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应急预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应急预案是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或部门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或其他灾害,根据应急救援的指导原则和战术原则,以及现有装备而拟定的。因此,在编制应急预案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才能达到在安全事故或灾害现场发挥作用这一基本目的。然而,目前某些单位在编制应急预案时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反而凸现出一些误区和问题。
1)应急预案内容不详细
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模糊、混乱不清。有些应急预案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有些应急预案在救援方案上,通常只选定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估算;有些应急预案在注意事项上,没有做到根据单位具体性质提出具体的注意事项,而是千篇一律。
2)应急救援步骤制定格式化
一般表现在制定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中心的力量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方法、救援时哪些人利用哪些救援工具等,却忽略了事故现场瞬息万变的发展规律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关系,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
3)事发现场设定过于简单
事故设定是应急预案制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救援力量部署、施救对策等内容起着决定作用。如果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者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如危化品的燃烧、压力容器的爆炸、建筑物的倒塌、人员连续伤亡、被困情况变化等),整个应急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不能充分估计事态发展,不能起到做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4)不同应急预案间脱节
对于一些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的事故,应急救援中心、辖区单位和当地会制定同一地点、区域的应急预案,但如果制定单位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和沟通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如停车位置、事故现场设置、救援和退防路线的设置)相冲突甚至任务分工不协调等问题。一旦出现应急救援中心调动多种力量作战时,就很可能造成作战任务重叠或应急救援中心制定的应急预案失去作用。
5)各级各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时侧重点不突出
同样是在编制同一类事故的应急预案过程中,应急救援中心和相关单位在编制时由于把握不好出发点,重点不突出,难免出现雷同,甚至是“拿来主义”,使不同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基本一个样,失去了具体的指导意义。
3.1.2 应急预案编制要求
编制应急预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实行领导与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学分析和论证,使应急预案真正具有科学性。同时,应急预案应符合使用对象的客观情况,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准确、迅速地控制事故。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有以下5点:
1)在应急预案体系上注重完整性
突发事件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损失大、影响深等特点,应急预案体系必须覆盖影响各领域、各行业、各类型的突发事件,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广泛性。
(1)纵向到底
按照枟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枠的规定,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国家、省(市、区)、市(州)、县(市、区)突发事件总体、专项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发布施行,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具体应急预案正在抓紧制定发布实施。
(2)横向到边
各级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应当结合各自特点,针对可能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突发事件,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客观形势的要求,制定各类应急预案。特别是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矿山、危化品等高危生产行业等,务必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力求基本覆盖高发类型突发事件的主要方面。
(3)外延到点
各个城镇社区和乡村居民点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也是目前应急能力最薄弱的地方。只有将应急预案覆盖到这些节点,才能将应急管理延伸至每一户、每个人。社区和乡村可在政府指导下,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制定简明扼要、简便易行的具体应急预案,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人员、处置有机制、善后有措施。
按照上述原则编制应急预案,能延伸应急管理的触角,拓宽应对工作的广度,覆盖公共安全的各个方面,形成应急预案的立体网络体系。
2)在应急预案内涵上注重科学性
应急预案是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行动指南,其内涵应当具有相当的科学性,表述清晰准确,逻辑系统严密,措施严谨科学。
(1)系统
应急预案应当完整包括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环节,明确各个进程中所做的工作,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逻辑结构要严密,层层递进,让人一看就懂;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相互之间也应有序衔接,构成一个完整体系,起草应急预案时,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确保应急预案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2)权威
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办事,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法规范,使应急预案有法律依据,具有权威性。要明确应急管理体系、组织指挥机构以及职责、任务等一系列行政性管理规定,确保应对工作达到统一和高效。
(3)科学
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涉及不同门类的专科知识,同一类型突发事件由于时空等具体条件的不同,处置措施也不尽相同。必须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分析论证,制订出科学的处置方案,使应急预案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严密统一、协调有序、高效快捷地应对突发事件。
3)在应急预案对象上注重针对性
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尽相同的。编制应急预案应当注重针对性,有的放矢,针对具体情况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功能来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如果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制定的应急预案必然是华而不实,一纸空文。
(1)结合实际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须既能用,又管用。因此,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在具体内容、操作程序、行动方案上一般不作统一规定,要针对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和抓住处置突发事件的规律和特点,突出重点,研究制定。
(2)吸收借鉴
一方面,研究上级应急预案精神和要点,吸收其精华,尽量在框架体系、主要内容上与国家应急预案对接,做到上下衔接;学习各地各部门应急预案,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借鉴别人的有效做法,有条件的还可以吸取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研究过去突发事件应对案例,从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中分析比较,从中归纳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做法,并把好的做法包括经验习惯提炼上升为科学、规范的应急预案,使之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3)区别对待
不同类别应急预案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在编制时应当有所侧重,避免“千篇一律”。一般来说,组织综合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在“原则指导”上;专项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在“专业应对”与“部门职能”上;现场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在“岗位职责”上;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应当体现在“预防措施”上。
4)在应急预案应用上注重操作性
应急预案不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更不是管理者用来推卸责任的,而是关键时候用来解决问题的。应急预案必须能用、管用,质量高,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
(1)明确
应急预案内容一般都涉及预防应对、善后处理、责任奖惩等具体问题,文本必须准确无误、表述清楚。在描述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环节中,对所有问题都应有明确、充分的阐述,不能模棱两可,产生歧义。每个应急预案的分类分级标准尽可能量化,职能职责定位尽可能具体,避免在应急预案应用中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情况。突发事件的发展扩散往往瞬息万变,如果因为应急预案规定不清楚而造成应急救援行动无法协调一致,延误最佳处置时机,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2)实用
编制应急预案要实事求是、实际管用,要始终把握关键环节,例如,只写以现有能力和资源为基础能做到的,不写未来建设目标和规划内容等做不到的;从实际出发设置组织指挥体系,与应急处置工作相适应,不强求千篇一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级别,不强求上下一致等。
(3)精炼
编制应急预案要坚持文字“少而精”,内容上不面面俱到,文字上不贪多求全,力求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简练、篇幅简短。凡是与应急预案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写,一切官话、套话、空话、废话均应去掉,做到言简意赅。
5)在应急预案制定上注重规范性
编制应急预案要在程序、体例格式等方面力求规范、标准。
(1)编制程序要规范
编制应急预案一定要遵循程序,特别是政府的总体、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更应当规范编制程序。一般要制定枟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办法枠,从立项、起草、审批、印发、备案等程序对编制应急预案作出规定,对应急预案的更新、修订进行要求,对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动态管理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
(2)内容结构要规范
应急预案文本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但基本内容无外乎总则、组织指挥体系、预警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善后工作、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则等方面。编制应急预案时,一般要对结构框架、呈报手续、体例格式、字体字号、相关附件等进行规范。在应急预案拟写方面从应急预案内容、政策规定、部门协调、行文规范等提出严格要求;呈报手续方面,规定应急预案需附主办部门请示、部门专家意见、上级机关相关应急预案以及有关资料等;体例格式方面,从格式、字体、用纸等方面进行规范。这样,编制应急预案既能确保体系内容的完整性,又可提高编制效率。
(3)体例格式要规范
应急预案编制应当基本统一体例格式标准,如对应急预案中涉及的单位名称规定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正文中序号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序号层次排列,最高为3个层次,超过的用括号区别;附件应当附有与应急预案相关的重要文件或者有关补充内容等。
3.1.3 应急预案编制基本程序
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程序包括应急预案策划、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资料相关收集、进行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应对能力评估、应急预案编制的具体编写、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等。
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流程如图3.1所示。
图3.1 应急预案编制流程表
1)应急预案策划
要使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对所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策划,其目的是明确预案的对象和可用的应急资源情况,在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评价所针对的潜在事故类型的基础上,识别出重要的潜在事故及其性质、区域、分布及事故后果,并根据危险分析结果,分析评估企业中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情况,为所需的应急资源准备提供建设性意见。在进行策划时,应当列出国家、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定预案和应急工作授权的依据。因此,应急策划包括危险分析、应急能力评估(资源分析)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等。
2)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预案编制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备环保、安全、工程技术、组织管理、医疗急救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求编制人员要由各方面的专业人员或专家组成,同时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和团体的积极参与,并达成一致意见,尤其是应寻求与危险直接相关的各方进行合作。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是将各有关职能部门、各类专业技术有效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也是有效保证应急预案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方式,而且为应急各方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协作与交流机会,有利于统一应急各方的不同观点和意见。由于预案编制小组是一个临时机构,项目的组织者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熟悉情况,能充分调动各类编写人员的积极性,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使编写人员通力协作,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资料收集
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收集各方面相关的信息资料,如所属地域的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源等)、危险源情况(危险源种类、分布、数量、危险程度等)、事故情况(事故源或引发因素是否仍然存在等)、区域人员情况(人口分布、密度,工业区、生活区的布局情况等)、救援力量的分布(本地域内及周边地区的企业、政府机构、驻军机构的救援力量)等,并通过分析,从中筛选出对预案编写工作具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编制预案的依据。信息可以是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部门或行业的信息、本地区或者企业的相关资料等。信息收集的渠道可以是公开发表的刊物,网络信息,会议交流,企业保存的档案,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标准,同行业的资料,供应商、制造商等提供的资料。信息必须具有权威性,必须经过核实,使用真实有效,否则会误导预案的编制工作。
4)危险源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为了准确策划应急预案的编制目标和内容,应开展危险源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工作。为有效开展此项工作,预案编制小组首先应进行初步的资料收集,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重大危险源等。
(1)危险源分析
危险源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和关键过程。在危险因素辨识分析、评价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区域或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的类型、影响范围和后果等,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2)应急能力评估
编制应急预案要与所在区域或企业所具有的应急资源与应急能力相适应,如果预案所需资源高于实际所具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将使应急预案实施起来很困难,甚至无法实施。因此,需要对应急资源与能力进行正确评估。应急资源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施(备)、装备和物资等;应急能力包括应急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接受的培训等,它将直接影响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性。
应急资源的评估应包括本单位可用应急资源评估和外部可用资源评估,它是单位建立应急组织和应急物资装备保障系统的基础,是编制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完成应急资源评价后,就可以进行应急能力的评估。应急能力评估分为内部应急能力和外部应急能力的评估。内部应急能力指突发事件单位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它可以确保发生突发事件的单位采取合理的预防和疏散措施。外部应急能力指本单位外的外部机构对紧急事件进行应急的处理能力。
应急能力评估就是依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对应急资源的准备状况充分性和从事应急救援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进行评估,以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为应急预案的编制奠定基础。
制定应急预案时,应在评估与潜在危险相适应的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现实、最有效的应急策略。
5)编制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结合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等信息,按照枟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枠、枟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枠(国办函〔2004〕139号)、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枠(AQ/T9002—2006)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
编写应急预案过程如下:首先,确定目标和行动的优先顺序;其次,确定具体的目标和重要事项,列出完成任务的清单、工作人员清单和时间表,明确危险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和资源不足的解决方法;再次,编写计划,分配预案编制小组每个成员相应的编写内容,确定最合适的格式,对具体的目标明确时间期限,同时保证为完成任务提供足够和必要的时间;最后为编写过程各项活动(初稿、评审、定稿)制订时间进度表。应急预案编制格式应符合标准格式要求,按封面、批准页、目次、正文、附件顺序,采用A4版面印刷,活页装订。
应急预案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城市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应急预案必须经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方可发布。同时应急预案应设置目次,目次中所列的内容及次序应为:批准页;章的编号、标题;带有标题的条的编号、标题(需要时列出);附件,用序号表明其顺序。
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编制人员的参与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优势,使他们均掌握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结果,明确应急预案的框架、应急过程行动重点以及应急衔接、联系要点等。同时,编制的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考虑与政府应急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1)应急预案的评审
为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应急预案编制单位或管理部门应依据我国有关应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有关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南性文件与评审检查表,组织开展应急预案评审工作,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和应急机构的认可。
(2)应急预案的发布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经评审通过后,应由最高行政负责人签署发布,并报送有关部门和应急机构备案。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通过有效实施确保其有效性。应急预案实施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培训,应急资源的定期检查落实,应急演习和训练,应急预案的实践,应急预案的电子化,事故回顾等。
3.1.4 应急预案编制的内容
1)基本内容
①应急预案发布令。宣布应急预案生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
②应急机构署名页。应急相关部门及负责人签名。
③应急预案分布记录页。应急预案接收部门签字。
④应急预案修改记录页。修改人签字。
⑤术语与定义等。
2)方针与原则
①阐明应对工作的方针与原则,如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保护环境,以及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高效协调和持续改进的思想。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是简明扼要、明确具体(如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资源共享、协同应对、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快捷、措施果断,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等)。
②列出应急预案所针对的事故(或紧急情况)类型、适用范围和救援目标等。
3)应急工作策划
(1)危险辨识与评价
①确认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类型、地点;
②确定灾害(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
③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
④根据灾害(事故)种类和后果严重度,确定应急预案编制的级别;
⑤确认地理、人文(人口)、地质、气象等信息;
⑥确认城市布局及交通情况;
⑦确认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等;
⑧形成附件。
(2)应急资源评价
分析和评价目前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应急活动中可以使用或可以调动的各种资源,包括应急力量(人员)、应急设备(施)、物资等。
①基本应急装备:通信、交通、照明、防护等工具;
②专用应急救援装备:消防、医疗、应急发电、大型机械等;
③形成附件。
(3)应急机构与职责
①明确应对过程中各个特定任务的负责机构及职责;
②明确应急处置负责人和各部门负责人及职责;
③明确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的职责;
④明确政府和有关单位在应急处置中的职责;
⑤形成附件。
(4)应急机制
①按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和程序;
②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级响应、资源共享、全体参与;
③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应急决策协调机制、应急沟通协调机制、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征用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
④对各应急机构的应急行动与协调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并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5)法律法规要求
①明确列出涉及应急救援要求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
②形成附件。
4)应急准备
(1)应急设备、设施、物资
①准备用于应急救援的机械与设备、监测仪器、材料、交通工具、个体防护设备、医疗、办公室等保障物资;
②列出有关部门(单位),如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用的应急设备;
③定期检查与更新;
④列出存放地点及获取方法;
⑤形成附件。
(2)应急人员的培训
①对应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确保合格上岗;
②描述每年的培训计划;
③描述对现场应急人员进行培训的频度和程度等。
(3)应急预案演练
①表述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
②制订每年演练计划;
③列出参加应急预案演练的有关单位;
④描述对演练结果的评价,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4)公众教育
①周期性宣传以及提高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②宣传潜在危险的性质、疏散路线、报警和自救方法,了解各种警报的含义、应急救援的有关程序等知识。
(5)互助协议
①描述与邻近企业、消防、医疗、检测、武警、邻近城市或地区建立的互助协议;
②描述与社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物资供应企业建立的互助协议;
③形成附件。
5)应急响应
(1)报警程序(由下到上)
事发现场的每个公民都有报警的义务,因此要明确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报警内容,以便报警规范化。
①确定接警的机构及原则;
②确定24小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信、联络方式;
③制定报警信息单,详细记录事故情况,如事发地点、突发事件类型、危险物质、伤亡情况、影响范围、事态控制情况等。
(2)警报和紧急公告(由上到下)
①明确警报和紧急公告的机构和标准原则;
②明确授权发布警报和紧急公告的机构和负责人;
③明确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信号等,明确各种警报信号的不同含义,协调警报器的使用及每个警报器所覆盖的地理区域等;
④发布重要的公告信息,包括健康危险、自我保护、疏散路线、医院等;
⑤特殊情况下的警报,包括警报的盲区、特殊需要的人群及地点、使用机动方式协助发出警报还是逐家通报等;
⑥制定标准化或填空式公告样本。
(3)指挥与控制
①建立协调总指挥、现场应急抢险指挥;
②建立现场指挥、协调和决策程序,对突发事件进行初始评估,确认紧急状态,有效地确认响应级别(Ⅰ级、Ⅱ级、Ⅲ级响应等)和抢险救援行动指令;
③确定重点保护区域的应急行动的优先原则;
④明确指挥和协调现场各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
⑤合理高效地使用应急资源等。
(4)通信
①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应当保证各部门通信畅通;
②规定所需的各类通信设施,确保通信器材完好;
③维护通信系统;
④设立备用通信系统。
(5)人群疏散与安置
①确定实施疏散的紧急情况;
②明确发布疏散居民指令的机构和负责人;
③预防性疏散准备、疏散区域、疏散距离、疏散路线、疏散运输工具、避难场所的规定;
④应当考虑疏散人群的数量、需要疏散的时间、可利用的时间、风向等环境变化、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的疏散问题等;
⑤做好疏散人群的生活安置、保障条件;
⑥明确负责执行和核实疏散居民(包括通告、运输、交通管制、警戒)的机构;
⑦核查疏散人数,记录疏散情况;
⑧临时安置场所的管理和运转负责部门;
⑨临时安置场所的食品、水电、医疗、消毒、治安等安排;
⑩临时安置场所的标志。
(6)警戒与治安
①确定警戒的机构和职责;
②制定事故现场警戒和管制程序;
③交通管制、路口封锁、指挥中心警戒、事故现场警戒;
④制定对特殊设施和人群的安全保护措施(如学校、幼儿园、残疾人等);
⑤确定决定终止保护措施的情况和规定。
(7)医疗与卫生服务
①医疗资源的数量;
②规定紧急医疗服务的组织、伤员的分类救护和转送方法;
③抢救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解毒药品等;
④急救点设置化学品受伤和疾病感染人员的隔离、净化和治疗;
⑤死亡认定与处置,医疗人员应经过培训并掌握对受伤人员的正确治疗方法等。
(8)现场监测(事态监测)
建立对事发现场监测和评估的程序,为现场的救援决策提供支持。现场监测包括事件的规模,事态的发展趋向,伤亡情况,食物、水源,环境卫生污染监测等。
(9)现场抢险与控制
①现场抢险的目标和原则;
②现场抢险的操作程序;
③现场抢险人员的要求;
④现场抢险的物资、设备的要求。
针对特殊的风险如危险化学品事故、火灾等,需用进一步详细的抢险程序和方案,包括使用特殊的应急救援人员、专家、技术、方法、材料、设备等手段达到控制和消除事故的目的。
(10)应急人员安全
为保证应急人员在抢险中免受伤害,应当建立进入和离开事发现场的相关程序,保证其安全。其内容包括:进入和离开现场的标准程序,进入和离开现场的报告规定,进入和离开现场的登记规定,应急救援人员的清点规定,消毒程序,安全与卫生设备的正确配备,个人安全预防措施等。
(11)环境保护
①对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故,应当建立环境保护程序;
②拟定控制环境污染扩大的方案;
③及时清除污染;
④对环境污染水平的监测;
⑤对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损害的污染通告等。
(12)信息发布管理
①明确应急救援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接触的机构和发言人,准确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②明确信息发布的审核、批准程序和格式;
③准确通告突发事件发生、救援及人员伤亡的情况;
④为公众了解防护措施等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13)应急资源管理
应当制定应急救援过程中各种应急救援资源供给程序,保证应急救援资源及时合理地调配与高效使用。其内容包括:应急救援资源供给的机构,应急救援资源调用指令的响应,应急救援资源供给的记录,应急救援资源快速运抵现场的要求,应急救援设备的及时回收与清点等。
6)现场恢复与事故调查
①明确决定终止应急响应、恢复正常秩序的机构和负责人;
②宣布应急响应终止的程序;
③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
④现场清理及环境影响区域的污染消除与连续检测要求;
⑤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
7)应急预案管理
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审核、批准和发布等程序,经常检查和修改相关内容,保证应急预案的及时更新和实效性。一般包括:
①应急人员的身份和电话;
②应急组织机构;
③应急资源的变更。
根据演练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8)支持附件
①风险分析附件;
②通信联络附件;
③法律法规附件;
④应急资源附件;
⑤教育、培训、训练和演练附件;
⑥技术支持附件;
⑦互助协议附件;
⑧技术专家附件;
⑨各种表单;
⑩其他支持附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