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1 工时计划管理体系
21.4.1.1 内涵
工时计划管理体系,就是在分解任务包的同时分解工时,形成确定的对应关系。
工时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工时、计划等原始数据的汇集,并进入工时管理数据库,经过规范后进入工时管理系统。所谓工时管理系统是以工程编号为线索,是单船所有设计、生产和实际反馈的综合集成;二是生产实绩反馈、数据加工和数据挖掘,建立评价体系。以作业区为单位,把作业区内各班组的生产实绩按表格形式进行反馈,进入网络。对进入网络的数据,由相关部门进行一次和二次加工,把生产实绩的数据反馈到有关部门,以至经理层;为生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提高生产率的基准,与船东谈判时提供估算船价的数据。
整个过程是工时管理部门从系统导向型向区域导向型的信息转换过程。设计人员实际是最初转换的计划人员,需要现场的反馈信息。这种设计与生产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按区域、类型和阶段划分理想的任务包是很重要的,这些任务包的作业量应是均衡的。当这种区域导向型的作业进行时,必须对收集的作业资料加以分类、分析和重新组合,然后作出评价,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检查工时消耗、生产进度和生产率;二是反馈系统导向型资料,以估算以后的造船工程项目的工时。
21.4.1.2 工作包(W/P)和工作指令(W/O)
1)概念
工作包(Work Package)就是将造船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成最合理的各个大类和中类别的作业单位,并利用这一体系将设计、物资、生产有机结合的一个综合单位。
工作指令(Work Order)就是将工作包按各具体业务细分的生产最小作业单位,也叫派工单。
2)目的
在造船过程中,可将作业的管理单位按区域、工种、作业场所细分并使其标准化。而且使工作能够按一定的顺序开展下去,即按线表→大日程→中日程→小日程阶段来制订日程计划,并根据这些日程计划来制订预算(工时)计划。所以,作为生产部门要在预算范围内,成功完成任务的工时管理工具,即将设计、物资、生产有机集合为一体的工作包和生产末端组织—班组所使用的派工单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
以生产的作业单位及与其内容一致的生产所需的相关图纸、物资(托盘)单位的任务包化来制订计划,从而在开工之前做好充分的生产准备。
工作包和工作指令系统是为了事先判断并消除作业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损失因素(有关物资、图纸、生产方面),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使生产稳定下来。
3)适用范围
(1)管理工程进度的基本单位。
(2)汇总作业指令工时和作业实绩工时的基本单位。
(3)是制订中日程计划的作业单位。
(4)生产实绩及汇总管理。
(5)管理生产设计图出图时间的基本资料。
(6)管理托盘出图时间的基本资料。
(7)编制托盘时的物资组成的基本信息。
(8)设计托盘小日程组成单位。
(9)物资管理及物资支出单位。
(10)物资订货单位。
(11)物资托盘集配单位及供给单位。
4)工作包(W/P)和工作指令(W/O)的示例说明
(1)工作包(W/P)。工作包主要对应生产部门下属的作业区,它以中日程计划为基准来编制的,一般包含2~3周工作量。一个工作包内可包含多个工作指令(派工单)。
图21.4-1为信息系统中工作包示例。
图21.4-1 工作包(W/P)示例图
(2)工作指令(W/O)。工作指令主要对应到生产最小单位,即作业班组。它以制定实行预算的最小单位——小日程计划为基准来编制的,一般包含3~4天工作量。
图21.4-2为信息系统中工作指令示例。
图21.4-2 工作指令(W/O)示例图
21.4.1.3 生产工时构成及管理指数
1)生产工时构成
生产工时的分类、定义参见表21.4-1。
表21.4-1 生产工时构成
(1)总工时。由作业班长记录的班组人员每天每人出勤情况,由号船工时和非号船工时组成的。部门负责人以30min为单位,记录每人每天的工作内容,并在下班前输入到日报表。随着实际工时发生的有无,分辨实际工时和勤怠工时。实际工时是号船工时和非号船工时中除去勤怠工时外的分配工时和有休工时。
(2)号船工时。分为直接工时和分配工时,是指员工上班后直接投入到号船生产中的工时,以30min为单位。根据派工单而投入的直接工时和因为没有派工单而投入的分配工时,以及由派工单投入生产,而在生产过程中损失的工时。
(3)非号船工时。号船工时以外的间接工的作业工时及不能投入到作业的有休/勤怠工时。
(4)直接工时。指实际项目工作中投入的工时,并与派工单、项目作业分工明确,分为正常工时和损失工时。
(5)正常工时。包括源于派工单的号船作业、船东额外要求及由于物资纳期的额外施工。
(6)损失工时。是指号船施工中因误操作所发生的修整追加的施工时间及因为不可避免的理由工作一时中断,而不能投入到生产作业的工时。
(7)分配工时。没有派工单作业指示的时候发生;是帮助直接工作的支援形式的作业。但是对于难以分辨的船种,不能使用派工单的时候使用。
(8)间接工时。号船工时以外的间接工的固有作业及公司内部除了造船以外的其他施工工时。
2)生产工时管理指数
生产工时管理指数是指利用工时统计数据衍生出来的一组体现工时效率的能比。对工厂效率、效益的评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指数的主要构成见表21.4-2。
表21.4-2 生产工时管理指数主要构成
21.4.1.4 S形曲线
1)内涵与作用
S形曲线是一条工时累积曲线,实质为工时累积增长曲线,其形状呈“S”形,故称为S形曲线(S-curves)。它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工时消耗与工程进度的关系,而且可用来安排和平衡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人事部门按合理需求来配备各工种的总人数。
2)理想的S形曲线
积分后导出:
a取值=1
图21.4-3所示的S形曲线是将船舶建造时间平均分成10个阶段为X轴,每阶段的工时消耗就为Y轴。船舶建造初期和后期的工时投入较少,曲线的曲率较为平缓,中期投入工时较大,曲线的曲率较大。S形曲线主要反映船舶建造工程进度及相应阶段的工时消耗。
图21.4-3 理想的S形曲线图
3)S形曲线的作用
S形曲线可用于船厂编制年度、月度用工计划和各工种用工计划。
船厂在安排年度生产计划时,确定了每一艘号船的开工和完工日期。在每一号船开、完工期间,均能按以往累积的工时统计数据,绘制出每一号船的S形曲线(包括跨年度的号船)。由此,给出了由该年度所有号船S形曲线组成的年度S形曲线组图。并可在此组图上截取各号船的月度工时数,累计后,即得出各月度所需的工时总数。
按各月度所需的工时数可按12个月绘制成一年内1月到12月所需工时数的直方图。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据此编制年度和月度用工计划。
由S形曲线还可衍生出各工种的S形曲线来编制各工种的用工计划,但各工种的S形曲线不一定都具有S形特征。
从船厂的精细化管理来讲,应重视各类船型的标准S形曲线的建立。在及时、准确的实施工时统计基础上,绘制实际消耗工时的S形曲线,并与计划S形曲线相对比,循环往复,最终形成标准S形曲线。这对船厂的准确报价,合理安排劳动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