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作用机理和破坏模式
1)作用机理
不论何种复合地基,都具备以下一种或多种作用,它们是桩体作用、垫层作用、加速固结作用、挤密作用和加筋作用。
(1)桩体作用
由于复合地基中桩体的刚度较周围土体为大,在荷载作用下,桩体上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大部分荷载将由桩体承担,桩间土上应力相应减少。这样就使得复合地基承载力较原地基有所提高,沉降量有所减少。随着桩体刚度增加,其桩体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
(2)垫层作用
调整桩土应力,减小底面应力集中,较好地发挥桩间土的作用。桩与桩间土复合形成的复合地基或称复合层,由于其性能优于原天然地基,它可起到类似垫层的换土、均匀地基应力和增大应力扩散角等作用。在桩体没有贯穿整个软弱土层的地基中,垫层的作用尤其明显。
(3)加速固结作用
除碎石桩、砂桩具有良好的透水特性,可加速地基的固结外,水泥土类和混凝土类桩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加速地基固结。
(4)挤密作用
如砂桩、土桩、石灰桩、砂石桩等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振动、挤压、排土等原因,可使桩间土起到一定的密实作用。如图7.2所示,陈环(1990)给出了桩间土强度因振冲碎石桩加固而增加的百分数ΔR/R(R为天然土强度,ΔR为强度增加值)随土性变化的曲线。
图7.2 振冲碎石桩对各种土的加固效果
(5)加筋作用
各种桩土复合地基除了可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外,还可用来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加土坡的抗滑能力。目前在国内的深层搅拌桩、粉体喷搅桩和旋喷桩等已被广泛地用作基坑开挖时的支护。在国外,对碎石桩和砂桩常用于高速公路等路基或路堤的加固,这都利用了复合地基中桩体的加筋作用。
2)破坏模式
复合地基中,桩体存在四种可能的破坏模式,如图7.3所示。
图7.3 复合地基中桩体可能的破坏模式
但是这种“可能”是相对的,主要表现为:
(1)对于不同的桩型,有不同的破坏模式。如碎石桩可能的破坏模式是鼓胀破坏,而CFG短桩则是刺入破坏。
(2)对于同一桩型,当其桩身强度不同时,也会有不同的破坏模式。当水泥土搅拌桩的水泥掺入量较小(aw=5%)时,水泥土轴向应变很大(4%~9%),应力才达到峰值并产生塑性破坏,此后在较大应变范围内缓慢下降,这就表现了桩体鼓胀破坏的特性。但当aw=15%时,水泥土在较小应变的情况下应力就达到峰值,随即发生脆性破坏,这又类似于桩体整体剪切破坏的特性,以上两种均使桩体浅层发生破坏。黄自彬等人(1990)通过深层搅拌单桩载荷试验中多点位移测试资料,以及现场开挖的桩身破坏状态证明了上述观点,即桩体破坏主要发生在(3~5)D(D为桩径)范围内。然而当桩体为高水泥含量(aw=25%)时,水泥土变形及膨胀量均很小。为此,这种高强度的水泥土桩体在下卧软弱土层就会发生刺入破坏。林琼等人(1991)也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得出与此类似的结论,即当桩体水泥掺入量较小(aw=10%)时,桩的承载力基本上与桩长无关,而当掺入量较大(aw≥20%时)桩的承载力随桩长的增加而提高。
(3)对于同一桩型,当土层条件不同时,也将发生不同的破坏模式。对浅层存在有非常软的黏土情况(图7.4(a)),碎石桩将在浅层发生剪切或鼓胀破坏;对较深层存在有局部非常软的黏土情况(图7.4(b)),碎石桩将在较深层发生局部鼓胀;对较深层存在有较厚非常软的黏土情况(图7.4(c)),碎石桩将在较深层发生鼓胀破坏,而其上的碎石桩将发生刺入破坏。实际上,对水泥土桩也存在类似问题,因为对相同水泥掺入量的桩体,当其处于不同土层中其桩身强度也是不同的。
图7.4 非均质黏性土中碎石桩破坏机理
综上所述,由于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比较复杂,一般可认为取决于桩体和桩间土的破坏特性,其中桩体的破坏特性是主要的。对散体土类桩复合地基,由于桩和桩间土的模量和破坏时应变值等一般相差不大,往往近乎同时进入破坏状态;对水泥土类桩复合地基,由于水泥土的模量较大,破坏应变较小,在同等应变条件下,水泥土桩率先进入破坏状态(图7.5)。但在工程实践中,搅拌桩载荷试验有时存在着二次屈服现象,如图7.6所示,叶观宝等人(1992)认为,在荷载施加的前一阶段,桩承担了较大的荷载,并首先进入屈服状态,即出现第一次屈服,此后施加的荷载将主要由桩间土承担,直至桩间土进入屈服状态,即出现第二次屈服,此时复合地基进入极限状态。
图7.5 水泥土桩体与桩间土应力应变关系
图7.6 复合地基的二次屈服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