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把塘沽划入天津市,当时的塘沽仍主要起着货物转运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并没有很好的发展。[17]从天津近代的城市发展来看,租界与河北地区的开辟以及新港的建设,奠定了半殖民地旧天津市的基本格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天津市区范围再未发生过显著的变化。
3.2.3 近代新港的建设
天津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把塘沽划入天津市,当时的塘沽仍主要起着货物转运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并没有很好的发展。海河航道狭、浅、淤、弯的特征一开始就影响到港口的发展。虽从1898年起就不断建闸、挖泥、裁弯,治理航道,但仍只能借涨潮靠泊3000吨级海轮,难以满足船舶大型化、深水化的要求,很多到港大型轮船都需在海河下游靠近河口的大沽口处过驳。仅以1935年为例,当年共过驳进出口货物98万余吨,约占天津港实际吞吐量的40%[16]。1939年日本侵华期间,开始在海河口北岸建设码头、开挖航道,兴建塘沽新港,从此,天津港的泊位码头开始由海河上游的市区两岸转移到塘沽海口,为日后天津作为港口城市的发展打下基础,但直到1949年市内港区仍占天津港海运总吞吐量的70%。[17]
从天津近代的城市发展来看,租界与河北地区的开辟以及新港的建设,奠定了半殖民地旧天津市的基本格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天津市区范围再未发生过显著的变化。这一百年间,天津迅速由一个封建的传统商贸城市转变为近代工商业大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1840年增加了6倍多,城市形态也由原先的沿点、线发展转变为沿海河延伸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复合结构发展,并继续向东、西、南三方向扩展,城市内部空间开始分化,形成了商业、工业和居住中心,人口按职业和阶层分布的状况日益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