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蓟运粮
明朝,驻扎在蓟州的官军每年需用的粮饷由四百万石岁漕中的二十四万石专供,“(永乐)十三年(1415年),增造浅船三千余艘,海运始罢,乃造遮洋船,每岁于河南、山东小滩等水次兑运粮三十万石,内六万石于天津等卫仓收,二十四万石……俱从直沽入海,转运蓟州仓收”[181]。关于蓟运粮,民国《蓟县志》中也有记载,“明永乐时,命大河等十三卫,管驾遮洋海船,于大名府卫河兑粮,由直沽海口开洋,涉历海道运至蓟州给军”[182]。可见,明朝蓟运粮由大河等卫组成的遮洋总每年兑运河南、山东漕粮,由天津直沽口入海,然后经蓟运河抵达蓟州仓。这是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之前运送蓟运粮的路线,天顺三年(1459年)新河开挖(见前文)后,蓟运粮不再由天津入海,而是经由新河,再进入原蓟运河,抵达蓟州仓。
明朝成化及其以前,蓟运粮都是征收本色,至弘治时开始有改折,此后,本折数量变化不定。万历《明会典》记载:“成化中遮洋总运二十四万石皆本色,弘治初始议改折,嘉靖间分镇止得本色十万石,折色八万石,万历初以折色改解太仓,名兑军银,后又以本色五万改拨通仓。”[183]下面根据明人张学颜的《万历会计录》与明实录中有关蓟运粮的记载制成表2.4.1,来分析一下明朝历年蓟运粮本色与折色数量的变化情况。
表2.4.1 明代蓟运粮本折沿革一览表
最初,明朝遮洋总运送蓟州粮共三十万石,其中六万石存贮天津仓,二十四万石运送蓟州仓,但后来由于改折,运送至蓟州仓的本色粮经常不足二十四万石之数。下面根据表2.4.1,对明朝各个时期蓟运粮的本、折情况进行分析。
成化之前,在史料中没有发现关于每年蓟运粮数的具体记载,但蓟运粮是明朝漕粮的一部分,而明朝有“不失原额”这一思想,所以漕粮在成化以前没有改折,相应的,蓟运粮应该也都是征收本色。
到了成化年间,史料记载,蓟运粮二十四万石全征本色,但从表2.4.1中可以看出,成化九年(1473年),因山东灾伤需要赈济,令河南等处蓟运粮暂留一半赈济,而把折收之银送仓交纳,即此年蓟运粮有一部分被折银,这是成化年间蓟运粮改折的唯一一次记载。
弘治初蓟运粮开始频繁改折,从表2.4.1中可以看出,弘治元年(1488年)就将蓟运粮改折八万石。此后一直到万历年间,明政府根据蓟州仓存贮粮食的实际情况,对每年蓟运粮折色与本色数量随时进行调整,如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苏民困”将河南漕运蓟粮全征折色。弘治十八年(1505年),因“仓满粟陈”,议定此后三年增加蓟运粮折色五万石。正德九年(1514年),因“本色不敷”,又增加本色数量。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军储浩繁,米贵价高”,添加折色六万石。由上可知,从弘治年间至万历年间,蓟运粮本、折二色互为增减,没有规律可循。折色最多即本色最少的年份,为弘治七年(1494年)左右,蓟运粮二十四万石全征折色。本色最多即折色最少的年份,为正德九年(1514年)左右和嘉靖三十年(1551年)左右,折色为四万石,本色为二十万石。但不管蓟运粮本、折二色数量如何变化,它们的上限都未曾超过二十四万石。另外,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原来进入蓟州仓的折色银改解太仓上纳。从万历二年(1574年)开始,原进蓟州仓的本色,改拨五万石运赴通州仓。
万历中后期及其以后,关于蓟运粮之本色与折色的变化情况,由于缺乏史料记载,无从得知,但根据当时明朝整个漕粮的本、折情况(见前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万历中后期一直到明末,每年的蓟运粮应该不乏折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