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钢的回火和表面热处理

钢的回火和表面热处理

时间:2024-11-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至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空冷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回火决定了钢在使用状态下的组织和性能,是很重要的热处理工艺。这种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淬火钢在250~350℃范围内回火时产生的脆性称为低温回火脆性或第一类回火脆性。为满足这些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需采用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前为获得表面和心部所要求的组织应进行预先热处理。

教学情境四 钢的回火和表面热处理

学习与训练子目标

img143 了解钢的回火及表面热处理工艺过程img144 熟悉回火的目的及表面热处理的种类img145 掌握回火的具体工艺及应用法

知识点一 淬火钢在回火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至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空冷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钢在淬火后都要进行回火处理。回火决定了钢在使用状态下的组织和性能,是很重要的热处理工艺。

一、回火的目的

(1)减少或消除内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工件在淬火后存在很大的内应力,如不及时通过回火消除,会引起工件进一步变形甚至开裂。

(2)稳定组织,稳定工件尺寸。在通常情况下,钢淬火组织为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这些组织很不稳定,会引起工件形状与尺寸的改变。通过回火使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组织,从而保证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3)调整硬度,提高韧性,获得所要求的机械性能。淬火组织硬度高,脆性大,塑性和韧性较低。为了满足各种工件的不同性能的要求,需要配以适当的回火工艺来改变淬火组织,以调整和改善钢的性能。

二、淬火钢在回火时组织与性能的变化

不稳定的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有自发向稳定组织转变的倾向。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组织和性能将发生以下4种转变:

(一)马氏体分解

当加热到100~200℃时,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开始以极细小碳化物形式析出,马氏体中碳的过饱和程度降低,这种低饱和度马氏体和细小碳化物混合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用M′表示。此时,内应力逐渐减小。

(二)残余奥氏体分解

当加热到200~300℃,马氏体继续分解,同时残余奥氏体分解成为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分解使钢的体积增大,脆性显着增加,出现回火脆性。

(三)渗碳体形成

当加热到300~400℃,回火马氏体中细小碳化物转变成为稳定的颗粒状渗碳体,马氏体转变为铁素体。此时组织为细颗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用T′来表示。到350℃以上时,内应力大部分消除,硬度有所降低,塑性、韧性得到提高,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较高。

(四)渗碳体的聚集长大

当加热到400℃以上,渗碳体颗粒逐渐长大,当温度升高到500~600℃时,铁素体再结晶为等轴晶粒,得到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这种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用S′来表示。回火索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五)渗碳体和铁素体晶粒粗化

当加热温度到600℃~A1时,原子活动能量较强,粒状渗碳体和等轴状铁素体晶粒长大粗化,这种组织称为回火珠光体,用P′表示。回火珠光体有强度低、塑性好及切削性能优良的特点。

应当指出,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与直接由奥氏体分解形成的屈氏体、索氏体相比,具有较高的强度、塑性和韧性。主要是由于回火时渗碳体为颗粒状,而直接由奥氏体分解形成的渗碳体为片状。

随着回火时淬火钢内部组织的转变,钢的性能也随之变化。回火时,性能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强度下降,而塑性和韧性提高。图5-18是不同回火温度对40号钢机械性能的影响。

img146

图5-18 40号钢的组织、性能与回火温度的关系

知识点二 回火工艺及应用

根据对工件性能要求的不同,回火按加热温度分为低温、中温、高温回火3种。

一、低温回火(150~250℃)

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M′ 。目的是降低内应力,减少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58~62HRC)和耐磨性。低温回火一般用于碳钢和合金钢制作的刀具、量具,柴油机燃油系统中的精密偶件,滚动轴承,渗碳件及表面淬火的零件。

二、中温回火(350~500℃)

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T′ ,硬度为35~45HRC。目的是使钢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及较高的韧性。主要用于承受冲击振动和交变载荷的各类弹性元件等。

三、高温回火(500~650℃)

回火后组织为回火索氏体S′ ,硬度为25~35HRC。目的是获得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这种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它广泛用于中碳钢制造的重要零件,如曲轴、连杆、齿轮及轴等。

除以上3种常用的回火方法外,淬火钢还可在640~680℃进行高温软化回火,得到的组织为回火珠光体P′ 。主要用于马氏体钢的软化和高碳合金钢返修,以代替球化退火。

知识点三 回 火 脆 性

淬火钢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通常其硬度、强度降低,而塑性、韧性提高。但是有些钢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韧性反而显着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回火脆性,主要有两种。

一、低温回火脆性

淬火钢在250~350℃范围内回火时产生的脆性称为低温回火脆性或第一类回火脆性。这类回火脆性产生后不易消除,所以又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几乎所有的钢都不同程度地产生这种脆性,故应避免在此温度范围内回火。

二、高温回火脆性

淬火钢在450~650℃范围内回火时产生的脆性称为高温回火脆性或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为可逆回火脆性,主要发生在含Cr、Ni、Mn、Si的合金调质钢中。当高温回火时,保温时间过长或冷速过低使钢中的P、Sb、Sn等微量杂质在晶界上偏聚或析出导致钢的脆性大增。消除这类回火脆性的方法是回火后快速冷却或再次回火并快冷,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含有0.5%Mo或1%W元素。

知识点四  表面物理热处理

对于承受弯曲、扭转、冲击和表面承受摩擦的零件,如柴油机的曲轴、活塞销、凸轮及齿轮等,要求零件表面具有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而心部在保持一定的强度、硬度的同时具有足够的韧性。为满足这些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需采用表面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包括物理热处理(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淬火

(一)概述

表面淬火是通过快速加热使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在中心还没有达到临界温度以前,使表面奥氏体化后迅速冷却的一种操作。这种工艺只改变工件表面的组织,从而使表面获得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来的组织。

1.适用材料

表面淬火适用于中碳钢(40号钢、45号钢) 、中碳合金钢和铸铁等材料。含碳量过高将使表面淬硬层增加,心部的韧性、塑性降低及增加淬火开裂的倾向;含碳量过低则会使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不足。

2.预先热处理

表面淬火前为获得表面和心部所要求的组织应进行预先热处理。一般采用正火或调质,调质处理后的机械性能比正火好。如要求不高可采用正火处理。

3.表面淬火后的组织

零件表面淬火和低温回火后,表面层为回火马氏体组织,心部为预先热处理的组织,即回火索氏体或索氏体。

(二)表面淬火的方法

常用的表面淬火方法有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

1.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法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是利用氧乙炔火焰将钢件表层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火焰温度可达3 100~3 200℃) ,当热量还未来得及传向中心时,立即喷水冷却,实现淬火目的。其淬硬层可达到2mm~8mm,如图5-19所示。火焰加热表面淬火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灵活,但零件表面易过热,质量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适用于大件、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或用于局部淬火的零件或工具,如大型曲轴、大模数齿轮及锤子等。

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表面淬火方法。它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将零件置于有高频(或中频、工频)交流电的感应线圈内,如图5-20所示。

img147

图5-1.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img148

图5-2.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处于交变磁场里的零件表面产生巨大的感应电流(涡流) ,由于交流电的集肤效应,零件心部几乎不产生电流。零件表面迅速被加热,随后喷水急速冷却,使工件表层得到细针状均匀的马氏体组织。根据所用电流频率不同,感应加热分为以下几种:高频加热,电流频率多为200~300kHz,淬硬层深度<2mm;中频加热,电流频率多为2.5~8kHz,淬硬层深度为2~10mm;工频电流频率为50Hz,淬硬层深度为10~15mm。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的主要特点是加热速度快,生产效率高,淬火质量好,淬硬层深度易控制,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但设备较复杂、昂贵,维修困难,适用于形状简单且大批量生产的工件。

知识点五  表面化学热处理

表面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一定的化学介质中加热、保温和冷却,使介质中某些活性原子渗入到工件表面层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表面化学热处理的目的是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获得所要求的性能。表面化学热处理是通过分解、吸收和扩散3个基本过程进行的,即介质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化学分解,产生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活性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渗入的活性原子由表面向中心扩散,形成一定厚度的扩散层。表面化学热处理种类很多,有渗碳、渗氮,渗金属或非金属等。我们只介绍渗碳、氮化处理及碳氮共渗。

一、渗碳

渗碳是将零件置于高碳介质中加热到Ac3以上,保温足够的时间,使产生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零件表面的热处理工艺。渗碳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件表层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而心部仍保持良好的韧性。

渗碳工艺适用于含碳量为0.1%~0.25%的低碳钢和低碳低合金钢,渗碳层可使表面层含碳量达0.9%~1.05%,一般渗碳层的厚度可达0.5~2.5mm。零件渗碳后应立即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以此保证表面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柴油机的十字头销、活塞销、凸轮和齿轮等常采用渗碳工艺。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气体渗碳。气体渗碳如图5-21所示。

img149

图5-2. 气体渗碳示意图

气体渗碳是将零件装入密封的井式加热炉中,通入渗碳剂,如煤气、天然气等,或直接滴入煤油甲醇+丙酮复合渗碳剂,加热到900~950℃后保温,使零件表面增碳。气体渗碳的生产效率高,劳动条件好,渗碳过程容易控制,渗碳层质量好,易于直接淬火,且易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

二、渗氮(氮化)

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和疲劳强度。适用于含Al、Cr、Mo的合金钢零件,如38CrMoAlA。柴油机曲轴、气缸套、排气阀及各种高速传动的精密齿轮、精密机床的主轴等常采用渗氮工艺。

渗氮与渗碳相比可使材料具有更高的机械性能,主要特点包括:

(1)钢氮化后具有很高的热硬性和耐磨性,并且在600~650℃下保持不变。

(2)钢氮化后体积增大,造成表面压应力,使疲劳强度提高。

(3)氮化温度低,零件变形小。

(4)氮化后表面形成致密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组织,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但渗氮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渗氮层簿而脆,不宜承受集中的重载荷及冲击载荷。

渗氮工艺主要有气体渗氮、离子渗氮。

目前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渗氮方法是气体渗氮。它是将零件置于通入氨气的氮化炉中,氨被加热时分解出的活性氮原子渗入零件表面,与钢中的合金元素Al、Cr、Mo形成0.3~0.5mm的氮化层,并向心部扩散。气体氮化一般需要20小时~50小时。氮化前零件需进行调质处理,以保证渗氮工件心部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离子氮化又称辉光离子渗氮,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较先进的渗氮工艺。离子氮化是使渗氮气氛中因辉光放电而形成的氮离子渗入零件表面的一种化学热处理。原理是将需要渗氮的工件作阴极,以氮化炉壁接阳极,在真空室内通入氨气,并在阴阳极之间通以高压直流电。在高压电场作用下,氨气被电离,形成辉光放电。被电离的氮离子以很大的速度轰击零件表面,使工件表面温度升高(约450~650℃) ,并使氮离子在阴极上夺取电子后还原成氮原子渗入到工件表面并向内部扩散,形成渗氮层。离子渗氮具有速度快、时间短、质量高、工件变形小、氮化层均匀、脆性小、耐磨性和疲劳强度较高等特点,但设备比较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

三、碳氮共渗

碳氮共渗是在一定温度下,将碳、氮原子同时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兼有渗碳和渗氮的优点。通常分为气体碳氮共渗和液体碳氮共渗(氰化)两类。气体碳氮共渗又分为低温气体碳氮共渗(软氮化)和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目前工业上应用较多的是软氮化。

软氮化是将零件置于含有活性碳、氮原子的介质中进行低温(570℃)碳氮共渗,并以渗氮为主。共渗介质为尿素、甲酰胺和三乙醇胺等。渗层硬度一般为400~700HV。软氮化的优点是能有效地提高零件的耐磨性、耐蚀性与疲劳强度,且速度快,时间短,生产率高,成本低,渗层脆性小,变形小,不易剥落,适用于碳钢、合金钢和铸铁等材料。目前广泛用于模具、量具、高速钢刀具、曲轴、齿轮、气缸套等耐磨工件的处理。

思考与训练

复习本教学情境的基本知识,思考选择正确答案。

一、淬火钢的回火

(一)低温回火

1.M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和硬度、塑性和韧性的变化是__。

A.提高/降低   B.降低/提高   C.不变/提高   D.降低/不变

2.将淬火钢重新加热至__以下一定温度,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操作,称为回火。

A.Ac1   B.A1   C.Ar1   D.Ac3

3.钢经淬火后,为消除脆性应进行__。

A.退火   B.正火    C.回火   D.调质

4.淬火钢在150~250℃回火可获得__。

A.回火马氏体组织      B.回火屈氏体组织

C.回火索氏体组织      D.回火珠光体组织

5.淬火钢重新加热至150~25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操作,称为__。

A.低温回火   B.中温回火   C.高温回火   D.软化回火

6.为消除淬火钢的脆性,保持强度和硬度,必须进行__。

A.低温退火   B.低温回火   C.正火   D.完全退火

7.用淬火后再进行低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可提高钢的__。

A.强度和弹性    B.硬度和弹性    C.硬度和耐磨性    D.韧性和耐磨性

8.淬火钢进行低温回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淬火应力,保持__。

Ⅰ. 强度;Ⅱ. 塑性;Ⅲ. 硬度;Ⅳ. 耐热性;Ⅴ. 耐磨性;Ⅵ. 耐蚀性。

A.Ⅱ+Ⅲ+Ⅴ   B.Ⅲ+Ⅴ   C.Ⅱ+Ⅳ+Ⅵ   D.Ⅰ+Ⅵ

(二)中温回火

1.钢经淬火和中温回火后可提高钢的__。

A.疲劳极限   B.强度极限   C.屈服极限   D.蠕变极限

2.淬火钢在350~500℃回火可获得__。

A.回火马氏体组织    B.回火屈氏体组织

C.回火索氏体组织    D.回火珠光体组织

3.淬火钢重新加热至350~5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操作称为__。

A.低温回火    B.中温回火    C.高温回火    D.软化回火

4.淬火钢进行中温回火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钢的__。

A.强度    B.塑性    C.弹性    D.硬度

5.应用淬火+中温回火的热处理的是各种小尺寸的__。

A.齿轮   B.弹簧   C.气阀   D.刀具

(三)高温回火

1.淬火钢重新加热至500~6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操作称为__。

A.低温回火   B.中温回火   C.高温回火   D.软化回火

2.淬火与高温回火结合起来称为__。

A.球化处理   B.冷处理   C.孕育处理   D.调质处理

3.调质处理是__。

A.淬火后低温回火     B.淬火后中温回火

C.淬火后高温回火    D.淬火后冷处理

4.淬火钢高温回火后可获得__。

A.回火马氏体组织     B.回火屈氏体组织

C.回火索氏体组织     D.回火珠光体组织

5.淬火钢高温回火的目的是为了使钢具有良好的__。

A.化学性能     B.综合机械性能

C.物理性能      D.工艺性能

6.淬火后再进行高温回火,可获得综合机械性能高的__。

A.马氏体加残余奥氏体组织      B.回火索氏体组织

C.回火屈氏体组织           D.渗碳体组织

(四)高温软化回火

1.淬火钢在640~680℃回火,可获得__。

A.马氏体加残余奥氏体组织      B.回火索氏体组织

C.回火屈氏体组织          D.回火珠光体组织

2.高温软化回火主要用于马氏体钢的软化和高碳合金钢的淬火返修,以代替__。

A.完全退火    B.正火    C.球化退火    D.等温退火

(五)回火脆性

1.回火脆性是指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明显下降的是__。

A.强度    B.硬度    C.塑性    D.韧性

2.淬火钢出现不可逆回火脆性的温度是__。

A.150~250℃   B.250~350℃   C.350~450℃   D.450~650℃

3.淬火钢回火时出现可逆回火脆性的温度是__。

A.150~250℃   B.250~350℃   C.350~450℃   D.450~650℃

4.为消除高温回火脆性可在淬火钢中加入__。

A.Cr   B.Si   C.V   D.W

二、钢的表面淬火

(一)表面淬火

1.表面淬火是使零件表面迅速加热达到__,然后急冷的操作。

A.温度均匀   B.组织均匀   C.奥氏体化   D.铁素体化

2.表面淬火是通过表面__变化,达到改变表面性能的目的。

A.成分   B.温度   C.组织   D.应力状态

3.表面淬火可使零件表面获得的性能是__。

A.硬度高、耐磨性好   B.耐蚀性好   C.强度高   D.耐热性好

4.中碳钢经表面淬火后还应回火,其表面层组织是__。

A.回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火屈氏体   D.回火珠光体

5.关于零件表面淬火,以下说法正确的有__。

Ⅰ. 表面淬火能强化表面;Ⅱ. 表面淬火不改变心部组织;Ⅲ. 零件表面层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A.Ⅰ+Ⅱ   B.Ⅱ+Ⅲ  C.Ⅰ+Ⅲ   D.Ⅰ+Ⅱ+Ⅲ

6.表面淬火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一般常应用于以下__材料。

Ⅰ. 中碳钢;Ⅱ. 灰口铸铁;Ⅲ. 中碳合金钢;Ⅳ. 低碳钢。

A.Ⅰ+Ⅱ+Ⅳ   B.Ⅰ+Ⅱ+Ⅲ   C.Ⅰ+Ⅲ+Ⅳ   D.Ⅱ+Ⅲ+Ⅳ

7.零件经表面淬火,以下说法错误的有__。

Ⅰ. 低碳钢零件常采用表面淬火强化表面;Ⅱ. 表面淬火不改变心部组织;Ⅲ. 零件表面层组织为回火屈氏体。

A.Ⅰ+Ⅱ   B.Ⅱ+Ⅲ   C.Ⅰ+Ⅲ   D.Ⅰ+Ⅱ+Ⅲ

8.以下不属于表面淬火的是__。

Ⅰ. 碳氮共渗;Ⅱ. 渗碳;Ⅲ. 渗氮;Ⅳ. 工频淬火。

A.Ⅰ+Ⅱ+Ⅲ   B.Ⅰ+Ⅱ+Ⅳ   C.Ⅰ+Ⅲ+Ⅳ   D.Ⅲ+Ⅳ

9.表面淬火适用于以下__材料强化表面。

Ⅰ. 中碳合金钢;Ⅱ. 低碳钢;Ⅲ. 铸铁;Ⅳ. 低碳合金钢。

A.Ⅰ+Ⅱ+ Ⅲ   B.Ⅱ+Ⅲ   C.Ⅱ+Ⅳ   D.Ⅰ+Ⅲ

(二)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1.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存在的缺点是__。

A.设备简陋         B.加热温度高

C.加热温度不易控制     D.冷速快

2.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层可达__。

A.2~8mm   B.4~8mm   C.2~10mm   D.4~10mm

(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1.高频淬火是属于__。

A.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B.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C.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D.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适用于__。

A.自动化生产   B.成批生产   C.大尺寸零件   D.表面光洁零件

3.高频淬火,工作电流频率为250~300kHz,淬硬层深度__。

A.<2mm   B.2~10mm   C.2~8mm   D.10~15mm

4.中频淬火,工作电流频率为2.5~8kHz,淬硬层深度为__。

A.<2mm   B.2~10mm   C.2~8mm   D.10~15mm

5.工频淬火,工作电流频率50Hz,淬硬层深度为__。

A.<2mm   B.2~10mm   C.2~8mm   D.10~15mm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深度,主要决定于__。

A.淬透性         B.冷却速度

C.感应电流的大小     D.感应电流的频率

三、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

(一)表面化学热处理

1.表面化学热处理是通过改变表面__来提高和改善表面性能。

A.化学成分   B.显微组织   C.温度   D.应力状态

2.表面化学热处理是把零件置于一定的加热介质中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后,使介质中产生的__渗入零件表面的工艺。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活性原子

3.将零件放在一定的加热介质中加热,达到一定温度后使介质中的某种活性原子渗入零件表的工艺,称为__。

A.热处理          B.表面热处理

C.表面化学热处理     D.表面淬火

4.表面化学热处理是通过改变零件表面__来改善零件性能。

A.温度   B.成分   C.组织   D.成分和组织

5.关于零件表面化学热处理的过程有__。

A.介质分解过程+表面吸收过程

B.表面吸收过程+内部扩散过程

C.介质分解过程+内部扩散过程

D.介质分解过程+表面吸收过程+内部扩散过程

6.零件表面化学热处理可以改变表面的__。

A.成分       B.组织

C.性能       D.成分、组织和性能

7.下列属于改变表面化学成分和组织(配以适当热处理)的表面化学热处理是__。

Ⅰ. 表面淬火;Ⅱ. 渗碳;Ⅲ. 渗氮;Ⅳ. 氮化。

A.Ⅰ   B.Ⅰ+Ⅳ   C.Ⅱ+Ⅲ   D.Ⅱ+Ⅲ+Ⅳ

8.下列属于只是强化表面,不改变心部组织的表面热处理是__。

Ⅰ. 表面淬火;Ⅱ. 渗碳;Ⅲ. 渗氮;Ⅳ. 氮化。

A.Ⅰ   B.Ⅰ+Ⅳ   C.Ⅱ+Ⅲ   D.Ⅱ+Ⅲ+Ⅳ

(二)渗碳

1 . 在__钢生产的零件表面渗碳并经热处理后,可使零件表面耐磨、心部韧。

A.15   B.30   C.60   D.Q215

2.渗碳工艺适用于__。

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D.铸铁

3.使活性碳原子渗入零件表面的工艺称为__。

A.渗碳   B.氰化   C.碳氮共渗   D.氮化

4.渗碳的目的是为了使零件表面具有__高、耐磨性好,心部仍保持原材料的一定韧性。

A.强度   B.硬度   C.刚度   D.塑性

5.零件表面渗碳后可获得的组织相当于__。

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D.合金钢

(三)氮化

1.使活性氮原子渗入零件表面的工艺称为__。

A.氮化   B.氰化   C.离子氮化   D.软氮化

2.氮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零件表面具有__。

A.耐热性   B.耐磨性   C.耐蚀性   D.耐低温性

3中高速柴油机曲轴为了提高零件表面的耐磨、耐蚀和疲劳强度常用__。

A.渗碳   B.氮化   C.碳氮共渗   D.氰化

4.液体碳氮共渗称为__。

A.氮化   B.离子氮化   C.气体氮化   D.氰化

5.软氮化属于__。

A.渗硼   B.渗碳   C.碳氮共渗   D.渗氮

6.氰化属于__。

A.气体碳氮共渗   B.液体碳氮共渗   C.碳氮共渗   D.离子氮化

7.离子氮化渗入零件表面的是__。

A.N原子   B.C+N原子   C.N离子   D.氮气

8.零件氮化处理后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__。

A.硬度   B.综合机械性能   C.刚度   D.高温强度

9.零件氮化处理后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__。

A.综合机械性能   B.耐磨耐蚀   C.刚度   D.塑性

10.零件氮化可以提高零件表面的__。

Ⅰ. 硬度;Ⅱ. 耐磨耐蚀;Ⅲ. 疲劳强度。

A.Ⅰ+Ⅱ   B.Ⅰ+Ⅲ   C.Ⅱ+Ⅲ   D.Ⅰ+Ⅱ+Ⅲ

11.离子氮化是在以下__中进行辉光离子放电。

Ⅰ. NH3;Ⅱ. N2;Ⅲ. NO2

A.Ⅰ   B.Ⅱ   C.Ⅲ   D.Ⅰ+Ⅱ

12.氮化常用于以下__的表面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等性能的提高。

Ⅰ. 气缸套;Ⅱ. 曲轴;Ⅲ. 排气阀。

A.Ⅰ+Ⅱ   B.Ⅱ+Ⅲ   C.Ⅰ+Ⅲ   D.Ⅰ+Ⅱ+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