿区外。最大宽度500m,一般为100m以上,大脉明显受北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及其交汇部位控制。

矿体围绕该岩体产出: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发育强钾化带,矿化较弱;斑岩体边部矿化强;斑岩体内部矿化弱,形成矿体中部弱矿化核;向下斑岩体矿化弱,到底部无矿化。体现斑岩型钼矿体模型的特点。

(4) 矿化特征。发现矿化主要为辉钼矿和黄铁矿化,并伴有少量的磁黄铁矿,偶见铜(黄铜矿)、锌(闪锌矿)和铅(铅锌矿化)等矿化。

辉钼矿化主要发生在硅化—绢云母化带内,特别是蚀变较强的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和热液角砾岩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沿石英脉两侧脉壁或脉内呈细脉浸染状或浸染状产出,辉钼矿粒度变化较大,细粒和较粗大粒度的辉钼矿均有产出。

辉钼矿沿裂隙面呈薄膜状,常与绿泥石薄膜伴生。

围绕石英颗粒产出的粒度粗大的辉钼矿化。

在岩体内呈细粒状浸染产出。

在石英脉内产出,颗粒极细,肉眼无法识别,石英脉呈灰色。

黄铁矿化是矿区内最为广泛的矿化,与辉钼矿化、硅化、钾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均可伴生产出。除上面看到的标型特殊的黄铁矿外,黄铁矿呈细脉状和颗粒较大、晶形较好的浸染状产出。

(5)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①矿床成因。矿床处在翠宏山-玉泉印支晚期花岗岩带。地处陆内俯冲带内侧,从印支晚期以来,在强大的构造应力作用下,地壳重熔,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复式侵入岩体发育。矿区成矿岩体——西北河二长花岗岩体为其中之一。它沿南北向构造带上侵位,晚期携带的矿质(二长花岗岩体、花岗斑岩、热液角砾岩)沿北北东、北北西方向交织的网格裂隙中沉淀形成矿床。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特点、围岩蚀变组合及分带具面型等特征,认为本矿床属于斑岩型钼矿床。②找矿标志。不同地质时期大陆板块边缘内侧、裂谷等构造部位;区域性构造控制的岩浆岩带;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面状分布的蚀变特征,蚀变组合有硅化、钾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热液角砾岩筒或隐爆(爆破)角砾岩筒;地表氧化带中姜黄色铁钼华的色斑。

在ETM图像中,区域上南北向线性构造发育,沿它有多个复式岩体侵位,注意岩体中其他矿化标志。

2. 银矿矿床特征

工作区处于张广才岭边缘隆起带中北部(尔站微地块)宁安盆地(海浪中新代盆地)西部边缘,南邻敦密断裂(带)。

矿区内地层为泥盆系上统老秃顶子组(D3l),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由灰色、土黄色糜棱岩化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千糜岩夹暗灰色糜棱岩化英安岩及其强烈糜棱岩化角砾晶屑凝灰岩组成,局部夹碎屑岩。

本组地层受后期构造破坏变形强烈,受脆性韧性剪切压力变形,形成糜棱构造。岩石受动力变质作用使变余残斑呈透镜状,粒状矿物具有粒间滑动构造,新生变晶矿物有绢云母、绿帘石、绿泥石,呈流状走向排列;新生叶理平行原生层理。

上白垩统海浪组(K2hl)为一套湖相沉积砂、砾组合,与区内矿化无关。

区内侵入岩有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细中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花岗闪长岩。另外还见有中性、酸性脉岩等。

预测区处于西苇塘、东苇塘两条北西向断裂之间,褶皱有英城子背斜。地层呈近东西走向;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为近东西、北东、北西向,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韧性、脆性剪切带。东西向韧性、脆性剪切带在矿区发现12条,在测区504.7三角点以南有8条糜棱岩带,呈60°~80°方向延伸,长600~1200m、宽20~200m。由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糜棱化酸性火山碎屑岩、花岗闪长岩组成。

在504.7三角点以北有4条糜棱岩带(m8—11),最长1200m,其走向80°~90°、倾向北、倾角50°~70°;以上糜棱岩带中m11和m7规模小、强度较弱;12—16带规模较大,以韧性变形为主,岩石为糜棱岩、糜棱片岩,是赋存金矿体的主要构造带。

另外区内还发育北东、北西等方位断裂构造,均系成矿后形成,这些断裂对区内糜棱岩带起到切割、破坏的作用。

区内围岩蚀变有:面性绿泥石化蚀变带和绢云母-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带。其中绿泥石化蚀变分布面积广,在韧性剪切带内普遍发育,而且由边部向中心有增强趋势;绢云母-黄铁矿化-硅化蚀变带分布范围小,它重叠于面性绿泥石化蚀变带的中部,其展布方向与前者一样均与糜棱岩带展布方向一致,与金矿化关系密切。金银矿品位往往与他形细粒黄铁矿的含量及硅化强度呈正相关。

矿体全部产于金银矿化蚀变糜棱岩带内,其产状严格受糜棱岩带所控制。矿体形态除1号矿体为似板状外,其余均为透镜状。矿体长度控制在50~170m之间,水平厚度为0.39~6.83m,倾斜延深为18~100m、倾向330°~350°、倾角多在50°~60°之间。

矿体内品位变化极大,金品位变化系数达262%;银品位变化系数达4720%,金银同属极不均匀性。

矿床成因:英城子金银矿产于英城子背斜核部侏罗纪花岗闪长岩体韧性剪切糜棱岩带内,其成因类型属韧性剪切糜棱岩型。

找矿标志:金银矿体主要赋存在敦密断裂带旁侧发育的中生代韧性剪切带的强硅化、绢云母化糜棱岩带内,并呈北东向雁列式排列;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蚀变糜棱岩是金银矿赋存的有利部位;金元素和银元素异常浓集中心部位或单金异常浓集中心部位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有利地段。

根据铁染异常分布图(图5-18)所示,区内铁染异常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南部一带,多呈团状分布。铁染二级异常图斑分布面积相对较大,相对集中;铁染一级异常图斑异常图斑较为分散;与铁染三级异常图斑分布集中,特征明显,呈斑点状。根据ETM+数据(7、4、1)假彩色合成影像,铁染异常图斑覆盖区内影像色调多为粉红色或红色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