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降低表面的光反射,增加光的有效吸收是十分必要的。单晶Si太阳能电池的表面通过碱溶液在(100)晶向的各向异性腐蚀可以形成随机分布的金字塔结构,增加了光吸收。由于多晶Si有很多晶粒构成,而且晶粒的方向随机分布,利用各向异性腐蚀方法形成的表面织构产生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为了在多晶Si表面获得各向同性的表面织构,研究了各种表面织构的工艺,包括机械刻槽、反应离子腐蚀(RIE)、酸腐表面织构及形成多孔Si等。在这些工艺中,机械刻槽要求Si片的厚度至少200μm,RIE则需要相对复杂和昂贵的设备。因此,酸腐表面织构由于工艺简单、成本低,是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表面织构方法。图7-9、图7-10是多晶硅片制绒前后的显微镜观测图。
图7-9 制绒前显微镜观测图
图7-10 制绒后显微镜观测图
1.酸腐表面织构原理
酸腐蚀液主要由HNO3、HF、H2O和CH3CH2OH组成,其中HNO3是强氧化剂,在酸性腐蚀液中易得到电子被还原为NO2气体,而硅作为还原剂参加反应,在此被氧化为SiO2,SiO2与溶液中的HF进行反应,生成H2SiF6而溶解在水中。如果腐蚀液中缺乏氧化剂,那么在纯HF中的反应是氢离子被还原,氢离子放电很慢,所以硅表面在纯HF溶液中的腐蚀十分缓慢。加入CH3CH2OH能够带走硅片表面的气体,使硅片表面腐蚀均匀。缓冲剂H2O可以减缓腐蚀速率。腐蚀液除了包含氧化剂硝酸、络合剂氢氟酸外,还有缓和剂和附加剂等。缓和剂的作用是,控制反应速率,使硅表面光亮。添加剂是加快腐蚀反应的速率,一般为强氧化剂、还原剂或一些金属的盐类。
采用HF(40%)、HNO3(65%)、H3PO4(85%)和由去离子水稀释的混合酸腐蚀液来获得各向同性的表面织构,腐蚀液的配比(体积比)为12∶1∶6∶4。其腐蚀机制为:HNO3作为氧化剂成分,在Si片表面形成SiO2层;HF作为络合剂,去除SiO2层;H3PO4作为腐蚀液的催化剂和缓冲剂来控制腐蚀速率,并不影响表面织构。
酸腐蚀主要依靠HNO3和HF的作用,反应方程式为
由图7-10可知,经过酸腐蚀,在铸造多晶硅的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球形结构,它们同样可以使太阳光的光程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