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危险性评价原理
4.1.1 危险性评价基本假设
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近似于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范畴,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众多,在Jones、Chinson、Hearn和Griffiths等对地质灾害评估的综述[2,74,75]中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几乎所有方法都基于某些特定假设。本书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基本假设:
1)关于沿线地质灾害类型
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首先要识别各种不同的单灾种地质灾害类型。即,要对山地公路沿线不稳定斜坡的破坏类型进行识别,同时做适当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分析其发育分布特征和破坏机理,以便提取有效的评价指标。这也是山地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概念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
2)关于历史及潜在灾害点分布
根据相关地质工作经验,历史灾害点的分布特征和潜在灾害的点分布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
3)关于地质灾害发育、发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假定山地公路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孕育环境地质因素和历史及潜在灾害点分布特征因素构成地质灾害发育、发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由此限定了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提取范围,这一基本假设是进行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理论前提。它假定在一个公路区段,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受控于统一共同的规律,那么研究控制和影响灾害发生的因素就是评价和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基础性工作。
4)关于评价指标(影响因子)
用于描述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发育、发生、发展决定性条件的特征指标是可以认知的,并且能够量化确定,由这些特征指标构成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整合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未来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合理的解释。该假设一方面保证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不是一个黑箱问题,以便为成因机制分析奠定基础[102];另一方面,各个评价指标可以量化,由此可用概化的数学模型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
5)关于危险性程度的分级
假定危险性程度可以量化表达。危险性程度能够获得准确的数量化表达是进行定量评价的前提,离开这一基本假设,则很难表达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定量化表达的结果同时易于通过GIS图显功能实现。
总之,在保证上述基本假定的情况下,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将取决于这些假定本身的正确性。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模型和方法,所得到的危险性评价结果将是概略的综合,是近似准确的。对于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在现今条件下指定这些基本假设是必要的。
4.1.2 危险性评价步骤
山地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往往是区域范围内复杂的地灾孕育环境和致灾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明确地表示出各个评价指标与地质灾害发生之间的关系将会异常困难,更难用确定的概率来表达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在本书中,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构建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进而应用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相对危险程度做定量化描述,文中把危险性划分为极高度危险、高度危险、中度危险、低度危险和极低度危险5个等级,最后通过ARCGIS软件平台的图显功能绘制危险性区划图。区划结果可用于指导政府决策部门制订防灾减灾规划,也为其他相关部门识别路段地灾危险性提供依据。
下面阐述对山地公路沿线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具体步骤:
①确定研究区域,按道路等级、路线编码、养护隶属单位等信息进行路网的区段划分。
②确定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基本构成,明确对其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
③收集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构造以及历史地质灾害特征和分布信息等。
④通过野外调查收集研究路网范围内历史及潜在灾害点的分布类型、数量等基本数据。
⑤通过对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孕育环境的地质特征分析、历史及潜在灾害点分布特征的分析,筛选影响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因子,建立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科学的模型和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
⑥对影响山地公路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极端降雨等诱发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路段评价致灾因子的危险性。
⑦运用可拓学和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对山地公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定量化评价,给出各定量化评价结果的定性描述,从而确定各路段的危险性等级。
⑧如有必要,可更换数学模型,或通过专家意见反馈,采用其他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⑨利用ARCGIS软件平台绘制研究区域内各路段危险性评价区划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