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GPS集成与应用维护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车载GPS集成与应用维护
适用专业: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技术
总学时/学分:128学时/8学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支撑作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车载定位系统监控定位软件应用,终端设备安装、调试、日常维护、维修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现代交通工程技术》《计算机工程运用》《电工电子产品制作》;并行课程为:《道路交通监控执法系统集成与应用维护》《计算机网络通信应用技术》《汽车车身电气设备系统检测》《无线通信技术在ITS中的应用》;后续课程为:《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二、设计思路
针对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得出人才培养定位,从实践专家访谈会得出车载定位与导航系统集成及应用维护这一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教学专家教学化处理得出了该学习领域。在实际专家访谈会对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基础上,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全程跟踪车载定位与导航系统,结合教学专家会教学化处理,根据工作过程划定了学习情境,根据由外围到内核、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编排学习情境。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依托车载终端系统真实环境,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以实际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方案解决问题。采取任务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教学,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室理论教学相结合,分组学习和讨论相结合,开放实训场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过程评价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知识评价和操作评价相结合,突出实践操作的评价。课程成绩分为优、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次。
三、课程目标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对某运营公司提供车辆监控解决方案项目为学习任务,完成对运营公司需求分析调查;完成硬件解决方案;完成监控软件解决方案;实现车辆终端设备测试、安装、调试、维修等技术服务;完成监控平台软件的安装、调试及维护,实现对车辆进行实时平台监控;对客户进行监控软件使用培训;处理车辆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应急问题;做好售后技术服务。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对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进行实现与运用,包括:①协助系统工程师编写硬件解决方案;②协助系统工程师编写软件解决方案;③组织技术人员按照解决方案对车载终端设备安装接线与调试、监控软件安装与调试;④能对车辆进行入网监控;⑤能解决售后的软硬件技术问题;⑥进行系统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编制维护报告;⑦进行车载终端设备常见故障维修;⑧进行车载终端新进设备测试。
四、课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设计
(二)课程内容框架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实际操作。
4.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新知识及时纳入其中。
5.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建议
1.教学组织
按40~50人一个班级计划,将班级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组选拔1名组长。每组分配5套车载设备、5套常用工具、1张GSM卡等。4个组同时进行安装测试、维护维修方案编制,通过角色扮演同时进行客户培训,轮换进行操作培训。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 “教”与“学”的互动。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课程评价
过程与目标结合评价,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
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有教师进行适当指导。教师可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必备的知识点、基本技能进行讲解和指导。再根据考核标准进行测试,教师签字认可学生已完成的实训项目。
任务模块可参照下表进行评价:
七、教学资源
参考资料:
鲁郁编著. GPS全球定位接收机——原理与软件实现.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张其善,吴今培,杨东凯编著. 智能车辆定位导航系统及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Elliott D.Kaplan[美] 编著. GPS原理与应用.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