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首次月球车行驶

人类首次月球车行驶

时间:2023-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宇宙飞船降落时的安全性也是个问题。数千名符合选拔条件的空军飞行员参加了进入宇航员训练中心的角逐,加加林和其他19名歼击机驾驶员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获取了苏联首批宇航员的光荣身份。因而,具备同等条件的乌克兰族的航天员托夫成为首次航天的预备航天员。这次飞行之后,世界各国报纸立即对此进行了报道,使加加林的

第五章 载人航天

“阿波罗”计划

简单地讲,“阿波罗”计划是由美国制订的一项庞大的空间研究和发展计划,目的是实现人类登月。

这项计划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制订的最大规模的科学技术计划,从计划开始到最后一次登月结束历时约11年。它先后动员了4.3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2万多家企业、150余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耗资255亿美元。其参加人数之多,耗资之巨举世无双。它所带来的成果之丰难以计数,它不仅开辟了人类通往月球的道路,同时对于天文学研究,对人类探测更广阔的宇宙深空提供了信心和力量,鼓舞人类去探测更遥远的星空。

使用“阿波罗”作为登月计划的名字,是基于这样的缘由: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他掌管诗歌、音乐等方面的职权,代表着光明和希望。他和月亮女神阿尔特米斯是双胞胎。起名“阿波罗”计划表达了美国登月的决心,也包含着虔诚请求太阳神保佑成功的含义。

“阿波罗”计划的确定经过深思熟虑和专家们的充分论证与支持。一方面,当时宇航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火箭技术和载人航天的出现,已具备了登月的条件。另一方面则和当时美苏航天竞争中美国面临苏联“领先”的严峻挑战,促使美国当时的总统肯尼迪果断做出登月决定。

“阿波罗”计划确定后,接下来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登月方案。专家们当初提出了五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直接登月法”,使用超大型运载火箭把宇宙飞船发射到绕月飞行轨道上,然后飞船开动制动火箭,从轨道下降,慢慢地在月面软着陆。当航天员在月球勘探完成后再点燃飞船上的火箭返回地球。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简单、直接,但需研制超大型运载火箭,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经费上难度均很大。另外,宇宙飞船降落时的安全性也是个问题。

第二种方案是“地球轨道交会法”,将登月飞船分成五部分,用较小的火箭把它们分别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上,再由航天员将沿轨道飞行的五个部分组装成飞船,飞往月球,返回地球时先飞回地球轨道,与等候在那里的另一艘宇宙飞船对接,然后进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此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使用超大型火箭,但是要求5次分开发射,在时间上不允许有丝毫偏差,才能顺利组装起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种方案是“加油飞机法”,先送一加油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作为登月飞船的“轨道加油站”。当宇宙飞船进入轨道后,在那里加注所需燃料,再发动火箭飞向月球。这种方案也可以避开超大型火箭的使用,但要在轨道上加注液氢燃料也是非常危险而复杂的。

第四种方案是“月球表面会合法”,先用不载人飞船将部分燃料和供应品送上月球,待航天员登上月球后,在返回地球时,添加已送上月球的燃料等物品。但该方案仍然危险性极大,因为航天员降落地点若离供应品太远则无法使用,还有可能供应品已损坏,如不能使用就无法返回地球。

第五种方案是“月球轨道交会法”,利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3名航天员乘坐的飞船送入地球轨道,然后飞船和火箭分离,飞船经惯性飞行3天后进入月球轨道,其中两名准备登月的航天员就进入登月舱(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舱3部分组成),并和指令舱分离,靠登月舱上自带的制动火箭降落到月面上,返回时,两名航天员登上登月舱发动火箭与指令舱会合,逐步将登月舱、服务舱抛掉,返回地球。

经过专家们细致、认真、比较后最终选择了第五种方案,它设计巧妙,回程时重量又大大减轻,是最有希望实现的。在攻克了无数个困难后,“阿波罗”11号飞船终于在1969年7月20日成功登上月球,2名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报告“着月了”,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整个“阿波罗”计划共发射了17艘飞船,其中“阿波罗”11~17号都是进行载人登月的,除了“阿波罗”13号“有惊无险”顺利返回地球外,其余6艘“阿波罗”飞船均成功登陆月球。

最早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在人类航天史上,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天。上午9 时7分,苏联“东方号”载人飞船在苏联哈萨克中部的拜拜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飞行108分钟后,于萨拉托夫州捷尔诺夫卡区斯梅洛夫村附近着陆,其间共飞行40868.6千米,最大飞行速度28260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高度327千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东方号”的唯一乘员,从此作为第一位飞上太空的人而永载史册。

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5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柳别尔齐职业中学,成为受训冶金工人并继续在萨拉托夫工业技术学校学习,业余时间学习飞行。1955年以优异成绩从工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开始在奥伦堡航空军事学校学习飞行,1957年参加原苏联军队,并成为原苏联北方舰队航空军团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

1959年,俄罗斯宇航之父科罗廖夫着手进行载人宇宙飞行的研究。莫斯科决心要抢在华盛顿之前,把载人飞船送入太空,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因此变得相当紧迫。数千名符合选拔条件的空军飞行员参加了进入宇航员训练中心的角逐,加加林和其他19名歼击机驾驶员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获取了苏联首批宇航员的光荣身份。加加林以坚实的爱国精神、对飞行成功的坚定信念、优秀的体质、乐观主义精神、随机应变的机智、勤劳、好学、勇敢、果断、认真、镇静、纯朴、谦逊和热忱成功入选。除以上条件外,对于第一名航天员的人选,赫鲁晓夫当时还作过如下指示:必须是纯俄罗斯人。因而,具备同等条件的乌克兰族的航天员托夫成为首次航天的预备航天员。

加加林提前两小时就进入了飞船,随后就出现了不愉快的事情。先是发现舱门未关,后来又发现加加林忘了打开通信开关,无法与地面联络。马尔杰缅诺夫急中生智,利用一个小电台调出频率,总算恢复了与加加林的联络。“但距点火还有很长时间,为了让加加林别太紧张寂寞,总设计师让我给加加林放点音乐,我给他放了奥库德热维的流行歌曲。”倒计时数秒的最后一瞬,加加林喊出了那个流芳百世的名句:“飞起来了!”当时还没有地面与飞船间的视频系统,基地只听见他的声音,却不见其人。整个飞行全部录音,磁盘的重量就达40千克。磁盘后来都装进箱子。贴在箱口的封条上写着:“绝密永久保存。”

“东方号”宇宙飞船于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发射,在最大高度为301千米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1961年4月12日10时55分,加加林在顺利完成宇宙之行后于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附近着陆。这次飞行之后,世界各国报纸立即对此进行了报道,使加加林的名字在全球家喻户晓。加加林也因此荣获列宁勋章并被授予“苏联英雄”和“苏联宇航员”称号。在这次历史性的飞行之后,加加林曾多次出国,访问过27个国家,22个城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首次太空飞行之后,加加林积极参加训练其他宇航员的工作,1961年5月成为宇航员队长,1963年12月荣升为宇航员训练中心副主任。在训练其他宇航员的同时,他自己并没有放弃训练,梦想着能够再次进入太空。1967年4 月,他完成了“联盟号”飞船首次飞行的培训准备工作,成为宇航员科马罗夫的替补。他在进行宇航训练之余,并未放弃驾驶歼击机,还专门进入茹科夫斯基航空军事学院继续学习飞行,并于1968年毕业。

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在驾驶喷气式双座飞机进行训练时坠机身亡,与他同时遇难的还有飞行教官谢廖金。政府当时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坠机事件进行调查,但却一直未公布调查结果。加加林遇难原因也就有了各式各样的说法和版本。据说,事故调查委员会成员都是一流专家,他们调查了从技术设备到飞行员全部操作的每项细节,却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从技术上找不到导致事故的原因。但事故毕竟发生了,于是专家们只好猜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是飞行员在下降时可能把云朵当成了突然出现的障碍;二是出现一群飞鸟;三是飞机陷入另一架飞机的尾迹或上升的纵向气流当中。

加加林死后,其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壁龛里,他的故乡格扎茨克被命名为加加林城,他训练所在的宇航员训练中心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纪念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俄罗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宇航节,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这位英雄人物。

人类首次太空行走

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在1965年3月18日乘“上升-2”号飞船遨游太空时,冒险出舱活动24分钟,成为世界上太空行走第一人。

列昂诺夫1934年5月30日出生于克麦罗沃州。1953年参加苏军。毕业于丘古耶夫军事航空学校(1957)和茹科夫斯基军事工程学院(1968)。曾在苏军航空兵部队当飞行员。1960年进入航天队。

1965年3月18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0时,“上升-2”号飞船轰鸣着,载着两名航天员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其中别列亚耶夫为指令长,列昂诺夫是驾驶员。他们乘飞船进入了497.7千米×173.5千米、倾角64.79°的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他们便为太空行走做准备。在别列亚耶夫的帮助下,列昂诺夫将一个生命保障系统背包套在自己的压力服外边,开始吸纯氧,吸了一个多小时后便出舱了。为保持与飞船的联络及安全,列昂诺夫身上系着一根与飞船相连的绳链,绳链长5.35米,内有一根电话线,很像婴儿的脐带。

当飞船飞到第2圈时,列昂诺夫在确认座舱密封完好后打开了向内开的舱门,随着别列亚耶夫的一声“祝你好运”,列昂诺夫浮游进入密封过渡舱,给自己的航天服充压,并检查过渡舱的密封性,调整头盔。此后,列昂诺夫关上座舱盖,于11时34分51秒进入茫茫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漫步的人。

事后他说,当我准备好出舱时,轻轻地推了一下舱盖,于是人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呼的一下便冲出了舱口。出舱后列昂诺夫在太空不仅浮游,还翻筋斗,并从舱外卸掉一个相机,移动了几件舱外物体。事实证明,太空并不那么可怕,人只要穿上航天服和带上生保背包,就能在舱外工作和生存。10分钟后,别列亚耶夫提醒列昂诺夫准备返回座舱,可此时却出了麻烦。列昂诺夫报告说取回舱外相机有困难,相机放进过渡舱时,一松手它就漂走,如此反复数次都是徒劳。最后,列昂诺夫硬把相机推进通道,并用脚踩住,这才将相机放下。可这时列昂诺夫已精疲力竭,出汗量超出了他的航天服所能吸收的量。在他本人进入过渡舱时,又遇到了新问题。为了踩住相机,他的脚先进到过渡舱里,可身子怎么也进不去了,他被卡在了舱门口。这是因为太空是真空的,无法从外部对航天服施压,此时的航天服比想象的要鼓得多,如气球一样。此外,因戴头盔不能擦汗,汗水流到了眼睛上,汗气也使面罩模糊。这时,列昂诺夫除了听到自己的心在咚咚地急促跳动外,什么也看不清,听不见。突然他灵机一动,给航天服放气降压。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将航天服压力降到了极危险的低限,即从40千帕降到25千帕。他终于穿着瘪下来的航天服活着进了舱门。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了10分钟,但为了挤进舱门他却拼力花了14分钟。一返回舱内后,不能重复使用的过渡舱即被抛掉。

列昂诺夫因完成这次飞行,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1975年7月15 日~20日,作为船长参加了苏联“联盟-19号”飞船(随航工程师是库巴索夫)和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的联合航天。这是航天史上第一次按照“联盟—阿波罗”计划进行的重大的联合科学实验。它是根据1970年5月24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签订的为和平目的研究和利用宇宙空间的合作协定进行的。在6昼夜飞行过程中,首次检验了靠拢和对接协调吻合设备,实现了苏美航天飞船的对接和两艘飞船乘员的相互换乘,进行了联合科学研究实验。由于胜利地完成了这次飞行,表现英勇,再次荣获“金星”奖章。

为表彰列昂诺夫在开发宇宙空间方面建立的功勋,苏联科学院授予他“齐奥尔科夫斯基金质奖章”1枚,国际航空联合会授予他“宇宙金质奖章”2枚。此外,还荣获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劳动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2枚,“红星勋章”和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各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月球背面一环形山以其名字命名。

人类首次月球车行驶

月球车是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对月球考察和收集分析样品的专用车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人们便开始了飞向地外天体的准备。然而,在对月球表面探测过程中,采取什么的运输工具才有可能在月面上进行实地考察呢?于是,产生了月球车。为了使月球车在月面上能够顺利行驶,美国、苏联曾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探测,并对月面环境进行了反复的科学实验,为在探测器上携带月球车的成功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月球车分为两类:无人驾驶月球车——由轮式底盘和仪器舱组成,用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联合供电。这类月球车的行驶是靠地面遥控指令。有人驾驶月球车——这是由宇航员驾驶在月面上行走的车。主要用于扩大宇航员的活动范围和减少体力消耗,可随时存放宇航员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标本。这类月球车的每个轮子各由一台发动机驱动,靠蓄电池提供动力,轮胎在-100℃低温下仍可保持弹性,宇航员操纵手柄驾驶月球车,可向前、向后、转弯和爬坡。

1970年11月17日,苏联发射的“月球17号”探测器把世界上第一台无人驾驶的月球车——“月球车1号”送上月球。此车约重1.8吨,在月面上行驶了10.5千米,考察了8万平方米的月面。此后苏联送上月球的“月球车2号”行驶了37千米,并向地球发回了88幅月面全景图。

1971年7月31日,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戴维斯.R.斯科特和詹姆斯.B.欧文进行了人类首次有人驾驶月球车行驶,他们驾驶着4轮月球车,在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上,越过陨石坑和砾石行驶了数千米。斯科特和欧文成为在月球上漫步的第7位和第8位人,而且是第一个在月球上驾车行驶的。

他们于30日在月球的“雨海”登陆,并于美国东部时间31日上午9时25分离开“隼号”登月舱。几分钟之后,他们从宇宙飞船上卸下月行车,开始了他们的勘探旅行。游车的前舵轮操作不灵,但是按设计只有后轮驱动,后驱动轮运转良好。

当宇航员们在埃尔鲍陨石坑的边沿停下时,位于休斯敦的任务控制台打开了游车的电视摄影机,向地球传送非常清晰的彩色图像。电视观众可以看到宇航员挑选和采集月石标本。有一次,他们兴奋地喊道:“这里有些漂亮的供地质研究用的岩石。”他们驾车行驶了两小时,走了8千米,之后又回到登月舱。斯科特和欧文在驾驶月行车做更多的旅行,共行驶了27.9千米后,与同在指挥船中的另一名“阿波罗15号”宇航员阿尔弗雷德·M·沃顿会合,一起返回。

此后的“阿波罗”16号、17号携带的月球车,分别在月面上行驶了27千米和35千米,并利用月球车上的彩色摄像机和传输设备,向地球实时地发回宇航员在月面上活动的情景及离开月球返回环月轨道时登月舱上升及发动机喷气的景象。

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宇航员

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在太空探索中,月球作为我们的近邻,因其特殊的位置,丰富的资源而又重新受到关注。由于月球具有几乎没有大气层,没有磁场,弱重力场和稳定的地质构造等特征,所以从月球上发射深空探测器比在地球上要容易得多。因此,未来的月球基地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天然的发射平台,还是一个理想的太空探测的中转站。

第一批在月球上登陆的人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他们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经过100小时的飞行到达月球。

阿姆斯特朗在过16岁生日时成为持有执照的飞行员,1947年为海军飞行学员。他在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珀杜大学学习航空工程。1955年成为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即后来的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民用飞机研究飞行员。1962年参加航天计划。1966年3月为“双子星座-8”号宇宙飞船特级驾驶员。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同小奥尔德林、科林斯一起乘“阿波罗11号”飞船飞向月球。4天后于美国东部夏令时下午4时18分,由他手控操纵“鹰”号登月舱在宁静海西南缘附近的平坦地带着陆。7月21日美国东部夏令时下午1时56分,飞行指令长阿姆斯特朗爬出登月舱的气闸室舱门,在5米高的进出口台上待了几分钟,以安定一下激动的心情。然后他伸出左脚慢慢地沿着登月舱着陆架上的一架扶梯走向月面。他在扶梯的每一级上都稍微停留一下,以使身体能适应月球重力环境。走完9级扶梯共花了3分钟, 4时17分他小心翼翼地把左脚触及月面,然后鼓起勇气将右脚也站在月面上。于是在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上第一次印上了人类的脚印。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面上总共停留了21小时18分,在舱外活动了2小时21分钟。在这无声无息的环境里,他们安装了自动月震仪、激光后向反射器、太阳风测试仪,并收集了23千克的月球岩土标本,插上了一面美国星条旗。电视摄像机不断地把他们的活动拍摄下来送回地面,使地面上千千万万观众与他们一道经历了这一场冒险。当时,他们的另一位同胞柯林斯却在500千米高的月空中飞行,以等候他们的胜利归来。

7月24日美国东部夏令时下午12时51分,“阿波罗11号”飞船降落于太平洋。同年获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

1971年,阿姆斯特朗从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辞职。1971~1979年任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航空航天工程教授,1979年后任俄亥俄州莱巴嫩市供应油田设备的卡德韦尔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1985年3月任太空问题全国委员会成员。1986年2月任调查航天飞机事故的总统委员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起,他还曾担任多所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长。1999年7月20日,美国在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戈尔副总统在仪式上将“兰利金质奖章”授予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埃德温·奥尔德林以及驾驶指令舱的迈克尔·柯林斯。

航天史上第一位女指令长

艾琳·柯林斯1956年11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78年获锡拉丘兹大学数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韦伯斯特大学航空系统管理学硕士学位。

1976年,美国空军首次招收女性接受军事飞行训练,使她有机会进入空军试飞驾驶员学校。1979年结束空军飞行员训练,任T-38教练机飞行员至1982年。1983~1985年任C-141型飞机机长。1986~1989年在美国空军学院任助理教授。1990年1月从试飞驾驶员学校毕业的同时被挑选接受宇航员培训。升为空军中校,承担过教练机飞行员、飞行教员和军用运输机机长的工作。她驾驶过30多种不同的飞机,累计飞行时间已有4000多个小时。1991年7月起成为宇航员。

实际上,柯林斯并不是第一个女宇航员。1963年,苏联宇航员捷列什科娃就独自一人驾驶太空飞船遨游太空71个小时。但是苏联著名的火箭设计和太空技术专家罗廖夫·科罗廖夫对捷列什科娃非常不满。据他的记录,捷列什科娃在这次太空之旅中屡屡犯错,以至于他发誓“以后再也不让女人参与太空计划了”。科罗廖夫是个言出必践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此后的19年里,苏联再没把一位女性送上太空。

捷列什科娃驾驶太空飞船遨游太空时,柯林斯才刚刚6岁。即使不算这个苏联女宇航员,在柯林斯之前,美国的宇航员队伍中也出现了不少女性的身影。从小就向往天空的柯林斯为了自己的飞天梦想不断努力。1995 年1月3日至11日,38岁的柯林斯担任了代号为STS-63的任务,随“发现号”航天飞机升上太空。为缅怀激励自己创造这一纪录的先辈,把1932年以女性身份首次单人驾机飞越大西洋的阿米莉亚·埃尔哈特使用过的一块头巾带在身边,完成了“发现号”2月3日至11日的飞行。柯林斯是美国航天史上第一个航天飞机女驾驶员,而在她之前的女宇航员所从事的都是医疗、后勤支持等工作。之后,柯林斯担任了1997年5月15至24日代号为STS-84航天任务的飞行员。

1998年3月,柯林斯被召往白宫,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白宫正式宣布任命她为美国宇航局唯一的女性航天飞机机长。在此之前美国38年的航天史上,从未有一个女性能够成为航天飞机的领导者,担负起完成一次重大航天行动的重任。1999年7月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航天飞机指令长。在美国,女飞行员驾驶飞机、甚至战斗机已不是新鲜事,但女宇航员担任指令长却是首次。7月23日,柯林斯坐到指令长的位置上,实现了很多女性的梦想。为此,美国宇航局邀请了美国政界、航空航天领域、科学界和工程界的数十位知名女性前往肯尼迪航天中心为柯林斯送行,如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部长唐娜·沙拉拉、13位女性国会议员、民谣歌手朱迪·柯林斯。希拉里、切尔西和美国女足也在参加完白宫的一个活动之后赶到发射现场。

柯林斯的丈夫帕特·扬斯抱着他们3岁半的女儿布里奇特目睹柯林斯所乘的“哥伦比亚号”在耀眼的火焰中升空。41岁的扬斯自己是一名飞行员,对妻子的飞行充满信心。一些好心人为首位女航天飞行指令长的处女飞行发出了欢呼。一个在航天部门工作的女士挥舞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艾琳,只管去做吧”。她驾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了7月23至27日的飞行。

2005年7月13日,柯林斯作为资深航天员,又承担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重任,担任了“发现号”的机长。这次成功的飞行,使得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两年多之后,美国的航天飞机再次成功进入太空,她和她的机组成员的完美表现,挽救了因“哥伦比亚号”失事而遭受打击的美国宇航局的声誉乃至命运。

最早的女宇航员

瓦莲京娜·一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最早的女宇航员,也是第一位实现登上太空的女性。她是俄罗斯唯一的女将军,被誉为“民族英雄”、“世纪女性”,获得过联合国“和平金奖”、“列宁勋章”、“齐奥尔科夫斯基奖章”等,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

茫茫宇宙,无尽太空,充满了多少未知与神秘,激起了人类无数的幻想,期盼着能有一天可以畅游其间,体会那一片虚空中的真实。随着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的升空,人们朝着幻想终于走出了第一步,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离开了地球,有的甚至将足迹印上了另一个星球——月球。然而,由于宇宙飞行对体力、智力的严格要求,以及飞行历程中充满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宇航员”的荣誉只能属于男人。

1963年6月14日和1963年6月16日苏联连续发射了由贝柯夫斯基驾驶的“东方-5”和由捷列什科娃驾驶的“东方-6”号航天飞船。两艘飞船的入轨时间相差两天,在轨道上的最近距离相隔4.8千米,而在同一天返回地面。

这次飞行的意义在于,“东方-6”号飞船的驾驶员捷列什科娃是世界上第一个飞进宇宙的女性。这次飞行正是在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开幕的前夕。这一事实本身强有力地表明,妇女可以在任何方面与男人并驾齐驱。

捷列什科娃本来是一名跳伞运动员。1961年12月加入航天员的训练队伍。1962年初,苏联挑选女宇航员一事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紧锣密鼓地展开。当时主要是从各地航空爱好者俱乐部的女飞行员和女跳伞运动员当中挑选。先是从数百人当中选出60人参加体检。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中5人。训练期间她刻苦钻研火箭技术,学习飞船理论知识,顽强地锻炼身体。她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医生及设计师对她提出的任何学习和训练任务。委员会决定由她的航空俱乐部的队友塔季扬娜一莫洛兹切娃担任首飞,由她做替补。然而在飞天前的一次体检中,意外却发生了:莫洛兹切娃竟然怀孕了!这确实让委员会全体人员非常吃惊,但他们将此事严格控制在小范围之内,最后决定由替补捷列什科娃完成人类首次飞天壮举。

1963年6月16日格林尼治时间9时30分,她乘坐“东方6号”宇宙飞船在拜克努尔宇宙飞行场起飞,从而成为进入宇宙空间的第一位妇女。她在离开地面233千米的地方,环绕地球飞行48圈以后,于1963年6月19日8时16分平安地在卡拉干达东北620千米的地方着陆,总共飞行了70小时46分钟。

飞行归来载人舱近地弹射时,她的头被头盔狠狠撞了一下,等到着陆后,人们发现她的脸部和太阳穴处发青,整个人也几乎没有什么知觉。她被紧急空运到莫斯科进行抢救,直到晚上苏联最权威的医疗专家才向人们宣布,她现在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时大家才算松了一口气。

之后她与驾驶“东方3号”的宇航员尼古拉耶夫结婚,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家庭。1964年6月8日,捷列什科娃生下一个女孩儿,取名为仪琳娜。仪琳娜也被称为“第一个太空婴儿”。如今,仪琳娜已经长大成人,而且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

其他女宇航员也有骄人的成绩。俄罗斯宇航员叶莲娜·孔达科娃(1957至今)在“和平号”空间站创女性连续太空滞留时间纪录。1994年10月4日,她和两名男宇航员一起乘“联盟-TN20”宇宙飞船到达“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飞行169天后于1995年3月22日返回地面,创女性连续太空滞留时间纪录。1995年4月12日,叶利钦总统授予她“俄联邦英雄”荣誉称号。

女宇航员所创造的最长飞行时间纪录是188天4小时14秒,这位宇航员是美国的香农·卢西德。1996年3月22日,她乘坐美国的“亚特兰蒂斯STS76”号宇宙飞船抵达“和平”号空间站,同年9月26日乘“亚特兰特蒂斯STS79”号返回地面。她在空间站停留时间超过任何其他美国宇航员。返回地面后,她即被克林顿总统授予“国会太空”荣誉勋章。

在太空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

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1994年1月8日进入太空至1995年3月22日顺利返回地面,在太空中“生活”了439天(其中有437天在“和平号”轨道空间),创下了人类在太空生活单次时间最长的纪录。1995年4月12日,俄罗斯“宇航节”这一天,叶利钦总统授予他“俄联邦英雄”荣誉称号。

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是在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少校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飞行了108分钟。第2个是他的同胞季托夫少校,他于1961年乘“东方”2号宇宙飞船飞行了一天多——25小时18分钟。1965年12月4日,美国宇航员弗兰克,博尔曼和詹姆斯·洛弗尔突破了10天大关,他们二人在轨道上呆了13天18小时35分31秒。1971年6月,苏联宇航员多布罗沃斯基和帕查耶夫又夺回了纪录:他们乘“联盟11号”飞船飞上“礼炮号”空间站,并随其飞行了23天18小时21分43秒。宇宙飞行时间纪录在苏联人和“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与美国人及其空间站“天空试验室”之间易手。在波利亚科夫创造纪录前,保持者为苏联上校季托夫和随船工程师马纳罗夫,成绩为365天22小时39分47秒。

最初波利亚科夫计划在太空飞行500天,即按专家们所说的“绕地球飞行8000周,行程3亿千米”。飞船发射原定于1993年11月中旬,后由于技术原因推迟。1994年1月8日,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联盟TM-18”宇宙飞船把指令长阿法纳西耶夫上校、随船工程师乌萨切夫和考察宇航员、医生波利亚科夫送往“和平号”空间站,开始了第15次太空考察。在这次飞行中,波利亚科夫将进行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宇宙飞行,要在空间轨道上连续工作400天以上,这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波利亚科夫成功地完成了他的计划,在“和平号”轨道空间生活了439天,绕地球飞行了7000多周,航程达2亿9000万千米,飞行最大高度(远地点) 400千米。如果加上所有的飞行时间,波利亚科夫在太空上的总天数达到了678 天16小时58分6秒,共绕地球飞行了10864圈,这又是一项绝对世界纪录。值得一提的是,波利亚科夫的第一次太空飞行就相当引人注目:1988年4月27 日,他乘“联盟6号”宇宙飞船上天,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了241天。

专家们开玩笑地说,在太空飞行这么长时间,完全可以飞到火星去了。实际上,这样的目标已经确定了,而波利亚科夫的亲身实践从生物医学角度证明 了飞往火星的可能性。波利亚科夫在飞船着陆后,不用外界的帮助,自己独立从降落舱中走出,显示出超人的能力。而且,在着陆第二天,他就能轻松地在久违了的母亲大地上散步了,并无需别人帮助自己走去进行医学检查。在此之前,为了实现这一切,科学家和宇航员们花费了33年的时间。

俄航天专家认为,未来的火星载人飞行所需时间将不少于440天,在如此长时间的星际飞行过程中保证宇航员的健康极为重要。预计火星载人飞行中将有一名具有医生身份的宇航员参加,以保证对参与火星飞行的多名宇航员直接进行医疗检查并提供相关的医疗保障服务。2005年62岁的有医生身份的波利亚科夫在庆祝1995年太空飞行完成10周年前夕向此间媒体介绍说,他打算参与未来的火星飞行,创造高龄宇航员参与太空飞行的纪录。

航行次数最多的宇航员

驾驶航天飞机在太空翱翔是很多人的梦想。不过,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且即使是那些专业的宇航员,也不一定有机会可以亲身经历一次“太空之旅”。

在美国的142名宇航员中,有1/3的宇航员从来没有真正执行过太空任务。已经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了8年的乔治·扎姆卡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虽然每一个在航空航天局工作的宇航员都渴望能到太空中去执行任务,但是事实上可以实现这一愿望的宇航员并不多。”

在那些还没有到过太空的宇航员中,除了一些新手之外,其他人都已经等待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1967年就被选为宇航员的斯托里·马斯格雷夫,在足足等待了16年之后终于有机会完成了他的遨游太空梦。

斯托里·马斯格雷夫出生于波士顿,在马萨诸塞州他父母的农场中长大。1967年8月,马斯格雷夫被NASA(美国航空和宇航局)选拔成为第一批宇航员——科学家中的一员,经过完整的宇航员培训,他参与到了太空实验室的设计与研制项目中,成为第一次太空实验室行动的修补飞行员。马斯格雷夫帮助设计了宇航服、生活维持系统、气锁、用于太空行走以及其他太空船外活动的有人驾驶机动舱。直到1983年,他才等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太空飞行。顺利完成任务的马斯格雷夫并没有“我终于做到了”的激动感觉。在16年的等待中,马斯格雷夫从来不必通过让自己忙碌于工作和致力成为最优秀的人来排解焦虑。在自传《太空是我的事业》中,马斯格雷夫说:“我从来没有为不能上太空烦恼过,太空对我来说是一项事业,它不是什么通向其他成功之路的跳板,因此我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他从1983年至1996年共完成太空飞行6次,合计53天。1983年4月7日他参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处女航,当地时间下午4点23分,马斯格雷夫在他第一次航天飞行中,从打开的货舱舱门走了出去,此时他的宇宙服拴有一根长约15米的保险丝,以免他飞离航天飞机而去。马斯格雷夫在太空中时而伸腿舒脚,时而自由飘飞,时而凝神定气,好不自在,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航天飞机步入太空的人。在他的第二次太空飞行任务中,他担任了发射和再进的系统工程师,并在轨道运行中担任飞行员。

在马斯格雷夫太空飞行中,最富戏剧性的是第五次,在“奋进者号”航天飞机上,马斯格雷夫承担了修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任务。经过为期11天的工作,哈勃望远镜恢复了全部功能。这次修理共需要五次太空行走,其中有三次是由马斯格雷夫完成的。

1996年11月19日至12月7日,61岁的斯托里·马斯格雷夫驾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六次飞入太空,成为当时进入太空的年纪最大的宇航员。这次飞行历时17天15小时53秒,飞船共绕地球轨道运行278圈,创运行圈数最高纪录,飞行里程超过1127万千米。

1997年,在执行了6次飞行任务后,他离开了美国宇航局,此后,他为报纸和杂志撰写了大量有关空间科学的文章,还为多个机构担任科技顾问。在好莱坞悬念大师布赖恩·德·帕尔玛导演的《火星之旅》中,马斯格雷夫参与了剧本、布景、特技甚至是演员选择的准备工作。

美国宇航员约翰·扬是1965年至1983年第一个完成6次太空飞行的人。6次航行合计34天。另一位完成6次太空飞行的宇航员是富兰克林·张一迪亚士(哥斯达黎加),他在1986年至1998年共在太空飞行6次,合计52天。

载人航天吉尼斯

从载人飞船到航天飞机,再到如今的空间站,一部人类飞天的历史,已经走过了42年,为“首”的纪录层出不穷,现摘选其中若干。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

1967年4月24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1971年4月9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

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 米,停留12分钟,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9年1月14~17日,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1995年6月2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次对接,开始了总计9次的航天飞机与空间站的对接,为建造国际空间站拉开了序幕。

俄罗斯的波利亚科夫于1994~1995年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待得最长的男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待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1986年2月20日进入轨道的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在太空中运行了13 年,成为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1995年3月2~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上面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上的6位宇航员,共有13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成为同时在太空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

航天飞机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是1996年11月19日起飞、12月7日降落的“哥伦比亚号”,历时17天15小时53分钟。

航天史上最大的惨剧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美国航空太空总署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它于1983年4月4日至4月9日进行了首次飞行。绕地球80圈,航程达330万千米,整个发射和着陆过程都很顺利。轨道飞行期间,宇航员充分试验这架航天飞机的各个系统,还施放了一颗大型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进行了9年来的第一次舱外空间行走,试验了新型宇宙服。此外,还做了一系列空间医学和科学试验。除了“挑战者号”施放的那颗巨大的通信卫星由于卫星本身火箭的原因未能达到预定的同步轨道之外,整个飞行获得成功。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载7名宇航员,进行它的第10次飞行。这一天早晨,成千上万名参观者聚集到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战者号”腾飞的壮观景象。上午11时38分,在人们目送之下,竖立在发射架上的“挑战者号”点火升空,直飞天穹,看台上一片欢腾。7秒时,飞机翻转, 16秒时,机身背向下,底朝上完成转变角度;24秒时,主发动机推力降至预定功率的94%,42秒时,主发动机按计划减低到预定功率的65%,以免航天飞机穿过高空湍流区时由于外壳过热而使飞机解体。这时,一切正常,航速已达677米/秒,高度已达8000米;52秒时,地面指挥中心通知指令长斯科比将发动机恢复全速。59秒时,高度10000米,航天飞机接近音障,遇上极大的空气压力,主发动机已加速到104%,火箭助推器已燃烧了将近45万千克固体燃料。此时,地面控制中心和航天飞机上的电子计算机荧光屏幕上显示的各种数据都未见任何异常。65秒时斯科比向地面报告:“主发动机已加大”,这是地面测控中心收听到的斯科比的最后一句报告词。但航天飞机飞到73秒时,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只见价值12亿美元的“挑战者号”顷刻之间爆裂成一团橘红色火球,碎片拖着火焰和白烟四散飘飞,坠落到大西洋。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造成了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惨剧。这是美国进行25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发生在空中的大灾难。“挑战者号”的爆炸,使美国举国震惊,华盛顿和其他各地均下半旗志哀。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于第二天发电报给美国总统里根,对美国航天飞机内7名宇航员不幸遇难表示哀悼。

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很少,当时已经研制成功航天飞机并投入使用的,仅有美国一家。

美国的航天飞机除“挑战者号”以外,还有“哥伦比亚号”“发现号”和“阿特兰蒂斯号”。它们已从试验性飞行向实用方面发展。一些科学家利用太空中的特殊条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试验和研究。“挑战者号”7名遇难的宇航员中,有一名叫麦考利夫的女教师,她准备在“挑战者号”进入第四天飞行时,在太空向地面的学生讲两堂课,每堂15分钟,以此标志航天飞机走向更为实用的阶段。由于这次意外事故而使空中课堂的计划未能实现,麦考利夫作为一名教师以身殉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康科德中学,当学生们从电视上看到“挑战者号”载着他们的老师飞向太空时,兴奋得欢呼起来。然而不久,面对“挑战者号”突然爆炸的画面,学生们不禁目瞪口呆,继而失声痛哭。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在“挑战者号”爆炸之前,苏联和美国的宇航员都曾由于意外事故而牺牲,但这并没有影响人类探索太空的行动。人类向未知的太空的探索、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新航天大国的崛起——“嫦娥工程”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之后,在航天科技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近期,中国又开启了探索月球的“嫦娥工程”计划,这一计划必将载入史册。月球探测是我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在综合分析国际上月球探测已取得的成果,以及世界各国“重返月球”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后,再考虑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近期我国的月球探测以不载人为目的,其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共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前瞻性。

第一阶段:称为“绕”,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1号”。2007年10月24日, “嫦娥1号”由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于11月7日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为127分钟、高度为200千米的工作轨道。至此,“嫦娥1号”的奔月之旅取得了圆满成功,还获取全月球高精度三维立体图像。“嫦娥1号”还对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和物理场进行了探测,并勘察了月球14种有用元素的分布特点与规律,勘测了月壤的特征与厚度,估算3氦的分布与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获取月球高精度三维立体图像和探测月壤厚度等是国外尚没有进行过的项目。全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图像的获得可用于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可以进行月球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测量和分析,能勾画出月球地质构造演化史和对月球重力场进行研究,而探测月壤的特征也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月球固体表面的年龄至少已有40亿年,由于太阳风无休止地轰击月球表面,因此月壤含有独特的太阳辐射历史,其完整的程度,在太阳系其他行星或卫星表面是难以找到的,这就为研究太阳活动的演化历史,以及太阳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一条便捷的途径。至于对地—月空间环境的探测,所获得的太阳风数据可以为后续月球控测工程提供所需的月球轨道空间环境数据。

第二阶段:称为“落”,发射月球软着陆器,试验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技术,就地勘测着陆区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成分与分布,探测月壤和月壳的厚度与结构……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探测目标: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资源勘察;月球内部结构研究;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等。第二阶段的探测是直接在着陆区作近距离的探测,亦即在第一阶段遥感探测的基础上对区域月表进行精细的探测,两者互为补充,可以深化对月球的认识,初步定于2012年左右发射。

这里再对月表物质成分和资源勘察说几句,月表物质成分是了解月球演化历史的关键,也是月球科学最基础的工作。月球蕴含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特别是月壤中含有地球上无法企及的大量核聚变燃料3氦,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是人类探测月球的动力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对月表物质成分和资源勘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月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也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月球内部的结构组成不但体现月球目前的状态,还记录着其形成和演化的信息。月球内部结构的探测不仅可以使人类认识月球的状态、结构和组成,而且为了解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对月球内部结构的研究,还可以获取月震和小天体撞击月球的确切资料,从而为完善月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

第三阶段:称“回”,把在月球采集的样品送回地球,在实验室作精确的测试、分析和研究。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发射带有自动采样返回舱的着陆器(或月球车),选择合造的地点进行钻孔采样和机械臂采样,然后返回舱从月面起飞,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实验室作精确的测试分析和研究。第三阶段工程实施后必然会更深化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这样会给今后月球基地的选址和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在第三阶段中采集月球样品必须使用机器人,据资料介绍,经过多年的研制,我国已建成模拟的“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即模拟科学家在地面操作太空机器人做一系列的动作。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的探测任务。与此同时,在第三阶段中,我国自行研制的月球车也将在探测月球中亮相,计划于2017年前后实施“回”工程。“嫦娥工程”作为我国探月计划第一阶段“绕月飞行”的名字,其缘由来自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很自然,要执行绕月飞行的第一颗卫星被称为“嫦娥一号”。

“嫦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它们分别是:

运载火箭系统:选择以发射“东方红3号”为主的“长征3号”甲。该运载火箭取得9次发射9次成功的佳绩,而其中7次是发射“东方红3号”。“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符合发射绕月卫星需要较大的运载能力和高可靠性的要求。据资料介绍,“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其奔月轨道的运载能力可达1750千克。为了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火箭又进行了多项适应性改进,特别在可靠性方面更下了大力气,对多项关键环节均采取了冗余设计。

月球探测卫星:第一颗“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主要以成熟的“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为基础,充分利用、继承其成熟的技术和相关卫星的经验。就其目前的技术状态,“嫦娥一号”是一颗脱颖而出的新卫星。

“嫦娥一号”卫星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有4个方面,即为月球“画像”,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等(已在前一题中作了说明,这里不再述说)。为完成这4个方面的任务,“嫦娥一号”卫星上装有6大类设备,共25台仪器,如光学成像系统(CCD立体相机,干扰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Y/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空间环境探测(太阳高能粒子探测仪,低能离子探测仪),数管系统等。

其中CCD光学系统采用正下方、前方、后方的3幅二维原始数据构成月表的三维立体图像。这样,对卫星的姿态和精确定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干涉成像仪是一种利用不同物体具有不同光谱特性来成像的一种相机。它对月面进行多光谱遥感,可以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和物质特性等数据提供。Y/X射线谱仪是根据各种元素受宇宙射线激发产生的Y和X射线能谱的差异,可以获得不同元素的分布。如Y可以对Th、U、K等元素,x射线可以对Na、S、Ni等元素,而对于Fe、Ti、Al、Mg等元素则这两种射线都可获取其信息。微波探测,卫星上常采用微波/毫米波辐射计。利用不同频段的微波在月壤中穿透深度不同的特点,对月壤厚度进行测定,“嫦娥一号”卫星上设计4个不同的频段。空间环境探测,主要测量太阳风中的重离子成分、质子能谱、低能离子成分及在空间的分布。

发射场系统:选择我国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适应探月卫星的特点,该发射场进行了多处改进,特别在安全和可靠性上做了更多的改进。

测控系统:为提高轨道测量精度,首次采用甚长基线干涉仪(VILBI)为探月卫星的测、定轨道提供赤经和赤纬,以提高对“嫦娥一号”JAY绕月卫星的地面导引能力。

地面应用系统:即“嫦娥一号”卫星的下行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和研究及实施在轨业务的运行。亦即该系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接收中心、数据预处理、数据管理、科学应用与研究5个分系统组成。

在这里还要提一笔的是,在“嫦娥一号”卫星上将搭载30多首乐曲,当它进入绕月轨道后,在距地球380000千米外的遥远太空会向地面传回一首首优美的乐曲。这30多首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乐曲的天籁之音将响彻寰宇。乐曲是从150余首推荐的曲目中选出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乐曲有幸获选,并且能在月球上空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来播放,向世界传播显得更加有意义。在实际播送中,我们听到那清晰、逼真的乐曲声,就像在家里播放时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