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简介】
1983年6月8日,里夫阿留申8号班机使用一架型号为洛克希德L-188 的客机,由美国阿拉斯加州科尔德湾飞往华盛顿州西雅图,机上有10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起飞后不久4号引擎在19000英尺高空解体,螺旋桨划破机身,造成减压,飞机一度失控,6小时后机组成功将飞机迫降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国际机场,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关键数据】
【事故经过】
1983年6月8日,飞机在科尔德湾起飞后不久突然发出异常响声且伴有剧烈的震动,并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机长派飞行工程师去客舱查看情况并决定返回科尔德湾。正在工程师和乘务员查看4号引擎时,4号引擎的螺旋桨突然解体脱落并向左甩出,将机腹划穿。飞机失去舱压并向右偏转失控,而后飞行员基本无法控制飞机,仅能依靠自动驾驶仪勉强获得简单控制。但那个年代的自动驾驶仪不能控制升降与转向。他们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勉强将飞机降到3000米高度。在这样的高度,飞机上的乘客才能正常呼吸。起初他们想返回机场降落,但失控后飞机速度太高,而机场跑道仅8900英尺,飞机很可能冲出跑道。机长第二次决定在海上迫降。与地面联系后,地面人员强烈建议机长改降安克雷奇,因为那里跑道够长,而且地面保障设施完备。
机组在努力控制飞机的同时,也联系地面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地面人员建议他们关闭自动驾驶,采用手动驾驶,这是非常危险的动作。因为解除自动驾驶后,一旦手动驾驶失控,飞机有坠毁的可能。
飞机速度不能控制,就不能安全落地。无奈之下,机组打算关闭1号发动机,地面人员告之,1号发动机连接飞机液压系统,是不能关闭的。4小时后飞机到达安克雷奇,在安克雷奇上空盘旋时飞机恢复部分控制。
第一次迫降因为速度太高而失败。第二次迫降时,飞机一接触地面,机组就关掉了全部发动机,其后果是刹车失效,仅能使用应急刹车,而后者作用有限。最后,机长在起飞后六小时成功将飞机迫降在安克雷奇国际机场06R跑道,没有任何人员伤亡。而后,三位机师为庆祝飞机成功迫降,穿着正装走下飞机。
【事故调查】
由于4号引擎和螺旋桨损坏严重,调查人员无法查明螺旋桨脱落的具体原因。但调查人员发现,由于蒙皮破损,地板受机舱内压力压迫塌陷并卡住飞行控制钢索导致飞行员无法控制飞机,但由于自动驾驶可以对钢索施加更大的操作力度,因此自动驾驶仪可以勉强控制飞机。在飞向阿拉斯加的6小时中,由于飞行员不断的动作使得钢索在缝隙中移动,将缝隙锯开,飞行员在最后的迫降阶段得以恢复部分控制使飞机平安降落。
【事后】
1983年,机组因为成功迫降成功而受到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的表彰。
机长詹姆士·吉布森继续为里夫阿留申航空工作六年后退休,并于2010年逝世,享年8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