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 建立轴网
“工程设置”所有内容完成后,切换到“绘图输入”界面,根据结构图进行轴网的定义及绘制。
1. 轴网建立的基本步骤
第1步:点击导航栏中“轴网”按钮,打开“轴网”界面。
第2步:点击“新建”,新建“正交轴网”。
第3步:按照图纸依次输入下开间、左进深、上开间、右进深。例如,在上开间轴距处输入“3000”后回车,“2000”回车、“3000*2”(表示有两个相同的连续轴线)回车,轴网的下开间即建立好了。利用“轴号自动排序”功能对轴号进行排序。
第4步:在“类型选择”处点击“左进深”,在轴距处输入“3400*2”回车、“2200”回车、“3000”回车、“4000”回车,轴网的左进深即建立好了,此时在左边预览区域出现新建的轴网。
第5步:点击“确认”按钮,新的轴网就建立成功了。
根据图纸信息建立的轴网如图2.5.1所示。
图2.5.1 新建轴网
2. 轴网的修改
如果建立的轴网与图纸不相符合,可以利用“修改轴距”“修改轴号”“修改轴号位置”等轴网功能进行修改,如图2.5.2所示。其基本操作为:
图2.5.2 修改轴网
点击工具栏中“绘图”按钮,打开“轴网绘图”界面;点击“修改轴号”按钮进入“修改轴号”窗口,点击图上需要修改的轴号,进行修改后确认即可,如图2.5.3所示;若轴距错误,需要修改轴距,则点击“修改轴距”按钮,再在绘图界面点击需要修改的轴线进行修改输入数值,点击确认即可,如图2.5.4所示;点击“修改轴号位置”左键拉框选择整个轴网,右键确认,弹出修改轴网对话框,选择需要的修改选项,确认即可,如图2.5.5所示。
图2.5.3 修改轴号
图2.5.4 修改轴距
图2.5.5 修改标注位置
3. 轴网的删除
当需要删除轴网时,点击工具栏中的“删除”按钮,左键拉框选择需要删除的轴网,右键确认即可;如果只是部分需要删除,则选择“修剪轴线”按钮,左键选择需要修剪的位置,再左键确认即可,也可以选择拉框修剪,如图2.5.6所示。
图2.5.6 修剪轴线
2.5.2 柱构件的定义与绘制
柱构件的定义与绘制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定义柱法和柱表定义法。
1. 直接定义柱法
以首层KZ-1为例,直接定义柱法的操作步骤为:
第1步:点击菜单栏中的“定义”,按照柱表中首层KZ-1的信息,在“属性编辑”界面编辑柱的信息。柱的属性主要为柱的类别、截面尺寸以及配筋信息等,如图2.5.7所示。
图2.5.7 定义框架柱
注意:
(1)在“属性编辑”界面中的“全部纵筋”与“角筋”“B边一侧中部筋”“H边一侧中部筋”这3项不允许同时输入,只有这3项为空时才允许输入。
(2)在“属性编辑”界面中蓝色字体属性是构件的公有属性,在属性中修改信息会对图中所有同名构件生效;黑色字体属性是构件的私有属性,修改信息只会对选中构件生效。
第2步:点击菜单栏中“绘图”,按照KZ-1所在相应的位置选择“点”画上,如图2.5.8所示。其余柱子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
图2.5.8 绘制框架柱
第3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汇总计算”,在弹出的汇总计算对话框中选择首层,点击计算按钮,就可以计算首层所有柱子的工程量,如图2.5.9所示。
图2.5.9 汇总计算框架柱
2. 柱表定义法
软件中利用柱表可以快速建立构件,操作步骤如图2.5.10所示。
图2.5.10 建立柱表
第1步:点击菜单栏中“构件”,选择“柱表”选项进入“柱表定义”窗口。
第2步:点击“新建柱”按钮,如新建KZ-1,输入相应的钢筋信息。
第3步:点击“新建柱层”按钮,建立各楼层的柱构件。
第4步:选中KZ-1,点击“复制”按钮,把复制出来的构件修改为“KZ-2”,同理新建“KZ-3”。
第5步:点击“生成构件”按钮,软件自动在对应楼层建立柱构件,而无需一一建立。
第6步:点击“确定”按钮,退出“柱表定义”窗口。
第7步:定义完柱构件后,切换到基础层,从基础层开始绘制柱构件,柱可以直接用画点的方式进行绘制。完成的首层柱的绘制如图2.5.11所示。
图2.5.11 绘制框架柱
偏心柱的画法有“Ctrl+鼠标左键、查改标注、改变插入点F4、调整柱端头方向F3、设置柱靠墙边、设置柱靠梁边、调整柱端头”6种方式,操作中按状态提示栏完成即可。
利用“钢筋三维”可以显示所绘柱子的三维图,便于查看所绘柱子的准确性,如图2.5.12所示。
图2.5.12 首层框架柱钢筋三维图
2.5.3 梁构件的定义与绘制
1. 梁构件定义与绘制的基本步骤
第1步:切换到首层,在构件属性定义中新建框架梁KL-1、KL-2、KL-3、KL-4、L-1、L-2、L-3,以KL-1为例,在“属性编辑”界面修改梁的名称、截面尺寸、配筋信息,如图2.5.13所示。
图2.5.13 定义框架梁
第2步:梁属于线性构件,可以用画线的方式进行绘制。
梁在绘制时,要先主梁后次梁,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方向进行,以保证所有的梁能够全部计算。常用的梁的绘制方法有:
(1)直线绘制:绘制直线型梁时应用。
(2)点加长度绘制:绘制悬挑梁时应用。
(3)三点画弧:绘制弧形梁时应用。
(4)偏移绘制:梁端点不在轴线的交点或其他捕捉点的直线型梁应用。
(5)捕捉绘制:对于非框架梁,其两个端点位于两端框架梁上,并与之垂直,可以采用捕捉“垂点”的方法来绘制。
第3步:梁绘制好以后需要对梁进行“原位标注”,才能对梁进行正确的钢筋工程量计算。点击“原位标注”按钮,左键选择要标注的梁,根据梁配筋图上原位标注的钢筋信息,在支座对话框里填写原位标注信息。梁的原位标注信息有:支座钢筋、跨中筋、下部钢筋、架立筋、次梁加筋,按梁结构配筋图实际输入,如图2.5.14所示。
原位标注也可以用“平法表格”的形式完成,点击工具栏中的“原位标注”,然后选择需要配置钢筋信息的梁,如KL-3,直接在“平法表格”中相应位置直接输入钢筋信息即可,同时在梁图上会把钢筋信息显示在相应的位置上,方便进行检查,如图2.5.14所示。
第4步:如果梁的标高低于或高于本层楼高度,可以利用按钮进行修改,修改标高时,梁的“起点标高”和“终点标高”填入同一数据,否则为斜梁,如图2.5.15所示。
图2.5.14 绘制框架梁
图2.5.15 修改梁段标高
2. 梁构件的识别及修改
在输入梁钢筋信息时,有时梁的跨数与图纸标注不同,可以利用“识别梁跨”功能进行修改。基本步骤为:
第1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选择“重新提取梁跨”选项,选择需要修改的梁,软件将重新识别梁的跨数。
第2步:通过“重新提取梁跨”后,如果发现梁的跨数比图纸标注要多,选择梁图元,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选择“删除梁支座”选项,选择需要删除的梁支座点,点击鼠标右键“确认”,选择“是”,即可删除多余的梁支座。
第3步:如果发现梁的跨数比图纸标注要少或支座设置错误,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选择“设置支座”选项,选择为支座的构件图元(柱或者与该梁相交的梁),点击鼠标右键“确认”,选择“是”,即可增加梁的支座。
3. 梁钢筋原位标注的其他方法
在输入钢筋原位标注信息时,还可以配合选择以下3种方式进行原位标注:梁跨数据复制、梁原位标注复制、应用同名梁。
1)梁跨数据复制
相同梁跨的数据,不需要重新输入,可以通过“梁跨数据刷”功能把梁钢筋信息从一跨复制到另一跨,其操作步骤为:
第1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梁跨数据复制”按钮,左键选择梁图元。
第2步:左键选择一跨梁的钢筋信息,右键确认,再选择需要复制的梁跨(可以多选),点击鼠标“右键”即可。
2)应用同名梁
输入完一根梁的钢筋信息后,可以通过“应用同名梁” 功能把梁钢筋信息从一根梁复制到其他同名称的梁上,操作步骤为:
第1步:选择已经输入完钢筋信息的梁图元,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
第2步:在“应用范围选择”界面选择“所有同名称的梁”即可把钢筋信息应用到其他同名称的梁上。
3)梁原位标注复制
第1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梁原位标注复制”按钮。
第2步:左键选择一跨梁的钢筋信息,右键确认,再选择需要复制的梁跨(可以多选),点击鼠标“右键”即可。
绘制完成后可选择“动态观察”显示首层框架梁三维图进行查看,如图2.5.16所示。
图2.5.16 首层框架梁三维图
2.5.4 板构件的定义与绘制
1. 板构件定义与绘制的基本步骤
第1步:新建板构件,名称为“B120”,板厚为“120”,如图2.5.17所示。
图2.5.17 定义板
第2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软件将在封闭区域(墙、梁为边线)内生成板,而无需用画点的方式逐块布置;当遇到不同板厚的楼面板时,可以选择数量最多的构件进行布置,然后在“构件属性编辑器”中进行修改。
第3步:按照图纸信息定义板受力钢筋,在构件管理中建立名称为C8@200-T和C8@200的受力钢筋,如图2.5.18所示。
图2.5.18 定义板受力钢筋
第4步:定义板负筋在构件管理中建立名称为C8@200的板负筋,如图2.5.19所示。
图2.5.19 定义板负筋
第5步:选择板负筋C8-200。
第6步:点击工具栏中的(也可以选择
或者
)按钮,按鼠标左键选中需要布筋的梁,如图2.5.20所示。
第7步:按鼠标左键确定负筋左标注的方向即可布置负筋。
第8步:在布置过程中,负筋的左右标注在画图时标注反了,无需删除,只要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选择板负筋即可交换负筋左右标注的位置。
图2.5.20 绘制板
2. 板受力筋的绘制方式
常用的板受力筋的几种绘制方式。
1)“单板范围”布置受力筋
第1步:板受力钢筋分为底筋、中层筋、面筋和温度筋,其画法相同。根据实际工程选择钢筋类型,点击工具栏中的(水平筋)按钮或者
(垂直筋)按钮。
第2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
第3步:按鼠标左键点击需要布筋的板即可布置板受力筋。
2)“XY方向布置” 布置受力筋
当板的受力筋为双层双向时,可以利用“XY方向布置”功能布置受力筋,操作步骤为:
第1步:在构件管理中建立钢筋,修改类别为底筋、面筋,如图2.5.21所示。
图2.5.21 定义底筋及面筋
第2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选择“XY方向布置受力筋”。
第3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
第4步:鼠标“左键”选择需要布置受力筋的板。
第5步:选择配筋内容即可,如图2.5.22所示。
图2.5.22 智能布置板受力筋
3)“多板范围”布置受力筋”
利用“自动生成板”功能会自动按照梁或墙围成的最小区域布置板,如果有跨板钢筋时可以采用“多板范围”布置受力筋,操作步骤为:
第1步:选择受力筋,点击工具栏中的(水平筋)按钮。
第2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
第3步:鼠标左键选择需要布筋的板,点击鼠标右键“确认”。
第4步:在板范围内点击鼠标左键即可布置板受力筋。
4)“选择受力筋范围布置”受力筋
在一块板中如果已经布置了水平或者垂直方向的受力筋,另外一个方向的钢筋则可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来布置受力筋,操作步骤为:
第1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下的“选择受力筋范围”。
第2步:鼠标左键选择已经布置的受力筋。
第3步:点击鼠标左键布置受力筋。
5)“合并板”布置受力筋
如果需要把几块板合并成一块板再布置钢筋,其操作步骤为:
第1步:选择需要合并的板图元。
第2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在确认窗口点击“是”,即可合并选中的板。
第3步:直接布置受力钢筋即可。
6)“自定义范围”布置受力筋
如果按照以上方式不能直接布置板钢筋时,还可以利用“自定义范围”布置受力筋,操作步骤为:
第1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下的“自定义范围”。
第2步:画出需要布置钢筋的范围(要求在板范围内画闭合的范围)。
第3步:布置受力筋。
绘制完成后可选择“动态观察”显示首层板三维图进行查看,如图2.5.23所示。
图2.5.23 首层板三维图
2.5.5 砌体墙的定义与绘制
砌体墙定义与绘制的基本步骤为:
第1步:在“工具导航栏”中切换到定义界面,选中“砌体墙”,然后点击“新建”按钮,在“属性编辑”中输入砌体墙的名称、厚度、砌体通长筋等信息,如图2.5.24所示。
图2.5.24 定义砌体墙
第2步:墙属于线性构件,可以采用画直线方法进行绘制,如图2.5.25所示。对于断头墙,可以采用“点加长度”的方式进行绘制;对于不在轴线上的墙,可使用“shift+鼠标左键”偏移绘制的方法进行绘制。
图2.5.25 绘制砌体墙
2.5.6 门窗、洞口的定义与绘制
门窗属于依附构件,必须依附到墙上,没有墙就没有门窗,因此门窗的绘制必须在墙体绘制完成后再进行其定义与绘制。门窗定义与绘制的基本步骤为:
第1步:定义门窗,将导航栏切换到“门”或“窗”构件,双击“门”或“窗”,点击工具栏上的“定义”按钮,切换到定义界面。例如按图纸新建M-1,在“属性编辑”界面编辑洞口宽度为1 000,洞口高度为2 100,如图2.5.26所示。
图2.5.26 定义门窗
第2步:绘制门窗。门窗洞口最常用的绘制方式是“点”绘制,“点”绘制提供了输入定位尺寸的方法。使用“点”绘制命令,会出现两个尺寸提示框,可以用“Tab”键切换左右提示框,在提示框里面输入门窗距轴线的位置,进行精确布置;也可以直接选择工具栏上的“精确布置”按钮,左键选择需要布置门窗的墙体,点右键,弹出输入偏移量的对话框,输入偏移量确定即可,如图2.5.27所示。
图2.5.27 精确布置门窗
墙体及门窗绘制完成后可选择“动态观察”显示首层砌体墙及门窗三维图进行查看,如图2.5.28所示。
图2.5.28 首层砌体墙及门窗三维图
2.5.7 过梁、圈梁、构造柱的定义与绘制
1. 过梁的定义与绘制
第1步:定义过梁。如图2.5.29所示,进入“门窗洞”→“过梁”→“新建”,在“属性编辑”中输入过梁的名称、截面尺寸、钢筋信息。
图2.5.29 定义过梁
第2步:过梁的绘制。直接使用“点”画在门窗洞口上,或者使用“智能布置”里的“门、窗、门联窗、墙洞、带形窗、带形洞”,左键拉框选择需要绘制过梁的门窗,点“右键”确认即可。也可使用“智能布置”里按洞口宽度布置过梁,在弹出的对话框里按照图纸信息填好布置条件,确认即可。如图2.5.30所示。
图2.5.30 智能布置过梁
绘制完成后选择“动态观察”显示首层过梁三维图进行查看,如图2.5.31所示。
图2.5.31 首层过梁三维图
2. 圈梁的定义与绘制
第1步:圈梁的定义。进入“梁”→“圈梁”→“新建”,在“属性编辑”中输入圈梁的名称、截面尺寸、钢筋信息,如图2.5.32所示。
第2步:圈梁的绘制。采用“直线”或“智能布置”绘制圈梁,如图2.5.33所示。
图2.5.32 定义圈梁图
2.5.33 智能布置圈梁
绘制完成后的首层圈梁三维图,如图2.5.34所示。
图2.5.34 首层圈梁三维图
3. 构造柱的定义与绘制
第1步:构造柱的定义。进入“柱”→“构造柱”→“新建”,在“属性编辑”中输入构造柱的名称、截面尺寸、钢筋信息,如图2.5.35所示。
图2.5.35 定义构造柱
第2步:构造柱的绘制。构造柱除了可以按框架柱的方法绘制外,还可选择更便捷的“自动生成构造柱”的方法进行绘制,如图2.5.36所示。
图2.5.36 绘制构造柱
绘制完成后的首层构造柱三维图,如图2.5.37所示。
图2.5.37 首层构造柱三维图
2.5.8 其他构件的定义与绘制
一些零星的构件工程量可以利用软件中的单构件输入进行计算,下面以楼梯为例讲解参数输入的方法,操作步骤为:
第1步:切换到单构件输入界面,点击按钮打开“构件管理”窗口。
第2步:选择楼梯,点击工具栏中的“添加构件”按钮,软件自动增加LT-1构件。
第3步:选择LT-1,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进入参数输入界面。
第4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打开标准图集。
第5步:在图集列表中选择与图纸相对应的图形(如“AT型楼梯”)后,点击“选择”按钮退出。
第6步:在图形上输入钢筋锚固、搭接、构件尺寸和钢筋信息后,点击工具栏中的
按钮,楼梯钢筋就汇总完了,如图2.5.38所示。
图2.5.38 定义楼梯
选择完图集后,利用鼠标可以放大、缩小图形,同时在输入钢筋信息后点击“回车”键确认输入。
首层~女儿墙层钢筋汇总表见表2.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