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武汉局深入贯彻落实总公司部署要求,强力推进现代物流建设,大力开拓物流市场,取得了一定成效。武汉局顺利完成总公司下达的全年日均装车计划,特别是8月份以后,连续5个月超额完成总公司月度装车计划,日均装车量较沈阳会议前增长18%。
一、2015年现代物流建设情况
1.努力把总公司要求与路局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路局物流建设指导意见和10个相关实施方案,局班子成员带头开展了专题大宣讲活动,分层级开展宣传发动,迅速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构建了以武汉为中心“8-8-12”物流规划。即建设滠口、舵落口、吴家山等8个全国性物流基地,鄂州三江港、枝城港、西塞山等8个区域性物流基地,孝感、咸宁、荆门等12个地区性物流基地。目前,吴家山、滠口正在改造,三江港货场部分已建成,努力打造一批物流园区式的现代化货场。实施了“311”零散货运快运工程,即建设300个无轨站,100个快运站,购置100台接取送达车辆。每个作业站按照“五有”的标准建设,即有单独的库房,有专门的高站台,有专用的通道,有专门的围墙和栅栏,有必备的装卸工具,叉车可以直接进出货车进行搬运作业,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目前,已建成了100个无轨站,力争今年再建200个,形成覆盖管内主要市县区的货运营销网络。建成了100个快运作业站,全局接取送达车辆达到114辆,并与社会物流企业开展接取送达联营合作,基本形成了接取送达网络。
2.努力把区域经济发展与铁路现代物流规划结合起来。为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路局主动与湖北省发改委、交通厅及武汉、黄石、宜昌等地方交通港口部门协调,统筹规划货场布局,将铁路货场建设规划融入地方物流发展规划。吴家山、滠口货场联合武汉阳逻港共同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项目等,将铁路线引入港口,发展铁、水、公多式联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当好先行。
3.努力把满足市场需求和铁路运输特点结合起来。为应对大宗货源持续下滑被动局面,我们在稳大宗的基础上,把争取零散、批量货物上量、拓展集装箱运输作为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推动我局货源结构发生重要转变。与武钢、平煤等大型企业签订了大客户合作协议;对焦炭、铁精矿、石油等28个大宗增量项目实行项目制管理。优化“九州快运”,实现邻局间套环,开发管内、跨局、跨境等多层次的货物快运班列。全年共开行俄罗斯、德国、波兰、捷克等国的中欧班列,较2014年增长3.3倍;组织开行了武汉至广州、昆明、月山、十堰、恩施间“点对点”城际班列。班列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开行,吸引的全部是新增白货,是货运整体低迷下难得的曙光,是全局一盘棋联动的结果,仅昆明班列就有6个车务站段合力组流。8月份以来,全局白货日均装车同比增长97%,零散快运增长41.5%;集装箱增长78%。货源黑白比例由原来的85∶15变成了65∶35,白货比重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宗损失的缺口。
4.努力把完善服务功能和客户体验结合起来。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区域货源结构特点,把完善服务功能和客户体验作为物流建设的关节点,在货场内合理设置功能分区,拓展仓储、配送、加工、包装、安检、海关、检疫、信息等物流服务功能。大力实施短平快项目,对63个快运作业站货场进行提质改造,提升物流服务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机械化、集装化和信息化水平。搭建中国铁路95306网-荆楚区域中心平台,为湖北中部崛起战略助力,共收集客户信息10822家,建立完善电子档案4067家;95306网站企业注册1.22万家,店面展示4377家。
5.努力把规范管理和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一是按照一体化管理思路理顺了货运营销管理机构。成立了路局价格管理委员会及价格管理处;将路局货运营销中心更名为货运营销处,按局机关行政职能管理机构管理;撤销了路局装卸管理所,在货运处内设立装卸科;撤销了各直属站和车务段的货运营销分中心,分别增设物流科和货运装卸科;成立了路局物流调度台,路局和站段分别配备了专职物流调度员,加强物流调度管理。二是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每月对车务站段装车进行考核,每增加(或减少)一车,奖励或扣罚相关站段,实行旬通报、月度考核兑现,并将货运营销相关处室收入,与货运任务实绩挂钩。对全局零散快运进行奖励,制定下发了《武汉铁路局“九州”货物快运专项考核办法》,按货物运费的一定比率对铁路客户代表进行奖励,充分调动了广大货运营销职工的积极性。
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还不完备。随着白货运量的不断增加,我局现有的站场能力不配套的情况越来越突出,主要货场到发线、货物线偏少,仓储能力短缺、装卸设备落后等矛盾日益凸显,“点”上能力的不足已经开始限制白货的进一步上量。二是物流服务还不精准。对要求更高的白货运输需求,运到时限、实时追踪、货物理赔等环节距社会通行物流标准仍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到紧张方向的运到时限,还无法兑现对社会的物流承诺。三是生产组织还不紧密。尽管路局、站段成立物流调度台,强化快运货物运到时限盯控和考核,但后厂生产组织在站场股道的使用、机车的调配等方面还未持续做到衔接紧密,车机工电辆等生产部门之间还有空耗,影响了客户体验。
二、2016年深入推进现代物流建设的具体措施
总的来讲,2016年现代物流建设工作思路:以务实的态度抓落实,以创新的理念促营销,以宽阔的视野找出路,以优质的产品争市场,以精细的服务赢信誉,以简洁的管理提效率,以管用的机制聚合力。
主要目标:上总量、转结构、保盈亏。上总量,就是货运发送量和货运收入同比实现增长,货物发送量完成增长2.1%,日均装车增长11.8%;转结构,就是货源结构中黑白比例逐步调整到5.5∶4.5。其中,批量快运增长54.1%,零散快运增长60%,集装箱发送量增长90.5%,物流总包3倍增长,实现均衡发展;保盈亏,就是始终守住成本底线,不让一吨货亏本。具体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推动营销区域化。按照总公司部署,武汉局与郑州、西安、济南和上海局实施华中货运营销区域联动,与上海、南昌和成都局实施沿长江经济带区域联动。我们将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以统一进行市场调查、统一组织需求分析、统一实施商务谈判、统一开展市场推介、统一评估营销结果、统一制定价格策略、统一推进技术与服务创新为重点,对外推动两个联动区域更加紧密的合作,对内推动全局跨站段、跨区域的营销一体化,形成内造强舰、外组航母群的统一营销平台。
2.推动市场全球化。一方面,加密开行国际班列,实现中欧中亚班列西进德国、波兰、捷克、法国、伊朗、土耳其,北上俄罗斯、蒙古,南下越南,搭建湖北(武汉)与欧亚互联互通的陆上桥梁,全年开行110列以上;另一方面,大力拓展铁水联运,与大型航运企业、港口合作,吸引美洲、日韩以及东北、沿海地区货源沿海入江从武汉及周边起舶,通过铁水联运向内陆伸展。
3.推动品牌系列化。一方面,开发大宗货物班列,定期开行煤炭、焦炭班列,出口特种钢班列,组织原材料+成品配套运输、钢材+汽车配件循环运输。另一方面,全面布局以武汉为中心的货物快运网,继续优化管内三环两线(三趟环形车和武汉至十堰、恩施班列),稳定开好武汉至广州、昆明、月山班列,设计开行武汉至华东、东南、西南、西北、华北线班列,加快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货物快运米字型格局。
4.推动资源集中化。一方面,分级建好物流园区,重点做好吴家山一级物流基地和国家级多式联运中心的调整完善,大花岭、襄阳金鹰等二级物流园区的建设,襄阳、十堰等既有货场向城市配送中心的转型。另一方面,加快货场专业化分工,武汉地区的吴家山货场主打国际班列,滠口货场主打铁水联运,舵落口货场主打城际快运班列等;同时,推动枝江、荆州、黄石发展铁水联运,金鹰物流园发展制造业物流,并按照总公司部署加快所有货场具备集装箱办理功能。
5.推动业务综合化。为克服揽货点功能单一问题,将300个无轨站分期分批通办客票、行包、高铁快运以及零散、批量、整车、集装箱、国际班列全品类业务,将完整的铁路客货运输服务功能投放到市场最前沿,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广泛、积极的回应,目前已有武汉、恩施、十堰、信阳等多个地市,以及多个港口、企业、物流园表达提供一切条件的合作意向,将成为低成本开拓市场的重要阵地。
6.推动商务信息化。一方面,努力建好用好95306网,让货主更加便捷地办理业务,让我局负责建设的荆楚服务平台充满特色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开发铁路货运班列手机APP订仓系统,将我局所有货运班列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地投放到市场,让客户可以通过手机公开、透明、方便地预订到自己需要的班列、车型和箱型,借助互联网的威力开辟路局货运营销的新空间。
7.推动管理扁平化。开发路局现代物流网,集成所有货运营销功能,集中管理全局货运资源和主要客户资料;将全面展示全局和站段每天生产任务和主要品类完成以及周期变动情况;将实现路局、站段、中间站和一线营销员的协同办公,对每项业务实行异动预警。对每个营销人员进行工作写实,各级管理层从日常信息中自主分析、制定对策,解决层层要报表、要分析、要总结的繁文缛节问题。
8.推动机制实用化。完善对站段的综合考评,突出主要指标,把短期与长期、总量与结构、数量与质量统筹结合起来;推动分类、分级、分项的精准考核,将发展现代物流的每个环节工作质量落实到每个责任人;强化团队项目制考核,实行业绩奖励公示制度,让业绩好的团队和个人拿到明处、拿得理直气壮。
(撰稿人:康其祥 武汉铁路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