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永乐前期海运漕粮施行概况
明初,通过海运送漕粮到天津主要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之间。在此期间京杭运河尚未开通,而北京是永乐帝的发源地,为加强对其建治,需要不断从南方运送粮食至此,因此沿袭元朝旧制,实行海运。永乐初年海运实行情况见下表:
表4.1.1 永乐初年海运粮情况一览表
备注:*此年海运至北京之漕粮数据《续文献通考》卷37《国用考·漕运上·皇明》
从表4.1.1中可以看出,从永乐元年(1403年)至十二年,除了永乐八年(1410年)没有关于海运情况的记载外,其余每年都要从南方海运粮至北方,其中大部分被运至北京,也有运至天津、通州、辽东的。在漕粮运达的这四个地点中,除辽东外,运至其他三处的漕粮都必经天津。其中运至北京、通州之漕粮先运达天津,但由于北运河水浅,大型海船不能通行,所以需要在天津将海运粮交卸给小型船只转运。后来,因转运不及,有误海船回空,于是就在天津建盖仓廒储存海运粮,以便海运船早日回空,然后再用小船将海运粮转运京通[3]。永乐十三年(1415年),会通河开通,此后运往北方之漕粮都通过京杭运河运输,海运罢而不行[4]。
永乐初年的海运路线因袭元朝旧制,元朝的海运路线经过三次变化,“元时海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经通州海门县黄连沙嘴、万里长滩,开洋沿山屿抵淮安路盐城县,历海宁府东海县,又经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行,路多浅沙,旬月始抵成山,计自上海至直沽杨村马头,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其后再变,自刘家港出扬子江开洋,落潮东北行,离万里长滩至白水绿水,经黑水大洋转成山西行,过刘家岛入沙门岛,放莱州大洋,抵界河,至直沽。其道差直。三变,自刘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向东行入黑水大洋,直取成山,转西至刘家岛,入沙门,放莱州大洋,至直沽。如遇风顺由浙西至过旬月而已,其道径便,国初海运犹仍元旧”[5]。而永乐初之海运路线因袭的是其第三次变化后的路线,即刘家港——崇明岛——黑水大洋——成山角——刘家岛——沙门——莱州大洋——直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