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交通运输业的特点
1)运输业的特征
(1)生产力要素的组成特征 一般地说,所有物质生产部门,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从事劳动生产中企业都必须具备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后,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就运输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领域,从事运输生产的经济实体只需具备运输工人和运输手段两个要素,就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作为运输对象的旅客和货物则不属于运输企业本身所有。
(2)运输生产力诸要素所进入的领域方面的特征 在工农业生产中,劳动资料只能参加生产过程当作生产性消费,其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不能直接进入个人消费领域的。而运输业则不同,在运输生产中,作为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资料(运输工具),在从事货物运输时它所消耗的价值将逐步地转移到商品中去,进入生产领域而属于生产性消费,而在从事旅客运输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所产生的效用即场所变更所产生的预期效果,则进入了个人消费领域,属于个人性消费。
(3)运输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特征
①生产活动场地的广泛性:从生产活动场地看,工农业生产过程一般都在厂房、工场、田间,场地的范围相对来说比运输业要窄些。而运输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地域宽广的空间流动分散地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整个运输生产往往需要多种运输工具衔接,不同工种分工协作,连续不断地去完成。
②生产活动中物化劳动消耗表现为劳动工具的消耗:工农业生产物化劳动的消耗主要表现为劳动对象(例如原料、材料等)的消耗;而运输生产活动的物化劳动消耗主要表现为劳动工具的消耗,例如车辆、燃油料、轮胎、配件等方面的消耗。
③运输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紧密结合性:工农业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表现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两个相分离的行为。它们生产的产品作为产成品离开生产领域之后,继而以商品的形式离开生产领域而进入流通领域,最后被用户消费掉。但运输业所出售的东西是场地的变动,它所产生的效用是和运输生产过程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表现为空间上和时间上不可分离的结合,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统一,表现为运输产品在它被生产的同一瞬间就必然被消费掉。
(4)运输产品的特征
①运输产品的非实体性:工农业生产的产品,看得见,摸得着,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确实存在的产品。但运输业的产品就大不一样,它是使旅客或货物从甲地到乙地场地的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就运输业来说,货物只改变了位置,总量并不因此而增加,质量也不会因此而提高。但对货主和消费者来说,这些商品可供使用程度就大不一样。把实物产品的潜在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就是运输产品在货物运输方面的体现。至于客运,是旅客实实在在的消费,是对人们日常关于“行”的需求的满足。
由于运输产品的非实体性,它既表现在一定时间内被运送的服务对象的数量上,同时,又反映在按规定运输要求空间场地位移的距离上。这种运输生产的特征决定了运输产品在计量上采用复合计量单位,即用t(吨)和t·km(吨公里)、p(人)和p·km(人公里)计算。
②运输产品的非储存性:由于运输产品不具有实体形态,决定了运输产品存在着非储存性。因此,运输服务、运输生产、运输效用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运输生产过程结束了,运输产品的消费也随之消失。被运的货品卸完或旅客下了车,不管是否是满载或有部分空驶,运输产品不能储存,也不能调拨,都当作被消费了。
而工农业产品由于它们的实体性,就可以用仓库储存一定数量来调节和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所以运输业只能通过储存必要的运输能力的办法,来调节和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运输产品的需求。
③运输产品效用的一次性:工农业产品中,绝大多数是可以多次或较长时间内被用户消费的。例如,棉花、棉布、冰箱、彩电,都属于耐用消费品。运输产品对货主或旅客来说,它的运输效用功能只能服务一次。它对用户来说是一次性服务、一次性消费,旅客或货物一旦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就意味着消费的终止。
(5)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特征 按照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理论,资本为了使价值增值,产业资本通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以及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不断地循环和周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运输业资本的运动,具有与一般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资本运动不同的特征,它没有商品资本,也没有商品资本的循环与周转阶段。这是由于运输业的产品非实体性和生产与消费在同时进行的特征共同决定的。
(6)社会再生产中联结要素的特征 人类要维持生存和繁衍,就要进行物质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像维持生命之水一样长流不断,这就是社会的再生产。实质上,社会生产的本身,从历史的观点看就是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力的诸要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运输把各要素及时地联结起来,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运输业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构成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第四个要素,即时间和空间上联结的要素,组成了综合的社会生产力。
(7)运输业内部各种运输方式具有替代性的特征 无论工业或农业部门,在它们之间,或者同一部门内部之间,生产是不能替代的,因为它们的产品不是同质的。相反,运输业内部,由于运输产品的同质性或同一性,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同一运输方式的各种工具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2)公路运输业生产的特征
公路运输业除了具有上述的运输企业共有的全部特征之外,由于它本身技术经济的固有特点,与运输业内部的各种运输方式相比较,还有它自身所固有的特征。
(1)机动灵活,深入性强 公路运输点多面广,机动灵活,流动分散,深入广大农村和乡镇从事面上运输,辗转环节少、费用少、时间短,进行“门—门”的直达运输,机动灵活地开展运输生产作业。
(2)公路运输生产的替代性更强 运输业的各种运输方式都具有替代性特征,其中,公路运输业替代性最强。在一般条件下,汽车运输都可以替代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在公路运输业内部,在多种运输工具之间,汽车可以代替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人力车、畜力车和其他机动车辆进行货物运输。相反,以上这些运输工具也可以替代汽车在一定距离内进行货物运输。
(3)客货流的不平衡性更突出 旅客和货物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的流量、流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突出。其中,旅客运输季节性波动很大,货运上,批量的大小,交通网点的布局、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流的流量、流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4)对资源的消耗大 由于公路运输工具在目前生产水平的条件下,载客载货的吨位小,所以,相对来讲,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消耗比其他运输方式要大些。表现在机动车辆的自重系数大、燃料消耗大、占用人力多;非机动车辆占用的劳动力更多。
(5)公路运输技术适应性强 无论是汽车运输,还是其他运输工具运输,都有较好的持续运输能力,通过性能高,对道路要求不太高,能适应多种自然条件深入到农村、山区、边远村庄地头,满足大小批量不等的运输要求。
(6)汽车运输运送鲜活果品效果好 随着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鲜活产品和果品需求增长较快。由于保鲜防腐的基本要求,在时间上要求及时、方便、货损少。汽车运送鲜活果品,能做到“门—门”的直达运输,装卸次数少、运送环节少、周转时间短。能在保鲜防腐的要求内及时运达预期的目的地,满足用户的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其经济运距是很长的,往往超过300~500公里,甚至更大些。
(7)道路交通事故多 我国的公路运输基本上是在混合交通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公路上,除了大量的汽车之外,还有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其他机动车、助力车、人力车、摩托车、行人、自行车等,加上我国公路等级低、道路条件差,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在全部交通事故中,道路交通事故往往占80%左右,这就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8)投资少、收益快 公路运输业中的各种运输工具,除汽车运输外,投资是很少的。以汽车运输为例,其投资比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工厂、企业,比运输业内部的其他运输方式投资要少。在个体专业运输户中,投资更少,盈利更高,周转更快,经济效益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