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差序格局下的人情面子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其代表作《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社会关系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水里,以这块石头落水点(个人)为中心,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每个人都是他(她)的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而每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尽相同的[5],即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
费孝通把这种关系结构形象地概括为:以“己”为中心,水中扔进了一个石子,水波纹向外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6]在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支撑其的道德伦理,也就是道德体系的要素是礼、孝、悌、信等,这些要素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将家国作为一体来论述社会关系和伦理制度,认为无论君臣之间,还是家庭中父子之间,都要有恰当的名分地位,才能使人们的行为有准则、政治有规范。孟子则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人伦关系,由这种关系形成分层的等级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与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个人与团体关系之上的,是一种“团体格局”。并且,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是构筑在团体和个人关系之上的,这种道德体系离不开宗教的平等和公道观念。总的来说,差序格局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性。中国学术界公认,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经典性的理论框架。[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扩散,进而根据距离远近形成亲疏有别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以家庭为核心的血缘关系无疑处于十分基础的位置,血缘关系继而投射并形成地缘关系。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是建筑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差序格局。[8]在这种差序性的社会结构中,人情、面子正是维持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是一种获取社会资源的社会机制,更是一种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9]即人情、面子这种“社会交易”机制的实际效果受到“差序格局”的影响。社会资源的掌握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他和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性质及远近亲属,是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还是混合性关系,继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当和陌生人互动时,人们经常都采取理性算计基础上的理性行动,而在熟人情境中,则要考虑到“情面”、“脸面”和“场面”。即社会生活中必须时刻注意考虑人情、面子,否则就会影响其社会关系、社会位置和社会利益。因此,人情与面子即是一种基本的交往手段,即把既有的人情面子用来交换社会利益;很多时候,人情面子还是纯粹的交往目的,即社会交往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人情面子。
“情”是指个人遭遇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情景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人情”则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以“馈赠”对方或进行“社会交易”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是货币或实物,更可能是抽象的情感。人情成为规范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行为规范,如拜访与问候、馈赠与回报、帮助与感恩等。“面子”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受关照、受尊重、受礼遇的“感情分量”与“感情砝码”,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反映和象征。在实际中,人情、面子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人情是潜在的面子,面子是显在的人情。人情越重,面子越大,面子越大,人情越难辞,隐含的期权回报就越多。”所以,常称之为“人情面子”。其反映的实际是一种看熟人、讲感情、重人情、求方便、图回报的人际交往理念。[10]在人情面子发挥作用的同时,“规则、理性和制度难以不遭遇抛弃,人情与面子成了权力再生产的主导者”。[11]
人情面子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其中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制度的根源。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封闭、半封闭性使得社会流动性减小,人们更多的处在一种“熟人社会”的环境中。在这种“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形态就是“差序格局”,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构筑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人情、面子正是其中的基本元素。同时,在中国社会,始于家庭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化到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秩序维系的根本原则,是为“伦理本位”:“中国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已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其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相连锁起来,无形中形成一种组织”。[12]中国社会把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来组织社会,这对人情面子观念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封建制度下人治模式的运行规则,使得权力的掌握者成为“有面子”,可以“卖人情”,从而成为“人情”、“面子”竞相追逐的目标,以获取相应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