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发展的“希望之歌”

农业发展的“希望之歌”

时间:2023-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里夫看来,农业绿色革命在这一地区的成功关键,主要在于政府官员是真心实意搞发展,而不像印度其他地方的某些官僚那样,整天盘算着如何以经济发展作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的主要手段。
农业发展的“希望之歌”_发展人类学概论

二、农业发展的“希望之歌”

发展人类学家里夫(Leaf)在印度北部旁遮普邦一个叫“沙希德普”的锡克族村庄的田野研究表明,农业绿色革命在实践中如果方向对头,与当地实际条件相吻合,便能取得成功。里夫在1964年到1966年间完成第一阶段研究,然而在1978年进行田野回访。这一时间跨度使得里夫有机会观察到新技术在当地推广和使用的实际情形,并将研究发现写入《希望之歌:绿色革命在旁遮普乡村》一书(Leaf,1984)。从1965—1978年,同旁遮普邦的多数地方一样,沙希德普村经历了绿色革命从开始实施到结束的全过程。同时该村庄的农业生产也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小农模式向机械化耕作的转型。为了增产的共同目标,村民们在实践中尝试使用小麦新品种、拖拉机、杀虫剂和灌溉技术。殷实富裕的农场主们很快就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且乐意将资金投向农田建设和设施完善等方面。而贫困村民们在政府发展机构的扶持下,也开始愿意承担资金投入后可能发生的风险。

现代化理论倡导者(如前文论及的罗斯托等人)通常认为,由于受传统文化模式约束,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缺乏金融投资的知识和经验,因而缺乏采取资本积累等理性策略的能力。而里夫的研究表明,那其实是一种充满谬误的假设。因为当农民们看到他们的资金投入能有直接回报时,仍然愿意担当由此带来的相应风险。更重要的是,沙希德普村的村民们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管理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开始努力地学习和接受有关知识和技能。以业余大学中心为试验平台,一些新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得到了及时的推广和普及,通过中心村民们也能知晓他们农业试验的结果。由于政府的学费补贴政策,即便是贫农也能够承担在中心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费用。此外,针对村民的实际需求,中心还提供了有关农业设备维修的专业培训服务。

img33

在里夫看来,农业绿色革命在这一地区的成功关键,主要在于政府官员是真心实意搞发展,而不像印度其他地方的某些官僚那样,整天盘算着如何以经济发展作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的主要手段。政府提供的建议和来自村民的反馈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度。同时邦一级和地区一级行政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也始终保持畅通。对于那些力图在第三世界农村继续开展绿色革命的实践者来说,里夫的田野研究是宝贵的经验之谈。然而,要进一步科学公正地衡量绿色革命的成功程度,分析和讨论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来自乡村基层的第一手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