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汽车检查维护制度与排放控制

汽车检查维护制度与排放控制

时间:2023-11-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红皮书”的颁布,对保证车辆的技术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汽车排放控制并不是“红皮书”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在汽车维护检测制度中,汽车排放也被列为其重点内容。“定期检测”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借助先进的检测仪器,定期对汽车进行检查、测量,以正确判断汽车的技术状况。强制维护并没有废除过去的计划维护制度,只是在计划预防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期检测内容,以确定附加作业项目。

五、汽车检查维护制度与排放控制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维护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在国民经济中有巨大作用和一定影响的独立行业。前面已探讨了控制汽车排放污染最有效的途径是对车辆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由此可见汽车维修业对控制汽车排放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我国汽车检查维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旧中国,由于汽车数量极为有限,所以汽车修理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称不上一个单独的行业,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维修制度和行规行约。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建立了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一批大型骨干企业。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产汽车正式出厂,推动了一些大城市道路运输企业的组建,少数由国家组建的汽车维修企业也应运而生。但当时由于受到配件材料、工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汽车修理几乎都是以修旧利废为主,很难保证汽车性能的全面恢复,更无暇顾及汽车排放控制。

我国最早的“保修”制度,源自于苏联。后来,随着我国汽车制度和道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又有了许多的改进和变革。

1951年交通部召开了全国汽车运输技术工作会议,拟定了《汽车运输企业暂行技术标准与定额》,并于1952年7月正式发行全国各运输单位试行。由此初步形成了一些技术管理制度。

1954年7月29日,交通部正式颁布了“红皮书”,即《汽车运输企业技术标准与技术经济定额》。其中规定:汽车的技术保养分三级,即例行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汽车修理分三类,即小修、中修和大修。“红皮书”的颁布,对保证车辆的技术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汽车排放控制并不是“红皮书”关注的焦点。

1963年,交通部又召开了全国专门会议,对实行了近10年的“红皮书”进行讨论和修改。并于12月颁布实行了《汽车运输企业技术管理制度》和《汽车运输技术规范》,以适应汽车运输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1965年,交通部又颁布了“汽车运用规程”和“汽车修理规程”,将汽车保养分为四级,即例行保养、一级保养、二级保养和三级保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包括例行保养的三级保养制;汽车修理分为四类,即汽车大修、总成大修、汽车小修和零件修理,取消了汽车中修。

1980年颁布了《汽车运输和修理企业技术管理制度》,1981年颁布了《汽车修理技术标准》(JT3101-1981),在《制度》中明确规定例行保养从保养篇中划出纳入使用篇。此后,汽车的技术保养和修理都按三级、四类划分。各级保养的作业项目是:

①例行保养:以清洁、检查、补给为中心。

②一级保养:以紧固、润滑为中心。

③二级保养:以检查、调整为中心。

④三级保养:以总成解体消除隐患为中心。

总之,原来汽车保养分级和周期的确定,一般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一是汽车制造厂所建议的作业周期与作业内容;二是科研部门经过试验而提供的作业周期和作业内容;三是各地区汽车运输企业主管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对贯彻计划、预防、保养制度所积累的原始资料及对个别车型的鉴定,经过分析研究,初步拟出的保养分级、周期与作业内容,然后在实践中进行论证,积累经验,不断总结改进,最后确定执行。

上述一系列汽车维修管理措施的出台,规范了维修行业,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维修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一支汽车维修的技术骨干队伍。广大运输企业逐步认识重营运、轻维修给车辆管理和汽车性能带来的危害,纷纷建立企业车辆技术管理制度,对车辆严格实施计划保养和修理制度,这对保持车辆技术完好,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当时的车辆技术管理中没有控制汽车排放的概念,但通过定期的检修和维护,保证了车辆的技术状况。因此,当时的车辆技术管理制度对减少汽车排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汽车运输行业的车辆数量迅速增加,在汽车运输和维修中,提出“有路大家行,有车大家维护”的方针,维修业也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后来的车辆维修制度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改革旧制度,探讨新的维修制度势在必行。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汽车已由机械和简单的电产品转变为机、电、液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大量电子产品,如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微电脑在汽车上的运用,汽车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又提出了最佳的保养制度是“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同时随着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在汽车维护检测制度中,汽车排放也被列为其重点内容。例如,汽车的年检中,汽车排放是必检内容。交通部1990年3月发布的13号部令中,第一次把车辆检测诊断技术的应用列入条款。同时,对原汽车保养制度的指导性原则进行了重大调整,即把“定期保养、计划修理”改为“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取消了大拆大卸的三(四)级保养制,改为二级维护制。

《道路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交通部1990年第13号令)和《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交通部1998年第2号令)规定车辆必须按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行驶里程划分间隙时间,进行规定的检测和维护作业,达到规定的技术条件,接受规定的质量监督。根据部令的要求,交通部还及时颁布了《汽车维护工艺规范》(JT/T201-1995)行业标准。

img61

繁忙的交通运输业

(1)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借助先进的检测仪器,定期对汽车进行检查、测量,以正确判断汽车的技术状况。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根据车辆的老旧程度、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制定定期检测的里程或周期。实现“定期检测”最好的办法是建立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由道路运政管理部门有计划地定期组织车辆到认定的检测站进行综合性能检测。二是“定期检测”结合汽车维护周期进行,以此来确定附加作业项目,同时通过汽车的检测和技术鉴定,确定汽车需要修理的情况。

从“定期检测”的含义可以看出:实行“定期检测”是提高车辆技术状况、保证安全生产、充分发挥车辆效能、降低运行消耗、减少汽车排放污染的关键。

(2)强制维护

强制维护并没有废除过去的计划维护制度,只是在计划预防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期检测内容,以确定附加作业项目。在执行车辆维护时,必须结合状态检测去进行。亦即“强制维护”同样是在计划预防的基础上进行状态检测的维护制度,只是进一步强调了维护的重要性。

(3)视情修理

“视情修理”是随着检测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维修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过去“计划修理”往往以车辆行驶里程或车辆行驶时间确定修理周期,“计划修理”较少考虑车辆本身的技术状况、车辆的运行条件和强度等因素。因此,常常会出现有的车辆技术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要强制进行修理,造成浪费。有的车辆因修理不及时而使汽车技术状况恶化,造成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下降、汽车排放污染急剧上升。“视情修理”必须经过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这里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也体现了维修技术的发展,这是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总之,“视情修理”的实质是:由原来的以行驶里程或车辆使用时间为基础确定汽车修理方式改变为以汽车实际技术状况为基础的修理方式。“视情修理”与“强制维护”是相辅相成的。

2.汽车检查维护与排放控制

汽车排放控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从汽车的设计制造到燃料的品质,从使用维护到驾驶员控制汽车排放污染的意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无不影响到汽车的排放。然而,单就使用中汽车排放控制这个角度看,实行一整套严格的、切实可行的检查维护制度不失为更切实际和经济有效的策略。

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长期受汽车排放污染困扰的国家,相继提出和实行了对使用中汽车控制的I/M制度。I/M是英文Inspection和Maintenance最前面两个字母的缩写,其含义是:通过对在用汽车的检查,确定引起排放污染严重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维修措施,使在用汽车最大限度地降低排放污染。比较我国现行的汽车检查维护制度,在治理使用中汽车排放污染方面,无论是方向还是具体方法操作程序都非常相似,由此就更加坚定了坚持通过对汽车检查维护来控制在用汽车排放污染的信心。但是,过去国家治理大气环境污染不像今天这么紧迫和突出,对汽车排放给大气所造成污染的认识也不如今天这么明确。因此,汽车维修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偏重于对整车技术状况的衡量和评价,还没有把控制汽车排放置于最关键和最突出的位置之上。在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生存环境的今天,为了保持大自然的清洁与美丽,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汽车维修管理也应调整工作思路,在贯彻“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工作方针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汽车检查维护制度,补充完善对汽车排放控制的操作内容和工艺措施。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立法,促进汽车检查维护制度的全面落实

只有强硬的政策支撑,才能保证一个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对在用汽车的技术管理上,必须迅速改变管理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局面。在车辆排放控制方面要形成高层次的配套法规,用以指导和规范管理部门的行为,避免部门规章由于受职能、工作性质和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局限而缺乏普遍的法律约束力。

从各种统计资料看,绝大多数营运车辆都能遵守汽车维护管理制度,根据车辆行驶里程或使用时间进行定期检测和强制维护,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或家庭用车,都往往忽视了强制维护制度的贯彻实施。由于车辆没有及时进行检测维护,其技能参数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动力下降、油耗上升、排放超标等。汽车污染物排放与汽车故障密切相关。如点火过迟、混合气过浓均会导致发动机排放明显增加。汽车故障又与使用时间和检测维护状况紧密相关。对车辆定期检测和维护可以延长汽车使用寿命,保持完好技术状况,使污染物的排放稳定且保持在正常状况。

通过对汽车使用的可靠性研究,制定出了“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这一新的汽车维护制度。汽车可靠性研究将汽车故障分为早期故障、偶然故障和耗损故障三种类型。造成早期故障的原因主要有:设计欠佳、制造欠佳、装配不当、检验不严格。造成偶然故障的原因有:操作不当、没有对车辆及时维护、材料隐患及工艺和结构缺陷,而耗损故障的原因是长期使用而导致零件超过了使用极限。从以上三类故障的成因不难看出,汽车故障伴随着车辆使用而滋生,汽车故障率与汽车使用里程成正比。如果不坚持对使用中的汽车进行定期检查和强制维护,必将导致汽车排放污染的超标。为此,一是要加大政策控制力度,制定强硬的行政措施,督促使用中汽车实行车辆维护制度;二是提高汽车检测和维护的工艺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国外一些国家,不仅要对所有在用汽车定期检查和维修,而且特别强调:

①不允许在用车辆发生排放净化装置的失效或损坏,否则一经发现,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这就迫使车辆使用者随时注意排气净化装置的工作状态,经常到维修合同单位接受检查和进行必要的维修。

②车辆使用者或维修单位有意将车辆排放控制系统调整不当、拆除排放控制系统及部件、拆去有关铅封再自行重封的行为和任何对排放控制系统有不利影响的做法,一律视为非法并予以制裁。

③制定了严格的燃料管理政策,车辆改用其他燃料要取得相应的认可,经改换燃料的车辆必须保持原有排放控制装置并满足排放限制要求。

④在汽车上加装排气净化及节能等附加装置和选用汽车零部件时,必须经权威检测机构对其性能和使用效果检测、经过有关部门认可,并确保不使车辆排放污染状况恶化。

总之,汽车排放控制要有强硬的行政措施为依托,有相关法律为保障。决不允许各行其是、随心所欲。

(2)保证汽车检查维护质量

汽车检查维护质量,直接影响到汽车性能的恢复和汽车排放的控制,要保证汽车的检查维护质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①规范检查维护程序。首先,汽车技术管理文件中要明确规定使用中车辆的检查和维护周期,并严格监督实行;第二,对从事汽车检查、维护的单位必须要坚持资质认可,督促其严格按质量保证体系运作;第三,对车辆的维护必须按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操作,不允许简化或省略规定的工艺过程。否则,有关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进行惩处。

②明确检查维护项目。我国汽车维修中执行的《汽车维护工艺规范》(JT/T201-1995),明确规定了一、二级维护的作业项目,应严格按规定项目进行操作。

③规定检测维护所必须设施、设备。现代汽车的检测与维护必须借助于一些设施、设备才能完成。比如,用汽车尾车分析仪检测汽车尾气排放;用点火正时灯检测发动机点火正时;借助四轮定位仪检测汽车轮胎的定位。因此,在进行汽车检查企业资质认定时,设施、设备的装备情况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

④提高汽车检测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汽车检测维修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和维修质量的好坏。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发布、修订,汽车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等,都要求汽车维修行业要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该体系应由交通行业管理部门与地方维修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及相关院校共同建设,通过培训加快提高汽车维修行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维修技师的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汽车检测维修行业质量保证的主力军,成为汽车污染排放治理的骨干力量。

img62

规范管理汽车维修业

(3)建立汽车使用中排放控制的监督评价体系

通过技术保障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的正常运作,正规汽车生产厂和维修厂出厂的汽车其排放污染一般是可以达标的,但是所有在路上运行的汽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还应该用抽样合格率指标进行监控。监控的目的有三个:第一,监控识别排放不合格车辆,监督其及时治理;第二,跟踪追查排放不合格车产生的原因,对责任者要依法予以处罚;第三,通过抽查合格率指标,研究产生不合格车的原因,分析对汽车定期检测维护体系的运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针对问题采取进一步对策,保证不断提高使用中汽车污染控制总体水平,不断降低汽车排放污染。

汽车使用中排放控制监控评价体系由汽车污染物排放监控、汽车尾气监控、对尾气抽检不合格车处罚监控和宏观监控评价制度四部分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