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保护你的爹娘
现在不少商家察觉,最好做的生意对象已经不是妇女儿童,而是老人了。老人“怕死”、“怕病”,老人却有钱,钱包的拉链比较松旷。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保健”已经成为城市老年人最关注的话题,很多商家也瞄准了老年保健这块利润丰厚的市场。但很多老年人却陷入了街头巷尾出现的“保健品”推销陷阱。
近日,年近七旬的刘先生向消费者协会反映,他和几位老人上了假保健品的当。老人们一起散步时看见路边有几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摆着桌子,打着“免费检测身体”的横幅,于是上前让他们“把把脉”。几个年轻人用医疗器械帮刘先生检查了一番后说他血脂偏高、血管堵塞。见刘先生被吓着了,年轻人就开始推荐一种名为“××胶囊”的保健品,每盒186元。刘先生当即花1000多元买了一个疗程“××胶囊”,服用后却出现上吐下泻、舌头发黑、身体脱水等症状。
近来消协的投诉受理部已受理了多起类似的案例,因此提醒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应当警惕不法奸商可能布下的五个陷阱:
陷阱一:打着“义诊”旗号推销产品。有一些保健品厂商组织人到社区、公园等处开展“免费检测”等活动,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进而推销产品。
陷阱二:套老人电话搞推销。一些搞“义诊”的人,以方便“提供上门免费服务”等为由,获取独居老人的联系电话,以达到今后推销的目的。
陷阱三:借赠药之名行推销之实。一些保健品公司不断通过赠药等手段,诱惑老年人掏钱购买保健品,所赠“药品”难辨好坏,用药安全难以保障。
陷阱四:用“免费抽奖”诱老人消费。一些保健品公司经常邀请老年人参加“免费出游”、“免费抽奖”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诱导老年人购买保健品。
陷阱五:标榜“高科技”上门兜售。商贩利用平时只有老年人在家的情况,上门推销商品,将普通的商品说成是高科技、物超所值的产品,吸引老年消费者。
国家工商总局最近公布了灵芝类保健食品广告的四大“虚假面具”,并提醒消费者小心购买。据介绍,灵芝类保健食品广告的违法表现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广告宣传内容违背科学规律,虚假夸大、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二是在广告中宣传治疗作用或者使用医疗术语,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保健食品属于药品。三是使用专家或者患者的名义保证疗效。四是违反法律规定,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
最近,冬虫夏草的保健食品又开始火爆,厂家宣称,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已获成功,大家可以尽情地享用了。
但专家指出,具有完整形态的人工冬虫夏草的研究还未取得完全成功。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人工培育的虫体有相残性,必须单虫分离,因此,在完成虫体的人工驯化前,人工大规模培育还不可能。
不少厂家以虫草之名推出制品,同真正意义上的冬虫夏草还有很大区别。我国已经正式报道的虫草菌有30多种,较常见的是分布于吉林、河北等省的蛹虫草(也称北冬虫夏草)。不过,被视为传统珍贵药材的冬虫夏草特指生长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冬虫夏草。很显然,厂家的宣传是不实的。前些时候,我特地到同仁堂考察了一番,真正的藏虫草价格比黄金还贵,形状优秀的每克售价达150元,最次的残虫草每克也要40元,说到“尽情享用”那纯粹是一派胡言。
即便是正宗的藏虫草,虽然具有很多独特的保健和医疗功效,但它不可能包治百病。所以,无论是投资商搞开发还是消费者服用,目前趋之若鹜的现象是不正常的,不冷静,上当是免不了的。
相对于年轻人来讲,老人在信息的接受上明显处于劣势,他们受到欺骗的机会更大,上面的例子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指向老人的钱包,所以,保护自己的爹娘成了儿女们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