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湖北省公路物流发展报告

年湖北省公路物流发展报告

时间:2024-1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编制出台《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咸宁市委托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咸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5-2030》。《农村物流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湖北省农村物流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得到贯彻实施,2015年新增4家省级试点示范,试点示范稳步开展。2015年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行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公路物流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015年是湖北公路物流跨越发展的一年,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公路物流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与公路物流深度融合,公路物流服务末端逐步延伸至村级,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2015年公路物流发展现状

(一)公路建设里程创历史新高

截至2015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24万千米,较“十一五”末增加1.4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204千米,“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一级公路里程达到5231千米,二级公路里程达到21555千米,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9%。实现除神农架、鹤峰以外所有县市通高速公路,99%的县级以上城市通一级及以上公路,98%的建制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二)规划一体化布局趋势明显

武汉、宜昌、襄阳、荆州等主要大中城市主动做好公路物流相关规划衔接、资金投入、建设用地、产业布局等方面沟通工作,加快公路货运枢纽规划编制步伐,推进与铁路、港口、航空等布局一并加以统筹考虑。武汉编制出台《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咸宁市委托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咸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5-2030》。同时,各地在农村物流等专项规划上加大工作力度,与当地总体规划、其他行业规划有效对接。

(三)货运物流场站建设不断加力

十二五”期间,建设货运枢纽(物流园区)设施项目41个,新增年公路货运吞吐能力1.1亿吨。公路物流行业日均发运货物300余万吨,其中,2015年全年累计完成物流站场投资29亿元,完成货运量12.15亿吨、货物周转量2458亿吨,运输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在服务就业创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四)主体企业培育力度不断加强

运输企业采取“交邮共建”“双业联动”的方式,主动与邮政、供销以及商贸、制造业等行业融合发展。指导华中大道快运联盟、华中甩挂运输联盟积极开展工作,甩挂运输联盟、大道快运联盟抱团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建立重点物流园区运行情况监测机制,推进联盟企业做实做强。十堰亨运等传统客运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向货运、快递等领域拓展。16家道路客运企业组建联盟以客运网络为依托开展小件快运,拓展运输新业务。

(五)先进运输组织得到有效推广

公路甩挂运输试点稳步推进,新增武汉、荆州等地4家企业纳入部试点项目,全省甩挂运输试点项目达到10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零担快运品牌效应增强,部分企业相继开通武汉至国内主要城市公路干线运输班线,武汉大道物流启动以武汉为中心的省内支线网络和以主要省会城市为支撑的干线网络构建,全面推广“定时达”和“落地配”业务。武汉、黄石纳入交通运输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公路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力平台。

(六)是农村货物运输更加高效

“十二五”期间,共争取部省农村物流发展补助资金1.09亿元,建成县级物流园区(中心)15个,新建改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352个。《农村物流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湖北省农村物流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得到贯彻实施,2015年新增4家省级试点示范,试点示范稳步开展。襄阳、宜昌、黄冈、十堰、荆门等地探索出了客货联盟、交邮共建、交商合作、交农携手、合作共赢、拓展服务的发展新模式,有效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七)行业转型发展速度加快

高度重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鼓励创新型物流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城市配送转型发展。以武汉市杭州快驰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科技企业异军突起,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车辆和货源实时对接,推动了城市配送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十堰亨运集团物流有限运输公司等企业通过与武汉东湖学院合作交流,加强城市配送理论与技术研究及人才培养,推动城市配送转型发展。

(八)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依托省交通运输厅云数据中心,以交通运输部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按照“整体规划、集中实施,统一接入、复制推广,重在主体、兼顾个体”的思路,启动了湖北省道路运输四级协同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通过整合、提升、补缺和丰富等方式,打造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四级协同、互为支撑的道路运输行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基础支撑体系,推动道路运输从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现代运输服务业”的全面转型。

二、面临的问题

2015年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行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公路物流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是,我省公路物流业发展的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跨区域的物流大通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物流大通道是支持和引领空间有序部署的基础,是降低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省要保持1.5系数的增长速度,必须建设大枢纽,打造交通综合体,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竞合融合、信息系统共建共享,构建跨区域物流大通道,将交通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经济优势。

(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心)布局相对分散,交通优势利用不足;部分园区之间由于布局不优存在过度竞争等问题;物流园区等独立运营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整合,不能实现信息实时互通共享。

(三)公路物流运输效率亟待进一步提升

配套不足,增多转运成本;信息不畅,增加空转成本;信息不对称,导致物流企业运输效率低,增加了货车空载率。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推广不够,综合运输发展滞后。此外,各种过路过桥费和罚款费增加企业负担,政策瓶颈致使最后一千米成本激增。

(四)公路物流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公路物流市场主体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大型骨干企业缺乏,抗风险能力较差,公路物流服务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未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集聚化、园区化发展态势。

(五)互联网的影响将越来越深远

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将信息变得更加公开、透明,推动道路运输服务产业链重构和生态圈再造,将“散、小、弱”由劣势变成优势,促进了道路运输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产生的滴滴、优步等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出现,严重冲击传统道路运输行业。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对整个道路运输行业影响将越来越深远。

总体看来,我省公路物流业正处在从传统单一的公路运输方式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转型期,公路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物流服务水平和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运输费用在物流成本中的比例依然较高,城乡物流体系和快递物流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公路物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与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与国际物流发展的新趋势不相适应。

三、下一阶段公路物流发展展望

(一)着力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我省区域竞争力

构建良好的公路物流网络,提供更加高效、经济、可靠的物流服务,提高运输效率,在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服务水平上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网络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衔接顺畅便捷的综合公路物流服务体系。通过物流成本的降低,增强湖北省在“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中的竞争力。

(二)建设物流大通道,打造“祖国立交桥”

加快“两纵两横”四条物流大通道建设,服务“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部署。结合湖北省京广新兴产业带、沿江复合产业带、汉十产业带和武黄先进制造业产业带等发展需要,完善物流大通道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省际和省内运输大通道供给能力,形成沟通长江经济带、连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物流通道,助推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沿长江向我省梯度转移,增强我省与其他省份的经济交流能力。

(三)加快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心)建设,推进物流集聚化发展

结合综合交通网络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两纵两横”四大物流通道对我省公路物流业的带动作用。“以道带区”统筹规划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心)选址建设,围绕“四核四区”在全省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运转高效”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心)总体空间布局。依托货运枢纽(物流园区、中心)引导公路物流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加快发展建设多式联运型物流枢纽,推进多式联运的应用,加快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四)转变物流发展方式,促进公路物流业转型升级

引导公路物流行业转型升级,推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追求规模增长向提升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从各交通方式独立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加大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引领公路物流行业转型发展。探索“移动互联网+公路物流”发展模式积极构建智慧物流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公路物流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大力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提高公路物流运输效率。

(五)重点推进十大重点工程,推进我省公路物流健康发展

以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为中心,对接服务国省三层次战略,准确把握“三中心两基地”的湖北交通物流发展新定位,突出“构建物流大通道、降低运输成本、促进转型升级、推进集聚化发展”四大任务,重点推进“物流大通道构建、基地建设、多式联运、农村物流、城乡配送、物流信息化、主体企业培育、绿色货运、安全保障、人员素质提升”等十大发展工程,创新打造“两翼四驱”式湖北公路物流发展新模式。加快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公路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路物流服务能力与水平。

(撰稿人:彭 刚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