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综合运输发展历程
一、以水运为主的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
产业革命开始以后,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商品运输,尤其是煤炭运输的需要,首先在英国出现了开凿运河的热潮,到1830年,就形成了全国性的水路运输网。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克莱门”号。英国在1811年仿造成功后,就在内河和沿海贸易中广泛加以使用。在1838年,英国轮船“南阿斯”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使英国的航运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美国自发明蒸汽机船以后,很快在西部河流中采用,并逐渐推广到各大水系,至1820年,轮船已普遍使用。1824年,联邦政府拨巨资改造内河航道和修建运河,掀起了美国历史上大兴水运的第一次高潮,运河网与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连通,形成美国第一个近代化的水路运输系统。
二、以铁路运输为主的时期(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
1814年,矿工的儿子史蒂芬孙发明了机车;1825年英国在斯托克顿至达灵顿之间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此开始,西方各国为了克服水运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之缺陷,也开始纷纷修建铁路,到1840年,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已大部建成。截至19世纪末,全世界的铁路总长已达到65万多km,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增至110万多km,到20世纪20年代,再增至127万多km。由于铁路能够高速、大量地运送货物和旅客,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乎垄断了陆上运输,因而极大地改变了运输业的面貌。
三、管道、公路、航空运输大发展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道、公路、航空三种运输方式迅速崛起,与铁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865年,在美国宾州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管径500mm、长9.75km的熟铁原油管道,从而出现管道运输这一新的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低、运输方便、连续性能好等优点,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迅速发展,各油气生产国开始大规模兴建油气运输管道,使管道运输越来越成为能源运输的重要方式。
1886年,世界第一辆汽车在德国诞生,1890年在欧洲大批量生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公路运输一直是作为水运、铁路的辅助运输方式承担部分短途客货分流任务。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汽车生产得到飞速发展,伴随着公路网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大载重量专用货车的批量生产、集装箱制造、各种设备完善的长途客车的制造、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等,使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迅速方便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成为铁路运输的强有力竞争者。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各国运输业发展中,公路运输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公路客货运量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时间价值观念日益增强,而航空技术的巨大进展正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在这方面的需要。世界上最初的民用飞机是由美国的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制造的,波音公司后来居上,其民用客机的产量占世界客机总产量的1/2,欧洲客车公司紧随其后,展开激烈竞争。由于航空运输在速度上的绝对优势,不仅在旅客运输尤其是长途旅客运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货运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四、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运输业发展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既具有各自的优势,又存在各自的缺点,因而不能片面地发展某一种运输方式,而忽视其他运输方式的作用。为了减少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不适当竞争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必须重视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于是世界运输业进入了一个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的时期。60年代左右,铁路网的萎缩趋势逐渐稳定下来,随着电气化里程的不断增加和高速铁路的修建,磁悬浮列车的研制,使铁路运输走出困境,踏上再度振兴之路;水运则一直在自己适用的范围内稳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扩张,也为远洋运输注入了新的活力;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因其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运输需求,继续稳定地向前发展。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运输总量的增长速度接近或略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增长速度却仍然大大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管道运输的发展虽然受货种的限制,但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尚未能摆脱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依赖,加上煤炭制浆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及其液化、气化技术即将突破,管道运输存在良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在运输业的广泛应用,使运输系统能更进一步向一体化、信息化及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方向发展。
尽管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自然环境、消费水平、科技水平发展有差异,但建设各具特色、适合不同国情的综合运输体系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