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装卸搬运及流通加工成本管理

装卸搬运及流通加工成本管理

时间:2024-11-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中国政府将物流业列入国家级产业振兴计划,入选为“十大调整振兴产业”。我国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但是中国现代物流业起步晚,物流技术与管理专门人才稀缺,许多物流技术与概念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国的物流业与包装业的部门分隔,以往的研究很少将包装和物流这两个领域联系起来进行考虑。

学习目标

理解包装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流通加工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熟悉几种成本的影响因素与核算方法。

理解并掌握不同成本的构成及相关费用的归集和计算方法。

知识点

包装成本的概念;流通成本的影响因素;各种成本的计算。

案例导入

中国物流包装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1.前提

在制造业和商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形势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努力调整物流业结构,优化物流流程,降低物流风险与成本。

目前,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为9%~10%,而我国2008年此比率达到18.1%,高出发达国家一倍左右。也就是说,这个比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可创造2800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见,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差距很大,潜力也很大。

2009年,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中国政府将物流业列入国家级产业振兴计划,入选为“十大调整振兴产业”。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纲要》。会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但是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商品的运输包装不但要能够保证商品在运输过程中不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不破损、不散失、不渗漏、不降低使用价值,而且要能够保证运输工具、装卸人员的安全,并提高运输、装卸作业效率。所以,产品的运输包装水平实际也是影响集装化物流运输产业的基础因素之一。

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物流运输包装技术,包装专业人员需要关注世界物流业发展状况与趋势,深入研究包装在现代物流链中的作用,弄清两者相互依存的规律与关系,寻求更好、更快地发展物流包装的策略。

2.中国物流包装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年来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但是中国现代物流业起步晚,物流技术与管理专门人才稀缺,许多物流技术与概念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物流包装业目前主要还是以引进技术或模仿制作为多数,这对于建设“包装强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提倡技术创新,生产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装技术产品。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各行各业对运输包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运输包装的质量曾出现过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产品损坏和散失。我国国民经济中每年因包装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一直在100亿元以上,其中80%出现在运输包装上。如玻璃瓶,我国年产480万t,加上玻璃器皿,共年产522万t。但由于包装原始,玻璃瓶不加防护就装麻袋,仅此一项,每年要损失80万t,相当于投资16亿元所建工厂的全年产量。自行车年产量4000万辆,出口850万辆。尽管其包装10多年来有很大改进,但还是常常有磕碰,引起了消费者的不满。耐火材料每年损失也在4亿元以上。我国粮食浪费损失率平均达到产量的14.8%,最低的也在8%以上;扣除农村消费量,年最低也要损失100亿kg。其中,有些是由于麻袋质量不好、重量过重及装卸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也很惊人。某省调运粮食,由于包装不善造成的撒漏,曾经高达48.6%,经采取措施,才降至3.5%。据估算,如果运输损耗率能降低1%,经铁路运输的粮食每年可减少损失5亿kg。所以,在我国改进产品运输包装和实行集装化运输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我国物流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迂回运输与重复装卸,物料使用不合理、货物包装设计不科学等,这些都造成了商品货物价值损失和物流成本浪费居高不下。可见,物流包装的设计、制造、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物流业的运营效益,而物流包装资源的整合与包装应用技术的研究,则是提高整个物流业技术水平与总体效率的重要方面。

物流包装标准化是个大问题。包装标准中关于各种包装标志,包装所用材料规格、质量、技术规范要求,包装的检验方法等的规定并不是孤立的,是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中统一考虑和实施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标准的不统一和规范的非标准化,最终导致物流无效作业增多,物流速度降低,物流事故增加,物流成本上升,物流管理水平下降,物流服务质量落后,严重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和其他产品生产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我国对外贸易中,因货物包装问题经常引发各种国际商务纠纷,造成重大损失。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7种。

(1)使用的包装材料违反进口国法规

这是指因使用的包装材料违反进口国有关规定,在入关时被查扣。例如,使用稻草做包装捆扎与衬垫材料,绝大多数国家不允许进入;日、美、加、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要求必须当场烧毁,并赔偿货物价40%的款额。日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规定,为避免虫害传播,木、竹、藤、柳等材料的进口包装物必须经过熏蒸处理,并附权威证明书,未经熏蒸处理不能进入。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禁止使用旧报纸、旧棉花、旧棉布作为商品内部充填物或包装缓冲材料。

(2)脆弱易碎商品的包装不够坚固

我国每年进出口贸易商品在运输流通途中因包装保护不良导致破碎、损坏而引起索赔的案例很多。其原因除了运输流通途中出现意外、装运方法粗暴违规等,主要在于包装容器结构设计和使用不合理,内部缓冲衬垫设计和使用不科学。

(3)贵重商品包装过于简易或封缄不严

我国有许多贵重出口商品因包装简陋或封缄不严而受损或丢失,导致索赔。此类商品门类众多,包括丝绸、服装、抽纱品、手帕、文体用品、玩具、工艺礼品、精密仪器仪表、工艺瓷器、钟表等。具体原因有包装纸箱封缄处开裂;捆扎带宽松;受压后包装变形;缺少包装封缄的原封专用标记;无防偷换措施,打开后可重新封合而不留痕迹等。

(4)危险品包装容器结构薄弱与密封不良

具有易燃、易爆、放射性等潜在危险的产品储藏运输需要用结构牢固、密封可靠的包装容器盛装,不然,会因渗漏逃逸而发生燃烧、爆炸、污染等危害环境与人身的严重后果。这类产品有电石、铝银粉、油漆、有机溶剂、冰醋酸、酸、碱等,甚至蜂蜜也会因发酵而使容器膨胀爆裂。过去几年,我国连续发生过好几十次危险品出口包装引起的事故。

(5)包装规格与容量不适当

我国某些商品包装不按贸易惯例,不严格遵照客户要求操作,容量规格划分不当,有些商品包装体积过于巨大或过于笨重,导致进口方拒收。

(6)包装设计违反进口国宗教与风俗习惯

一些商品包装的图文标贴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进口国的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的特点,也是引起国际商务纠纷的常见原因之一。

(7)其他情况

某省出口的红茶,客户发现装运红茶的集装箱外印有“有毒物品”的标志,经测定茶叶已受箱内残留毒物污染,遭索全赔。事故原因在于承运人不了解或者忽略了集装箱上标记代号的意义。

3.中国物流包装发展对策

(1)建立现代物流与运输包装的集成化理念

由于中国的物流业与包装业的部门分隔,以往的研究很少将包装和物流这两个领域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包装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包装的直接服务对象———产品,研究各种保护产品流通的相关技术;物流研究者只关注物流系统内部的运作规律,而将包装视为物流链的一项配套性服务来进行讨论,很少主动地研究包装系统与物流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问题。当前特别需要我国包装界与物流界专业人士通力合作,借鉴国外物流包装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将包装和物流这两个不同的方面融合为一个全新的课题来进行统合研究。

对包装学界来说,应该树立物流包装集成化理念或基于现代物流平台的运输包装理念。物流运输包装的技术开发工作,除了要关注各类对象产品的防护技术,更要注意使运输包装的材料、容器、作业程序、标准等相关技术管理体系,能够真正地合乎现代物流循环的总要求,以提高物流整体效益。

(2)建立区域性物流包装技术服务平台

2008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局联合发文,正式批准设立17个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同时,在全国建立若干个区域性物流技术服务平台的问题也应该提上工作日程。

根据中国的地域经济特点、资源条件和物流业建设的目标,集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多方之力,建设若干个区域性的现代物流包装服务平台,与供应链的上下游用户建立密切而广泛的服务关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各服务平台通过物流包装技术研究、优化规划,给制造方、销售方和其他用户提供不同包装材料与制件的合理组合,确保较好的包装可靠性,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提高物流效率和便捷性。同时,运用现代包装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向企业提出改进包装制件或容器的设计与制造,实施物流包装标准化,提高运输效率,改善商业经营方式等建议。物流包装技术还是国家绿色策略的重要体现者,不仅为企业增加利润、减少材料使用量,而且提高了能源与资源用率,为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打下基础等。一个完善而有力的物流包装体系,同时将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

(3)改革物流运输包装技术

“包装现代化、装卸机械化、运输集装化、仓储货架化、管理信息化”是实施物流运输包装改革,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4)以包装现代化支持物流运输集装化

我国的集装箱运输首先是从铁路运输开展起来的,逐步发展到公路、海运。目前,我国集装化运输总量和比例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

近年来,国外运输包装正在与物流托盘集装化、集装箱化方向发展相结合。托盘集装化包装具有装填量多,管理、使用方便和节省运输费用等特点。

我国至今,绝大部分商品的运输包装仍在分散、手工业式的,由企业所属的包装分厂(车间)进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加快运输包装发展,应采取跨越式前进方法。

(5)推进物流包装的优化规划

所谓包装优化,即是要通过优化规划,给零售点或用户提供不同包装件的合理组合,包括箱盒组件,集装箱组件等。而最终用户可以得到优化的集装箱或包装件的设计,具备较好的包装稳定性,并能减少成本、缩短订货、交货时间,从而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一种有效的包装规划方法,可使包装材料和物流成本达到最低。如考虑选用更好、更经济的初始包装,减少需要作二次包装的物量;研究新的集装运输模式;优化运输组件中的托盘位置和提高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等。为了使单元运输成本最小,还要使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所以,一个综合考虑了空间利用最优化和成本最优化的有效包装设计规划至关重要。

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的运输包装有效设计方法,概括而言就是如下两种。

①集中考虑如何选用更好、更经济的初始包装。尝试尽量减少需要进行二次包装的物质量。

②研究一种新的集装运输模式,它能用较少的包装材料,但能提供同样的保护功能。例如,越来越多的货物堆码(如金属罐)外部直接加收缩裹包薄膜材料,省去了笨重的箱式容器。它的集装强度也很好,可承受相当大的撞击载荷。

优化安排运输组件中的托盘位置和提高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

(6)加快物流与包装的标准化

鉴于物流标准化对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对物流标准化建设都比较重视,并且十分强调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的衔接。发达国家物流标准化工作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与包装标准化有关,即要实现物流标准化,必须先实现包装标准化。

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可以保证资源和原材料的合理利用,并提高包装制品的生产效率。包装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可以减少贸易技术壁垒中的国际物流争端,降低损耗,减少费用,提高运输效率,进而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7)改革物流包装业的运营模式

改进物流包装行业的运营模式。在供应链中,包装企业结合供应链上制造企业和客户的产品特点,设计、制造可反复使用的特定规格的包装产品,并根据供应链客户的需求时间和数量交付给制造企业。制造企业连包装带产品一起交付给供应链上客户,供应链客户取得产品后,不再将包装物直接废弃,而是返回给包装企业的流通部门。该包装产品透过供应链包装企业的流通部门重新回到制造企业手中,为下一次装货作准备。

(8)倡导物流包装的创新

我国物流包装业目前主要还是引进技术或模仿制造为多。为了建设“包装强国”,我们必须提倡技术创新,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包装技术产品。

集成创新策略。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将己获取的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集成起来,以系统集成的方式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集成创新是一种风险小、成本低、周期短的创新方式,可以成为实现技术跨越的突破口。

(资料来源:金国斌,《包装学报》2011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