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加工余量的基本概念
1.工序余量和加工总余量
加工余量可分为工序余量和加工总余量。工序余量是指在一道工序中所切除的材料层厚度,它等于相邻两工序的工序尺寸之差,包括单边余量和双边余量。
1)单边余量
对于非对称表面如平面来说,其加工余量等于切除的金属层厚度,即前后工序尺寸之差,称为单边余量。
对于外表面(见图6-13(a)),有
Zb=La-Lb
对于内表面(见图6-13(b)),有
Zb=Lb-La
2)双边余量
对于回转体零件(如外圆和孔)而言,其加工余量是对称分布的,称之为双边余量,实际切除的金属层厚度为加工余量的一半。
对于轴(见图6-13(c)),有
2Zb=da-db
对于孔(见图6-13(d)),有
2Zb=db-da
以上各式中:Zb——本道工序的工序余量;
La、da——上道工序的工序尺寸;
Lb、db——本道工序的工序尺寸。
图6-13 加工余量
工件从毛坯变为成品的整个加工过程中,被加工表面所切除金属层的总厚度称为加工总余量,即毛坯余量,它等于毛坯尺寸与零件图样上的设计尺寸之差。显然加工总余量等于各工序余量之和,即
式中:Z0——加工总余量;
Zi——第i道工序的工序余量;
n——工序数。
2.最大余量、最小余量和余量公差
因毛坯制造和各工序尺寸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差,故当相邻工序的尺寸以基本尺寸计算时,所得余量为基本余量Z;当工序尺寸以极限尺寸计算时,所得余量就出现了最小余量Zmin以及最大余量Zmax。外表面单边余量情况下的计算式为
Zmin=amin-bmax (6-6)
Zmax=amax-bmin (6-7)
余量的公差为
TZ=Zmax-Zmin=Ta+Tb (6-8)
为了便于加工,工序尺寸的极限偏差都按“入体原则”标注,即被包容面的工序尺寸取上极限偏差为零,包容面的工序尺寸取下极限偏差为零。毛坯尺寸一般按双向标注上、下极限偏差。
6.3.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加工余量的大小对工件的加工质量和生产率均有较大影响。确定加工余量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加工余量。影响加工余量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上道工序的表面粗糙度Ra和表面缺陷层深度Ha
上道工序的表面粗糙度Ra和表面缺陷层深度Ha(见图6-14)必须在本道工序中切除。为使工件的加工质量逐步提高,每道工序都应切到被加工表面以下的金属组织。在某些光整加工中,该项因素甚至是决定加工余量的唯一因素。
2.上道工序的尺寸公差Ta
工序基本余量中包括上道工序的尺寸公差Ta。
3.上道工序的形位误差ρa
ρa是指不由尺寸公差Ta控制的形位误差,这些误差必须在加工中纠正过来,所以加工余量中要包括这一误差。如图6-15所示的小轴,当轴线有直线度误差e时,则加工余量至少应增加2e才能使工件加工出正确的圆柱体形状。当零件图上未注出形位公差时,则按未注形位公差值确定,若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符合包容原则时,则可不计ρa,当同时存在多项形位误差时,ρa应为多项形位误差的矢量和。
图6-14 表面粗糙度与表面缺陷层深度
图6-15 轴线弯曲对加工余量的影响
4.本道工序加工时的装夹误差εb
本道工序加工时产生的装夹误差包括定位误差和夹紧误差,它会使工件的待加工表面偏离正确的位置,故应在本道工序中加大余量予以纠正。加工中使用夹具时还要考虑夹具的安装误差,因此装夹误差应是定位误差、夹紧误差与夹具误差的综合。
因ρa和εb是有方向的,故应采用矢量相加。综上所述,加工余量的基本公式为
对于单边余量
Zb=Ta+Ra+Ha+|ρa+εb| (6-9)
对于双边余量
2Zb=Ta+2(Ra+Ha)+2|ρa+εb| (6-10)
装夹误差在加工过程中也会受到如热处理变形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6.3.3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1.经验估计法
根据工艺人员的经验确定加工余量,一般情况下的估计值总是偏大,常用于单件、小批生产。
2.查表修正法
将各工厂的生产实践和试验研究积累的数据汇集成工艺手册,确定加工余量时可查阅这些手册,再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这种方法在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
3.分析计算法
按照影响余量的因素逐一进行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麻烦,要求有比较全面、可靠的资料,一般不使用。
在确定加工余量时,要分别确定加工总余量和工序余量,总余量的大小与毛坯制造精度有关,查表法确定工序余量时,粗加工工序余量不能用查表法得到,而是由加工余量减去其他工序余量之和而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