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旅客运输方式选择分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在2002年对京沪通道上的旅客进行了抽样调查,其数据可以用于进行旅客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沪通道为例分析旅客运输方式的选择行为对未来形成的综合运输通道的旅客运输方式选择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把握旅客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可以掌握旅客运输发展的动向,预测新的运输方式的旅客分担率,把握未来运输市场的走向,有利于调整交通供给的数量和结构。
京沪通道连接了北京和上海两大中心城市,经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等大中城市,全长约1300km,该通道将率先建成高速铁路,在众多通道中率先形成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普通铁路组成的综合运输通道,旅客运输面临更多选择,运输市场也面临重新分配。
影响旅客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出行目的;二是出行者的外部环境,也就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供给属性,包括可达性、运输速度、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等;三是旅客本身的需求属性,包括收入水平、方式偏好和出行时间价值等。
出行目的不同,必然会对出行方式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出行目的大体可归类为:出差、旅游、探亲访友、购物及其他。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出行目的对旅客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公出差的旅客倾向于选择更加快速、成本较高的运输方式,而旅游、探亲访友的旅客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出行方式。
运输供给是旅客进行方式选择时所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运输供给条件不同,则所作出的方式选择决策也将不同。在短期内,旅客的选择对外部运输环境影响可以被视为是既定不变的,而长时期内,这种影响作用将发生变化。如京沪通道20年前只有时速为50km左右的普通公路班车、时速为70km左右的铁路客车和民航客运几种方式,而目前可供选择的运输方式包括:时速可达100km的高速公路长途客车,夕发朝至、时速可达160km的京沪铁路客车和时速可达800km的民航班机。如果2010年京沪高速铁路能够建成通车,该通道内的旅客出行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供给实质上是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包括安全性、舒适性、快速性、便利性、准时性、可达性和运输价格等。票价、速度、安全性都是旅客综合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舒适性和能否直达则是各类乘客附带关心最多的因素。
影响客运方式配置的需求属性主要由旅客本身的属性决定,包含出行距离、收入水平、时间价值、偏好和生理状况等诸多因素。
运输方式间价格的变化,也就是运输比价的变化情况是影响运输方式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高速铁路经营者可以通过调整运价来调整市场占有率。而运价的水平和运输成本密切相关,因此在建设运营中需要大力控制建设和运营成本。同时在运输速度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改变运输方式的便利性、提高服务水平等吸引旅客,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一定的具有替代性较强的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存在的情况下,个体旅客总是倾向于选择更加舒适和更加个性化的、更加便利的运输方式,而该种方式可能不是最环保和最可持续发展的,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有出入。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旅客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敏感度,通过运价、运输供给等引导旅客选择更加环保、社会效益更大的运输方式。还可以通过改善一些运输方式的便利性、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来提高该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如为吸引旅客选择铁路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通过建立综合性的运输枢纽,使铁路旅客可以在铁路站点很方便地换乘城市地铁、城市公交等,同时提高铁路运输的准点率等,以使该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输方式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由于交通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输需求的结构,个体的旅客运输需求是按照个人效应最大化进行运输方式选择,而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需以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社会资源(包括土地、能源、安全性)等占用最小、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最小的运输方式,为旅客出行提供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