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交通规划设计理念

旅游交通规划设计理念

时间:2024-11-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机动车观光路位于景区内景点较为集中或沿途景观较有特色的地段,主要以机动车为交通工具,向游客提供较快速较舒适的道路交通服务。步行观光路是景区内游客旅游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所主要依赖的步行系统。

6.3.5 旅游交通规划设计理念

根据协同学原理和城市设计中的共生原理,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从空间上动态优化配置各种资源的手段,应寻找一种最优的动态协调方法,以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动态综合平衡。这种动态协调不仅指系统内部,更包括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这便是协同。在进行旅游交通协同设计中,应将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同道路景观相结合,以达到交通需求与景观效果的协调,并着重从规划控制、交通环境的优化、可持续发展静态交通的设置、交通设施建设的改善等各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追求当前实际与未来的共生,交通需求与景观环境的共生,交通网络与基质的共生,交通设施区位与交通网络的共生,符号语言与心理习惯的共生,以实现多元设计要素整体共生与互补,从而使整体交通设施的功能最佳化,形成动态的风景线,并最终使其与大地景观形成一体化的无缝拼图,引导游客感知到如诗如画般的美好体验。

1)具有绿道意识

绿道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绿道网络是将相互独立、分散、缺少系统性连接的大量公园和开敞绿色空间进行连通,形成综合的、有机的绿色通道网络,具有环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的巨大价值。绿道网络规划将成为21世纪户外开敞空间规划的主题。将绿道意识融入城市及景区规划设计中,发挥其生态、游憩和文化的功能。

2)把握“文脉”原则

道路是地区文化的载体,要从城市自身的性质、地域背景、气候条件出发,确定景观形成的重要街区和主要道路,制定正确的城市道路景观引导基准,促进城市道路设计、改造更新过程中向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1)旅游城市道路景观系统的组合 旅游城市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具备多姿多彩的个性。旅游城市道路系统大致可由外部道路景观系统、自然与历史道路影响系统和现代道路景观系统组合而成。

城市外围入城干道是观赏城市整体轮廓景观的重要场所,在选线时除考虑道路的功能性、经济性外,特别要考虑对城市整体轮廓景观的观赏,预留一定的观赏保持区域,以使在入城干道上对城市整体建筑群的面貌特色、城市主要自然特点和城市主要特色建筑的观赏有较好的效果。城市生活性干道和客运交通干道的选线应力求在道路视野范围内把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城市人文景观建筑、古树古木组织起来,成为一个联系城市自然和历史性景观的骨架,成为城市主要景点的观赏性的道路空间。

城市交通干道沿街两侧建筑结合现代化交通设施的设置,可形成反映现代城市生活气氛和城市街道景观系统。

城市道路景观系统的组合,可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的景观层次去体会,它应因地制宜地表现出城市既有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又反映出深沉的历史内涵,更表现出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整体形象。

(2)景区道路景观控制 道路系统是保证景区内物资流通和人流流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由于人对各种道路的不同使用要求,在不同种类街道上的行为模式、活动方式亦不同,而导致人以不同的行进速度、体验方式来感受道路空间。对各种不同种类的道路应采取不同的景观设计方式来满足道路使用者的空间愉悦感。

按不同的观赏方式(步行、车行……)产生不同的观赏速度和景观感受,将景区内道路主要分为机动车观光路、步行观光路和山林探险路。这三种道路形式对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改变程度依次减弱,游客使用的难度则依次增加。要根据道路不同的利用程度对道路景观进行不同的保护,同时必须遵守选线时顺应地势,不得大规模破坏或改变地貌,道路铺装应当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注意维护道路安全等原则。

机动车观光路是景区的动脉,因为其特有的机动性和便捷性,不可避免会改变地貌,但必须尽量配合地势进行建造。机动车观光路位于景区内景点较为集中或沿途景观较有特色的地段,主要以机动车为交通工具,向游客提供较快速较舒适的道路交通服务。

步行观光路是景区内游客旅游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所主要依赖的步行系统。为满足交通流量和提供舒适的交通环境,必须提高路面质量,同时要注意维护景观。步行观光路位于景区景点较为集中或沿途景观较有特色的地段,可以以马匹为交通工具,向游客提供慢速、舒适的道路交通服务。

山林探险路是增加游客体验的特殊路段,重点在于它的原始性和趣味性。应尽量保持其原始状态,在部分危险路段可修栈道或增加护栏等安全设施。探险路位于景区内各景点较分散的地段,以徒步行走为主,也可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游客游览体验为慢速且艰苦。探险路两侧和目的地基本为自然资源较敏感的区域,因此探险路一般为自然形成的小路,除危险地段作路面整修外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将道路对自然改变的程度控制到最低。这样,不仅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同时亦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游览体验。

3)人性化的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形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定向的交通与不定向的人的活动的统一体。道路空间从使用者的利益出发,悉心考虑每一环节,表现出人性的关爱。除了无障碍设计是其中一大体现外,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切而充满情趣的铺装景观 运用种类繁多的铺装材料和各种各样的施工工艺让路面美起来,丰富的色彩,各具特色的质感,形式多样的构形所表现出的韵律、动感以及一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细部设计等赋予路面生命力与个性,它们本身构成了一种景观,即“铺装景观”。铺装景观在解决使用功能、审美观念的同时,还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征。地面上的画面,给路面注入色彩斑斓的文化内涵,人行走其中,低头移目也是一种享受。

人行道的铺装大多采用铺装景观,应在解决道路的基本功能的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调和,根据街道的性质、历史背景和周围景观要素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此外,地域个性的表现、快速性也是其设计目的。快速性表现在视觉的快速辨识和步行的快速行走上,应从路面色彩、明度、质地、线型的区分方面,加强视觉引导效果。

另外,道路缘石、排水侧沟、防护栏、街灯、信号灯、电话亭、雕塑植物、路牌、坐凳等道路附属物,要经过精心设计和考虑,使对自然石材潜在美的认识和运用的能力在这里得到极好表现。整个环境给人以精细处理之感,以此赋予街道优雅的气质。

(2)有序高效的标志系统(解说系统) 道路最基本的功能是有效地组织人流车流,使之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根据路段性质和周围环境,从人的行为出发,合理设置各类标志。

标志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有记名标志、诱导标志、地图、规章制度的说明等等。设置的形式、位置、高度、大小以及文字的表达都需要经过仔细考虑,便于行人根据自己的意图高效准确地使用。在重要路段、路口、道路两侧、路面设置明显的导示标志或汉语、英语文字说明,还有公众信息提示、路口提醒、地铁无人售票的使用说明、乡野地区的木制路牌等设置,都要从公众和游客的需要角度加以设计。

另外根据路口的级别大小,路牌内容的多少也有所不同。行人用的路牌与车行用的路牌,根据视野角度的不同,设置位置、大小、密度也应随着变化,越是复杂的路段,路牌密度越大。

(3)方便而美观的停车设施 停车难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游客比较集中和旅游黄金季节时旅游区的停车问题就会更加凸显。在旅游景区周围寻找停车位的机动车形成了一股独特的车流,这种车流加剧旅游区交通混乱的局面,从而更加恶化了旅游环境,影响了旅游景点的形象。合理地配建一些旅游车辆专用的停车场,并组织合理地旅游交通路线,将会缓解这一矛盾。另外,停车场可采用规划式铺装方式,运用植草砖,在满足停车需要的前提下实现最高的绿化率。

旅游交通关系到旅游经济、区域交通、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为此,合理规划交通旅游轴线和增加旅游管理引导设施,来引导不同旅游需求的交通流运行在旅游交通轴线上,从而达到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的目的。同时,在重点景区周围增设停车设施,有助于均衡交通流,形成一个快速、舒适、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