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桐树庄地球化学异常最初发现于1986—1988年的“桐柏—信阳一带1∶ 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著名的包括破山银矿、银洞坡金矿和老湾金矿3个特大型矿床在内的面积达316km2的桐柏北部Au异常中共有4个异常浓集中心,桐树庄Au异常浓集中心的最高值、平均值明显高于银洞坡金矿所在异常中心。按Ag异常可分为南、北两个以银为主的综合异常带,南带以桐树庄为中心,异常强度远远高于破山银矿所处的北带,从此桐树庄就成了注目的焦点。
(二)1∶ 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
针对1∶ 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所圈出的Au、Ag异常带,1988年开展了1∶ 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294km2。按0.25km2为一个采样格子(同时也是分析格子),采样密度14.6个/km2。将1∶ 20万桐柏北部南带综合异常带进一步分解为南、中、北3个异常带,桐树庄位于中间以银为主的综合异常带,Ag异常最高值、平均值仍是全区之最。
1∶ 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虽将1∶ 20万异常分解定位,但经踏勘性检查未能发现含矿地质体。虽个别样在硅化大理岩中含量较高,但极不连续。其间虽做过高精度磁测和激电测量,但高精度磁测数据未充分处理(计算机应用刚起步),激电测量也因地层普遍碳质层和石墨没有任何作用。
(三)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因未找到异常源,1989年选择桐树庄-老虎洞沟银异常开展1∶ 1万土壤测量。野外采用100m×40m网度,按100m×80m做组合样分析,将1∶ 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分解为桐树庄和老虎洞沟两个主要异常区。其中桐树庄异常区长2.7km,宽1.8km,面积4.9km2,浓度分带清晰,Ag、Pb内中带发育。认为该异常无疑是矿致异常,随即在异常区浓集地段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剖面配合槽探工程揭露等手段进行查证,在硅化含碳大理岩中发现零星高含量点,仍未查明引起异常的地质因素。1989年下半年,针对桐树庄异常开展了1∶ 1万的激电测量,因受含碳大理岩干扰,仍没有效果。
(四)1∶ 5000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为查明引起异常的原因,1992年再次对桐树庄银异常开展了1∶ 5000岩石地球化学测量,面积0.8km2,网度50m×10m,并采用010B型经纬仪布设基线和REDZL型红外线测距仪测距做样点精确测量,分析元素为Ag、Pb、Zn、Cu、Mo、Ni、As、Sb。结果将桐树庄银异常分解成支离破碎的点异常(图3-30),得出分散矿化的消极结论。
近10年之后的1999—2003年,国家地质大调查“桐柏地区银多金属调查评价”项目补充、扩展了1∶ 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对桐树庄异常再次进行了研究,提出隐伏花岗斑岩是异常源的新认识。2006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继高精度重力选区-CSAMT剖面定位技术方法组合取得隐伏铝土矿找矿突破之后,通过“东秦岭二郎坪群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项目资助,拟在桐树庄进行CSAMT-SIP技术方法组合试验,因设备的原因未能完成SIP测量,但在该异常进行了针对隐伏内生金属矿产的河南省首条CASMT剖面。之后一直设法钻探验证,在本项目的竭力推崇下,2008年促使探矿权人进行了钻探验证。
回顾20余年来桐树庄地球化学异常的发现与查证过程,是我国开展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到目前深部找矿工作的缩影,是探矿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过程,倾注了韩存强等河南省老一辈化探专家的心血,对当前深部找矿工作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