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与自然习性的构建

文化与自然习性的构建

时间:2023-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文化而造成的人类对食品的口味偏好差异就更为明显了,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在酒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酗酒者多为男性。文化传统和习惯对睡眠方式和时间有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不仅是睡眠,就是如厕这一不宜启齿的话题也与文化习俗有密切的关系。
文化与自然习性的构建_发展人类学概论

三、文化与自然习性的构建

长久以来,人类学者为了探究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生理和社会基础,一直对文化在人的自然习性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肯定人的生物本性在塑造和与文化互动之间某种相关性的同时,人类学家更倾向于强调文化在构建人们习以为常的所谓本性时,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如何避免将文化与人的自然习性混为一谈?最容易的办法是通过揣摩文化规范的差异,用观察人类是如何采取种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满足看上去是最基本和最自然的生理需求,如吃喝拉撒睡。我们首先得承认:文化始终在影响着我们对食物和进餐方式的选择,以及与吃有关的一系列想法(吃相和饮食戒律等)的形成。为了生存,人体需要补充相当数量的营养素。而食素者即便排斥营养丰富的肉类食品,也不至于过忍饥挨饿的日子。由于文化而造成的人类对食品的口味偏好差异就更为明显了,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在法国人见人爱的奶酪,就根本没法吊起普通中国人的胃口。

此外,选择生吞活剥还是屠宰后烹饪的食用方式,是人类饮食文化的一大差异。在一些文化环境当中,食用生猛海鲜和活体牲畜,是美食家的必然选择。在东南亚国家,就有品尝待孵鸡仔的食俗。在渔猎社会,人们非常在乎食品(尤其是捕捞和猎取物)的新鲜程度。食用罐装的午餐肉或沙丁鱼,对他们来说就好比是以死鱼烂虾果腹。尽管人类学家和科学家经过跨文化研究已经发现:甜酸苦咸是四种最基本的味道类型,而实际上不同文化语境中实际的口味种类要繁杂得多。如何吃也是饮食行为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学习和熟悉异文化时,人们所掌握的第一个规矩,往往都与吃有关。在印度,决定吃相正确与否的关键在于你是使用右手还是左手进食。只有右手才是真正洁净的用餐工具(左手在如厕时才能派上用场)。其他餐具如杯盘器皿之类,由于已经人手使用,清洗次数再多,也不会变得真正纯净。

有关喝的文化规矩几乎同吃的一样复杂。几乎每一种文化都对喝什么、怎么喝、何时喝以及和谁一起喝,都有着近乎繁文缛节的约定和限制。法国人进餐时,会饮用相当数量的葡萄酒。美国人则通常喝水。而印度人一般是在餐后饮水。饮用饮料的种类也多因人而异。在酒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酗酒者多为男性。无论饮用的饮料是咖啡还是啤酒或伏特加,聚众畅饮这一行为的社会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所谓social drinking或者古人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美国大学兄弟会形形色色的啤酒“仪式”,更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例证。有一部名为《蜥蜴》的民族志电影,就描述了美国东北部一所大学的男生,在兄弟会内设立的一个又一个“啤酒站”接力豪饮,在啤酒下肚时还生吞蜥蜴,最后一醉方休,倒地不起(Hornbein &Hornbein,1992)。

如果说文化在吃喝食品餐饮方面具有无可争议的塑造力量的话,那么,对于在常人不便提及的拉撒睡这些人们必须每天进行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否也有所作用?答案是肯定的。以睡眠为例。的确,不论人身在何处,只要闭上双眼就能满足这一与文化最搭不上边的基本生存需要。其实不然。文化传统和习惯对睡眠方式和时间有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婴儿和孩童的睡眠模式至少有三种:与母亲同睡,与父母同睡,或者独自在卧室睡。在许多地区如南美亚马孙流域,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同寝达数月之久,以应不时之需(如啼哭时喂奶等)。文化也影响着人的睡眠时间。在印度农村,妇女比男子一般要少睡一两个小时,原因是她们得每日早起,生火做早饭。在金融海啸爆发之前,华尔街和其他世界工商业中心的那些“A型男”(A-type males),也以少睡为荣,似乎多睡一两小时就会显得懒散无用,缺乏上进心和苦干精神。

不仅是睡眠,就是如厕这一不宜启齿的话题也与文化习俗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国外旅行时要真正做到入乡随俗,弄清楚在哪里如厕是必备条件之一。这一私密行为所显现的,其实是不同文化语境中公共空间的区分规则。在某些国家,大街上的公厕只供男性使用,却不对女性开放。在印度乡间,多数农户没有室内卫生间。妇女们每日的开门第一件事,便是成群结队去田地方便。而男性村民得另寻处所解决问题。如厕时每人左手拿着盛满清水的小铜锅,供冲洗之用。村民们的这一习俗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因为一则是为农田施了有机肥,又不留一丁点儿废纸屑。习惯使用卫生纸的西方人觉得这种如厕习惯不卫生,而印度村民则认为用纸清洁效果远远不如清水。在许多文化中,粪屎是令人作呕的肮脏之物,唯恐弃之不及,更别提有意藏匿了。而在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人会小心翼翼地掩埋自己的排泄物,唯恐被仇人用来施行巫术而惹祸上身。在有些文化里粪便却被视作有用之物。太平洋西北部的美洲土著人就认为妇女的小便是“生命之水”,具有药用和洁身属性(Furst,1989)。在某些葬仪上,“生命之水”被洒向尸体,意在激活死者。当地人还将尿水藏于木盒内,供仪式(如婴儿出生之后的首次沐浴)专用。

笔者无意在此冒离题万里之险,与读者分享来自异域的奇风异俗。文化对于人的生物本性和自然习性形成的作用,通过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身体语言得以清晰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学习”与汉语语言中的“学文化”意义不尽相同。在前文述及的泰勒定义中,“文化学习”是个人如何通过熟悉一整套的规矩和经验,获得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所需要的能力和习惯。在这个被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分别称之为“濡化”(enculturation)和“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过程当中,个人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读书写字的本领,而是从吃喝拉撒睡等最自然不过的生理习惯,到主宰日常行为的规范准则,也就是下文论及的世界观和价值标准。

img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