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焊接接头缺陷及防止措施

焊接接头缺陷及防止措施

时间:2024-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裂纹是指在焊接应力及其他致脆因素共同作用下,材料的原子结合遭到破坏,形成新界面而产生的缝隙。焊接裂纹是焊接中比较常见而且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焊接缺陷。焊接接头的根部或中部,母材和母材之间未完全熔合,也即焊缝的熔深小于板厚,这种缺陷称为未焊透。

9.10.3 焊接接头缺陷及防止措施

9.10.3.1 裂纹

裂纹是指在焊接应力及其他致脆因素共同作用下,材料的原子结合遭到破坏,形成新界面而产生的缝隙。焊接裂纹是焊接中比较常见而且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焊接缺陷。由于母材和焊接结构不同,焊接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纹。有的裂纹出现在焊缝表面,肉眼就能看到,有的隐藏在焊缝内部,有的则产生在热影响区中,不通过无损检测就不能发现。

焊接裂纹可以归纳为热裂纹、冷裂纹、再热裂纹、层状撕裂、终端裂纹等。

1)热裂纹

焊缝由液相冷却到固相线附近出现的结晶裂纹,称为热裂纹。热裂纹发生在高温下,绝大多数是在焊缝金属中,有时也可能在热影响区中产生,如图9.10-9所示。通常沿焊缝的轴向呈纵向分布,也有在弧坑中出现,其裂口有明显的氧化色彩。

img446

图9.10-9 热裂纹图

1-结晶裂纹;2-纵向裂纹;3-热影响区液化裂纹;4-弧坑裂纹

(1)产生热裂纹的原因有:

①母材和焊丝中硫、磷、碳、镍等的含量较多,这些元素不仅能形成低熔共晶杂质,而且能互相促进偏析;

②焊缝的形状系数B/H≤1时,更易产生结晶裂纹;

③弧坑未填满,形成弧坑裂纹;

④构件对焊缝的拉应力较大。

(2)防止热裂纹产生的措施有:

①限制母材和焊丝中易偏析元素和有害杂物的含量,碳含量不大于0.1%、硫与磷含量不大于0.025%;

②调节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改善焊缝组织、细化晶粒,提高塑性。如焊接奥氏体不锈钢时采用奥氏体加少量铁素体的双相组织焊缝,这种双相组织焊缝可避免产生热裂纹;

③采用高锰焊丝,提高焊缝金属的锰硫比;

④提高焊缝的形状系数,B/H>1.3~2,焊接时,可以采取提高电弧电压和减小焊接电流的措施;

⑤采用V形坡口多层多道焊接,小线能量焊接可以缩短液态金属在高温停留时间,减小低熔共晶杂质析出量;

⑥熄弧时采用熄弧板,或填满弧坑;

⑦采取减小焊接应力的工艺措施,如合理的焊接顺序等。

2)冷裂纹

冷裂纹是焊接接头冷却到较低温度,即马氏体Ms转变温度200~300℃以下时产生的裂纹。它的产生时间,可以在焊后立即出现,也可以在延迟几小时、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产生,所以冷裂纹又称为延迟裂纹。延迟裂纹通常是由氢引起的,又被称为氢致延迟裂纹。冷裂纹如图9.10-10所示,大多数发生在热影响区和熔合线上,通常出现在焊道下、焊趾和根部中。冷裂纹多为纵向裂纹,少数为横向裂纹。冷裂纹断口没有明显的氧化色彩,所以裂口发亮。冷裂纹一般为穿晶裂纹,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沿晶界发展。

img447

图9.10-10 冷裂纹图

1-根部裂纹;2-焊道下裂纹;3-焊趾裂纹;4-纵向裂纹;5-横向裂纹;6-焊缝边缘裂纹;7-热影响横向裂纹;8-热影响区裂纹;9-层状撕裂

(1)冷裂纹形成有三个因素:

①热影响区产生淬硬组织;

②焊缝金属中含有过量的氢;

③焊接接头存在较大的应力。

(2)产生冷裂纹的原因有:

①焊材选用不当,母材碳当量高,熔敷金属锰含量低;

②坡口表面有油、锈、水、漆等污物,使焊缝金属氢含量增多;

③焊条、焊剂未烘干或受潮;

④焊接线能量太小,致使冷却速度快,产生淬硬组织;

⑤未采取预热、后热、焊后热处理等措施。

(3)防止冷裂纹产生的措施:

①正确选用焊接材料;

②烘干焊条和避免焊剂受潮;

③焊前预热、控制层间温度不低于预热温度;

④仔细清理坡口及其两侧的油、水、锈、漆等污物,减少氢的来源;

⑤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和焊接顺序,以减小应力;

⑥选用较大的焊接线能量,焊后缓冷;

⑦第一道焊缝尺寸宜厚,能抵抗焊接接头的应力;

⑧高强度合金钢焊后或焊接中断后立即进行后热处理或消氢处理;

⑨焊后热处理,以改善焊缝组织和性能,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3)再热裂纹

焊后对焊件再次加热(消除应力热处理或其他加热过程)到一定温度范围而产生的裂纹称为再热裂纹,多发生在含有钒、铬、钼、硼等合金元素的低合金高强钢、耐热钢的焊接接头。再热裂纹的部位都起源于靠近热影响区的粗晶区,沿原奥氏体晶界扩展,而结束于焊缝和热影响区细晶区。

(1)产生再热裂纹的原因有:

①母材钢中的钒、铬、钼、硼等元素含量偏高;

②焊接线能量过大,形成的粗晶区加宽,粗晶加剧了再热裂纹的危险;

③焊接接头存在具有缺口的缺陷,如咬边、未焊透和未熔合、内裂等,缺口会急剧提高残余应力和工作应力峰值水平;

④焊后热处理的温度不当。

(2)防止再热裂纹产生的措施:

①控制母材及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适当调整各种易产生再热裂纹的敏感元素,如钒、铬、钼等;

②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选择高温强度低于母材、塑性好的焊材,这样可以获得塑性好的焊缝,可以让应力在焊缝中松弛,避免热影响区产生再热裂纹;

③尽量不采用高拘束度的焊接接头,以减小应力;

④采用高温预热和后热,降低焊接接头的内应力和应力峰值;

⑤采用小线能量焊接,减小焊接热影响区过热区的尺寸。并可通过相邻焊道的热作用来细化过热区的晶粒;

⑥消除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的焊缝表面缺陷如咬边、焊根缺口、焊缝外形高凸;

⑦正确选择消除应力热处理温度,避免焊件在敏感温度区间进行热处理。

4)层状撕裂

焊接大厚度板的焊接结构时,在焊接接头的热影响区包括熔合线或远离热影响区的母材之中,产生和母材轧制表面平行的阶梯形的裂纹,这种裂纹称为层状撕裂。层状撕裂通常发生在厚板T形,K形接头中,是在常温下产生的裂纹,大多数层状撕裂在焊后150℃以下或冷却到室温经过数小时后产生。层状撕裂属于冷裂纹。

(1)产生层状撕裂的原因有:

①钢板中存在非金属杂质的夹层(硫化锰、三氧化二铝和硅酸盐等);

②焊接接头受到在板厚方向上的较大应力;

③焊接坡口设计不合理。

(2)防止层状撕裂产生的措施:

①控制母材钢中硫化锰等杂质,提高钢的内在质量,改善钢板厚度方向的性能,重要结构采用Z向钢(钢板厚度方向上有力学性能要求);

②合理设计焊接结构,降低作用于垂直钢板厚度方向的载荷;

③选择合理的坡口形式,以减小在钢板厚度方向产生的应力;

④焊前预热,控制层间温度,减少焊接应力;

⑤在焊接坡口一侧先堆焊一层低强度、高塑性的焊缝金属,这对防止层状撕裂是比较有效的;

⑥合理的焊接顺序,采用焊缝收缩量最小的焊接顺序,对于有可能产生层状撕裂的焊缝应尽可能先焊,这样焊缝在拘束度小的情况下能自由收缩,减小了焊接应力,有利于防止层状撕裂。

5)终端裂纹

在船舶拼板单面埋弧焊接长焊缝时,当焊到接缝终端位置时,产生纵向裂纹,这种裂纹称为终端裂纹。随着母材钢强度的提高、板厚增大及焊缝长度的增长,终端裂纹的倾向也越敏感。终端裂纹沿着焊缝中央的树枝状结晶会合面垂直于板面而产生,它具有热裂纹的特征。

(1)终端裂纹产生的原因有:

定位焊缝长度短,不能承受较大的拉伸应力;

②一次焊成的焊道截面过大,产生的拉伸应力较大;

③焊缝首尾两端未设置拘束固定焊缝。

(2)防止终端裂纹产生的措施:

①改进焊丝和焊剂的化学成分,以提高熔敷金属的抗裂性;

②如果焊缝长度较短(约2m)在多丝埋弧单面焊时,可以通过调节焊丝间距,改变定位焊缝长度和位置等方法达到防止裂纹的目的;

③弧坑会合法,由接缝首尾两端向中间施焊,弧坑在中间会合,这是比较简单的方法,但施工不连续;

④首尾端拘束固定焊缝法,在接缝首尾两端,用焊条电弧焊或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先焊上大于450mm长的拘束固定焊缝,以此焊缝来抵抗扯裂力;

⑤采用小线能量焊接,以减小扯裂力,有助于防止终端裂纹;

⑥改进工艺板包括引弧板、熄弧板及“П”形马,从外部约束扯裂力,对减少终端裂纹是有效的。

9.10.3.2 气孔

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逸出而形成的空穴,称为气孔,气孔缺陷如图9.10-11所示。焊缝中的气孔,减小了焊缝工作截面,削弱了焊缝的强度和致密性。当焊缝受到动载荷时,内气孔附近会形成应力集中,导致产生裂纹。

熔化焊产生的气孔,通常由氢、氮及一氧化碳气体引起的。

img448

图9.10-11 气孔图

1)产生气孔的原因

(1)坡口及其两侧附近有锈、水、油、漆等污物,这些污物是氢的来源;

(2)焊丝生锈或沾上油污;

(3)焊条、焊剂受潮,未烘干;

(4)焊剂覆盖量不够,或突然供应中断,空气侵入熔池,易生成氮气孔;

(5)焊接的极性接法错误;

(6)焊接时发生磁偏吹。

2)防止气孔产生的措施

(1)仔细清理焊接坡口及其两侧;

(2)按技术要求烘干焊材;

(3)焊前对焊丝除锈和去污

(4)调整焊剂的覆盖量、保证焊剂供应不中断;

(5)正确选用极性接法;

(6)用交流电焊接,减小焊接电流,改变焊接电缆接焊件位置。

9.10.3.3 夹渣

焊接时非金属物质在焊缝冷却过程中来不及逸出,焊后残留在焊缝中的渣,称为夹渣。夹渣缺陷如图9.10-12所示。夹渣形状复杂,一般呈点状、线状、长条状、块状等。

img449

图9.10-12 夹渣图

1)产生夹渣的原因

(1)选用焊材不当,熔渣黏度太大;

(2)下坡焊接,熔渣流到电弧前方;

(3)多层焊时,焊丝位置偏向坡口一侧,熔渣流向另一侧;

(4)焊接电流太小,未能充分熔化焊剂;

(5)引弧板、熄弧板的厚度、坡口形状跟母材不一致,造成焊缝两端部夹渣;

(6)焊盖面层时,电弧电压过高,使游散的焊剂卷入焊缝;

(7)高效焊的填充铁粉过多,未能充分熔化;

(8)前层焊渣未清理。

2)防止夹渣产生的措施

(1)选用合适的焊材;

(2)放平焊件或采用上坡焊;

(3)加大焊接电流,充分熔化焊剂;

(4)引弧板与熄弧板的厚度、坡口形状应和母材一致;

(5)焊盖面层时,电弧电压不宜过高;

(6)减小高效焊填充铁粉的高度;

(7)多层焊的层间焊渣应清理。

9.10.3.4 未焊透和未熔合

焊接接头的根部或中部,母材和母材之间未完全熔合,也即焊缝的熔深小于板厚,这种缺陷称为未焊透。在焊道的母材、焊道和焊道之间未完全熔合,称为未熔合,未焊透和未熔合缺陷如图9.10-13所示。

img450

图9.10-13 未焊透和未熔合图

未焊透和未熔合缺陷都减小了焊缝工作截面,有一定的危害性,尤其是片状未熔合(如焊道和母材坡口面之间的未熔合),这相当于中间存在片状缝隙,形成应力集中,焊缝一受力就可能产生裂纹,破坏了结构。未熔合的危害性仅次于裂纹。

1)产生未焊透和未熔合的原因

(1)坡口角度太小、钝边太大、间隙太小;

(2)坡口根部未清理;

(3)焊丝未对准坡口中心;

(4)焊接电流太小、焊接速度太快;

(5)电弧电压太高、焊接极性不正确;

(6)焊接过程中网路电压波动过大。

2)防止未焊透和未熔合产生的措施

(1)坡口形状尺寸应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仔细清理坡口,尤其是坡口根部;

(3)校直好焊丝,对准坡口中心;

(4)调整好焊接工艺参数(I,U,V);

(5)避开用电高峰,选用有网路电压补偿的焊接电源。

9.10.3.5 咬边

焊缝边缘(焊趾)母材上被电弧熔化形成的沟槽或凹陷,称为咬边,咬边缺陷如图9.10-14所示。咬边减小了母材的工作截面,过深的咬边处造成应力集中,降低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还会加速局部腐蚀。

img451

图9.10-14 咬边图

1)产生咬边的原因

(1)焊接电流太大;

(2)电弧电压太高;

(3)焊接速度太快;

(4)焊条、焊丝位置不准确。

2)防止咬边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焊接电流不宜大,电弧电压不宜高,焊接速度适当;

(2)选用正确的焊丝位置;

(3)将T形接头置于船形位置焊接。

9.10.3.6 烧穿

焊接过程中熔融金属从坡口反面流出,形成穿孔现象,称为烧穿。烧穿又称焊穿,如图9.10-15所示。烧穿使焊缝截面减小,甚至无法形成焊缝。烧穿是不允许存在的,必须进行重新焊接。

img452

图9.10-15 烧穿图

9.10.3.7 焊瘤

焊接时熔融金属流淌到正常焊缝之外的局部的多余金属称为焊瘤,如图9.10-16所示。

焊接过程中,如果熔池的体积大,温度又高,熔融金属凝固较慢,在重力作用下,就流淌到正常焊缝之外形成焊瘤。

img453

图9.10-16 焊瘤图

9.10.3.8 弧坑未填满

在焊缝收尾处有低于母材表面的弧坑,称为弧坑未填满,如图9.10-17所示。弧坑形成的凹陷使焊缝工作截面减小,强度减弱,同时由于弧坑冷却快和保护差,弧坑往往存在着气孔和夹渣,甚至形成弧坑裂纹。弧坑未填满缺陷是不允许存在的。

img454

图9.10-17 弧坑未填满图

9.10.3.9 焊缝尺寸、形状不合要求

形成焊缝尺寸、形状不合要求的有焊缝宽度、焊缝余高太高、焊缝宽度不均匀、直焊缝焊脚单边、焊缝表面麻坑、鱼骨状波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