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就是能导向目标的炸弹。为了让炸弹能在飞行很长的距离之后准确抵达目标并且把目标炸掉,人们想了无数办法。在卫星导航技术出现以前,用来攻击地面固定目标的地对地导弹一般采用惯性测量器件来测定自己速度的变化,然后计算出下一步的飞行方向。惯性器件价格昂贵、体积很大,而且飞得越远,误差越大。
下面用著名的美国“战斧”导弹(如图7-1所示)作为例子。作为一种精确打击武器,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的“战斧”导弹采用了所谓地形匹配加末段影像匹配技术。在飞行过程中,导弹会用雷达扫描地面,用扫描到的地形地物和存储在导弹上计算机里的电子地图对比,如有偏差就进行修正。接近目标的时候,要用摄像头拍摄地面,找一找哪个是预先存储在计算机里的目标图像。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如果要打击某个目标,必须事先设定整个航路,还要用卫星或侦察飞机拍摄目标的照片。如果对方临时用伪装网、烟幕改变目标的外形,导弹可能就无法打击目标了。
图7-1 “战斧”导弹
卫星导航技术成熟以后,“战斧”导弹只需要一个相对简单的电子地图,就可以根据卫星导航信号自行选择航线。如果是打击固定目标,它也不再需要末段影像匹配,对方无论怎么伪装都不管用。如果敌方在航路上设置了高射炮,只要在发射“战斧”导弹前设定几个“不要去这里”的禁区,导弹便可以自行避开。到了1999年的南斯拉夫战争时期,美国发射的“战斧”导弹普遍装备了卫星导航终端,战斗准备过程比海湾战争时期缩短了很多。战争爆发后,“战斧”导弹打响了第一枪,只用了几天时间,南斯拉夫的重要设施就被摧毁殆尽,连自来水厂都被炸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