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层的模型建好后,在建立首层建筑模型时便可以利用基础层的一些数据快速建模,不用从头开始。如基础层的轴网可以直接拷贝到首层,无需重新建立。
5.6.1 柱的工程量及钢筋布置
1. 柱的布置
命令模块:“结构”→“柱体布置”
参考图纸:柱平面配筋图
在布置地下室柱子之前,先定义柱子编号。点击“结构”菜单下的“柱体布置”按钮,在定义编号界面中新建柱编号。在定义柱编号之前,先依据结构设计说明,在结构节点上设置好公共属性。例如将“模板类型”改成木模板,其他的属性取默认值即可。下面在柱节点下建立编号。首先新建编号Z1,结构类型为框架柱,截面形状为矩形。KZ1默认是500×500的柱子,与施工图相同。柱高取同层高属性,其他属性取默认值。接着新建KZ2,可直接选中KZ1进行新建,可以直接继承KZ2的所有属性
用“点布置”的方式,选取图纸对应的轴线交点,柱就布置好了。也可以使用“选择轴网布置”的方式,框选需要布置柱子的轴网区域即可。布置之前要事先设置好柱的底高及柱高,这里我们将柱底高设置为同基础顶,柱高设置为通层高。布置好的柱子与独立基础组合起来的效果如图5.6.1所示。
图5.6.1 首层柱三维图
2. 首层柱筋
命令模块:“钢筋”→“钢筋布置”、“钢筋”→“柱筋平法”
参考图纸:结施.12(一层柱平面结构图)
在给柱布置钢筋之前,应确定柱编号属性中,保护层厚度为25 mm,抗震等级为3。设置好后,执行“钢筋布置”命令,如图5.6.2所示。
图5.6.2 柱筋布置
在图面上选择要布置钢筋的柱子,右键确认,对话框中会出现柱编号、柱截面类型以及缺省的柱钢筋信息。依据一层柱平面图中的柱表,修改对话框中的钢筋描述。以KZ1为例,角筋为“4C22”,b边及h边一侧中部筋均为“2C22”,箍筋为A10@100/200。
注意:箍筋肢数与矩形柱B边的钢筋肢数以及H边的钢筋肢数有关,而对于矩形柱的B边和H边,软件默认是将B边作为长边,例如300×400的柱子,软件会将400的长边作为B边,并且指定箍筋肢数时,长边的肢数必须在前,例如400长边的肢数是4,而300短边的肢数是2,则箍筋肢数应该为“4*3”。
柱表中KZ1为矩形柱,箍筋为4*4肢箍,因此在钢筋名称中选择“矩形箍(4*4)”。点击简图按钮,可以查看箍筋简图,与柱表箍筋截面形式一致即可,如图5.6.3所示。
图5.6.3 箍筋简图
点击“布置”按钮,将柱钢筋布置到柱子上,柱子旁会出现布置上的钢筋描述。
遵循“同编号”原则,KZ1的钢筋就布置好了。按照上述方法,将柱表中KZ2的钢筋布置到柱上。针对复杂的钢筋需要特殊处理,图5.6.4是施工图上的L形柱截面图,可以看出,其箍筋比较复杂,且在“柱筋布置”中找不到与该箍筋相对应的钢筋,因此这个L形柱箍筋需要自定义。执行“钢筋”菜单下的“柱筋平法”功能,弹出如图5.6.5所示的对话框。
图5.6.4 L形柱截面图
图5.6.5 柱筋平法定义
首先,按命令行提示,选择Z4构件,右键确认选择后,软件会在当前选中的柱的右上角标注出此柱的构件信息和钢筋信息,如图5.6.6所示。
图5.6.6 柱筋平法定义
此时,在柱筋布置窗口中,输入钢筋信息,外箍A8@100/200,角筋B18,边侧筋为B16,如果边侧筋处为灰色,不可修改状态,可将边侧筋行后的钩选框去掉钩选,即可修改。修改完成后,点击“矩形外箍”命令,按命令行提示,在柱内捕捉矩形外箍对角点,一个矩形外箍就布置上了。同样的操作将另外一个矩形外箍布置上去,布置效果如图5.6.7所示。
矩形外箍绘制上去后,纵向钢筋就可以布置了。点击“自动布置角筋”命令,8根18的二级钢筋就自动生成在矩形外箍的角部了。现在开始边侧纵筋的布置。点击“双边侧钢筋”
命令,按提示,在矩形外箍上捕捉输入点,一个对称位置的两根16的二级边侧钢筋就定位上去了。按同样的方法,按照图纸,将剩下的8根钢筋定位到柱图形上面,效果如图5.6.8所示。
图5.6.7 柱筋平法定义
图5.6.8 柱筋平法定义
布置矩形内箍筋和拉筋,点击“矩形内箍”命令,按命令行提示,捕捉边侧钢筋位置,生成矩形内箍筋。点击“内部拉筋”
命令,按提示和图纸要求,在柱内描绘出拉筋的位置。这样,一个柱筋平法就布置完成了,效果如图5.6.9所示。可以点击“入库”命令,将此钢筋入库保存在钢筋公式库中,以后遇到同样的钢筋形式,点解“选择”命令,然后在钢筋库中选择入库的钢筋模型即可。
图5.6.9 柱筋布置
3. 首层插筋布置
命令模块:“钢筋”→“自动钢筋”
参考图纸:基础承台大样图
按照设计要求,基础中还应含有柱插筋。软件中柱的插筋是在柱上面布置的,不是布置在基础构件上,且如果柱钢筋是用柱筋平法布置时,不用再额外布置柱插筋。当使用钢筋布置功能布置柱钢筋时,软件提供自动布置插筋的功能。但自动布置柱插筋和柱筋平法的自动计算插筋都有3个前提条件:
(1)柱上有柱钢筋。
(2)基础上柱为底层柱。
(3)柱底标高与基础顶标高在同一高度。
对于第一个条件,即要求基础和柱要布置在同一楼层,如果基础和柱分别在各自的楼层,柱插筋将无法取到基础高度,钢筋长度将无法正确计算。对于第二个条件,只要给柱布置钢筋就可以了。而第三个条件则要求柱的属性为底层柱。在软件中,柱的楼层位置是依据楼层表来定义的,软件自动判断最下面一层的柱子为底层柱,最上面一层柱子为顶层柱。对于本工程这种特殊情况,软件无法自动处理。首层不是楼层表中的最底楼层,因此柱子的楼层位置默认成中间层。在布置插筋之前,需要对柱子的属性进行调整。选中首层所有基础上的柱子,执行“构件查询”功能,在属性中将“楼层位置”改为“底层”,点击“确定”退出。下面便可以给柱子布置插筋了。
执行“自动钢筋”功能,请看命令行提示,点击命令行的“插筋”按钮,柱插筋就自动布置上去了,其插筋根数与直径引用原柱钢筋描述,箍筋描述引用原箍筋描述。
5.6.2 梁的工程量及钢筋布置
1. 梁的布置
命令模块:“结构”→“梁体布置”
参考图纸:二层楼面梁配筋图
依据图纸,在梁的定义编号界面中定义好首层所有的梁编号与做法。
下面布置首层梁。可以把梁的编号列表放在导航器左边,方便切换编号。直形梁的布置比较简单,基本上使用“手动布置”“点选轴网附近布置”这两种布置方法。注意在手动布置时,为保持边梁与柱外边平齐,应使用“上边”或“下边”定位法。而悬挑梁的布置采用“选择梁布置悬挑梁”的方式,按一定的悬挑长布置连续梁的悬挑端。布置好所有的直形梁后,下面看一下弧形梁的布置方法。
指定起点:
此时选择右边辅轴与E轴的交点作为起点;
指定下一个点或[圆弧(A)][半宽(H)][长度(L)][放弃(U)][宽度(W)]:
此时点击命令行的[圆弧(A)]按钮,进入圆弧绘制状态;
指定圆弧的端点或[角度(A)][圆心(CE)][方向(D)][半宽(H)][直线(L)][半径(R)][第二个点(S)] [放弃(U)][宽度(W)]:
此时点击命令行的[半径(R)]按钮;
指定圆弧的半径:
在命令行输入半径,回车;
指定圆弧的端点或[角度(A)]:
选择左边辅轴与E轴的交点作为端点,回车;
命令:输入编号!
不需要编号,直接回车结束命令,圆弧辅轴就绘制好了。
绘制好辅轴后,便可以布置弧形梁了。执行梁体布置命令,选择梁编号,用“手动布置”的方法,按下面的命令交互步骤操作:
输入起点:
选择圆弧辅轴左端点为起点;
[圆弧(A)]或请输入下一点<退出>:
点击命令行的[圆弧(A)]按钮,进入绘制圆弧梁状态;
请输入终点<退出>:
选择圆弧辅轴右端点为弧形梁终点;
请输入弧线上的点<退出>:
此时在圆弧辅轴上任意选择一点即可,回车结束命令。
本工程首层梁效果图如图5.6.10所示。
图5.6.10 首层梁三维
2. 首层梁筋
命令模块:“钢筋”→“梁筋布置”
参考图纸:结施.08(一层楼面梁结构图)
依据结构设计说明,梁的保护层厚度为25,抗震等级为3级,在定义梁编号时应注意设置正确。下面给梁布置钢筋,用“构件显示”命令将柱和梁显示出来。
激活“梁筋布置”命令,如图5.6.11所示。
图5.6.11 梁筋布置
这里梁筋导航器的标高是相对于当前层的层顶标高计算的。当梁按“同层高”布置时,梁筋对话框梁的标高就是0。如果梁要降一定的高度,在标高中就应输入一个相对于当前层顶标高的负数,例如“-0.5”m;如果升起一定的高度,则需输入一个相对于当前层顶标高的正数值,此标高值会标注在梁的集中标注中。
在布置梁筋之前,先完成一些钢筋设置。点击“设置”按钮,进入识别设置对话框,如图5.6.12所示。
图5.6.12 识别设置
在图5.6.12中可以设置自动布置腰筋的条件、缺省的腰筋、拉筋描述以及自动布置吊筋、井字梁加密箍等。按设计要求,板下梁净高大于450时要布置腰筋,将“自动布置构造腰筋”选项设为“自动布置”,并设置好腰筋与拉筋的描述,以及腰筋排数等等,这里的默认值均是按规范设置的。注意,这里的“布置腰筋的起始梁高”指的是梁净高,不包含梁上板的相交高度。如果目前没有布置板,或者布置板后没有执行过梁的工程量分析,软件会取梁的截高作为梁净高,以此为条件布置的腰筋是不正确的。因此在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不能设置腰筋的自动布置,腰筋要另行处理。前面在讲解手工建模时,已经布置了板并执行了工程量分析,因此这里可以将“自动布置构造腰筋”设为“自动布置”。设置好后点击“确定”按钮,返回梁筋布置界面。
在图面上选择要布置钢筋的梁,以KL4(2)为例,点击右键确认选择。该梁是两跨连续梁,对话框中相应地显示出含集中标注在内的3行数据,每一跨梁对应一行钢筋数据,下一步是按平法规则录入钢筋描述。先是集中标注的录入。依据一层楼面梁结构图,1KL4(2)的集中标注中有箍筋、受力锚固面筋和底筋,分别录入到集中标注的箍筋、上部筋和下部筋中。
接着录入原位标注钢筋,例如第一跨的梁底直筋以及支座负筋。梁底直筋录入到1行的“底部筋”中;录入支座负筋时应注意按照原位标注在梁跨上的相对位置来录入。软件将负筋分为“左支座筋”和“右支座筋”,如果原位标注在梁跨的左端,则录入到“左支座筋”中,在右端则录入到“右支座筋”中,软件会自动根据梁跨号判断该支座筋是端头支座负筋还是中间支座负筋。该梁没有原位标注,在此无需录入。该梁与次梁相交处软件会自动生成主次梁加密箍筋。
其中第2跨上还有吊筋,在软件中,吊筋和节点加密箍筋等都属于加强筋,因此要录入到“加强筋”列中。录入吊筋时,应根据平法规则在钢筋描述前加上吊筋代号“V”。第2跨上有两处吊筋,可以用“;”或“/”隔开两个吊筋描述,此梁录入“V2C16”,如图5.6.13所示。
图5.6.13 梁筋录入
核对钢筋明细无误后,点击“布置”按钮,梁钢筋就布置到KL4(2)上了,以平法标注显示在梁上,如图5.6.14所示。
图5.6.14 梁筋布置显示
注意:
(1)梁钢筋遵循同编号布置原则,因此对于相同编号的梁,其各个梁跨应该相对应,尤其是镜像布置的梁,如果梁跨号错误,则该梁上的钢筋也会计算错误。因此,不论是手工布置梁钢筋,还是识别梁筋,都应先核查梁跨号是否正确,调整好梁跨号后,再布置梁筋。梁跨的调整可以用“工具”菜单下的“跨段组合”功能来完成。
(2)要正确设置梁的结构类型,区分框架梁和普通梁。在布置梁钢筋时,普通梁的钢筋会锚入框架梁内,如果框架梁错设置成普通梁,普通梁钢筋将取不到锚固值。
(3)自动布置梁腰筋的前提条件是已经布置了板,这样软件才能取到正确的梁净高,否则软件会取梁截高作为自动布置腰筋的起始梁高。梁腰筋还可以用“自动钢筋”中的“腰筋调整”来布置或调整,具体操作方法请见识别梁筋章节。
(4)录入钢筋描述时,标点符号必须是半角的,全角的符号软件不支持。
5.6.3 板的工程量及钢筋布置
1. 板的布置
命令模块:“结构”→“板体布置”
参考图纸:二层板配筋图
在布置板之前,先将图面上不需要显示的构件和轴网隐藏起来,只留下柱和梁。依据二层板配筋图,分别建立板厚为120板编号。板的布置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在封闭区域点取一点就可以了。
2. 首层板筋
命令模块:“钢筋”→“板筋布置”
参考图纸:二层板配筋图
在软件中,板筋是像构件一样绘制出来的钢筋,不同于其他构件上只显示描述而无图形显示的钢筋,且板钢筋不遵循同编号布置原则。
在布置板筋之前,应打开软件的“对象捕捉”功能。先执行“工具”菜单中的“捕捉设置”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钩选“垂足”和“最近点
”,点击“确定”按钮退出对话框,然后点击状态栏的“对象捕捉”按钮(或按键盘上的F3键),使对象捕捉处于打开状态即可。如果布置的板筋以水平的和竖直的为主,则需要将“正交”打开,以确保绘制出来的板筋成直线形状。
执行“板筋布置”命令,弹出“布置板筋”对话框。
1)布置板底筋和板面筋
两种钢筋的布置方法相同,在布置之前,先选中弹出窗口中对应的板筋类型为底筋及布置方式为选板双向,然后在该窗口中设置好相应板的底筋X向和底筋Y向,最后选择需要布置的板点击鼠标右键即可布置好板底筋,如图5.6.15所示。
图5.6.15 板底筋布置
2)布置板负筋
板负筋的布置方式类似板底筋。以A.1轴梁上的板负筋为例,在板筋布置窗口中对应的板筋类型选择负筋,布置方式选择选梁墙布置;然后输入面筋描述为C8@200,构造筋输入A6@200,挑长输入上下挑均为800(注意点开窗口右下方的设置,设置好单挑和双挑的距离是到梁边还是梁中,如图5.6.16、5.6.17所示)。设置好之后选择需要布置的梁点击鼠标右键即可完成单梁上负筋的布置,如图示5.6.18所示。
图5.6.16 面筋单挑类型设置
图5.6.17 面筋双挑类型设置
图5.6.18 板负筋布置
对于横跨两条或者多条梁上的负筋,布置方式可以选择4点布置。如图中(二层板配筋图),B轴和A.2轴梁上的负筋,在设置好钢筋描述及挑长设置之后,先竖向画一根线横跨该两条梁,然后再横向画一根线起点和终点代表该负筋分布的范围即可。
为了检查钢筋布置是否正确,可以选中已布置好的钢筋点击鼠标右键,打开该板筋的明细开关来检查钢筋的布置范围是否正确,如图5.6.19所示。
图5.6.19 板筋明细
5.6.4 砌体墙的工程量及钢筋布置
1. 砌体墙的布置
命令模块:“结构”→“墙体布置”
参考图纸:一层平面图
首先依据施工图,在墙定义编号界面中定义墙体编号。从施工图可以看出,一层的砌体填充墙只有一种“120”厚度,首先定义砌体墙编号,然后布置墙体。使用“手动布置”的方式,选择“上边”为定位点,墙位置设置为“外墙”,底高为“0”,高度设置为“同梁底”,然后以轴线交点为参照点,画出所有的外墙。注意,在手动绘制墙时,软件默认为连续画墙的形式,如果下一段墙体与之前绘制的墙体不是连续的,则需先点击鼠标右键取消连续画墙,再重新选取下一段墙的起点绘制。如墙中和梁中线重合,布置墙体时可以用“选梁布置”的方式,选中梁点击鼠标右键就可以快速布置梁下的砌体墙了。由于首层部分墙体需要延伸到基础顶,因此需要调整墙体底高。用“构件查询”功能,选中要修改的墙段,在构件查询对话框中将底高调整为“同基础顶”即可。
2. 砌体墙拉结筋
命令模块:“钢筋”→“自动钢筋”
参考图纸:结构施工说明
按照结构设计要求,本工程柱与内外墙的连接应设拉结墙筋。填充墙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设2A6拉筋,沿墙体全长贯通。在软件中,砌体墙拉结筋采用自动布置的方式实现。
执行“钢筋”菜单下的“自动钢筋”功能,请看命令行提示,点击命令行的“砌体墙拉结”按钮,弹出以下对话框,如图5.6.20所示。
图5.6.20 砌体墙拉结筋
拉结筋描述改为“A6@500”,排数为2,点击“布置”按钮,拉结筋就布置好了。
选中某段墙点击鼠标右键,找到导航菜单下的“核对钢筋”功能来查看砌体墙拉结筋。执行核对钢筋命令后,选择要查看的墙段,例如选择首层A轴上的砌体墙,点击鼠标右键确认,弹出如图5.6.21所示对话框。
图5.6.21 砌体墙筋核对
5.6.5 门窗洞口的工程量布置
命令模块:“建筑一”→“门窗布置”
参考图纸:门窗详图及门窗表、一层平面图
首层的普通门窗是指除了飘窗之外的门窗布置。依据门窗表便可以定义门窗编号,其定义方法请参照其他构件,这里就不再介绍了。定义好门窗编号之后进行布置,布置的时候要注意设置门的底高和窗台高。如高度设置得不对会影响到过梁的计算。
门窗布置后的效果图如图5.6.22所示。
图5.6.22 首层门窗
5.6.6 过梁、圈梁、构造柱的工程量及钢筋布置
1. 过 梁
命令模块:“梁体”→“过梁布置”
参考图纸:结构施工说明
依据结构施工说明过梁表,定义过梁编号。过梁的截宽取同墙宽即可,截高按不同的墙厚及洞宽按要求进行设置,定义好过梁编号后,再进行布置。
1)手工过梁布置
布置之前设置好过梁的左、右挑长及梁底高为“同洞口顶”,然后选中需要布置过梁的门洞或者窗洞点击鼠标右键完成过梁的布置。过梁的钢筋布置同梁筋。
2)表格法布置过梁
表格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布置过梁及钢筋。点击布置工具栏内的“表格钢筋”按钮,在命令行中选择“过梁表”,软件会弹出过梁表(见图 5.6.23),在这里过梁表用于保存过梁的自动布置条件。首先设计图纸的过梁表,设置好过梁的属性及配筋,点击保存按钮,再点击“布置过梁”按钮,地下室的过梁就一次性布置好了,如图5.6.23所示。
图5.6.23 过梁表
2. 圈 梁
命令模块:“梁体”→“圈梁布置”
执行命令后,命令栏提示,如图5.6.24所示。
图5.6.24 命令栏提示
通常在定义好圈梁后,使用选墙布置,也可以使用自动布置:“设置自动布置参数”对话框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规则进行设置,将对话框中的内容设置完后,点击“确定”(注意观察命令行提示),系统就会按照设置的条件,自动将圈梁布置到符合条件的墙体上,也可布置到指定的墙体上(见图5.6.25)。
图5.6.25 圈梁自动布置参数对话框
3. 构造柱
命令模块:“柱体”→“构造柱布置”
构造柱及其钢筋的布置可以参照柱体的布置。也可以使用自动布置,根据结构设计说明设置好构造柱的生成规则即可一次性将所有楼层的构造柱布置完成,如图5.6.26所示。
图5.6.26 构造柱自动布置参数对话框
5.6.7 楼梯的工程量及钢筋布置
本工程中的楼梯是整体双跑式楼梯,它所包含的构件有:梯柱、楼梯平台板、楼梯梁、梯段以及栏杆扶手。下面详细讲解如何将这些构件组合成楼梯。
1. 楼梯梯段
命令模块:“楼梯”→“梯段”
参考图纸:楼梯配筋图
首先依据施工图定义梯段编号。在定义编号界面中新建一个梯段编号,软件提供了多种梯段类型,在属性的结构类型中可以选择,并且每一种梯段类型都有对应的示意图。这里选择不带平台板的A型梯段。其他的参数设置如图5.6.27所示。
图5.6.27 梯段编号定义
在物理属性中,“踏步数目”指的是纯踏面数,不包含楼梯梁,软件按踏步数目计算梯段高度。
2. 组合楼梯
命令模块:“楼梯”→“楼梯”
参考图纸:楼梯配筋图
新建一个楼梯编号LT1,楼梯参数设置窗口如图5.6.28所示。
依据图纸,将楼梯类型设置成“下A上A型”,即一个双跑楼梯的两个梯段都是软件设置的楼梯类型中的A型梯段。首先选择下跑梯段的编号选择为TB,上跑梯段编号选择为TB,梯口梁编号为框架梁,选择为空,平台梁编号为TL2,平台口梁为TL3,平台板编号为PTB1,栏杆编号为LG,扶手编号为FS,然后再对应图纸设置好各楼梯梁、平台板的几何属性。设置好的效果如图5.6.29所示。
图5.6.28 楼梯属性定义
图5.6.29 楼梯设置
当然,这里并不是所有的参数都已经定义好了,还需定义组合楼梯的平台板宽和指定踢脚宽两个参数。定义完后退出“定义编号”窗口,在导航器框中,选择楼梯类型为:标准双跑逆时针,外侧布置栏杆和外侧布置扶手的选项,都去掉勾选。确定布置插入点,在界面上点击需要布置楼梯的对应插入点,最后再将楼梯柱布置到相应的位置(参照柱的布置)以及PTL1也布置到相应位置(参照梁体的布置)。这样就将整个楼梯布置完成了,如图5.6.30所示。
图5.6.30 楼梯布置效果
布置好楼梯之后,先参照柱筋、梁筋、板筋的布置方法将对应的楼梯柱、楼梯梁、平台板的钢筋布置好,再将梯段的钢筋布置好,这样就完成了整个楼梯钢筋的布置,如图5.6.31所示。
图5.6.31 梯段配筋布置
5.6.8 装修装饰
1. 装修装饰定义
命令模块:“装饰”→“房间布置”
参考图纸:建施.01(建筑设计说明)、建施.02(建筑一层平面图)
从一层平面图可以看出,首层的房间有实训室、办公室、储物间、楼梯间和卫生间,需要分别布置这5个房间的装饰。首先进入房间布置的定义编号界面,在定义房间编号之前,先定义侧壁、地面和天棚编号。
依据建筑说明的装饰做法说明建立地面编号,有水泥地面、防滑地砖地面及地砖地面编号。其编号属性定义如图5.6.32所示。
图5.6.32 地面属性定义
定义时要注意:装饰材料类别要正确选择是抹灰面还是块料面,因不同材料计算规则不同,如选择错误会影响工程量的计算。另外遇到卫生间等用水房间需要计算防水卷边的面积时,可以在地面定义的时候设置好卷边高来进行计算。
然后建立侧壁编号,一共有水泥踢脚和地砖踢脚两种编号。其中踢脚的定义如图5.6.33所示。
图5.6.33 踢脚属性定义
墙面的定义如图5.6.34所示。
图5.6.34 墙面属性定义
同样,也要注意选择正确的装饰材料类别。比如在云南2013定额计算规则中规定块料装饰墙面需计算门窗侧的工程量,而抹灰面装饰材料则不需要计算。
天棚主要有铝合金条板吊顶和抹灰天棚两种,其编号定义如图5.6.35所示。
图5.6.35 天棚属性定义
在定义天棚时需正确选择做法描述是抹灰面还是吊顶。两者计算规则不同,抹灰面是按接触面积计算,而吊顶是按投影面积进行计算。
在建立完地面、侧壁和天棚编号后,下面就可以建立房间编号了。在房间节点下新建房间编号,然后再按对应的房间选择定义好的地面、踢脚、墙面及天棚等构件。这里以卫生间为例,因卫生间没有踢脚、墙裙的构件,可空选。其编号定义如图5.6.36所示。
图5.6.36 卫生间房间编号定义
定义好各类装饰编号后,就可以布置房间装饰了。在布置之前可以用“构件显示”功能只显示柱、墙、门窗和轴网,然后进入“房间布置”功能,分别在房间的封闭区域内布置上相应的房间装饰。注意,在布置时如需要布置的房间没有封闭可以建立虚墙或者直接画直线来用于封闭。
2. 首层外墙装饰
命令模块:“装饰”→“墙面布置”
参考图纸:建筑施工装饰做法表、建筑立面图
先定义首层外墙装饰的编号。在布置首层外装饰时,用“多义线框选实体生成外边界”的方法,用多义线绘制出一个包围首层建筑的线框,在线框闭合的同时,外墙装饰也就布置好了。
提示:
布置外墙装饰时,应该将外墙上的所有外悬构件都隐藏起来再进行布置。所有外悬构件的装饰面积应该另外套挂定额。
如需核对所布置的外墙装饰是如何计算的,可以选中外墙装饰点击鼠标右键导航菜单中的核对构件,可以清晰地看出详细的计算公式以及图形的扣减情况(此功能同样适用其他构件),如图5.6.37所示。
图5.6.37 外墙面的工程量核对
5.6.9 平整场地及建筑面积的布置
1. 平整场地
命令模块:“自定义构件”→“自定义面”
平整场地与建筑面积都是计算面积的,在软件中没有平整场地这种构件,可以采用“自定义面”命令来计算所有与面积有关的项目。在定义编号界面中新建一个自定义面编号,编号的属性对要计算的项目没有作用,可以不用修改。
布置平整场地面构件:在导航器中设置顶高为 0。按照清单计算规则,平整场地工程量按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用“实体外围”的方法框选建筑即可布置成功。查看面的属性,可以看到面积已经计算出来。
如果平整场地需按建筑轮廓每边扩大2 m计算,则可以沿建筑轮廓布置了自定义面后,用“修改”菜单下的“偏移”功能,将面轮廓向外偏移2 000 mm后,得到平整场地的面积。
2. 建筑面积
命令模块:“其他构件”→“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的布置比较简单,可以用“实体外围”快速布置,也可手工绘制建筑外轮廓来进行布置。布置的时候注意选择折算系数,比如阳台选择一半面积,如图5.6.38所示。
图5.6.38 建筑面积折算系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