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齿轮类
齿轮是机器中传递动力、变速和改变方向的重要零件。和其他传动件相比,齿轮具有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速比稳定、传动平衡、寿命长等优点,因此,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
1.对齿轮材料的性能要求
(1)齿轮工作时,齿面相对滚动和滑动,相互作用着很大的接触应力,长此下去,齿面会出现点状剥落,即所谓接触疲劳。对这种破坏形式,应从提高齿面硬度来防止,可根据接触应力的大小对齿轮材料提出一定的硬度要求,提高硬度的同时也改善了耐磨性。
(2)齿部承受很大的交变弯曲应力,尤其是需要正、反转的齿轮,齿根部易发生疲劳断裂。对这类损坏形式,应从提高材料弯曲疲劳强度来防止。因此,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就能满足要求。
(3)齿轮在启动、换挡及啮合不均匀时,都会发生很大的冲击力,有可能出现断齿现象,所以,要求齿轮材料有足够的韧度。
此外,齿轮加工比较复杂,生产批量较大,所以,在选用材料时还要考虑到应具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和热处理工艺性。
2.常用齿轮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
常用齿轮按其材料及热处理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1)调质类齿轮。这类齿轮多用中碳钢(如45钢)及中碳合金钢(如40Cr、40MnB)经调质处理制成。调质后硬度一般为220HBW~250HBW,如果硬度再高则难以切削加工。由于硬度不高,磨损快,又不能承受较高的接触应力,所以,调质类齿轮多用于低速、轻载荷的场合。其工艺路线:下料→锻造→退火(或正火)→粗车→调质→齿形加工。
(2)表面淬火类齿轮。这类齿轮多用中碳钢(如45钢)及中碳合金钢(如40Cr、40MnB)经调质后再进行淬火处理。由于表面淬火提高了表面硬度,表面淬火类齿轮具有较好的抗疲劳能力和耐磨性,多用于高速、重载荷的场合。其工艺路线:下料→锻造→退火(或正火)→粗车→调质→精车及齿形加工→表面淬火→回火→磨齿。
这类齿轮表面淬火后硬化层分布对齿轮承受载荷能力影响较大。
对小模数(m<2.5)齿轮,高频淬火后,往往是全齿淬透,轮齿抵抗冲击能力差,易从齿根部折断。对大模数(m>4.5)齿轮,高频淬火后,往往是根部淬不硬,因此,弯曲疲劳能力较差。
(3)渗碳淬火类齿轮。这类齿轮一般采用低碳钢(如15钢、20钢)及低碳合金钢(如20Cr、20CrMnTi)经渗碳淬火制得。渗碳淬火比表面淬火工艺要复杂得多,而且变形大,但齿轮经渗碳后齿面含碳量高,淬火后硬度较高,因此,抗接触应力及耐磨性都较好,淬硬层又沿齿廓均匀分布,抗冲击性能也好。矿山机械中一些冲击大、载荷重的齿轮都采用渗碳淬火处理。其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切削加工→渗碳→淬火→低温回火→磨齿。
生产中,根据齿轮工作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对齿轮材料的性能要求,然后选择相应的材料,并确定其热处理方法。
如图7-1所示,为某采煤机组截割部齿轮,属于中速、重载、受冲击的重要传动齿轮,工作条件差,要求齿部有高的耐磨性和弯曲疲劳强度,心部有较高的强度和韧度,因此选用20CrMnTi钢进行渗碳、淬火处理。热处理技术要求:渗碳深度为1.0mm~1.4mm,齿面硬度为58HRC~62HRC。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切削加工→渗碳→淬火→低温回火→磨齿。
正火的目的是消除锻造应力、细化晶粒、均匀组织,使同一批毛坯具有相同的硬度,便于切削加工;渗碳是为了提高齿面含碳量,以便在淬火后得到很高的齿面硬度,提高齿轮的耐磨性和抗压强度;渗碳后一般采用高频淬火,使齿部得到均匀的表面硬化层,使齿面硬而耐磨,而心部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度;低温回火是为了消除内应力。齿轮的热处理工艺曲线如图7-2所示。
图7-1 齿轮简图
图7-2 热处理工艺曲线
7.3.2 轴类零件
轴的用途是支持机器中的旋转零件(如齿轮、链轮等)构成旋转中心,传递动力。轴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机器的精度和使用寿命,所以,合理选择材料和采用正确的热处理方法是满足设计要求、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保证。
1.对轴类零件的性能要求
(1)一般轴类零件在工作中受到弯曲、扭转及冲击等不同载荷,当弯曲载荷很大而转速又很高时,还承受着疲劳应力作用,故要求轴类零件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韧度及耐疲劳能力。
(2)各种轴的轴颈部分受着不同的摩擦,其摩擦程度与轴承种类有关。
在滑动轴承中,轴颈与轴瓦直接摩擦,所以,要求很高的耐磨性,随着转速的提高,对耐磨性的要求也提高。
如果是滚动轴承,摩擦转移给轴承套圈和滚珠,轴颈部分并不需要较高的耐磨性,但为了改善装配工艺和保证装配精度,通常要求轴颈淬硬至40HRC~45HRC。
(3)对于经常装卸的配件接触面(如内锥孔、外锥面),为防止表面划伤而影响配合,一般要求硬度在45HRC以上。
2.轴类零件的材料选择和热处理
常用轴类零件的选材及热处理可分三种情况。
(1)一般,不重要的轴类零件可用Q235A、Q275制造,不进行热处理。
(2)要求综合力学性能好的轴,可选用45钢或40Cr。其中,在滚动轴承内运转的轴,不要求具有很高的耐磨性,可进行正火或调质处理;如果在滑动轴承内运转,则要求轴颈表面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可在调质后再进行表面淬火,其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车削→调质→表面淬火及回火→磨削。
一些直径较小的轴可直接用圆钢车削,无须锻造和正火。
(3)一些高转速、重载荷、大冲击的轴,要求高强度、高韧度好和很高的疲劳强度,可选用合金渗碳钢(如20CrMnTi、20MnVB)进行渗碳淬火,其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车削→渗碳→淬火及回火→粗磨→时效→精磨。
根据轴的工作特点和对材料的性能要求,选择相应的材料并确定其热处理方法。如图7-3所示为矿用刮板运输机减速器从动轴简图,矿用刮板运输机减速器从动轴转速较高,承受载荷大,且受到冲击外力作用,要求有高的强度和冲击韧度,即要求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花键部分要求有高的硬度,以保证足够的耐磨性,因此,选用40MnVB进行调质处理,花键部分进行高频表面淬火处理。
图7-3 减速器从动轴简图
热处理技术要求:调质后硬度为277HBW~302HBW;花键齿面硬度为45HRC~55 HRC。其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粗车→调质→半精车→表面淬火→磨削。
热处理工艺曲线如图7-4所示。
图7-4 减速器从动轴热处理工艺曲线图
正火目的是为了细化晶粒,改善锻件组织;调质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表面淬火是为了使花键表面获得高硬度和耐磨性。表面淬火采用高频加热至880℃后水冷,自回火。
7.3.3 模具、刃具类
模具根据其工作状态分为冷作模具和热作模具:冷作模具如冷镦模、冷挤模等;热作模具如热锻模、热冲模、压铸模等。刃具分为手工刃具和机加工刃具。
1.冷作模具的选材及热处理
冷作模具应有高的耐磨性、一定的硬度和硬化层深度、足够的强度和韧度,常用碳素工具钢(如T8A、T10A)及合金工具钢(如9CrSi、CrWMn、Cr12MoV)经淬火及低温回火处理制得。其工艺路线:下料→锻造→球化退火→机加工成形→淬火→低温回火→精加工(钳工修整及装配)。
2.热作模具的选材和热处理
热作模具是在热态下使金属变形的工具,应具有一定的高温强度、良好的冲击韧度和淬透性、足够的耐热疲劳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常用合金工具钢(如5CrNiMo、5CrMnMo和3Cr2W8)经淬火及高温回火处理。其工艺路线与冷作模具的基本相同,但回火温度较高(一般在450℃以上)。
生产中,根据模具的工作状态及性能要求选择材料,并确定其热处理方法。
[例] 冲制硅钢片凹模材料选用及工艺路线分析。
冲制硅钢片凹模如图7-5所示,其尺寸为φ130×20mm,它是用来冲制厚0.30mm硅钢片的模具。由于冲制件厚度小,抗剪切强度低,故凹模所受载荷较轻,但凹模在淬火时变形超差,无法用磨削法修正,同时,凹模内腔较复杂,且有螺纹孔,壁厚也不均匀,如选碳素工具钢,淬火变形与开裂倾向较大;如选用CrWMn钢,它虽属微变形钢,淬火变形小,但碳化物偏析较严重,磨削时易产生磨削裂纹。因热处理技术要求硬度为58HRC~62HRC,高耐磨性,热处理变形尽量小,故选用Cr12MoV钢。其工艺路线:下料→锻造→球化退火→机械粗加工→消除应力退火→机械精加工→淬火、低温回火→磨削及电火花加工成型→试模。
Cr12MoV钢是高碳高铬钢,属莱氏体钢,含有大量碳化物,有很高耐磨性,但它需要通过锻造加工,来改善碳化物的大小和分布。如果不锻造,容易产生热处理变形,且模具在工作过程中也容易崩刃或掉块。
Cr12MoV钢的锻件硬度较高,为改善切削加工性能,锻件应进行球化退火,退火后的组织为索氏体基体上分布着合金碳化物,硬度为207HBW~255HBW。
Cr12MoV钢虽然变形小,但生产中用一次硬化法处理后,变形易超过图纸要求。为减少变形,可在一次硬化处理前增加一道消除机械加工应力退火的工序。Cr12MoV钢的组织与性能和淬火温度有很大关系。本例是采用一次硬化法,即较低的淬火温度(1 020℃~1 040℃),并用低温回火(200℃~220℃),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硬度较高(58HRC~62HRC),淬火变形较小。
图7-5 Cr12MoV钢冲制硅钢片凹模
此外,为了减少凹模淬火时变形与开裂的倾向,淬火加热时,在500℃~550℃预热,以消除热应力与机械加工应力,并将螺孔用耐火泥堵住。
3.刃具——手用丝锥
(1)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性能要求。手用丝锥是加工金属零件内孔螺纹的刃具,如图7-6所示。因它属于手动攻丝,故承受载荷较小,切削速度很低,失效形式主要是磨损及扭断,因此,齿刃部要求高硬度和高耐磨性以抵抗磨损,而心部和柄部要有足够强度与韧度以抵抗扭断。
图7-6 手用丝锥
(2)选用材料。手用丝锥的齿刃部硬度为59HRC~63HRC,心部和柄部硬度为30HRC~45HRC,因此,选用碳含量较高的钢,使淬火后获得高硬度,并形成较多的碳化物以提高耐磨性。不过,手用丝锥对红硬性、淬透性要求较低,承受载荷很小,因此,常选用含碳量为1.0%~1.2%的碳素工具钢。另外,考虑到提高丝锥的韧度及减少淬火时开裂的倾向,应选用硫、磷杂质含量极小的高级优质碳素工具钢。
为了使丝锥齿刃部具有高硬度,而心部具有足够韧度,且考虑到螺纹齿刃部很薄,淬火后又不再磨削,要求淬火变形尽量小,故可采用等温淬火或分级淬火。
选用碳素工具钢制造手用丝锥,原材料成本低,热、冷加工容易,可节省合金钢,因此,使用广泛。为了提高手用丝锥寿命与抗扭断能力,也可采用GCr9滚动轴承钢。
(3)M12手用丝锥的选材及工艺路线分析。选用材料为T12A,工艺路线:下料→球化退火→机械加工→淬火、低温回火→柄部处理→防锈处理→检验。
球化退火是使材料获得优良的球状(粒状)珠光体组织,以便机械加工,并为以后的淬火作组织准备。T12A钢轧材供应状态是经球化退火的,若硬度和金相组织合格,便可不再进行球化退火。
大量生产时,通常用滚压方法加工螺纹。淬火冷却时,采用硝盐等温冷却,如图7-7所示。淬火后,丝锥表面层2mm~3mm为贝氏体+马氏体+渗碳体+残余奥氏体,硬度大于60HRC,具有高的耐磨性,心部组织为屈氏体+贝氏体+马氏体+渗碳体+残余奥氏体,硬度为30HRC~45HRC,具有足够的韧度。丝锥等温淬火后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对于M12以上的手用丝锥,要得到淬硬的表面,应先在碱浴中分级淬火,再在硝盐中等温停留,然后空冷。
图7-7 手用丝锥淬火冷却曲线
丝锥柄部因硬度要求较低,故采用浸入600℃硝盐炉中快速回火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