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断路器的控制与信号回路

断路器的控制与信号回路

时间:2024-11-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断路器手动控制或自动合闸时,如遇永久性故障,继电保护立即使其跳闸。断路器的操作机构不同,其电气控制回路也不尽相同,但基本接线是类似的。现以电磁型操作机构的断路器为例,说明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的动作过程。图4.2.2所示为灯光监视断路器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原理图。

4.2.1 控制与信号回路概述

1.控制与信号回路的构成

高压开关控制与信号回路主要由控制元件、中间放大元件与继电器,以及操动机构等几部分组成,其作用如下。

(1)控制元件。开关跳、合闸操作命令,是由运行人员操作按钮或控制开关等控制元件而发出的。为满足控制、信号回路对触点数量多的需要,大都采用带有转动手柄的控制开关来执行。

控制开关常用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开启式,如LW1系列;另一种是封闭式,如LW2系列。这两种控制开关,除了结构上是否外露加以区别外,后者还有这样的优点,即利用LW2系列控制开关来控制断路器时,在合闸过程中有“预备合闸”的位置,在跳闸过程中有“预备分闸”位置,用于指明所操作的设备是否正确,可减少误操作的机会。所以,发电厂和变电所中,多采用此种控制开关。下面扼要叙述LW2系列封闭式控制开关的特点。

这种控制开关的外形结构如图4.2.1所示。触点盒共有1a、4、6a、20和40五种类型。每一触点盒都有两个固定位置和两个复归位置。固定位置就是当手柄转到该位置后,手柄能保持在该位置,触点盒内的触点也相应停留在该位置。而复归位置则不同,手柄转到该位置时,手柄和触点盒的触点只暂时保持在该位置,当运行人员把手柄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手柄和触点都将复归到原来的位置。

图4.2.1 LW2开关外形图

1—手柄;2—面板;3—触点盒

这种触点盒的触点形式和用途,如表4.2.1所示。其中有两个预备操作位置(“预备合闸”和“预备跳闸”)、两个操作位置(“合闸”和“跳闸”)和两个固定位置(“合闸后”和“跳闸后”)。该开关合闸操作的顺序为预备合闸→合闸→合闸后;开关跳闸操作的顺序为预备跳闸→跳闸→跳闸后。

表4.2.1 LW2触点功能表

(2)中间放大元件与继电器。因断路器的合闸电流甚大,如电磁式操动机构,其合闸电流可达几十安到几百安,而控制元件和控制回路所能通过的电流往往只有几安,两者之间需用中间放大元件进行转换。常用CZ型直流接触器去接通合闸回路。

此外,控制回路中还采用各种电磁式中间继电器,其作用是增加回路中某些元件动作的触点数量和触点类型(动合或动断),以满足不同需要。

(3)操动机构。高压开关的操动机构有电磁式、弹簧式和液压式等,它们都附有合闸和跳闸线圈。当线圈通电后,引起连杆动作,进行合闸或跳闸。合、跳闸完成后,开关动触头杆所带辅助触点进行切换,利用它们可传达开关位置信号。

2.对控制与信号回路的基本要求

高压开关的控制、信号回路,随着开关类型、操动机构形式不同,以及对运行的不同要求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原理是相似的,并应能满足下述几点基本要求。

(1)高压开关的合、跳闸回路是按短时通过大电流脉冲来设计的。操作或自动合、跳闸完成后,应迅速自动断开跳、合闸回路以免烧损线圈。为此,在合、跳闸回路中,分别接入断路器的辅助触点(动断、动合触点),以便切断回路,并为下次操作做好准备。

(2)控制回路应能在控制室由控制开关控制进行手动跳、合闸,又能在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作用下自动合闸或跳闸,同时能由远方调度中心发送控制命令进行跳、合闸。

(3)应具有高压开关位置状态的信号、事故跳闸与自动合闸的闪光信号。后者应由“不对应接线原则”构成,即控制开关的位置与高压开关的实际位置(如已自动跳闸)不一致,使信号回路构成逻辑输出并接通闪光电源而发闪光。

(4)具有防止断路器多次合、跳闸的“防跳”装置。因断路器手动控制或自动合闸时,如遇永久性故障,继电保护立即使其跳闸。此时,如控制开关未复归或自动装置出口继电器触点被卡住,使合闸回路一直通电,将引起断路器再次合闸继而又跳闸,如此反复即出现“跳跃”现象,导致断路器损坏。为防止此种情况,应在控制回路中设电气防跳措施,也可在断路器本身设置机械防跳。

(5)采用液压和气体操作机构时,跳、合闸操作回路中应分别设有液压或气体闭锁,在低于规定标准压力情况下,闭锁操作回路。断路器与隔离开关配合使用时,应有防误操作的闭锁措施。

(6)对跳、合闸控制回路及其电源的完好性,应能进行监视。

控制、信号回路的接线方式有多种,按监视方式可分为灯光监视回路和音响监视回路两种,前者适用于一般有人值班的变电所,后者可用于无人值班的变电所和大型变电所。

4.2.2 断路器控制回路与信号回路

断路器的操作机构不同,其电气控制回路也不尽相同,但基本接线是类似的。现以电磁型操作机构的断路器为例,说明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的动作过程。

图4.2.2所示为灯光监视断路器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原理图。图中,SA为LW2型控制开关;YR为断路器操作机构的跳闸线圈;KO为断路器合闸用接触器的合闸线圈,KO1-2和KO3-4为该接触器两对带有灭弧罩的常开触点;QF1-2和QF3-4、QF5-6为断路器QF的常闭和常开触点;KLB为用来防止断路器出现“跳跃”现象的防跳继电器,它是一个电流线圈启动、电压线圈保持的中间继电器,KLB1-2和KLB3-4是它的常开和常闭触点;KM1为自动重合闸回路中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该触点闭合时,断路器QF即可自动合闸;KM0为继电保护出口中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该触点闭合时,即可使断路器QF自动跳闸。±WC为直流控制回路电源小母线;±WO为断路器直流合闸回路电源小母线;+WF为闪光信号小母线,它在专用的闪光装置下断续带电;±WS为信号回路电源小母线;WAS为事故音响信号小母线。

图4.2.2 灯光监视断路器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原理图

对于图4.2.2中的控制开关SA,其右侧的三条虚线中,“1”表示操作手柄在“预备合闸”位置,“2”表示“合闸”位置,“3”表示“合闸后”位置;左侧的三条虚线中,“1”表示操作手柄在“预备跳闸”位置,“2”表示“跳闸”位置,“3”表示“跳闸后”位置。每对触点下方虚线上画有圆点者,表示手柄转到此位置时该触点接通,虚线上标出的箭头表示控制开关手柄自动返回的方向。

通常规定元件不受电(或断路器断开)时的状态为常态,常开触点和常闭触点的含义如下。

常开触点:元件未受电(断路器断开)时其触点(又称接点)断开、受电(断路器合闸)时其触点闭合,又称为动合触点或正触点。

常闭触点:元件受电(断路器合闸)时其触点(又称接点)断开、断电(断路器断开)时其触点闭合,又称为动断触点或反触点。

1.合闸过程

(1)手动合闸。手动合闸前,断路器QF处于跳闸状态,断路器的辅助常闭触点QF1—2闭合,控制开关手柄处于“跳闸后”位置。由表4.2.1的控制开关触点功能表知,此时SA10—11接通,绿灯HLG亮,其电流通路为:+WC→SA10—11→HLG→R1→QF1—2→KO→-WC。由于限流电阻R1的存在,此回路的电流仅能使绿灯发光,不能使合闸接触器KO动作。采用接触器KO的目的是减轻控制回路的负担,因电磁操作机构的合闸电流很大,故用KO的触点接通断路器的合闸线圈YO。绿灯亮既表明断路器正处于跳闸位置,也表明断路器的合闸回路是完好的。

在合闸回路为完好的情况下,将控制开关手柄由“跳闸后”的水平位置顺时针转动90°至“预备合闸”的垂直位置,此时触点SA9—10与SA13—14接通,绿灯HLG改接到闪光母线+WF上,发出绿灯闪光,其电流通路为:+WF→SA9—10→HLG→R1→QF1—2→KO→-WC。绿灯闪光表明该断路器准备合闸,借此提醒运行人员核对操作的对象是否正确。如核对无误后,运行人员可将控制开关手柄继续顺时针转动45°至“合闸”位置(不要放手),此时触点SA5—8、SA19—17和SA16—13接通,使合闸接触器KO动作,其电流通路为:+WC→SA5—8→KLB3—4→QF1—2→KO→-WC。此时,合闸接触器KO的常开触点KO1—2和KO3—4闭合使断路器的合闸线圈YO接通,断路器在电磁操作机构的带动下实现合闸。合闸完毕后,断路器的辅助常闭触点QF1—2断开,切断合闸回路电源,防止合闸线圈因长时间通电而被烧毁。与此同时,断路器的辅助常开触点QF3—4闭合,红灯回路接通。此时,运行人员可松开控制开关的手柄,在弹簧的作用下,手柄自动逆时针转动45°,到达“合闸后”的垂直位置。此时,红灯继续发光,其电流通路为:+WC→SA16—13→HLR→R2→KLB(I)→QF3—4→YR→-WC。由于限流电阻R2的存在,此回路的电流仅能使红灯发光,不能使跳闸线圈YR动作,因此断路器不会跳闸。红灯亮既表明断路器正处于合闸位置,也表明断路器的跳闸回路是完好的。

(2)自动合闸。断路器原为跳闸状态,控制开关手柄在“跳闸后”位置。当自动重合闸装置动作时,其出口中间继电器常开触点KM1闭合,使合闸接触器KO动作,断路器QF自动合闸。自动合闸后,QF1—2随之断开,QF3—4闭合。此时,由于断路器处于合闸位置,而控制开关手柄仍保留在“跳闸后”位置,两者呈现不对应状态,触点SA14—15接通,红灯将发出闪光,其电流通路为:+WF→SA14—15→HLR→R2→KLB(I)→QF3—4→YR→-WC。

在控制台上,控制开关手柄在“跳闸后”位置,红灯在闪光,表明断路器是自动合闸的。只有当运行人员将SA手柄转到“合闸后”位置,使SA手柄位置与断路器的实际位置相对应时,红灯才发出平光。

2.跳闸过程

(1)手动跳闸。在跳闸回路完好的情况下,将控制开关手柄由“合闸后”的垂直位置逆时针转动90°至“预备跳闸”的水平位置,此时SA13—14接通,红灯发出闪光,其电流通路为:+WF→SA14—13→HLR→R2→KLB(I)→QF3—4→YR→-WC。运行人员经核对无误后,可将控制开关手柄继续逆时针转动45°至“跳闸”位置(不要松手),此时触点SA6—7、SA11—10接通,使断路器的跳闸线圈YR动作,断路器QF跳闸,其电流通路为:+WC→SA6—7→KLB(I)→QF3—4→YR→-WC。跳闸完毕后,断路器的辅助常开触点QF3—4断开,切断跳闸回路电源,防止跳闸线圈因长时间通电而被烧毁。与此同时,断路器的辅助常闭触点QF1—2闭合,绿灯回路接通。此时,运行人员可松开控制开关的手柄,在弹簧的作用下,手柄自动顺时针转动45°,到达“跳闸后”的水平位置。此时,绿灯继续发光,其电流通路为:+WC→SA11—10→HLG→R1→QF1—2→KO→-WC。由于限流电阻R1的存在,此回路的电流仅能使绿灯发光,不能使合闸接触器KO动作。绿灯亮既表明断路器正处于跳闸位置,也表明断路器的合闸回路是完好的。

(2)自动跳闸。若线路发生故障使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则出口中间继电器常开触点KM0闭合,使跳闸线圈YR动作,断路器QF将自动跳闸。自动跳闸后,QF1—2随之闭合,QF3—4断开。此时,由于断路器处于跳闸位置,而控制开关手柄仍保留在“合闸后”位置,两者呈现不对应状态,触点SA9—10接通,绿灯将发出闪光,其电流通路为:+WF→SA9—10→HLG→R1→QF1—2→KO→-WC。

自动跳闸属于事故性质,除发出闪光外,还应发出事故音响信号以提醒运行人员注意。变电所一般在控制室的中央信号屏上都装有一个蜂鸣器(电笛),在事故跳闸前,控制开关手柄处于“合闸后”位置,触点SA1—3、SA19—17接通,当断路器自动跳闸时,其常闭触点QF1—2闭合,启动事故信号装置发出音响,其电流通路为:+WS→HA→R3→SA1—3→SA19—17→QF5—6→-WS。

在控制台上,控制开关手柄处于“合闸后”位置,绿灯在闪光,事故信号装置发出音响,表明断路器是自动跳闸的。只有当运行人员将SA手柄转到“跳闸后”位置,使SA手柄位置与断路器的实际位置相对应时,绿灯才发出平光,事故音响信号才停止。

3.防跳回路

断路器的所谓“跳跃”,是指运行人员手动合闸断路器于故障线路上,断路器又被继电保护装置动作于跳闸,控制开关位于“合闸”位置,则会引起断路器重新合闸,这样,断路器将会出现多次连续跳、合闸的跳跃现象。为了防止这一现象,断路器的控制回路均需装设防止跳跃的电气连锁装置。

图4.2.2中的KLB为防跳继电器,它有两个线圈,电流线圈为启动线圈,接在跳闸线圈YR之前;电压线圈为自保持线圈,通过自身的常开触点KLB1—2接入合闸回路。若控制开关手柄在“合闸”位置或触点SA5—8粘住,恰好此时断路器合闸于永久故障线路上,继电保护动作,使KM0触点闭合,则断路器QF自动跳闸;与此同时防跳继电器KLB(I)启动,触点KLB1—2闭合,使KLB(U)线圈带电,起自保持作用。这样,触点KLB3—4始终处于断开位置,合闸接触器线圈KO不会再次启动,从而断路器QF不会出现多次连续跳、合闸的跳跃现象,保证了断路器不会因跳跃而损坏。触点KLB5—6与触点KM0并联,其作用是为了保护后者,使其不致断开超过其触点容量的跳闸线圈电流,以防止中间继电器触点被烧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