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 设计与施工
1)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方案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设计要点:
(1)加固宽度与排水体设计
为保证路基填筑质量并达到完全密封效果,试验段真空预压加固宽度统一定为51.5m,这样能保证路基边缘产生相当的真空荷载和土压力,从而进一步降低路堤中心和路肩间的差异沉降。
真空预压处理超软弱地基时,排水体分水平向和竖向两种。本试验工程竖向排水体采用直径为7cm、间距为1.2m、长为21.5m的袋装砂井,并以打穿淤泥层为原则。水平向排水体采用厚70cm的砂垫层,并在砂垫层中布置排水滤管,本工程采用直径为60mm的支滤管,间距为5m,呈平行四边形布置,主管直径为90mm,与真空泵同侧布置。
(2)真空度控制与真空泵布置
真空预压处理软弱地基时,按照化学工业部《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规程》(HG/T 20578—95)规程规定膜下真空度应稳定在60kPa以上,根据现有设备能力与经验,真空度一般可以稳定在60~80kPa。
真空泵布置应依泵的性能进行设置,目前国内一台7.5kW的真空泵能处理软基面积1 000~1 500m2,为确保试验一次性成功,本工程按每950~1 000m2面积布置一台7.5kW的真空泵,共布置14台7.5kW的真空泵。
(3)密封系统构成及措施
密封系统主要由密封膜封闭构成,密封膜采用两层0.14mm厚的特制聚氯乙烯薄膜,这种专用薄膜具有抗老化性、抗穿刺能力强且韧性好等特点。密封措施采用挖掘机挖深沟埋膜处理,即在加固区四周开挖深达2.0~3.0m的沟槽,铺上聚氯乙烯薄膜,再将薄膜周边埋入沟中淤泥至少1.0m以上,然后将挖出的黏性土回填沟槽。
(4)路基填筑与卸载
为避免填土过程中损坏真空薄膜,以至影响真空度,在路基填筑前先铺设一层无纺土工布。真空预压法处理软弱地基时,路基填土的水平向位移是向“源”的,路基荷载较小时一般不存在滑塌失稳的危险,按照薄层轮加法填筑,能保证快速、安全、高质量填筑路基,但在一定的阶段路基荷载较大时,仍应加强施工观测。
真空预压法处理超软弱地基时,控制最佳卸荷时间表现得非常重要,当地基经预压后稳定性、承载力及预测工后沉降量已满足设计要求,且受力土层的平均固结度达到90%以上时,方可停止抽真空(即卸载)。
2)施工工艺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施工工艺可用如下工艺流程图表示(图5.12):
图5.1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由流程图可知各流程的工艺内容,仅真空预压施工流程较笼统,其主要施工工艺要点为:平整场地、铺设管网、铺设密封膜、试抽真空及维持真空。即在袋装砂井打设完好后埋藏砂井头捡除砂垫层中的尖棱碎石、贝壳等杂物并人工平整砂垫层表面;按拟定间距再挖深沟槽、接好管网并埋入沟槽中;将薄膜放置在路基中心线上,双层摊开,人工埋踩入密封沟中的淤泥中,然后机械回填平沟;将真空泵与出膜管连接试抽真空,使真空度达到设计要求并能维持不变。
3)工程施工概况
本试验工程从开始准备材料、测量放线起,按施工流程55d就完成了真空预压施工,使真空度达到80kPa,并在以后一直保持在80kPa以上。真空预压25d后开始路基填土,经三个月填土,达到了设计标高(填土厚度达8m以上),具体填土情况见表5.5。
表5.5 填土情况说明表
续表5.5
从整体施工过程来看,真空预压密封性良好,膜下真空度读数正常。堆载过程中,尽管填土含水量高,每填筑一层(30cm左右)压实前需晾晒2~3d,才能达到最佳压实含水量,但还是在105d内安全达到设计路堤荷载。类比相似工程,在同等条件下,常规堆载预压一般至少需250d以上,缩短了工期145d。说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基填土施工快速、安全、连续及高质量,能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
4)监测仪器埋设与观测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基,必须在有代表性的位置设置监测断面,埋设监测仪器。为了准确测出软土在加载过程中及填筑后应力应变的变化情况,控制好填土速率,了解和验证地基加固程度和处理效果,一般应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测斜管、地面沉降板、分层沉降仪、真空度测定仪并设置水位观测孔等。
各种监测仪器的作用为:
孔隙水压力计——监测预压时地基土体尤其是淤泥层中孔隙水压力的消长情况,直接了解土体的固结状况,按控制标准为后期填土提供控制速率;
测斜管——监测路基坡脚处的水平向位移,了解填土期地基侧向挤出量;
地面沉降板——监测预压时表面沉降的发展情况,以控制联合堆载预压期的填筑速率;
分层沉降仪——监测地基土体中不同深度处沉降的发展状况,了解表面沉降的各组分,判断加固深度和加固效果;
真空度测定仪——监控膜下真空度;
水位观测孔——监测预压期水位的变化情况,判断“真空”非饱和带的范围。
本试验工程按设计要求安装了上述各种监测仪器,测点的埋设见平面布置图5.13。
图5.13 试验监测仪器平面布置图
上述监测仪器都可用于长期观测,为深入了解沉降发展状况及组成、加固效果等提供系统完整的数据序列,作为进一步分析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